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味概念;心理账户现象

 宇宙新边疆 2007-09-23
有个人在银行里有10万元定期存款,年利息为2.7%。他想买一辆8万的小轿车,因为担心提前取款会损失利息,于是他选择贷款买车,贷款年利息为6.30%。计算一下两种方式买车的结果:
贷款买车:100000X2.7%-80000X6.30%= -2250元
取款买车:(买车的剩余资金)20000X2.79%=558元
贷款买车要付的利息比提取存款损失的利息多出2250元,而直接取款买车至少还有558元的利息收益。
钱是具有替代性的,存入银行的钱和要花费的钱从实质上来说是一样的,但是因为被放在两个心理账户里计算就会有如此结果。这就是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现象”,指人们会根据资金的来源,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把相同的风险和收益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因此,面对相同的风险和收益时,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芝加哥商学院教授恺元在《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中指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正常人通常有心理账户误区,这使我们经常在理智地做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傻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