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石中英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管理很多的事务,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需要非常多样的能力。在各种各样的校长领导能力之中,有一种领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即“价值的领导力”,或者说,“领导价值的能力”。
教育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还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任务
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前,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2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重视和支持下,在数以千万计的教育人的日复一日的艰辛努力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下,中国的教育事业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一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历史性成就: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多方面需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世界公认的大众化时代;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升,已经接近初中毕业水平,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素质,增加了人力资源的储备量,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开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回顾这些重要的历史性成就,教育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尽到了自己的神圣职责,我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誉!
然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教育的改革还没有走到尽头,还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任务。无论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来看,还是从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和谐和自主发展来看,我们大家所共同从事的教育实践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性,还不断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或轻或重、或大或小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历史的、客观的和冷静的心态,牢骚、急躁、悲观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继续推进20年前已经开始的教育改革。要继续推行教育改革,其次要明确的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性质。教育改革不是教育革命。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一样,遵循的是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是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不是违背教育规律,是要考虑中国国情而不是脱离中国国情。从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来说,改革是要使越来越多的人受益而不是只使越来越少的人受益,这是由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再次,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改革,还是学校层面的变革,决策者都应该意识到,教育事业是公共事业,教育改革关系到许多不同类型的人们的利益,因此教育改革不能单从改革者自己的观点、立场和利益出发,而应该充分地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包括来自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对于一些关键的、重要的改革方案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和协商。教育改革的民主性程度,关系到改革的方案能否得到群众的拥护,关系到改革本身能否顺利进行。最后是要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社会有机体的心脏,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改革事关大局和长远,因此教育改革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慎之又慎,宁愿慢一点,也不要急于求成;要依赖于理性的设计和实验的探索,要能够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地总结和反思,防止形而上学的偏执和乌托邦式的幻想。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历史的教训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文革”期间的种种“教育革命”使中国吃够了苦头,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使得学校不像学校,课堂不像课堂,教师不像教师,学生不像学生。中国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多方面的代价。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决不能重复历史的错误和悲剧。
“全面追求升学率”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矛盾是当前高中教育实践面临的基本矛盾
有了正确的教育改革观,再来看当前和今后高中教育的改革,就比较清楚了。高中教育实践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或基本矛盾是什么?那就是“素质”与“升学”的矛盾,说得全面和准确一点,就是“全面追求升学率”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矛盾,一个老矛盾。本来,教育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更体现了国际教育的基本理念。我想,无论是作为校长,还是作为家长和教师,没有人会不赞同这一目的表述。但是,实际上呢?学校教育的主要精力又不是围绕着这一目的展开的,而是围绕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展开的。为了升学,为了升学率,为了升入重点大学,为了更多的本科生考上研究生,在许多情况下,“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就被遗忘了,就被搁置在一边了。学生没意见,家长没意见,校长、老师乃至行政官员似乎也都没有多少意见。由此可见,“全面追求升学率”,不完全是学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行为。
可是,这种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对不对呢?以这种价值取向为指导的教育实践究竟合不合教育规律,合不合教育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升学无罪,这毫无疑问。但是“全面追求升学率”的行为是有罪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一害学生,二害家庭,三害社会,四害国家。它既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又违背了国家的教育目的,也违背了教育人的良知。既然它贻害无穷,我们教育人为什么还不觉悟、改弦易辙,并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呢?可能大家会说,那是因为大家都盼着“升学”啊!这里面有个潜在的假设:为了升学,就要牺牲素质的全面发展,两者的关系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实,无论是从事实的层面,还是从价值的层面看,这个潜在的假设都是不能成立的。从事实的层面看,那些素质得到了比较全面发展的青少年,那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道德品质和人格健全的青少年没有几个在升学方面处于劣势。尽管他们可能在学科内容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没有别人的多,但是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丰富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一定会使他们学习更为积极、更为自主从而也更为有效、更加在升入高一级学校方面具有竞争力。从价值方面来说,高等教育的实践说明,只有建立在全面素质发展基础上的“升学”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和全面的成熟;那些依靠全面追求升学上来的学生在大学里会很快地失去学习的内在兴趣,失去发展的目标、方向乃至需求。
作为教育人,作为父母,作为校长,如果我们真正关心孩子的未来的话,就一定要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来为他们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能只把目光盯在高中毕业升学的那一段。各位大都是校长,建议你们有时间找已经升入大学的学生谈一谈,或到自己的学生比较集中的大学里去看看他们,了解自己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你们就会强烈地感受到全面素质教育的欠缺对于他们生活的广泛而消极的影响,你们就会意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多么重要,把全面追求升学率建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之上,是多么地紧迫而重要,多么地刻不容缓和责无旁贷。希望我们这些教育人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用教育人的责任、理智、良知和仁慈的心灵去体察这一切。
在各种各样的校长领导能力之中,“价值的领导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领导能力
各位都是校长,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如何充分地发挥你们在学校各项事务中的领导作用,是当前学校变革所提出的重要课题。我对于校长领导力没有多少研究,可能我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领导力。因此,对于校长,不管是中小学校长还是大学校长,我都是很敬佩的。你们是中国教育的中坚,是学校变革的发动机,是新教育学的创始人。作为学校的领导者,你们要管理很多的事务,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需要非常多样的能力。以我看来,在各种各样的校长领导能力之中,有一种领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又是我们一些同志平日里可能不太重视的,即“价值的领导力”,或者说,“领导价值的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确定学校的价值理念、宣传学校的价值理想、凝聚师生员工的价值共识、牢牢把握学校价值方向的能力”。看教育史上和现实中那些优秀的校长和教育家们,无不是具有非常强的价值领导能力。他们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场合和机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学校的价值理念,身体力行学校的价值理想,在多元价值纷争的时候能够凝聚师生员工的价值共识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安全和利益来捍卫学校的价值立场。看他们的文章和传记,便可发现在他们的日常交往和演讲中,念念不忘的就是学校对于学生、家长、社会、国家所承担的巨大责任,而不是学校奢侈的办学条件、巨大的学生规模和高的升学率。
因此,作为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领导者,应该从具体的事务中多解放一点出来,努力成为学校价值的领导者、教育价值的捍卫者。在当前,成为学校价值的领导者就意味着要成为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始终不懈的促进者,要明确树立“素质第一,升学第二”以及“以全面素质发展来提升升学竞争力”的观念。能不能树立并恪守这种价值观念,是衡量一位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是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标准,是区分学校变革方向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基本标准,也构成了衡量一位校长领导教育能力的基本标准。
让我们一起为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此文是作者日前在华中师大举行的中南地区首届高中校长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4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