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周刊》记者/谷 龙(策划) 向 农 郝婧妤(发自北京)
编者按:有一种叫做博客的新势力,在互联网的历史中孕育,它有能力让小人物们一夜成名。
有一种叫做博客的新文明,是饥饿人群的精神佐餐,人与人之间借此找到了新的精神交流平台,它把互联网文化从荒蛮的牧业文明带入了农业时代。
有一种由web2.0引发的新经济,用“长尾理论”颠覆了“二八法则”,每个人都摇身变成了生产者,物质生活的定义从此改变。
当互联网时代刚刚到来时,门户网站们带来了一场旋风似的革命,传统出版传播领域心惊胆战,人人自危。而现在,新一轮的“文化运动”以燎原之势席卷了中国,以博客为领头兵的Web2.0挥着“以个人为中心”的旗帜,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正如古人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高速前进的互联网行业把门户们远远甩在了后面……
“博客是什么?”很多人第一次问这个问题时并没想到自己未来也会成为一名狂热的博客。
2003年12月14日,《新周刊》2003年度十大新锐人物颁奖晚会,作为嘉宾的房产大亨潘石屹向博客中国网创始人方兴东颁奖。潘当时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博客。而当操着浙江口音的方兴东解释半天后,他彻底糊涂了,只记住了一句疑似广告词的“Internet的2.0版本”。
2年后,芙蓉姐姐被选定为中国首部博客电影女主角,再加之新浪“名人博客”的“煽风点火”,博客以燎原之势席卷了中国。
就在“全民皆博客”时,IT圈儿里泛起一个包含博客,但却更高级的词——Web 2.0。“个性化”成为Web2.0时代最鲜明的标签,很多普通人因此一夜成名。人们的行为方式、经济生活都在慢慢质变……与此同时,新兴的网络势力用Web2.0做弹药,公然嘲笑以新浪为代表的三大门户的迟缓和落伍。
处于拐点期的互联网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颠覆力量。不经意间,博客这朵当初的小浪花已经掀起了互联网新一轮文化运动大潮……
第一章 博客打破互联网定式
随着写博客成为习惯,大部分人多年来形成的行为惯式被打破。一些网站也借助博客和Web2.0实现了转型,并看到了追赶新浪们的可能性。
互联网在改变着个人或网站的命运时,本身也发生着革命。
博客瞬间打破传统习惯
在戴军2005年的生日晚会上,一位朋友碰到其在《超级访问》节目中的搭档李静,一个问题顿时冲口而出:你写的那个阿姨现在怎么样了?
“什么阿姨?”李静莫名其妙。
“就是你博客里写的,打你家孩子那个!”
李静曾在一篇博客里提及家里请的阿姨打了小孩,该故事立刻得到很多朋友的关心让她始料未及。而这样的事情在李静成为博客后变得平常起来。写作博客1个多月来,她的生活也变得有些不一样。很多人和她一见面就谈她的博客,一下子增添了很多谈资。
曾经合作过很久的公关公司的老板也突然对她说,“看了博客才知道你竟然特别知性。我们准备再给你开一档节目,专门采访‘中国财富500强’。”以前大家看到的只是生活中嘻嘻哈哈、耍贫嘴的她,《超级访问》里也很少有太深的问题,是博客展示了李静的另一面。
李静的好朋友潘石屹则因博客改变了自己多年的习惯。老潘(业界对潘石屹的尊称)原本一直信奉禅宗所提倡的静思、冥想,认为说话剥夺了思考的时间,所以每当别人说“开会讨论讨论”时,他就说“还是让我一个人安静地思考吧。”
博客让他发现思考和讨论并不矛盾。通过静思写成的博客挂到网上后,往往会引来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留言。老潘曾写过一篇《广陵散与大长今》,便有人将嵇康招致杀身之祸的背景故事贴了出来,还有人点评嵇康的诗中佳品,这让对历史知识很感兴趣的老潘长了见识。“真是高人在野、大智慧藏于民间!”老潘说。同会议桌上的讨论不同,通过博客留言进行的讨论把成千上万人的各种思想都汇集了过来。
2005年7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主持进行的《2005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短时间内,中国1/3的网民已成为博客,并且仍然在快速扩散之中。当李静和潘石屹这样的名人受新浪之邀开始博客之旅时,有更多的普通人像他们一样,发现有了博客的互联网世界完全变样了,更有魅力,也更强调个性。
“这年头,没个博客,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一名博客说。
和讯因此“绝处逢生”
2005年10月12日,搜狐和iResearch联合发表的首份《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显示,和讯网在博客服务商各项服务的综合评比中荣获第一名。这份报告让很多人突然意识到,一直“立足财经,全面服务于中产阶级”的和讯变味了。
“我们初步完成了从Web1.0向Web2.0的转型。”和讯某负责人对记者说。
和讯的变化纯属无奈之举。在2003年,该网站的访问量和客户量已连续几年徘徊不前。虽然号称财经类第一网站,但他们在整个互联网圈里甚至连第二集团都算不上。1999年就融资几千万美元的和讯发展成这样,向谁都难以交待。
于是,董事会在2003年底请来了带着“新式社区”概念的谢文。按照谢的思路,和讯要做成一个封闭会员制的理财社区,最重要的特点是互动,由和讯提供平台,把社会上的理财力量集中到社区里面,让专家和客户彼此间实现沟通交流。但改革后客户反应依然冷淡。2004年5月,副总裁刘峻提出在众多尝试中加进博客。于是,刘峻和技术总监江涛带着两个技术人员和两个编辑,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这项前途未卜的事业。开通仅一周之后,在每周一的公司高管例会上,当刘峻汇报其博客的注册人数、发贴量、活跃程度时,所有人意识到博客完全不是原来想像中的小工具。
在2005年初的“和讯战略会议”上,平时说话中规中矩的刘峻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用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讲颠覆了大家对传统网站的看法。他提出的口号是“博客+标签(文章的关键字)可以打造一个新网站!”建议未来的公司不再按传统方式设定固定频道,而是自动生成。具体做法是,以标签为线索,如果一个标签使用率高就会自然生成一个频道,而频道内的排列方式也是按照流量等考量方式自动生成。
与Web1.0那种完全由编辑来生产和决定内容不同,新的方式无论从内容本身还是组织排列都将完全由网民自己决定,这是一种绝对革命性的变化!
和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自此开始。就这样误打误撞,从博客到Web2.0,众人眼中永无出头之日的和讯抓住了一个突破成长瓶颈的机会,眼前突然阳光灿烂起来。
博客、Web2.0是个万能口袋
博客、Web2.0这两个词把互联网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别看圈里每个人好像都能说上一大通,但两者至今没有准确定义。
博客、播客、RSS、Wiki、SNS、Flickr这样一大堆希奇古怪的词构成了Web2.0。说白了,Web2.0就是互联网的一种新形态,从原本“以编辑为中心”变为“以个人为中心”,强调的是个性、互动。它就像一个万能口袋,几乎所有新东西都可以装进去,而且还会不断有新东西加入。在没有成熟前,这个概念不太可能固化下来。
博客也像一个万能口袋,从最初单纯的网络日记,到现在博客网(www.bokee.com,原“博客中国”)将图片、声音、RSS、网摘等统统整合起来,博客逐步变得“无所不能”。
在Web1.0时代,表现个性和自我的是个人主页和论坛,而Web2.0时代的博客就像一个傻瓜式的个人主页,你无需学习HTML语言和任何技术知识,人人皆可拥有;同以主题或兴趣爱好聚拢起来的论坛不同,博客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独居生活。
现已身为博客网董事长的方兴东没能让潘石屹明白博客是什么,但木子美可以,她让很多中国人第一次听说“博客”这个词,并且有了感性的认识。不过对于普通人而言,Web2.0还是有些不知所以,博客至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定义。
“博客就是互联网上的精神家园。没博客之前,互联网就像荒蛮的牧业文明一样,人们到处游荡,居无定所,今天在这儿写一段,明天在那儿写一段。有了博客之后,互联网就像进入了农业文明,人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家园,可以把财富和文化沉淀下来”。这是潘石屹给博客的定义。
博客也许更像是一个空间,你可以用它来和亲戚朋友交流。与论坛里穿着花衣服的“ID”不同,博客里的人是完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这个家让人们在网络世界里拥有了一个个人入口,在页面中拥有了一部分主权。“像是在跟自己说话,其实是和一堆你不认识的人说话。就像在火车站遇到一个陌生的男人,你并没有爱上他,但却会和他说很多从来没有和家人说的话。”李静说。
“在一定程度上陈彤(新浪总编)所说的‘博客是BBS的升级版’是有道理的,博客是Web2.0最初级的应用。后者还有很多应用都要比博客更有前景,如RSS订阅,是绝对可以颠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而博客还没有到那个程度。”刘峻说。
当方兴东努力打造一个泛博客世界,将博客的范畴几乎要等同于Web2.0时,“博客网”的名字完全可以解释他的做法。其实无论广义的、狭义的,那些期待从新概念上捞取利益的人,都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抢夺博客及Web2.0的定义权。
Web2.0的到来,让互联网更加接近于它的本质——自由和开放。其实博客只是以个人为中心、重新建构互联网应用的Web2.0中的一环而已,但却是现在最亮的一环。
第二章 革命悄悄进行
作为个体的人在Web2.0时代首先触摸到的魔方叫做博客,那些因此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改变,来自各个层面。
原本是技术工具的博客幸运地成了历史的创造者。
饥饿人群的精神佐餐
一天,“Orange”(网名)无意中看到有人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了一篇有关广告的论文,读后心有戚戚焉,于是火速链接此人的博客地址到自己的页面上,并给其留言,希望能认识这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张海迪博客的开通让很多失去联系多年的朋友重新找到她,无数听着她的故事成长起来的60、70年代人,在得知她如今仍然健康乐观地活着时,又感受到了当年的那种鼓舞。
作为习惯了追星族的娱乐圈名人,李静在博客中找到了一种真诚平等交流的感觉。最让她高兴的是一些人因为看了博客而喜欢上她,是一种纯粹的以文会友。李静对博友留言兴趣盎然,还会去逛别人的博客,和人家聊几句。
“我们每天都在电视上露脸,对于流量已经不太在意了。我看重的是它展示了真实的自己,并找到了一堆真正的知己。”李静说。
“现在人们无论收入多高、事业多成功,都会有一种得不到满足的饥饿感,处于某种欠缺状态。这种欠缺更多是心理、情感层面的,而博客让人找到了一种新的精神交流平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金兼斌指出。
人们大都具备多重性格,社会上的展示通常只是几个侧面,充分了解别人和被别人了解成了大家潜意识的渴望。大多真正的交流是通过面对面实现,但人们对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交流工具依然乐此不疲。因此,即使是佐餐,对“饥饿”的人们来说依然美味可口。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搜狐博客主页上的这段话,应该是很多博客的心声。当一堆人因为谈禅宗、养鱼甚至失恋聚在一起时,一种新的人文主义伸出了自己的枝丫……
个性化的经济时代到来
李静把新办公室的照片贴在博客上,本想显摆一下自己的创意,没想到有人留言问公司是否招人;金兼斌想把讲义贴在博客里,通过博客与学生互动;网名“星爷在此”的网友只是一位不到18岁的中学生,但却为自己的博客拉来了广告……
看上去博客已经在对人们的生产和经济方式产生影响,但究竟这些是由Web2.0的时代特性带来,还是Web1.0平台也可实现?是否是Web2.0时代人们新经济方式的雏形?这似乎很难分辨。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Web2.0在2004年引发了“长尾理论”(Long Tail)的出现。原来那些在“二八法则”里被认为价值不高的用户,在Web2.0时代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照顾到。在Web1.0时代,由于成本价值比的问题,他们往往会被放弃。
可以看到的是,Web2.0在媒体层面上的革命性已经显现。当互联网刚刚到来时,有预言称,互联网将对传统出版传播领域产生破坏性的冲击。几年后,网媒已显赫一时,但由于在内容上对纸媒的依靠,并没有彻底动摇纸媒根基。他们和传统媒体相比,不同的只是所属平台,本质上却还是一种B2C、广播式的,几个编辑坐在那里做出一堆新闻给几十万或几百万用户看的模式。
“Web2.0和Web1.0的差异,要大于Web1.0和旧媒体的差异。”刘峻肯定地说。在Web2.0的平台上,媒体和编辑的特权被剥夺了,每个人都成为生产者,传播上则是C2C或者说是点对点的。只有这个时候,互联网才会真正对纸媒产生巨大的威胁,显现自身真正的价值。
其实,Web2.0的到来在精神层面之外,必然还会逐渐改变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只不过还要耐心观察。
网络世界颁发新身份证
10年前,某IT人士和别人交换名片时,曾被人指着上面的@问是什么。解释半天后,对方还是不理解@有什么用。而现在,本刊记者同潘石屹一见面,就见他指点着自己名片上的.blog说:“我已经把博客写在名片上了,你这是第一张。”
博客是每个人在网上的地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圈地,它变成了人们在网上的新ID(身份证明)。我们的ID正慢慢会从原先的-(指电话号码)、现在的@,变成未来的.blog。.blog将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名片。
“不写博客时老接受平面媒体的采访,写了博客就不用再接受采访。既然有博客,还大老远地跑来干什么。咱们在博客上说就行了,你看我刚才讲的多少例子都在博客上讲过!如果不是这个话题打动了我,这次我也不接受采访。”老潘说。
当大家通过阅读博客,看到某个人每天在做什么、他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书,基本上对这个人就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大概也是博客之所以能成为ID的原因。
一个人写作博客的时间越长,总体风格呈现出来的性格就会和这个人越接近,换言之,这是一种客观上的实名制。就像很多人都有笔名,但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这是谁。“人们会越来越多地通过博客了解本人。”金兼斌说。
当然,博客作为全民ID,还远远没有成型,人们对其的认知就像10年前的e-mail,仍需要一个过程。不过,谁能保证.blog这把火会烧多快呢?
互联网被装上空气清新器
当3年前“博客中国”开通时,不少人担心这种乍然到来的极度自由会不会导致个人意识肆意膨胀,让本来就乱七八糟的互联网更乱了。
这种担心并没有成为现实。
刚开始,李静误以为“博客是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私人场所”,但很快她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当时写了一篇有关林志玲的博客,结果发现后面网友很多跟着骂林志玲。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了泼妇带头骂街,于是赶快又写了一篇博客解释。”李静说。
日记是要讲真话的,网络则是可以公开信息的共享平台。二者的结合——博客身上就有这种矛盾。博客并不同于在家里发牢骚,为了避免在无意中给别人带来伤害,大家依然要对自己的话负责。
当李静因为善良而在博客里有意识地控制言论时,金兼斌则从博客本身的特性中找到了对极度个性化的制约。在理论上,博客应该是个人化的写作,不必考虑受众,但它的实名制或准实名制特性使得人们即使用笔名写作,也和本人明显对应起来。
“BBS什么的就像公共厕所,谁去了都不打扫,想吐痰就吐痰,想撒尿就撒尿,惟一打扫厕所卫生的就是那个叫版主的,还两天管,两天不管。”潘石屹说,“博客就是你的家,没有天天进来骂你的人,进这个家的人比BBS和评论的人有礼貌得多。”
“你可以在广场上撒野,但不会用反动和色情的东西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只有到了博客阶段,互联网世界才可以达到真正的自律。”方兴东也说。
以前,每个人在互联网上只是一个IP地址,而这个IP地址跟本人几乎没有相关性,所以人们无须为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互联网一直以来也都是依靠监管、过滤这样的他律手段建立秩序,但他律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必须要和自律结合起来。有了博客,以每个人的自律作为基础后,互联网上的有序就会逐渐实现。
历史创造了博客
博客使得虚拟社会更加和谐,那么它会如何影响现实世界呢?
“对方看了你的文章,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又会启发你的想法。”潘石屹说。当很多人都像他那样写博客时,大家就增加了自我反思的次数并积淀了知识和思想。
此外,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显示:博客之间的信任度比较高,而且博客写作时间越长,对其他博客的信任度越高。这意味着以博客为软件将会构架出很多社会网络,同QQ随意加好友的那种脆弱关系不同,这些社会网络间的关系有较高的信任度。
木子美的一夜成名表明了博客对原有社会规则的解构,也是对精英意识的解构。在原来的社会模式下,像木子美这样的普通人永远都不可能“爬”到注意力的顶端,但是到了Web2.0时代,当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时,所遵循的则是自己的价值理念,而不再是原来社会统一的审美,甚至会产生逆反。因此当博客以集市上的叫卖方式来决定每个人的被关注度时,个性化的小人物才能脱颖而出。
显然,木子美的成功让小人物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而“超女”的成功也是基于同样原因。“超女”和博客的热潮出现在同一时期并非偶然,是人们观念变革的产物。
当互联网从Web1.0迈向Web2.0时,种种变化令人眩目,但博客或Web2.0并不是现在各种变化的源头,它的出现只是因为正好满足了人们现阶段对个性化的需要。
“技术只是被时代呼来唤去的工具,只有赶上点才重要。赶不上,就什么都不是。博客为什么重要起来?事实上是个性化重要了。博客并没有创造历史,反过是历史创造了它。”中国社科院信息研究中心秘书长S2005/jiangqp.shtml‘ target=_blank>姜奇平说。
个性化催生了Web2.0,Web2.0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个性化。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个阶段。
第三章 门户们前景堪忧
2005年8月和11月,博客网和中国博客网(www.blogcn.com)各自拿到了1000多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标志着博客以及Web2.0已经真正成为一种严肃商业。
Web2.0会改变互联网产业的格局吗?一年之前这个问题还有些遥远。但现在这已经不再是问题,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时候改变?
门户在Web2.0前的迟疑
2005年9月25日、26日,搜狐和新浪分别推出博客大赛。“其实我们9月23日就已经全部做好了,只等着周一发布。”新浪副总编侯晓强对《IT时代周刊》解释道。但就算比搜狐早几天又能如何?新浪落后一些新锐网站的时间可能要以年来计算。
“博客根本不是新东西,只是BBS和个人专辑的混合体。看不出它有什么新的技术含量,可能真正有价值的是多媒体形式的博客,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制作。社科院最近刚刚公布的调查说,一直使用博客的网民只占1%,经常使用的也只占3%,而网络新闻的比例是65.9%,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博客目前只是某一个圈子内的人群所使用东西。”
这是陈彤在今年7月发表的观点,已被人屡屡诟病为言行不一。因为就在9月8日,新浪高调发布Blog2.0测试版大规模进入博客市场,陈彤也亲自出马督战此后的博客大赛及名人博客。
“其实陈彤心里面明白博客的前景,但是不愿意服输,说话时也许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新浪在博客上的动作和很多网站相比晚了很多,对此,其副总编侯晓强解释说,“现在的新产品太多了,我们不可能都做,要判断它的可能性。MSN推出博客也不过是2005年3月。”
而搜狐的一位高管曾在私下里对《IT时代周刊》说,“Web2.0是什么?我不懂,搞那么复杂干什么。”
当互联网业界因Web2.0而热血沸腾时,新浪、搜狐都表现得过于保守。Web1.0时代的英雄在2.0时代的谨慎也许说明了一个真相:以博客为首的Web2.0应用在短期内,商业前景并不明朗。
不过,Google对此却信心百倍。他们在博客网站之外,还革命性地推出了个人搜索门户(命名为个性化主页)。个性化主页能支持任何种类的浏览器,真正做到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微软也不甘示弱,推出live.com计划仓促应战,告之用户:从信息到搜索,从邮件到社交,从博客到安全,从企业应用到在线游戏,微软把所有能想到的应用全部搬上live,请用户从中选择服务。
两大巨头还未正面交锋就已见刀光剑影,不难想象,我们所能预见到的互联网应用都将逐步按照个人意愿在这一个页面上体现。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其实浓缩了一种理念,除了互动和交流之外,更张扬的是一种让用户从自己的个人入口出发,来调用互联网每一角落的资源为我所用。这便是互联网诞生伊始就强调的真正颠覆意义的“以个人为中心”的理念。
“这些巨头们看中的并不是短期利益,而是要占据互联网的未来。真不知道门户的迟疑有什么价值。”一位业内人士说。
也许,他们担心的只不过是Web2.0模糊的商业模式。
钱从何而来?
Web2.0已然意气风发,但并不能阻挡业界对其商业模式的质疑,就像当初Web1.0时一样。目前博客用户数也是一种虚假繁荣。金兼斌告诉《IT时代周刊》,虽然现在大家动不动就号称几百万用户,但真正活跃的用户很少。由于注册很容易,很多人都会注册很多博客,但大多数都在“潜水”。
那么,Web2.0网站怎么赚钱?目前转型的和讯就面临着尴尬,虽然Web2.0应用的流量已经占到了50%以上,但是基本上没有产生真金白银。2005年的收入还是主要在广告、无线和理财上。
“目前(商业模式)肯定还看不到。”方兴东认为,以移动博客为典型应用的无线肯定是第一位的,手机在两年内会成为比电脑更重要的博客终端。其次就是广告,比如,可以将汽车广告贴在汽车博客中,然后网站与博客分成。第三就是增值服务,鼓励每个博客挣钱,网站可以通过支付平台取得收入。
刘峻也出招道:通过给用户提供更多的功能来收费!
不过,还是和讯网副总裁马小平的话实在,“挣钱的方法就可以说上十套八套,其中有一套也许在未来能成为现实,或许将来跟这都没关系。‘眼球经济’这个词现在看来还是很适合互联网的,网站有访问量,就一定会有挣钱的办法。Web1.0时是这样,Web2.0也会是!”
实际上在Web1.0时代,大家做了很多商业计划,结果真正挣钱的都不是当初计划书里的,而是按照社会的发展找出自己的挣钱之道。当新技术、新概念诞生的时候,一定会面临怀疑和争论,其实,作为技术手段的Web2.0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个人为中心”是否是互联网真正的大方向。
门户们前景堪忧
新概念的兴起必然会造就新的英雄,门户对于原有的依托资源、平台流量、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只是他们在面对新应用时往往表现不佳。
1999年,当三大门户的格局基本成形后,互联网商业模式就曾出现过许多创新应用,但三大门户却把搜索外包给慧聪和百度,结果养大了百度;在即时通讯方面,1999年新浪曾推出过Sinapager,搜狐有“搜狐我找你”,网易也有“口对口”,但后来均无声无息,直到2004年才开始向腾讯QQ奋起直追;游戏现在只有网易稍好;无线虽各有斩获,但依旧没有站在最前列。
现在,Web2.0到来,似乎又是一场昨日重现。目前,三大门户中向Web2.0倾斜最大的是新浪,但其名人博客的做法也遭到业内人士的讥讽——用Web1.0的思路做2.0,找名人只是吸引更多的人浏览,换汤不换药;其博客网址后面有一长串数字和字母,每个博客主页上都有明显的新浪Logo。这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做法吗?人们不免质疑。
Web2.0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门户可能被超越吗?互联网可能改朝换代吗?
6年前,中关村一家毫无背景的小软件公司放言要做中国最大的媒体之一。他们此前和媒体没有任何瓜葛,也没有人才和资源,甚至没有刊号。这家公司现在的名字是新浪。
3年前,一家只有几十人的上海小公司声称要超过新浪,这就是今天的盛大。
1年前,又一家小公司说要超过盛大,这个目标也实现了,他们是中国的搜索之王——百度。
互联网是一个惯于创造奇迹、颠覆权威的地方,现在,新一轮的网络文化运动浪潮刮起,也许,“城头变换大王旗”的网络新时代又该来到了……
(责任编辑:赵秀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