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的中国呼唤更多具有创新素质的劳动者
时间的车轮驶入了21世纪,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早先只在中国这个小范围市场打拼的企业,如今不得不参与激烈百倍也残酷百倍的世界市场竞争。面对着比以往强劲得多的对手,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许多企业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甚至就连许多在国内响当当的知名企业也毫无招架之力。在无数次与美、日、西欧等经济强国的企业交锋失败以后,我们最终发现左右整个战局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和它们之间有多少技术、设备上的差距,而是我们缺乏大量能与这些发达国家相媲美和相抗衡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也正是由于这种人员素质上的差距,才直接导致我国众多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目前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理论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思维僵化、保守拘谨、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毫无创新的人将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2000年某大学曾组织四个调研组到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约200嫁用人单位进行有关毕业生素质与就业关系的调查,调查中他们发现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创造性人才是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而那些学业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差的学生并不受欢迎。因此我们认为创新素质的具备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对每个劳动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职业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
1.创新素质的形成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这个目标,一些教育界人士将素质结构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若干层面,从表面上看创新素质没有似乎也不应该包含于其中,然而《决定》同时也明确表述:"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创造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那种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问题的本质,那么你面临的问题就成为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的问题"。综合国内外创造发明的实例,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新技术的发明、新材料的研制、新理论的研究和形成、新小说的创作等等无一不与其创造者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创新素质息息相关。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素质作为评估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毋庸置疑。
2.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推行创造教育责无旁贷。现代社会人才大体被分为四类:①学术型人才,主要是理论研究的人才。②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有关设计、规划、决策等工作。③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利益的活动,通过他们的工作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实际的产品。④技能型人才,他们主要依赖操作技能进行各项工作。一般说来,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任务是由普通高等教育来承担的,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定位于培养生产、制造、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实践证明,基层劳动者的素质和创造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瓶颈,因此,全面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和创造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都被认为是职前教育,即专门为培养某一岗位(群)所需人才服务的,并且以围绕这一岗位(岗位群)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和实践,强调所学知识对职位(岗位)的针对性。在这样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通过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出现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创造力低下、综合素质低等情况。在"全面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作为培养基层人才的主要基地一一职业学校,它们责无旁贷。在职业学校中开展创造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只是作为单纯的操作者存在,进而能够对现有的工艺、流程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改革措施。因此,我们说职业教育需要创造教育,在职业学校中大力开展和普及创造教育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大有可为。
3.创造教育的开展是帮助部分职业学校尽快摆脱困境的途径之一。目前,有部分职业学校因为生源严重不足而面临着生存危机。生源不足有许多因素,但毕业生就业困难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沿袭国家统一分配制度,这样一来,对于学校而言,其学生的就业就有了充分的保证。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正因如此,一些学校虽然在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但是却从未予以认真对待,再加上职业教育在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缺陷,即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准则,通常是以学科和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需要为标准。当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改革,运用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取代统一分配制度时,不少学校的学生因为脱离社会实践,脱离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而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呈现出了新动向,"其一,为适应当今社会需要,要求人才具有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比掌握较多已有知识更加重要。其二,这种人才必须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这就是说,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既是知识面广,又善于学习和创新的类型。我国著名的四通利方公司招聘员工主要标准是:"有想象力、创造性和敏感性、有较强的适应性"。而我们从微软公司招聘新晋人员的试题上,可以分析出这家世界知名的软件公司看重的并不是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是员工的潜力,包括创造力、学习能力等等。上述事例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更受欢迎,也更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因此,对于某些目前还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职校来说,通过在校内大力开展创造教育来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直至提高整个学校的社会竞争力,无疑就成为帮助其自身迅速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职业学校开展创造教育的途径
1.设置创造学专业课,普及创造学知识。通过设置有关创造学的专门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递有关创造的知识、方法、技巧。比如讲授有关创造开发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开发创造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技法训练,以最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创造。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面贯彻职教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今后工作的需要,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有关创新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创造发明活动,如,指导烹饪专业的学生通过选择不同材料进行组合而创新出新的菜式;指导工科学生针对生产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诸如节约能源、节省费用、减少工序、提高效率等小革新或小创造。使学生将所学的创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和提高创造力。
2.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造能力。培养职校生的创造力,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逐一进行改革。将创造教育的教学原则、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①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和创造动机。虽然创造要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然而,落后、过时和陈旧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精选教学内容,舍弃那些过时的,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旧知识,补充能够体现出本专业、本学科最前沿发展动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吸收最新科技信息,并结合本专业、学科的现状,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它们现有的不足,激发学生产生改变现状的欲望,促使创新意识的产生。②教学过程应体现创造教育的原则,应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过程应体现创造教育的平等性及开放性原则,打?quot;问题一一解答――结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构建"问题一一探索。
一一结论一一问题一一探索"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诸如讨论、辩论、演讲等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交流相互学习,促使发散思维的形成。创新教育者认为教学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欲望,从而主动寻找和发现新的问题。问题形成是创造的起点,是新思想、新方法产生的开始,而思想观点的激烈碰撞产生的火花,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最后形成具有很大帮助。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束缚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只有讨论、辩论、自学和实验等开放式的教学基本形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在实践课中结合创造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构成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实践课程对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在实践课中运用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实践课上,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一件作品,从作品内容选定、计划的制定、材料的选择、完成的过程到最后报告的撰写,教师都不加以干涉,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出现了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自行分析,自行处理,必要时才进行指导,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动脑能力和独立操作的动手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通过经历挫折,体验创造的艰辛,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创造人格。
4.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创造教育观,创设良好的创造环境,以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平等性是创造教育最强调的指导原则,其内涵包括:"1.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平等。2.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这就是说,创造力的表现可能各有差异,但人人都有创造力,每个人在创造面前都是平等的。虽然职校生在某些方面相比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差一些,这在近年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能因此就轻视他们,甚至放弃他们,而要关心他们,重视他们,相信他们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造教育,挖掘所有学生的潜力。我们说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创造成果产生的肥沃土壤,是创新素质形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有健全的人格,才会有敏捷、活跃的思维,从而促使创造潜能的迸发。
(资料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