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赏析

 hzwhl798 2007-12-07
鉴赏集粹古 诗 词 鉴 赏(高考版)
            赏析集粹
            教学参考
            鉴赏指南
            专题训练
            高考试题
            诗词漫笔
             
             
       主页>赏析集粹>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 啼:叫。
            ------------------------------------------------------------------------------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塞下曲
            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长歌行(节选)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老大:年老。
              2.徒:徒然。
            ------------------------------------------------------------------------------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返回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陆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陆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春 晓
            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春夜喜雨
            杜甫
            好 雨 知 时 节,
            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
            润 物细 无 声。
            夜 径 云 俱 黑,
            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
            花 重 锦 官 城。
              [注释]
              1. 乃:就。
              2.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 潜:暗暗地,悄悄地。
              4.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 径:乡下的小路。
              6.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 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 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 怜:爱。
              4.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 野渡:郊野的渡口。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过元并称为“韦柳”。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 鸟 高 飞 尽,
            孤 云 独 去 闲。
            相 看 两 不 厌,
            只 有 敬 亭 山。
              [注释]
              1.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 闲:安静。
            ------------------------------------------------------------------------------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
              [作者简介]: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 暮 苍 山 远,
            天 寒 白 屋 贫。
            柴 门 闻 犬 吠,
            风 雪 夜 归 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
            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
            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容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古朗月行(节选)
            李 白
            小 时 不 识 月,
            呼 作 白 玉 盘。
            又 疑 瑶 台 镜,
            飞 在 青 云 端。
             
              [注释]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明月叫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
              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
              [解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3.“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传”,挨家传赐。“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
              [简析]
              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
              [作者简介]
              韩翃(生卒年不祥),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出名。
            
 
            惠崇《春江晓景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
            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
            ,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
            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
            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
            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 衰:疏落。
              4.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
              [简析]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忆江南
            白居易
            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注释]
              1. 谙:熟悉。
              2.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 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
              [简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 啼:叫。
              2. 山郭:靠山的城墙。
              3. 酒旗: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4. 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
              [简析]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江 雪
            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
              [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绝 句
            杜甫
            迟 日 江 山 丽,
            春 风 花 草 香。
            泥 融 飞 燕 子,
            沙 暖 睡 鸳 鸯。
              [注释]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3.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
              [赏析]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这一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他曾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 西岭:指岷山。
              3.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 泊:停靠。
            ------------------------------------------------------------------------------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他曾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
            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
              [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
              [解说]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凉州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
            ------------------------------------------------------------------------------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 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 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 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鹿柴
            王维
            空 山 不 见 人,
            但 闻 人 语 响。
            返 景 入 深 林,
            复 照 青 苔 上。
              [注释]
              1. 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 但:只。
              4.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
              [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悯 农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悯 农
            李 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1.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里指赣江。
              2.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3.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4. 愁余:我正发愁。
              5.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复中原之事行不得。
            ------------------------------------------------------------------------------
              [解说]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无情的历史潮流前,‘四人帮’终于垮台了。”(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解放日报》,《看他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
            
 
            七步诗
            曹 植
            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
              [简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今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
              [解说]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有《樊川集》。
            
 
             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注释]
              1.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 缘:因为。
              3. 个:这样。
              4. 秋霜:指白发。
            ------------------------------------------------------------------------------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 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
              [作者简介]
              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5. 于:比。
            ------------------------------------------------------------------------------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 示儿:给儿子们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亲。
            ------------------------------------------------------------------------------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
              [简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郑伯殷)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ì):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 舟 泊 烟 渚,
            日 暮 客 愁 新。
            野 旷 天 低 树,
            江 清 月 近 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
            ------------------------------------------------------------------------------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返回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
             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
              [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 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2.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3.
            王谢:指东晋时代王导和谢安两大贵族之家,乌衣巷是这两大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后二句诗写出沧桑变化的事实,自然成为对豪门贵族的辛辣讽刺。
              4. 寻常:平常、普通。
            ------------------------------------------------------------------------------
              [简析]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
            
 
            咏 鹅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
            红 掌 拨 清 波。
              [注释]
              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 项:颈的后部。
              3.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乐游原
            李商隐
            向 晚 意 不 适,
            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
            只 是 近 黄 昏。
             
              [注释]
              1.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2. 不适:不悦,不快。
            ------------------------------------------------------------------------------
              [简析]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
              [解说]
             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
            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
            统一。
            ------------------------------------------------------------------------------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
              [简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 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
              [解说]
              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
            ------------------------------------------------------------------------------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他曾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竹里馆
            王维
            独 坐 幽 篁 里,
            弹 琴 复 长 啸。
            深 林 人 不 知,
            明 月 来 相 照。
              [注释]
              1. 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 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
              [解说]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
            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