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时刻 一个想法 十 一个行动 把失败转变为成功往往只需要一个想法,紧跟以一个行动。 芝加哥北密契根大道的一个地区现称为“富丽哩”。1939年,那里的办公楼可说是日暮途穷了,一座座大楼只有空荡荡的地板。一座楼出租了一半就算是幸运的,这是商业不景气的一年,消极的心态像乌云一般笼罩在芝加哥不动产的上空。那时,你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些论调:“登广告毫无意义,根本就没有钱。”或“我们没有必要工作了”然而就在这时,一位抱着积极心态的经理进入这个景象阴翳的地区。他有一个想法。他立即行动起来了! 这个人受雇于西北互助人寿保险公司来管理该公司在北密契根大道上的一座大楼。公司是以取消抵押品赎取权而获得这座大楼的,他开始担任这件工作时,这座大楼只出租了10%。但不到一年,他就使它全部租出去了,而且还有长长的待租人名单送到他的面前。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亲经理把无人租用办公室作为一个挑战,而不是作为一个不幸。他介绍了他所做的事情: 我准确地知道我需要什么。我中使这些房间能100%地租出去,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是执难的。因此我必须把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也就是说必须做到下列五点: (1)要选择称心的房间 (2)要激发吸引力:给房客提供芝加哥市最漂亮的办公室。 (3)租金却不属于他们现在所付的房租。 (4)如果房客按为期一年的租约付给我们同样的月租,我就对他现在的租约负责。 (5)除此之外,我要免费为房客装饰房间。我要雇用富有创造性的建筑师,和内装式,改造我们大楼的办公室,以适合每个新房客的个人要好。 我通过推理得到: (1)如果一个办公室有以后几年中还不能出租,我们就不能从那个办公室得到收入。我们到年底可能得不到什么收益,但这种情况总不会比我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时的情况更糟。而我们的境况应该好,因为我们满足房客的需要,他们在未来的年份中会准时如数地交付房租。 (2)而且,出租办公室仅以一年为基数,这是已经形成了的习惯,在大多数情况下,房间仅仅只空几个月,就可接纳新的房客,因此,得到租金的希望就不致于太落空。 (3)在一所设备良好的大楼里,如果一个房客一定要在他租约满期的那一年的末了退租,也比较易于再租。免费装饰办公室也不会得不偿失,因为这会增加全楼的股票价值。结果极好。每一个新近装饰过的办公室似乎都比以前更为富丽堂皇。房客都很热心,许多房客花费了额外的金钱。有一个房客在改建工作中就花费了22000美元。 这座大楼开始时只租出10%,到年底便100%地租出了。没有一个房客在他的租约满期后想走的。他们很高兴住了超摩登的新办公室。第一年的租约满期后,我们也没有提高租金;这样,我们就赢得了房客们的信任和友情。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的始末。有一个人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他手上有一座巨大的办公大楼,可是这座大楼十分之九的办公室都是空闲未被租用的,然而,在一年内这座大楼便100%地出租了。现在,就在它的隔壁左右,仍有几十座大楼是空荡荡的。 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差别,当然就是每座大楼的经理对这个问题所持的不同的心理态度,如果一个人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想法,并紧接着付诸实行,他就能把失败转变为成功。 不向命运屈服 林肯在进入美国政坛之前,他不过是春田镇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律师。在他最初争取自由党的国会议员候选人提名时,他的政敌因他不属于任何教会,而指责他为异教徒,又因为他跟高傲的陶德和爱德华家族联姻,而骂他是财阀和贵族工具,这些罪名尽管可笑,却足以给林肯的政途带来伤害。结果,林肯落选了。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所遭遇的第一次逆流。 两年后,林肯再度出马,终于当选了。当时,美国跟墨西哥正在打一场为时二十个月的战争——这是一场可耻的侵略战,由国会中主张蓄奴的参议员。 和许多自由党人一样,林肯在国会中大胆发言,他谴责总统发起一场“掠夺和谋杀的战争,抢劫和不光荣的战争”,宣布上帝已“忘记保护无辜的弱者,容许凶手、强盗和来自地狱的恶魔肆意屠杀男人、女人和小孩,使这块正义之士饱受摧残。” 林肯是个默默无闻的议员,华府对这篇演说置之不理,可是它在春田镇却掀起了一阵飓风。伊利诺州有六千人从军,他们都相信自己是为神圣的自由而战,如今,他们选出的代表竟在国会中说这些年军人是地狱来的恶魔,是凶手,激动的党人公开集会,指责林肯“卑贱”……“怯懦”……“不顾廉耻”…… 聚会时,大家一致决议,宣称他们从未“见过林肯所做的这么丢脸的事……对勇敢的生还者和光荣的殉国者滥施恶名只会激起每一位正直的伊利诺人的愤慨。” 这股恨意郁积了十几年,直到十三年后,林肯竞选总统时,还有人重用这些话来攻击他。 林肯对合伙的律师说“我等于是政治自杀”。此刻,他怕返乡面对选民,他想谋求“土地局委员”之职以便留在华盛顿,却未能成功,他想叫人提名他为“俄勒冈州长”,指望在该州加入联邦时,可以成为首任参议员,不过这件事也失败民。 于是他又回到了春田镇那间脏兮兮的律师事务所,再度将爱驹“老公鹿”套在摇摇欲坠的小马车前头,驾车巡回第八司法区。 我们看到,即使是林肯这样的伟大的人物,也有失意的时候,而且他们的失意往往比一般人更惨重、更深沉,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迎接生活的挑战,如何怀着巨大的信心直面失败。 在回到春田镇压的那段痛苦的时光里,林肯拼命的自学,为了训练自己推理和表达能力,他买了一本几何书,每次骑马出巡时都带在身边阅读。 荷恩敦在《林肯传》中说: 我们住乡下小客栈时,通常都共睡一张床。床铺总是短得不能适合林肯的身长,因此他的脚就悬在床尾板外头,露出一小截胫骨,即使如此,他仍然把蜡烛放在床头的一张椅子上,连续看好几个钟头书,我和同室的另外几个人早就熟睡了,他还以这种姿势苦读到凌晨两点钟。每次出巡,他就这样手不释卷地研究。后来,六册欧氏几何学中的所有定理他都能轻轻松松地加以证明。 “几何学读通后,他研究代数,接着双读天文学,后来甚至写了一篇谈语言发展的演讲稿。不过,他最感兴趣的仍是莎翁名作。他养成的文学嗜好依旧存在。” 度过辛酸的六年之后,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林肯一生的方向,也使他开始往“白宫”出发。 1858年亚伯拉罕·林肯参加了美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政治战争。由此,他彻底摆脱了默默无闻的状态。当时,他四十九岁,尽管七年之后他就去世了,但在这七年间,他却赢得了不朽的名誉和荣耀。 林肯的对手是史蒂芬·A道格拉斯。他们为竞选国会参议员而战。 选举战中一系列的激辨使林肯渐渐出名,他们的争论充满火药味。民众愈来愈激动,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空前庞大的辩论会使得任何聚会厅都容纳不下,于是演讲大会只好在树木或原野中举行。记者忙着采访,报纸更以巨大的篇幅热烈报导这场轰动的竞赛。不久,全美国人的耳朵都在倾听着这场竞选声音。 道格拉斯的声望正值顶点。他身高五尺,大块头,举止优雅殷勤,颇有大众偶像的风采。相形之下,林肯的外表可说是没有丝毫吸引力可言,他又难看又笨手笨脚,那没有血色又布满皱纹的面孔充满沧桑。 但是,林肯的演说幽默、犀利、话题不断翻新。道格拉斯在一次辩论中强调:如果大部分州民都主张蓄奴,不论何时何地任何一州都有权蓄奴。他声称:他不在乎蓄奴与否,关键是,“让每州管自己的事,别干涉别人。” 林肯回敬道:“道格拉斯法官认为奴隶制度是对的,我认为它不对,这是整个论战的差异所在。 “他主张任何地区想要蓄奴就可以蓄奴,如果蓄奴蓄奴没有错,那当然很好,如果蓄奴是错的,为什么可以任由人们做错事? “道格拉斯不在乎蓄奴制度的存废,以为这就好像邻居要在农场上种烟草还是养牛养一样,可以凭着个人高兴。可是大多数人跟道格拉斯法官不同:他们有是非观念,他们认为蓄奴是不道德的坏事。” 论战一周又一周进行下去,许多人也都加入混战,纷纷谴责道格拉斯,甚至同是民主党的成员,也对道格拉斯大加伐挞。政党分裂,又腹背受敌的道格拉斯以寡敌众,四面楚歌。他在绝望中打电报给好友伍秀·F·林德说:“我有恶犬尾随。拜托林德,来帮我对抗他们。”发报员把这一份电报抄本卖给共和党,上了二十家报纸头条新闻成为极大的笑柄。 选举之夜,留在电报局阅读统计表的林肯知道自己失败,就动身返家。当时外面下着雨,一片漆黑,通往他家的小径滑溜溜的。突然间,林肯的一只脚绊住另一只脚,他迅速平衡身子,并说:“失足却没有摔跤”。 竞选国会议员虽然失败了,但林肯在这次竞选中的辩论,为他两年后入到白宫,做了极佳的宣传,不久以后,一份伊利诺报的社论中提到林肯。说: “可敬的亚伯拉罕·林肯真是伊利诺州从政者中最不幸的一位。他在政治上的每次举动都不顺利,计划经常失败,换了任何人都无法再支持下去。” 的确,假如林肯面对暂的挫折、失败就不再前行、不再奋斗,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律师,而不可能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 生命之舵在你自己手中 李·艾柯卡是美国的传奇式的人物。在1983年的“最佳企业主管”的民意测验中,他获得的票数遥遥领先,以至于许多社会名流和数以万计的美国公民给他写信,呼吁他“竞选美国总统”。 艾柯卡,1923年10月15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艾伦敦。父母都是意大利移民。父亲从事的商业活动,对他的影响很大,使他从少年时代就立志成为一名大企业家。1946年7月艾柯卡获得普林斯顿牵研究生的工程硕士学位。他结束学生生活。带着父亲给他的50美元来到福特公司报到。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他勉强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的低级推销员。 然而推销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刚出校门的艾柯卡,书生气十足、非常腼腆,做事呆板,笨手笨脚。甚至同客户打电话都有些紧张。一次福特公司为宣传汽车安全性能,而推广一种功效奇特的防撞墙软垫,这种软垫即使从高处扔下的鸡蛋也不会撞碎。艾柯卡别出心裁地决定不放事先录好的影片,而是当着1000多名不见经传观众当场表演。艾柯卡从高处投下的鸡蛋并没有出现像宣传一样的效果,而是一撞即碎。艾柯卡当众出丑,满脸狼狈,推销活动失败了,他负责地区成为全公司销售最差的地方,他也因此被降了级。 艾柯卡经历了一番挫折后,决心改变这种难堪的局面,他决定打破以往的销售常规,通过认真的计算以及对顾客心理状况和经济条件的调查,他决定推出新的推销方案-——“50计划”:买一部1956年新福特汽车的顾客,可以分期付款,第一期只付车价20%,余款分3年付清。这次艾柯卡一炮打响,新车货款方法刚一实施就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艾柯卡主管的地区从全公司销售最差一跃成为各区之首。一下子轰动了福特公司总部。 艾柯卡首次获胜,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知道在激烈的竞争中,自己只有全力去拼一下,才会有出头之日,只有成功才会拥有一切。成功给他带来官职的晋升,也带来了挑战,在几百位资深的汽车老手面前,自己毕竟年轻,还没有取得实际资格来为自己撑腰。他决心在新产品开发上施展自己的才干,创造新的奇迹。他决定创造一部“这是艾柯卡亲手设计制造的汽车!” 不久,经过紧张奋战轰动全美的“野马”跑车终于生产出来了艾柯卡为福特公司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野马”车的成功证明了艾柯卡天才的推销能力和杰出的研制开发的组织能力。此后,艾柯卡步步高升,直到1970年12月10日,他成了福特公司的总裁。 44岁的艾柯卡感到这是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意味着自己已跻身于美国最高实业家。已经掌握拥有50万职员的汽车公司的领导权。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地大展宏图了,他怎么能不新喜若狂呢? 然而“爬得越高摔得也越痛。”艾柯卡的巨大成功招致公司独裁者亨利·福特的嫉妒。福特对艾柯卡日增的威望,深感不安,他不愿意在自己的王国里有一个成功高盖主的总裁与自己分庭抗礼。他更不能容忍福特区公司改名更姓。思来想去,对自己王位构成威胁的人,只能解雇。 “时来铁辉,运去金失色。”艾柯卡在他的自传中描述了自己被解雇时的惨状: 1978年7月13日,我被解雇了,我在福特公司任职32年,当了8年总经理,我还从来没有在别处工作过。而现在,我突然失业了,人中的辛酸苦辣,实在难以形容。 按规定,解雇后可以留用3个月。我被看作是“辞职”的。那末,在3个月期满的时候,我可以到公司的一个营业所继续工作,直到我找到一份新差使为止。 10月15日,是我受雇的最后一天,刚巧是我54岁生日。我的司机最后一次带我到迪尔布恩的“世界总部”去。的离家前,吻别了妻子玛利和两个女儿凯西和利娅。在福特公司最后几个月的动荡日子里,我的一家吃尽了苦头,为此我满腔怒火。兴许我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但这和玛利、和孩子又有何相干?她们为什么也得遭受如此苦难?她们成了那位把大名高高地竖立在大楼上的暴君的无辜的牺牲品。 直到今天,她们的痛楚还时时出现在我的心头,就像母狮惜小狮一样。如果猎人懂得什么对他有好处的话,他也会放过幼狮的。亨利·福特使我的孩子遭罪,因此我是永远不会原谅他的。 就在第二天,我驱车去我的新岗位。这是在电报吃的一个无名小仓库,离福特的世界总部只有几英里远。但是对我来说,像是到了另一个星球的一样。 我不知道办公室处确切在哪里。寻找办公大楼花了我好几分钟。当我终于到达目的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该把车停在哪里。 竟然有许多人给我领路。还有人提醒新闻界,福特公司新近免职的总经理今天上午将来这里上班。有一群人准备迎接我。一位电视台记者把扩音器伸到我的嘴边问我:“波了8年上司以后来到这个仓库,你有何感想?” 我难以作答。我能说什么呢?当我摆脱了照相机的追踪后,喃喃自语:“我感到耻辱!” 不仅如此!艾柯卡被福特公司解雇后,昔日的朋友也都远离了他,妻子气得心脏病发作,连女儿也骂他无能。他形只影单,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然而,他不向命运投降,他说:“在你生活的航程中,会遇到成千上万的港湾。有的还是很曲折的港湾。那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时刻,也是使人领悟人生真谛的时候。现在,我已遇上了港湾,不知如何是好。要么洗手不干,打点行李回家?我今年54岁了,也已经有所作为了。在经济上我恳有保障,我可以打打高尔夫球来度过余生。然而,不能这样做。我必须振荡作起精神来,继续往前走。” 人生的道路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逆境使人有所建树。正是那天上午艾柯卡在仓库里耻辱遭遇,促使他拒绝了福特提出的条件:只要不受聘其它公司,答应给他100万退休金。而且,仅仅在几个星期之后就接受了克莱斯勒公司总经理的职务。 在进入克莱斯勒之前,艾柯卡就知道这家公司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进入以后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到任仅2个月,公司就没了周转资金。更令人忧虑的是,克莱斯勒公司不仅没有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而且整个公司似乎没人懂得财务规划和预测。艾柯卡根本想不到。他连几个确切的数字都拿不到。没有这些数据,就无法解决公司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克莱斯勒公司,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从上而下,全体员工都谨小慎微,心灰意冷。有才干的人被调来调去,不得其所。在领导班子中间,没有密切的配合,只是一个松散的集合甚至有些人连自己的职责也搞不清楚。可想而知由这样一批人来管理公司,结果会怎样。 还有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是泄密。公司刚刚搞出一种新的设计,刚刚发明一种新的技术。还未投入使用,就落到竞争对手的手里,这实在令人伤心。在这种情况下,这家公司不可能搞好,销售额不断地下降,市场份额越来越小,顾主的光顾率也越来越低。 如何打开局面呢?艾柯卡面前困难重重,但是,他坚信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他看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人员、产品和利润。在这三方面中,最重要的是人。一个公司除非具有一批优秀的人才,否则,将一事无成。克莱斯勒公司的核心问题就是缺少这样一批优秀的人才。 于是,艾柯卡就把眼睛盯住了福特公司的人才库。他找到了杰拉尔德·格林沃尔德,杰拉尔德很有才能和学识,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不仅是一位理财专家,而且还是一位精明强干的企业家。杰氏成为艾柯卡的得力助手,而且,不久他就升任总裁,成了克莱斯勒的第2号人物。 随后,艾柯卡又发掘出许多具有才干的年轻人。他们既有热情,又有才华。艾柯卡大胆启用他们,使他们被掩盖的风采焕发出来。 然而,当艾柯卡配齐了全班人马,正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一场更大的打击紧接而来,把他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1979年的“伊朗事件”,产生了石油危机,并导致了经济危机。这一切无异于雪上加霜,几乎把他打倒在地。为了应付这种紧急状态,在不得不采取一些断然措施。如关闭一些老厂;采取“准时供货”办法,节省周转资金,艾柯卡卖掉了全部承销店的房地产,得到宝贵的9000万美元。虽然,后来不得不以双倍的价钱购回,但是在当时只能忍痛割爱。 此后不久,克莱斯勒公司再次陷入困境。他们只好把每年可以净赚5000万美元坦克车产销业务全部转让给通用动力公司,以换取34800万美元的用作垫款,以便使供应商答应延长付款期。虽然,他们十分不愿意转让这项有政府撑腰的业务,但别无选择。 最令艾柯卡痛心的是,仅采取上述措施还不足以挽救克莱斯勒公司,还得要大批裁员,两次共裁减了15500多人。眼看着人们一个个被迫离去,曾受失业之苦的艾柯卡心中一直难以平静。 1979年夏天,艾柯卡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是仍然无法使克莱斯勒公司免于没顶之灾。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向政府救援,然而,他的提议根本无人理会。于是,克莱斯勒公司向政府摊开了最后一张牌,寻求政府货款保证,以拯救这个濒死的企业。 这一举措在开始的时候受到很大抵制,对此艾柯卡愤怒万分,他在国会内四处游说,争取支持。他一次又一次,地飞往华盛顿,有时一天要举行10多次会晤,向不同的人宣讲同样的东西。高度紧张,巨大的压力使艾柯卡眩晕旧病复发,不得不就诊于国会医院。 就在艾柯卡为了拯救克莱斯勒公司而疲于奔命时,公众的信任度直线下降。为了改变这种悲剧的状况,克莱斯勒公司展开了强大的广告攻势,向公众表明该公司不是行将就木,而是大有希望。同时,加紧在国会的工作。最终众议院以271票对136票,参议院以52票对44票通过了政府《货款保证法案》。 《货款保证法案》得以通过,给克莱斯勒公司赢得了生存的机会。但是,要想实施这个法案,每个人都需做出牺牲。首先,艾柯卡把自己的年薪减为1美元,他要给大家树立一个榜样,人人都要勒紧裤腰带。从高级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每个人的收入都减少了一大截。但是,为了免遭破产、失业之苦,大家只能如此。 解雇工人,降低工资,争取国会支持,固然不好办。但是若与银行打交道,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让银行在当时情况下,为克莱斯勒公司发放优惠货款真比登天还难。昔日该公司是一棵摇钱树,每一家银行都愿意货款给它。现在,公司出现了麻烦,银行就不愿再冒风险。但是,必须获得每一家货款银行的合作。政府信贷保证计划才能付诸实施,为此,艾柯卡经过3个多月日日夜夜的紧张工作,终于使银行家们都在文件上签了字。 贷款到手以后,克莱斯勒公司全力以赴投入K型汽车的开发。这种汽车前轮驱动,乘座舒适,驾驶灵活敏捷,可以乘坐6人,而且非常节油。艾柯卡原本希望通过这种汽车打开销路,使公司新生,然而,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开始他们把整车的价格定得偏高,吓跑了一些客户,而后,又遇到利率飞涨,优惠利率高达18.5%,断了汽车的销路,由于当时美国经济不太景气,哪家公司的日子都不好过。原来艾柯卡希望到1981年底,克莱斯勒公司能站稳脚跟,但实际上却又陷入新的危机之中。到了8月1日,公司帐上仅剩100万美元,这对克莱斯勒公司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他们不得不再次出动,来得供应商的谅解与支持。 经过公司全体员工协同努力,艰苦奋斗,1982年终于见到了胜利曙光。。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汽车开始回升,到了年底,克莱斯勒公司已经出现盈利1983年,公司销售大幅上升,利润达到9.2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克莱斯勒公司终于摆脱了困境,重新恢复了昔日的风采,成了美国汽车工业的第三大巨人。艾柯卡又一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歌德有一名话淬甚广的名言:“一个人,即使驾着的是一叶脆弱的小舟,但只要舵掌握在他的手中,他就不会任凭波涛摆布,而有选择方向的主见。”艾柯卡正是以他的坚定、自信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掌握住了生命之舵,多次战胜了失败。他在他的自传中开篇就告诉读者: 书中的主人翁所经历的远不只是铺满鲜花的坦途。在成功的道路上,,也有过十分艰难的时刻。事实上,当我回顾在汽车业服务的38年生涯时,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没有任何新汽车可生产、没有晋升、没有盈利的日子。 转轨,转轨 李嘉诚是今日香港光芒四射的物。他被誉为“经营之神”并且在美国《幸福》杂志的世界巨富排行榜上,以58亿美元,排名第16位。 然而,李嘉诚从一个两手空空的打工仔到一个世界巨富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同样经历了艰难的岁月和惨痛的失败。 1950年,李嘉诚以自己多年为人打工挣得的一点积蓄,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 在创办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和“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但不久之后,一段惨淡经营期来临了。 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迎急切地反差扩大他那资金不足,主任委员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工厂亏损愈来愈严重。 过快的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期的延误而退回的产品,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摧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从做生意开始就以诚实从商、稳重做人处世的李嘉诚付出的低价是很惨重的。这种代价几乎将李嘉诚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 重朋友,讲义气的李嘉诚咬紧牙关,用账面上所剩下的最后一点尚未还息的贷款,千方百计地找原料商订购塑胶原料,并集中力量保证了几批订货的产品质量,在朋友们帮助,终于恢复了信誉,使企业出现转机。 然而,就在李嘉诚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复活企业,度过难关的希望去找客户提货时客户却以国际塑胶市场突然有变,他们不得不考虑自身利益不由,公然言而无信,拒绝按合同来收货。 还正如俗语所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法制不太健全的社会,客户的违约失信,使工厂出现严重的亏蚀,使原来有一线生机的塑胶厂彻底掉入了破产的深渊。 这段时间,痛苦不堪的李嘉诚每天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就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清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作们。 充满必胜信心的李嘉诚做梦也没想到,在他独自创业的最初几年里初尝成功的喜悦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灭顶之灾。1950年至1955年这段沉浮岁月,直到今日,李嘉诚回想起来都有心有余悸的政治家。这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它沉痛地记录了李嘉诚摸爬滚打于暴风雨泥泞之中的艰难历程,农牧区用惨重的失败反映李嘉诚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为心痛的一段际遇。 李嘉诚自己也不知道他在这些日子里,是怎样在百感交集的情况下一分一秒地熬过来的,生意上的惨败几乎使他万念俱灰,心力交瘁。创业时的宏图大志和少年时期的英雄般的幻想也变得缥渺微茫。然而他必须为他的企业,为支撑他的家庭,坚持下去! 其实,失败并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失败之后必须仍有信心,必须继续保持或重新拥有清醒的头脑。 一种迫在眉睫,几乎是集千钧于一发的紧迫感,在促动着困惑中的李嘉诚,他重新振作起来,研究新的发展方案:第一步是稳定军心,重新树立员工对工厂的信赖和增强相互之间的凝聚力;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寻找一批经验丰富的塑胶人才,重新组织一批精干的队伍,由小到大,稳扎稳打,赶在工厂彻底崩溃之前扭转过来。 李嘉诚一边想着,一边又习惯性的拿起纸笔,重新设计塑胶产品。 不久,李嘉诚向他的企业同仁们宣布: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基本上还清了各项欠款,我已经和银行方面商谈,他们同意继续提供贷款。这就是说,我们暂时脱离了困境,并且又拥有了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如何把握这个机会。我认为,一个企业的发展成败,如同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成败一样。我们拼死拼活,总算平安度过危险期,那么长江现在的发展方针是,在稳健中力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求生存,再图发展。 “现在我们都是长江这条船上的成员,既然我们已经有能力度过难关,我认为,我们也有能力办好长江,大家都能吃苦耐劳,视长江的成败为己任,都能为长江作出贡献。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长江一定能够发展壮大。” 作为一船之长李嘉诚刚说完,一阵热烈的掌声回答了他充满斗志、信心十足的肺腑之言。共同的信心和目标,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强有力地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商场如战场。每做一笔生意,就是一次击败对方、消灭对手战而胜之的动人心魄的战斗。在这时刻都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商战情势中,稍有不慎,就会措不及防,就会导致全军覆没。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战中,即使是最精明的企业家,恳很难保证不在某个未加提防的疏忽时期,将部队带入幽谷乃至兵临绝境。那么,在这个与企业共存亡的生死攸关的当头,最能够显示企业家实力及能力;最能够反映企业主脑的智慧与胆识,最需要的就是——抉择。 沉着冷静地抉择。 像任何身处逆境的人一样。李嘉诚在经过这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特别是他目前所从事的塑胶市场的走向。 李嘉诚看到二次大战之后,各国经济逐渐步入正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转口贸易进入了鼎盛时期,而且,各种制造业的兴旺发达,已经形成一种浩大的发展趋势。 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李嘉诚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在国际已经趋于饱和的塑胶玩具市场中,似乎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如果再继续生产这种产品,那么他绝对无法将企业从危机的困境中带出来,那么就意味着他必须选择一个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他塑胶厂的“转轨”。 李嘉诚由此更加意识到自己面临有关长江生存契机的严峻和紧迫。他也明白在香港这样汇入国际各路经济人才的商业社会里,如果没有经验和一定的实力来显示,证实自己管理企业的能力和实现自己的主脑地位,那么,这个竞争激烈且绝对讲求实力的社会,就会吞掉他的企业和他的主脑地位,这就是商业现实。活生生的不折不扣的商业乃至社会现实。 李嘉诚的眉心无法不跳动、不颤抖,他的企业是生是死,成败在此一举,他必须冷静地进行市场考察,重新作出判断。他必须在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的三重压力之中作出明智的抉择,救活他的企业,保持他的主脑地位。 这段时间,“转轨”的念头一直紧紧缠绕着李嘉诚,他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创新的目标,而李嘉诚所注重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在迎合市场需要的前提下,符合企业发展的创新。 于是,他以更加细致、耐心、谨慎的态度,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尽量做到不犯错或者少犯错。 某一天深夜,李嘉诚自修完当天的功课之后,仍像平日一样临睡前随手翻阅一些杂志。当他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不太引人注目的边角地方,刊登了一项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 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大量生产每天不用浇水、除草却常开不败的塑胶花。一定能够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1957年,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重新开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度过危机之后,便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