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什么”和“怎么教”

 wuyuheng001 2007-03-19

“教什么”和“怎么教”

肖川

教学是人类诸多复杂、重要的事务之一,因为教学过程中涉及许多的变量。教学不单纯是一系列的操作行为。这背后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的精神活动。把教学降格为一种技术,是对教育理解的狭隘和肤浅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教育中可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

课堂教学,核心要素是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我的意见是要看我们追求什么。如果是在追求教育的价值旨趣上,“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为,在具体的学习内容背后,特别是人文类的课程,总是承载着(有时是隐含着)我们所崇尚、所倡导的价值观。比如我们今天中小学教育内容中仍然存在着“领袖崇拜”、“爱国的自大”、“虚假的民族自豪感”、丑化西方资本主义、对个体生命意识重视不够、公民教育的思想缺失等弊端。而这些弊端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自由社会的建设者的培养,却没有引起人们,特别是中小学广大教师的重视。

从关注教学效率的角度讲,“怎么教”自然比“教什么”更重要,“怎么教”更多地关涉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程度、学生知识建构的水平。比如说,直观教学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所谓直观教学,不仅是凭借书面文字学习符合特定目的的内容,而且凭借实物,通过儿童自身的感受去学习,从儿童可以经验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选择教学的内容。

其实,“怎么教”更涉及到我们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和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今天国民的创造力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这正是我们的弱势。学校教育中导致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概括地说,恐怕就在于学生自信心、生活激情的下降,批判求异精神的匮乏,创新视野的限制,情感体验单一、苍白,缺乏对知识自主选择的机会和知识结构的失衡,过度焦虑,缺乏创造思维应有的放松心态,过度的竞争压力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交往中的智慧碰撞,还有“标准答案”的“唯一性”,也是束缚学生发散思维,扼杀创造性的。

正如许多学者所提及到的中国教育模式的诸多弱点:如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民主;重主宰、轻主体;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轻探索;重逻辑、轻形象等,严重破坏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磨灭了好奇心和创造性,致使思维钝化,想像力缺乏,丧失问题意识。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教育文化问题。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良好的教育内容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关联。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对此,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P124。)对此,“怎么教”也需要作出努力来激活、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有效教学是我们积极寻求、改变直接经验意义的活动。

教育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在价值引导上,“教什么”显然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而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上,“怎么教”就更重要。

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的,也应该是有灵魂的。效率更多的取决于“怎么教”,灵魂更多的取决于“教什么”。而“教什么”和“怎么教”都取决于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方向问题,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良好的教育应该是正确的方向与有效的方法的统一。

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理解,把教科书上的内容视为不容质疑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当然有一个原因是考试指挥棒在起作用,但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缺乏自觉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追求、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