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扎稳打能稳操胜券 教你2007年投资理财策略
1 基金唤醒理财意识 基金是最适合大众的投资理财产品。作为一种集合理财产品,基金就是老百姓把钱集中起来委托专家理财。在美国大约半数家庭拥有共同基金。中国的基金业,即使不算1998年开始的封闭式基金,从2001年开始的开放式基金也有5年历史。然而,基金一直得不到广大百姓的充分信任。大家到“我家理财”聊聊投资 2006年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因为基金创造了 理财神话。这一年,股票型基金和偏股型的混合基金,平均收益率超过100%。最好的一个基金———景顺长城内需增长一年收益增长约180%,为2006年全球最赚钱的基金。 基金成为2006年收益最高的理财产品,对普通百姓产生极大诱惑力。前一年,人们还在津津乐道楼市的巨大收益。到2006年底,人们发现和基金一年翻倍的收益相比,其他理财产品显得小巫见大巫。于是,基金一下子成为抢手货,出现排队争购的热潮。2006年,新发基金竟然高达4000亿元。进入四季度,更是热潮汹涌,仅嘉实策略增长一个基金竟然发行了419亿元。 2 发现好机会并不难 我们把眼光放开一点,对这两年理财市场进行回顾,就会发现两年里每年均有一次极大的投资机会。而发现这种机会其实不难,只要有理财意识,只要有理财知识,加上理性判断,凭常识就能辨别这种机会,然后就看你有没有勇气了。 2005年的最大投资机会,是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债券。这一年,大部分股票是下跌的,股票市场非常低迷。但是,这一年里上证企债指数年涨幅高达24%,国债指数涨幅达14%。涨幅最大的是03三峡债,年涨幅高达36%,02三峡债年涨幅达到30%,03国债(3)年涨幅达到26%。这样高的年收益,对低风险的债券市场来说,几乎不可思议。 这种高收益来源于市场的恐慌。 2004年4月债券出现非理性大跌,几乎所有债券都跌破了百元面值,低的甚至只有80元左右。要知道,债券到期后可是按100元兑付的,加上利息本来就比储蓄高,这是多么好的机会。 本报在当时特意刊登文章详细分析了债券具备的极高价值,可惜,很多人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结果,2005年债券整整上涨了一年,一些80元的债券,一直上涨到超过100元面值的价格,使得债券成为这一年高收益的理财品种。 2006年理财市场最大的赢家,无疑是基金。在基金中,最大赢家不是开放式基金,而是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收益最高的品种年收益约为180%,但是,封闭式基金年涨幅最大的高达264%,大盘封闭式2006年的平均年涨幅大约为150%,高于开放式基金100%的年收益。 本报多次分析过基金特别是封闭式基金的投资价值,倡导散户购买基金。如记者2006年1月2日曾写过这样的文章《抓住天赐良机只需要常识》,文章中回顾了2005年债券的机会,然后指出“2005年第二个低风险的良好投资品种是封闭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的情况与2004年债券市场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打折,而且打折得更离谱。”本报2006年2月1日刊登的《侃侃狗年“理财经”》文章,再次介绍了2006年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股票所具有的投资价值。 事实上,封闭式基金2006年之所以成为最大的赢家,有超额收益,一个是基金净值的增长,一个就是折价率缩小。在2005年底的时候,封闭式基金虽然已经有所上涨,但大盘基金的折价率依然很高,大部分打了六折,价格均在0.6元左右,净值在1元左右。 封闭式基金一般只能持有80%的股票,另外20%是债券和现金。而当时,大部分基金的仓位大约是70%多些。那么,当时净值1元的基金,其中超过0.2元是现金和债券,这部分不管股市如何变化,基本上不会贬值。这样,如果以0.6元的价格买入,其中至少有0.2元的资产是绝对安全的,等于用0.4元的价格买了0.8元的股票,意味着以市场上的半价买了股票,比自己直接买股票还要合算,而当时的股票价格本身就处于最低的区域。 这样理性地算算账,就会发现封闭式基金具有多大的投资价值。于是,就有了2006年基金的巨大涨幅。 常有人抱怨中国缺乏投资理财产品,普通百姓缺少投资渠道,因此,大多数人总是选择把钱存入银行。这种抱怨完全不符合事实,假如对投资理财市场了解一番,就会发现2006年各种理财产品之多,实在令人眼花缭乱。 一句话,无论你手上拥有人民币还是美元等外汇,除了存银行储蓄,都能找到相应的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有些人之所以抱怨理财产品少,实在是对这个市场缺乏了解,也说明很多人缺乏理财意识。 这种情况在2006年底突然发生极大变化,相当多的人理财意识一夜间被唤醒。这一切缘于一个非常大众化的理财产品———基金。
虽然说发现这种理财良机只要凭常识,但是,如果没有一点理财知识,那么,你连这些常识都没有,依然不会发现这种机会。比如,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封闭式基金,不知道什么是折价率,怎么可能抓住2006年封闭式基金的难得机遇?而且,这种机会即使再来100次,也依然会一再错过。 所以,光有理财意识还远远不够,学习理财知识是进入市场的必须前提。这使记者想到一个巴菲特的故事。 最近,英国《泰晤士报》的一位记者采访这位“股神”:“在您至今所进行的投资中,哪一次的收益最高?”巴菲特想了想,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一个发黄的笔记本,笑呵呵地说:“就是这个。”记者不信,说:“您在开玩笑吧?”这时,巴菲特严肃起来:“不,先生,这是真的。这个笔记本是我小时候用0.5美元买的,现在已成为我最珍贵的财富了。” 记者带着疑问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宝贝,才发现上面记录了他的学习体会、读书感想、突然闪现的投资想法以及一些生活和投资经历,其中几段是这样的: 7岁那年,我向父亲要一点零花钱,买一本很好看的漫画书,父亲不给,让我自己想办法。于是,我只好像别的孩子那样去送报或做点别的短工。 从开始上学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放学后,我都要阅读股票指数和图表以及《华尔街日报》。读大学后,我阅读了能够接触到的各种投资和商业类书籍,总共读了100多本,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尝试各种投资方法,力图找到一套框架体系。犯了很多错误,也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 “这真是一笔无穷的财富啊!”记者由衷地赞叹道。 沃伦·巴菲特稍稍一顿,接着说:“这笔财富已经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它本身都在随时间而不断地增值,因此,可以说,它是我最成功最漂亮的一次投资了。” 原来,巴菲特所说的最好的投资,是学习、读书,总结经验、教训,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学问,培养自己的眼光。巴菲特读了那么多投资理财的书,才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投资者,那么,不读这些书,能够比巴菲特做得更好吗? 4 控制风险切不可忘 谁都想发财,但要获得理财成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学习,对理财知识毫无所知就贸然投资,很可能没赚到钱,反而赔了钱。更要命的是,这样的人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 这几年,伴随各种理财产品诞生,骗子的花样也层出不穷。从“原始股骗局”到“短信诈骗”、ATM机上银行卡“调包计”以及各种地下炒金、炒汇、网上金融诈骗,手段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以高额回报诱骗人们。 比如,最近听说居然有人打起眼下基金热销的主意,声称提供一种基金,购买100天就可获得超过100%的收益。这显然是个骗局,有一点理财知识就知道,这种高额回报的承诺断不可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是理财的基本道理,试想,如此高的收益率,他为什么要送给你呢?3个月获得100%的回报,是惊人的收益率,按这样的收益率,用不了很长时间就可以成为全球第一富翁。因为巴菲特用了50年才成为全球第二富翁,他的年复合收益率不过是20%。按骗子承诺的,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1500%,这可能吗? 投资理财,一定要到正规的营业场所。比如买基金,要去银行、证券公司代销网点,千万不要轻信马路骗子,也不要被某些在豪华办公楼租个房间的骗子公司所迷惑。 学习理财首先是防范风险,只有控制住了风险,才谈得上获利。经历了2006年的理财热潮,我们需要一点冷静,理财总有大年和小年,暴利总是难以持续的。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下半年的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收益率就明显下降了。金属期货和黄金市场是这几年全球最热的投资市场,涨幅巨大。以伦敦铜为例,2005年上涨约40%,2006年初开始发狂,从2005年底的4400美元涨到4月份的近8800美元,涨幅翻倍。然而,随后伦敦铜开始下跌,到去年底在6400美元左右,年涨幅降到45%。黄金市场2005年至2006年5月的大涨,使得很多人眼红,黄金价格2005年底为517美元,到2006年5月已涨到730美元,涨幅高达66%。有人喊出黄金要到1000美元,很多人冲了进去,投资黄金成为一股热潮,但随后黄金价格下跌,去年底在630美元左右,年收益降为43%。 防范风险,永远是理财的第一课。巴菲特说: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不要亏损,第二条原则是牢牢记住第一条。 展望2007年,理财品种会更多。随着外资银行的介入,“洋理财”来势汹汹,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会更激烈;债券市场也将进入大发展时期;人民币升值带来外汇、黄金投资的新课题;基金热看来也将持续;高风险的新产品还有股指期货…… 这些理财产品中,有机会也免不了有风险,投资者还需要稳扎稳打,才能把握好胜机。 我们目前的投资理财产品线,尽管还不能说非常完善,但可以选择的余地已经很大。能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有期货、股票、权证等等,风险稍低的有黄金、外汇等等。大众化的理财产品更多了,除了传统的债券、基金外,新品种有债券的衍生产品———可转换债券、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和基金对应的类似产品有券商结合理财产品、信托投资产品,比较接近于银行储蓄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有货币基金,以及各银行推出的大量银行理财产品。2006年多了一个新品种QDII,就是由银行或者基金公司推出的到境外投资的理财产品,既有用人民币投资的产品,也有用美元等外汇投资的理财产品。大家到“我家理财”聊聊投资 更多精彩就在我家理财社区! 欢迎进入基金天下、黄金万两、银行大观园、保险E族、汇市弄潮分享网友理财心得! (搜狐财经责任编辑:聂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