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的构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的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1]。前工业社会依靠原始的劳动力并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工业社会是围绕生产和机器这个轴心并为制造商品而组织起来的,而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与变革,反过来又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结构。知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在一个国家目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如何使教学更有利于推进知识的传递和创造是教育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知识管理是成功应用于企业中搜集、传播、共享知识和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实现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同时也实现了新知识的生成,而新知识的生成需要的恰恰是创新性思维。把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融入教学,把教学看成是一个知识搜集、传播、共享和生成的过程并对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已成为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着眼点。融合了知识管理思想的教学设计不但有利于传统知识的传递,同时在学习者的创新性思维培养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学设计是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一门学科,在不同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必然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自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教学设计主要经历了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和“主导—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从这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者们正在积极探索既有利于知识传播、又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教学设计。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强调学习者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其指导下的教学不但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共享,而且将积极促进学习者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符合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应用价值。
二、信息与知识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知识”与现在我们经常所提到的“信息”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正确思考如何促进知识传递和创造的前提。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在1996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我们把知识分为四类: ⑴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Know-what ,指有关事实方面的知识。 ⑵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Know-why,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科学理论。 ⑶ 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即Know-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 ⑷ 知道是谁的知识,即Know-who,涉及到谁知道和知道谁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 事实方面的知识和自然原理规律方面的知识属于“编码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信息,被称为“显性知识”。它们易于传递和度量,可以通过书本和其它媒介而获得。特别是在信息化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人们通过网络、多媒体获得信息的机会和接触到的信息容量都大大增加了,人们可以很容易借助各种媒介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内容。 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是否人们获取了信息就意味着他们也同样获取了知识呢?是否拥有了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学习媒体,学习者就理所当然地有能力掌握和生成知识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看到,知识不但包括事实方面的和原理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等显性知识即信息,还包括关于怎么做和是谁的“隐性知识”。信息只是知识的基础,获得信息是学习者掌握隐性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者通过信息技术很容易获得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取与生成则需要学习者内在知识的积累,积极地思考、综合和创新等等。隐性知识不易量化和编码,很难被学习者直接获得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很容易受到忽略,而Know-how与Know-who恰恰在社会发展竞争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在有效传递显性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者隐性知识的获取和生成,如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适应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三、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成功运用为知识管理融入教学提供了借鉴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知识管理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以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知识管理的理念被运用到企业中的成功案例,可以作为教学中运用知识管理的借鉴。 我们在这里简要说明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即企业中知识传播与创新的过程。 第一阶段:知识的收集。知识不是企业原本就有的,需要有一个收集的过程。为了能高效地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在收集之前,企业需要做三件事情:⑴ 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⑵ 确立知识收集的目标;⑶ 确立知识收集的内容和方法。 只有做好了这三样工作,企业才能明确需要收集什么样的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收集,收集工作才不会是盲目的。之后收集便可以开始了,知识的来源是广泛的:各类书籍、杂志和各种媒介,特别是现在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浩瀚的知识海洋。 第二阶段:知识收集后的评价。不可能所有收集到的知识对于企业来说都是有价值的,需要一个评价筛选的过程,把对企业无价值的知识过滤,保留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 第三阶段:知识的传播与生成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所在,即在员工中有效的传播知识、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创造出对企业有价值的新的知识。其中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创意的产生、创意的调整、确立知识成果的原型和知识成果的产生五个环节。隐性知识的共享就是把个体的内在隐性知识显性化,以被接受理解,为后四个环节的进行提供更多的支持。因为知识的生成虽然有可能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但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多人的合作努力。例如头脑风暴法就是共同探讨、集思广益,将更多人的智慧融合在一起。因此知识管理强调把各个体内在的知识结构、特别是隐性知识结构通过显性化在小组内、组织内和组织间共享,更有利于创意和知识成果的产生,如图 图
第四阶段:发挥知识成果对企业的价值,把知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知识成果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来总结、评价知识管理过程,为企业今后的知识管理工作提供经验与启示。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知识传递与生成的环境。只有企业为员工提供了适合知识孕育产生的企业氛围,才能保证知识的有效传递与生成。在这个环境中,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企业内民主的氛围、鼓励合作的氛围等等,在积极地交流环境下,企业的总体知识将大于个体员工所拥有知识的总和。 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知识管理目的在于知识的传递与创新,在教学中融入知识管理的思想将会有助于知识的传递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性思维。在这里我们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把知识管理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设计,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传递和生成的教学环境。
四、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在进行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学生获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㈠ 获得显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显性知识包括有关事实方面的知识与自然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有关事实方面的知识即我们通常所讲的概念方面的知识,而自然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则是规则方面的知识。 概念包括具体概念与定义性概念。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是具体概念,例如课桌、教室等;反映对象的各种属性的概念是定义性概念,如“光荣”、“教育”、“勤劳”等等。学生在获得具体概念时,必须能回忆出辨别,教师给出若干在无关特性上不相同的概念例子,并要求学生通过指出或以挑选的方式识别出一组例子中的每一个例子;为了获取定义性概念,学生必须提取出包含在定义中所有的组成概念,包括它们之间关系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演示来学习定义性概念。 规则是揭示两个或更多概念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言语表述,例如定律、原理或程序等。在学习规则时,必须提取组成规则的每一个概念,包括代表关系的概念,例如在学习折射定律时,学生首先应该掌握“光”、“折射”等概念。规则可以通过教师直接表述或者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㈡ 获得隐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隐性知识包括如何做和涉及到谁知道和知道谁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 如何做的知识指作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通常所讲的高级规则。高级规则是若干简单规则的组合,用来解决一个或一类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生面对的是没有见过的问题或情景,应熟练掌握所需要的简单规则,同时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进行发现式学习。教师应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更有助于新想法的产生,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疑难问题得到解决。 涉及到谁知道和知道谁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主要来自学生的日常学习交往,学习中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和他人的长处和不足,逐渐形成对自身和他人的正确评价与定位,促进Know-who知识的获得。
五、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 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⑴ 以知识的传递和生成为目的;⑵ 整个过程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搜集、筛选、共享与生成,而不是教师对知识的传递,突出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创新性;⑶ 为学生提供积极有效的共享交流环境是整个设计过程的中心环节。 我们把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分成以下四个步骤:确定学习目标、资料收集、创设知识转化情境与学习评价(如图 ㈠ 确定学习目标: 与以往不同,这里我们把学习目标分成两部分:一是显性知识传递的目标,二是隐性知识生成的目标。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呢?因为我们知道,知识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通过教师的传递、学习媒体的帮助便可使学生获得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则不同,需要学生内在知识的积累、积极思考与创新才能获得。但二者又不是割裂的,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的基础和前提,隐性知识反过来有助于新的显性知识的获得。因此确定显性知识传递和隐性知识生成的目标有助于二者相辅相承、互相促进。 ㈡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资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收集,另外一部分资料教师则可以针对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行收集。教师收集资料保证了资料的可靠性与价值性,从而保证了学习的有效进行;而学生收集资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知识的范围,而且会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分析评价能力、综合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对学生隐性知识的积累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资料收集阶段,就可以实现部分学习目标,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更好的促进知识转化过程。 图
㈢ 情境创设: 这个步骤也是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即在确定了目标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为显性知识传递和隐性知识生成的学习情境。企业在这个环节强调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同样是我们在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所强调的。下面是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一个模型如图 图
⑴ 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即共同分享个人的经历、经验,如共享心智模式、技能和诀窍等,从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 ⑵ 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化是把隐性知识表达成显性知识的概念过程,外化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充分发挥洞察力、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⑶ 综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综合即把外化产生的概念转变为一个知识系统。综合的过程不只是简单地把显性知识结合起来,而是通过交流、分析综合产生新的、更加系统的知识。 ⑷ 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获得的知识被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形成学习者内在的心智结构,从而完成隐性知识的生成。 从这个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共享在显性知识传递和隐性知识生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共享,个体可以把更多的知识经验融入自身的知识结构。在综合和内化阶段,则需要学习者不断进行积极的思考与创新。因此在情景创设阶段中,教师需要做好三件事情: ① 创设积极的交流共享情境。 首先,教师可创建一个知识库,教师与学习者收集到的资料都可存放在知识库中,以便使学习团体内的所有人能够共享这些资料。然后,通过各种形式与学习者交流,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可以在课堂中同时空进行,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异时、异地进行。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 ② 制定恰当的指导策略,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与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对问题的思考已经有了很大程度地了解,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思考。 ③ 适当地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反馈,以便他们及时地调整自己,最终完成知识的综合与内化。 ㈣ 总结评价教学设计: 评价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我们应该多角度地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例如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目标取向的评价方式与过程取向的评价方式相结合。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总结与评价,对各个环节进行不断调整,使教学设计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传递与生成。 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更有效指导学生通过显性知识获得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但却更为重要的隐性知识。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和创造,学习者不但在量化的知识上有所积累,而且在内化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与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提高。相信知识管理的思想、方法会被融合在更广阔的教育领域中!
(本人转载自陈晓慧主编的《教学设计》,第198——20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