分享

再谈Blog和媒体...

 脚印刘 2005-12-06

我写过两篇文章,分别是《Blog的未来在哪里》和《新闻人.博客.草根》。

承蒙将名抬爱,给我写邮件要求交流。而且,居然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

这一下子把我吓住了,我很老实的告诉他,我没法谈理论,但可以贡献一些我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

在Blog的未来的里,我认为Blog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媒体。这里面,我看到的主流现象,应该是新闻人的Blog和群体Blog。

  • 新闻人的Blog

新闻人本身就是媒体工作者,因此他们的Blog具有先天的优势,包括文字优势和内容优势。

我认为,眼下新闻人Blog的价值在于:

1、绕过监管和控制
并不单指政府的控制,也指媒体自身的控制,包括内容控制和流程控制。
有些内容不适合在媒体发表,有些内容很难入编辑的法眼,这些都有了新的散布渠道。

2、新闻背后的新闻
类似采访手记这样的东西,永远是有趣、真实,吸引人的。
这方面,目前最突出的是三联记者蔡崇达

3、Blog的交互性
Blog具有传统媒体很难达到的交互性,甚至和现在的网络新闻相比,也高下立辨。例如,回复的严肃性和可管理性;回复的交叉参考(Blog形式的回复和交流,例如TrackBack技术)。

  • 群体Blog

群体Blog的代表,我推举Engadget思维的乐趣

群体Blog已经和网络杂志非常像了,如果更宽泛一点,我也注意到现在有很多所谓的博客杂志,其实就是博客文摘,也是群体Blog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天生带有版权问题的硬伤。

当然,如果标准更放松,BSP主页、或Blog排行榜之类的东西,应该也是媒体价值的呈现。

  • 业余媒体Blog

这个我最不看好,一个没有新闻资源的人,码字能力再好,也不能成为媒体,也就是具备那个Public Interest的媒体特性。即便这个人不需要报道,只作评论,而且具有独到的想法,他的传播半径也非常有限。当然,有一些反例存在,比如传教,但我认为这没有代表性。

韩国的案例“全民新闻”,很容易被人误解为业余Blog的转正现象,其实在我看来,是群体Blog的一种表现形式。更何况,按照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它并没有基于Blog的技术平台(但这个并不重要)。

“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记者”,这是博客先驱德拉吉最早提出的,但真正将这个口号付诸实施并取得惊人成功的却是韩国的ohmynews,它并非基于blog平台,而是一个传统的新闻网站,2000年由韩国著名的调查记者吴延浩创立,5年内网站的“市民记者”由700人增加到约27000人,每日超过200万人浏览。那些市民记者写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写关于社会和政治的新闻,这些报道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充满人情味,“不专业,但你得到的是事实”。韩国人能在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非专业新闻的可信度,可谓是奇迹。如今,ohmynews已经成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它曾对总统卢武铉的当选产生过很大作用,卢武铉将当选后的第一次专访机会给了吴延浩。受到ohmynews的启发,日本也发起了“公民记者计划”,发起人是一位前退休市长,他创立的新闻网站叫JanJan,意为“日本公平与新文化新闻”,目前在一片保守气氛的日本媒体界也已开始崭露头角。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全民博客》一文

以上的回答算是对将名的答复,但肯定没有大用,因为我连新闻和媒体的概念都搞不清楚。

但我知道,如果说把Blog看作一种报道和组织的新闻媒体,我觉得目前还无法这样说。但如果说Blog可以组成一种新的媒体,只要不提什么1.0、2.0之类的标签,我认为方向上大体没有错。

这里面的思路在于:
什么是新闻?新闻的价值是什么?Blogger能否提供这个价值?
什么是媒体?媒体的价值是什么?Blogger能否提供这个价值?

 

后记:

发完以后,又看到这个,放在这里作为一个例证:

方军:朱伟谈哈尔滨水危机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