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学习格律诗的重要性及意义传统诗词是我们民族的正统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诗歌。尤其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最集中的体现,最生动的载体。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人生起步是诗,终极仍是诗,生于诗,死亦于诗。在过去,小孩子一上学就首先学“人之初,性本善”,陆游临死时还写篇“示儿”。美国人跳海要先做一下祷告,我们的祖先屈原跳江前生做一首《离骚》足以说明我们中国人的内涵是多么深。毛主席曾说过:“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二):格律诗是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有人认为;格律诗的条条框框太多,束缚思想,这是不太正确的。我认为:越是宝贵的东西,越要用精致的形式来表现。就象用高档的盒子装珠宝,低档的萝筐只能装青菜一样。前一阵曾流行一阵汪国真的诗,请问;有谁,有多少人能背出几首?当然我无意贬低之意。而我们很多小朋友5,6岁甚至更小就能用嘹亮的声音背诵唐诗。而背诵新诗的少见。据说;一个著名的现代诗人的诗集在市场上销售量没有超过一千本,而唐宋三百首却总是有各种版本大量发行仍有市埸。国内外以古典诗词成立的诗社及发行刊物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壮大。这足以说明,古典诗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及受到人们的喜爱。一九九九年九月,中华诗词学会,北大,清华,华中理工大学,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让中华诗词走进大学校园》专题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教育部周清远付部长在会上提出“诗教工程”指出诗词文化教育是我国目前素质教育的一个函待加强的方面。是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素质的千秋大业。(三):学写格律诗难否有些人认为;写格律诗很难,其实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而己。连贾府上下的丫环婆子都能学会的东西,我们今人有什么学不会的呢?所谓格律诗就是要尊守固定的规则,当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一定去死记硬背,讲究方法和技巧,触类旁通我想:用不太长时间就会弄懂弄通这些规则的。至于说要想学的,作的精甚至超越前人,恐怕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大家知道;任何事物做到精都很难的。中国古典诗词从格律上有古体近体之分。从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要求的近体是从齐“永明年间”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说而创造了“新体诗”(也称永明体)为标志的。从此诗词在形式上走上了一个新的时代。到了初唐时,上官仪又把诗的对偶又归纳为六种对仗方法,从而使后人在作诗时有了明确的规则可循。自从格律诗定型以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界限有了明确的划分。古体诗可以换韵,多言,不讲平仄,不讲粘对,不考虑对仗……。而在近体诗中这些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因此可以说;近体诗的创作是门“削足适履”的艺术。“足”就是诗的内容,“履”就是诗的格律,“履”是前人早以为我们做好的,我们则必须要“削足”以“适履”就可以了。(至于拗救就是对“履”的加以修补,以后专题会讲的)当然了,“足履”完全合适也未必就是好诗,但倘若完全不合适也就不成其为律诗了。下面就近体诗的规则分六章来讲。 第一讲 近体诗基本格律 格律诗的基本格律有七个要素;1:声律(平仄,韵);2:对仗 ;3:押韵 ;4:定句;5:定言;6:节奏;7:章法(一):声律;指讲平仄,以下四点内容1:句内平仄相间;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3:联间句间平仄相粘;4:脚分明。在狭义上讲;声律指平仄,但广义上讲也包括用韵。<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也就是句内“平仄相间”然后才是句间搭配。过去诗词界有句话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指在七言诗每句中第一,三,五个字可随意平仄,但第二,四,六一定要平仄相间。当然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如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三个字一定要论的。但对初学者来说;这一说法还是应记住的。如下例句;身无彩凤双飞翼, 轻烟散入五候家 风光不与四时同 <2>;联内平仄相对在汉语中有一种修饰手法叫对偶,在诗词中叫对仗,也叫对对子,由两句组成,前一句为上联叫上句或出句,后一句为下联也以下句或对句,在格律诗中,句子都是成双的,在绝句和律诗中的首尾两联可 对仗或不对仗外,其余两联均要求对仗,关于对仗问题另文讲。在八句律诗中,前两联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最后两句叫尾联。在格律诗中的平仄声律要求中,每联上下两句的平仄必须相对,这里指相对并非每个字都相对,是指七言诗上下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反,如五言就二,四相反既可。如:待月西厢下, 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 迎风户半开。郎在溪西妾岸东 双眸寄恨托溪风。 待郎行尽溪边路, 笑入垂扬避钓翁。《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墙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失对的例句: 昔时无偶去, 小花静院东风起,今春犹独归。 燕燕莺莺拂桃李。 故人恩义重, 斜倚红墙卜远人,不忍复双飞。 楼外春山几千里。昔时与今春句失对,斜倚与楼外句失对<3>;联间平仄相粘:格律诗的另一个平仄声律要求就是联间平仄相粘,既两联间相邻的句子间平仄相同,这里也是指七言诗二,四,六平仄相同五言诗二,四平仄相同就行了。《出塞》…王昌龄 《凉州词》…王翰 秦时明月汉时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万里长征人未还。 欲饮琵琶马上摧。但使龙城飞将在, 醉卧沙场君莫笑,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来征战几人回?《制衣寄夫》…刘文焕(元) 失粘的例情同牛女隔天河, 良人的的有奇才,又喜秋来得一过。 何事年年被放回? 岁岁寄朗身上服, 如今妾面羞君面, 丝丝是妾手中梭。 君到来时近夜来。剪声自觉和肠断, 霜净胡天牧马还,线脚那能抵泪多。 月明羌笛戍楼间。长短只依先去样, 借问梅花何处落,不知肥瘦近如何? 风吹一夜满关山。以上;又喜与岁岁句,丝丝与剪声句,线脚与长短句,何事与如今句,月明与借问句均失粘。<4>:脚分明:在格律诗中每句最后一字称为脚,押韵句的脚称“韵脚”不押韵的称“白脚”。脚分明的含义有两点,1;韵脚平仄相同,否则为平仄通押,这在格律诗中是不允许的。2;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反,如相同则称“踩脚”这在律诗中也是不允许的。《秋夜将晓》…陆游三万里河东如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里白脚是“海,里”,韵脚是“天,年”)(二) 对仗一般在律诗中要求首尾两句可对可不对,绝句也是可对可不对的,但中间两联是必须要求对仗的。关于对仗问题另文讲。(三) 押韵:在律诗中,除首句可押可不押外,每隔一句即偶数句尾押韵一次。1:位置在偶数句尾。2:首句可入可不入,首句不入的以五言为多,七言较少。首句入韵可借邻韵,也叫孤燕入群。3:押平声韵。4:一韵到底5:脚分明6:不可使用同一字重复作韵。7: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8:不可撞韵,尽量避免挤韵。这里重点谈谈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字做韵及避免撞韵,挤韵的问题,(同音字做韵如间隔使用还是可以的)因为这在我们初学者中是经常碰到的,就是在一些名家,大家的诗中,也偶尔出现过这类问题。如下这首诗;1;不可连续同音字做韵客中行………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义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中“香,光,乡”其中香和乡间隔使用是可以的。2;不可撞韵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中白脚“处”与韵脚“酥,无,都”都是乌(u)韵,撞了韵。系平仄通押,再如: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其中白脚“岸”与韵脚“间,山,还”都是安(an)韵,也撞了韵。在格律诗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于撞韵。3:不可挤韵 在诗中不适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管其平仄如何,干扰了韵美效果,称为挤韵。这些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也可称为暗韵。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远,片,万,怨”与韵脚韵母都相同,挤韵。据说有一回,一书法家奉命为慈禧题个扇面,写的就是这首诗,由于一时疏忽,漏写一个“间”字,慈禧以为是欺她没学识,故意弄错诗给她看,不禁勃然大恕。要下令杀他,书法家很聪明,赶紧把两个暗韵替补上去。当场断句成;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并告诉老佛爷,说这是他根据王之涣的诗新写的一首词。慈禧念了念,感觉很通顺,于是高兴起来,赐酒赏之。4;提高用韵质量大家知道在格律诗中押韵必须是平声,但严格说平声中分阴平,阳平,尽量不通押。如果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混用,在声音的循环回归艺术效果上没做到完美。会有一种拗口的感觉。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三个韵中“吴,壶”是阳平,“孤”是阴平,阴平与阳平通押,同样有些拗口。金陵怀古朱雀抬头访孔丘, 桃源际会武陵舟。一条林带乌衣巷, 两扇蓬门紫府沟。坟起金陵芳草, 火烧赤壁乱荆州。茅庐山上仙人洞, 凭吊瑶池把泪抽。这首中五个韵“丘,舟,州,沟,抽”全是阴平。所以读起来很顺口。而且生动明快。有用“韵更上一层楼”之感。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更上一层楼的用韵,不一定非要做到,对于我们初学者能够分平仄就可以了,如果做到就更完美了。(四) 定句每首诗中有一定句数,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是超过八句以上的偶数句。“诗有定句”(五) 定言每句诗中有一定字数,且句句相等,五言的五个字,七言的七个字。也可以说“句有定字”(六) 节律 指律诗有一定的节奏结构要求,诗句的的意义结构必须与诗句的节奏结构相吻合。(七) 章法:在一首诗中,整首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传递,首联起承,尾联转合。 (续上) 第二讲:近体诗的韵 大家知道:在律诗中“韵,声,粘,对”是缺一不可的,尤其韵排在首位,无韵不成诗。前面在格律诗(近体诗)中,也粗略的讲了讲关于押韵的一些基本原则,由于韵在诗词中是非常重要的要点。所以就律诗的韵有必要略细的反复的讲一下。 (一) 律诗的韵: 韵是格律诗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诗中用韵也叫押韵。就是民歌,戏曲也没有不押韵的,如士北方戏曲用的十三辙。也叫北韵。押韵也称合辙。 律诗中所讲的韵,指在汉语中的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是用拼音字母拼起来的。一般有声母及韵母。例如:丰字,是“feng”拼的。其中f是声母,“eng”是韵母,王字是“wang”拼出的,w是声母,“ang”是韵母。声在前,韵在后。例如: 七律 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高举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诗里几个押韵字是“川,前,鞭,天,烟”它们的韵母都是“an”是同韵的字,所以押韵,一般把同韵的字放在句尾,也叫韵脚。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会有“i,u,u”如:ia ua uai ian iao uan iang uang iong ueng这种I,u,u做韵头的称介母。相同韵母不同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里的麻(ma)家(jia)瓜(gua)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a ia ua韵母虽不同,但去掉i,u主要韵母仍是a所以仍是同韵字。我们有时读古律诗时为什么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合谐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发展了,语言也就变化了。如;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韵脚是;斜,家,花。在现代汉语中斜(xie)家(jia)花(hua)不押韵,但唐时斜为(sia)浊音,因此在当时是押韵的。 大家知道;律诗的韵要求很严格的,比如;东,冬,元,寒等字相同韵,却不可通押。为什么不可通押呢?在当时那个年代,在读音上,肯定有区别的。至于为什么,现在也没必要去追究了。我们现在写律诗一般都是按平水韵去写,(平水是旧时的平水府,今山西临汾,因当时书在这里刊行的,所以叫平水韵)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编纂的韵书《佩文韵府》(佩文是当时康熙的书斋名)一直沿用至今。 诗韵共分106部,其中平声30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诗韵按宽窄大至分四类; 1;宽韵:支,先,阳,庚,尤,东,真,虞。 2;中韵;元,寒,鱼,萧,侵,冬,灰,齐,歌,麻,豪 3;窄韵;微,支,删,青,蒸,覃,盐 4:险韵;江,佳,肴,咸 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所以写诗是万不可出韵的。也不能通韵,不过首句可以用邻韵。首句用邻韵也只能以同类韵为限。如:(东,冬,真,文,元,寒,删,先) 第三讲:近体诗的声 在现代汉语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四声。而在古汉语中是平,上,去,入四声。在现代汉语中入声己取消了。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在古汉语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在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这就是格律诗中的平仄。 基本句式: 说到格律诗的声自然就有了平仄,在近体诗中(绝句,律诗)的平仄关系共十六种格式;如果全部背下十六种句型是很困难的,就本人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要掌握特点。先记住基本句式逐步推导。其实十六种句型都是由四种基本句式推导演变而成的。也就是A B C D四种基本句式;(五言为例)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C:仄仄仄平平 先从尾句记起;无外乎是四种形式; 1;平平仄 2;仄仄平 3;平仄仄 4;仄平平 然后再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原则(不完全正确,初学者可尝试用)往前推。这里提首句仄起或平起是指首句的第二个字,仄收平收是指最后一字。 一:五绝的四种句式: 1;A式句:首句仄起仄收不入韵式(平平仄脚)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相思》…王维 《登鹳雀楼》…王之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B式句:首句平起平收入韵式(仄仄平脚) 《闺人赠远》…王涯 B:平 平 仄 仄 平 花明绮陌春, D:(仄)仄仄平平 柳拂御沟新。 A:(仄)仄平平仄 为报辽阳客, B:平 平 仄 仄 平 流光不待人。 3;C式句:首句平起仄收不入韵式(平仄仄脚) 《听筝》……李端 C:(平)平平仄仄 呜筝金粟柱, D:(仄)仄仄平平 素手玉房前。 A:(仄)仄平平仄 欲得周郎顾, B:平 平 仄 仄 平 时时误佛弦。 4:D式句:首句仄起平收入韵式 (仄平平脚) 《哥舒歌》…西鄙人 D:(仄)仄仄平平 北斗七星高, B:平 平 仄 仄 平 哥舒夜带刀。 C:(平)平平仄仄 至今窥牧马, D:(仄)仄仄平平 不敢过临洮。 二:五律的四种句式: 1;A式句:首句仄起仄收不入韵式(平平仄脚) 《春夜喜雨》…杜甫 A:(仄)仄平平仄 好雨知时节, B:平 平 仄 仄 平 当春乃发生。 C:(平)平平仄仄 随风潜入夜, D:(仄)仄仄平平 润物细无声, A:(仄)仄平平仄 野径云俱里, B:平 平 仄 仄 平 江船火独明。 C:(平)平平仄仄 晓看红湿处, D:(仄)仄仄平平 花重锦官城。 2;B式句:首句平起平收入韵式(仄仄平脚) 《晚 晴》…李商隐 B:平 平 仄 仄 平 深居俯夹城, D:(仄)仄仄平平 春去夏犹清。 A:(仄)仄平平仄 天意怜幽草, B:平 平 仄 仄 平 人间重晚晴。 C:(平)平平仄仄 并添高阁迥, D:(仄)仄仄平平 微注小窗明。 A:(仄)仄平平仄 越鸟巢干后, B:平 平 仄 仄 平 归飞体更轻。 3;C式句:首句平起仄收不入韵式(平仄仄脚) 《山居秋暝》…王维 C:(平)平平仄仄 空山新雨后, D:(仄)仄仄平平 天气晚来秋 A:(仄)仄平平仄 明月松间照, B:平 平 仄 仄 平 清泉石上流, C:(平)平平仄仄 竹喧归浣女, D:(仄)仄仄平平 莲动下鱼舟。 A:(仄)仄平平仄 随意春芳歇, B:平 平 仄 仄 平 王孙自可留。 4:D式句:首句仄起平收入韵式 (仄平平脚) 《终南山》…王维 D:(仄)仄仄平平 大乙近天都, B:平 平 仄 仄 平 连山到海隅。 C:(平)平平仄仄 白云回望合, D:(仄)仄仄平平 青霭入看无。 A:(仄)仄平平仄 分野中峰变, B:平 平 仄 仄 平 阴晴众壑殊。 C:(平)平平仄仄 欲投人处宿, D:(仄)仄仄平平 隔水问樵夫。 三:七绝的四种句式: 1;A式句:首句平起仄收不入韵式(平平仄脚) 《忆江柳》…白居易 A:(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栽江柳江南岸, B:(仄)仄平 平 仄 仄 平 一别江南两度春。 C:(仄)仄(平)平平仄仄 遥忆青青江岸上, D:(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知攀折是何人? 2;B式句:首句仄起平收入韵式(仄仄平脚) 七律.《山行》…杜牧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远上寒山石径斜, D:(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云深处有人家。 A:(平)平(仄)仄平平仄 停车坐爱枫林晚,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枫叶红于二月花。 3;C式句:首句仄起仄收不入韵式(平仄仄脚) 《赠刘景文》……苏轼 C:(仄)仄(平)平平仄仄 荷尽己无擎雨盖, D:(平)平(仄)仄仄平平 菊残犹有傲霜枝。 A:(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年好景君须记,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最是橙黄桔绿时。 4:D式句:首句平起平收入韵式 (仄平平脚) 《七绝.早发白帝城》…李白 D:(平)平(仄)仄仄平平 朝辞白帝彩云间, B:(仄)仄 平 平仄 仄 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C:(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岸猿声啼不住, D:(平)平(仄)仄仄平平 轻舟己过万重山。 四:七律的四种句式: 1;A式句:首句平起仄收不入韵式(平平仄脚)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酬乐天》………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河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2;B式句:首句仄起平收入韵式(仄仄平脚) B:(仄)仄 平平 仄 仄 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青照汗青。 3;C式句:首句仄起仄收不入韵式(平仄仄脚)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既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下洛阳。 4:D式句:首句平起平收入韵式 (仄平平脚)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峰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由以上五言,七言绝句及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如下特点; 1;A式句:平仄脚句型;B式句:仄平脚句型;C式句:仄仄脚句型;D式句:平平脚句型 2;凡是“仄平”脚的五言首字七言第三字是平声不可变。(拗救除外) 3:在律诗中,凡是首句仄脚的后两联与前两联句式相同。 4;在律诗中,凡是首句平脚的除颈联头一句不同外,其余后两联与前两联均相同。 五:怎样才能记住基本句式; 1;首先从尾句记,既四种基本句式 a;平平仄 b;仄仄平 c:平仄仄 d:仄平平 2; 根据二,四,六分明原则(初学者应记)往往前推。例如: “平平仄”脚。五言的第二个字应是“仄”那么该句应为“仄仄平平仄”如七言的既第二字应为“平”那么七言该句就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再例如:“仄仄平”脚句式;根据二,四,六分明原则,五言第二个字应为“平”既该句为“平平仄仄平”七言第二字就应为“仄”那么七言该句就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以下十六种句式都可以此类推。 六:基本句式归纳: (一) 五绝 五律A式句: (五 绝) A:(仄)仄平平仄 B:平 平 仄 仄 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五 律) A:(仄)仄平平仄 B:平 平 仄 仄 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 平 仄 仄 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二) 七绝 七律A式句 (七 绝)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 律)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 平 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 五绝 五律B式句 (五 绝) B:平 平 仄 仄 平 D:(仄)仄 仄平平 A:(仄)仄平 平仄 B:平 平 仄 仄 平 (五 律) B:平 平 仄 仄 平 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 平 仄 仄 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 平 仄 仄 平 (四) 七绝 七律B式句 (七 绝) B:(仄)仄 平平 仄 仄 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七 律)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五) 五绝 五律C式句 (五 绝)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 平 仄 仄平 (五 律)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 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 平 仄 仄 平 C:(平)平平仄仄 D (仄)仄 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 平 平 仄 仄平 (六) 七绝 七律C式句 (七 绝) C:(仄)仄(平)平平仄 仄 D:(平)平(仄)仄 仄平 平 A:(平)平(仄)仄平平 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七 律)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七) 五绝 五律D式句: (五 绝) D:(仄)仄仄平平 B:平 平 仄 仄 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 仄平平 (五 律) D:(仄)仄仄平平 B:平 平 仄 仄 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 平 仄 仄 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八) 七绝 七律D式句 (七 绝)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 平 平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 律)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基 本 句 式 (七 言) A: (平)平(仄) 仄 平 平 仄 B: (仄)仄平 平 仄 仄 平 C: (仄)仄(平)平 平 仄 仄 D: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绝句) (律诗) 1:A式句 (平平仄) 1:A式句(平平仄) A B C D A B C D 2:B式句 (仄仄平) 2:B式句(仄仄平) B D A B B D A B 3:C式句(平仄仄) 3:C式句(平仄仄) C D A B C D A B 4:D式句(仄平平) 4;D式句(仄平平) D B C D D B C D 第四讲:关于平仄的慨念 汉语普通话在发音时共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古时也有四声既;平,上,去,入四声。我们现在参照古代的分法把声调也分为两类;阴平与阳平合称为平声筒称平,上声去声合称为仄声,简称仄这就是现代平仄的概念。把四声分成平仄两类称为四声二元化。平声与仄声的交错组合就会收到抑扬顿挫的效果。这种效果是语言的音乐美,也是诗词之所以能吸引人的原因。古人所说的四声和平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四声平仄慨念是有所不同的。那时的四声是指“平,上,去,入”这是沿用南北朝时齐人沈约等人的分法,称“沈分法”。不分阴平,阳平。另外多一个入声。他们所说的平声包括现在的部分阴平,阳平。仄声包括过去的上声,去声,入声。自南北朝后,人们写诗都是采用这种分法的。但“沈分法”是以入声的浙江口音为基础制定的,而我们普通话是以没有入声的北方语音为基础制定,这是两个不同的音系,在普通话中,“沈分法”的入声,有的是阴平如“吃”字,有的是阳平如“白”字,也有的是上声或去声如“谷”,“肉”字。特别是发平声的入声字,给我们区分平仄带来一定的麻烦,尤其是我们北方人。对于初学,赏,写的人一定要注意区分当代四声与古四声。平仄的区分 汉语普通话在发音上依次有四个声调也称为转四声。具体转法既按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顺序去发音。既去确定它是阴平,阳平或是上声,去声。以区分平仄。如:妈 ,麻 ,马 ,骂 。区分一个字的平仄一定要有正确的发音才行,如发音不准是很难区分平仄的。如果发音不准,唯一办法就是查字典或韵书。最后需要说的是,自唐以来,有一些字的读音仍在发生着变化,并导致了这些字古今平仄不同。这些字一部分是多音同义,也一部分多音多义。情况比较复杂。如:“看”字,就是平仄两用。赠吴氏女……元.郑禧两才相遇古来难, 重写芳情仔细看。莫待后时空自悔, 不如趁早舞双鸾。这里的“看”字当平声。但前人也有当仄声用的,如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出门俱是看花人”等都是仄声用。还有“过”字也是平仄两用。如:“因过竹院逢僧话”“蜂蝶纷纷过墙去”都是平用,而“沉舟侧畔千帆过”,“傍花随柳过前川”都是仄用。所以在汉语中有很多字是平仄两用的,如:听,论,浪,醒,叹,障,思,教,等在读古诗时有些字是仄声而古时却是平声,如;胜,(不胜清怨却飞来),漫(故园东望路漫漫),俱,场,忘,纵,占,违,跳,那,尚等。在区分平仄时还有一个入声字的问题,在分析,学习古诗词时是大有益处的。 以下附上部分常用的平仄两读字,供大家学习写诗时参考。常用平仄两读字看,过,望,忘,听,醒,中,重,从,吹,骑,为,思,衣,分,殷,闻,冠,难,间,燕,扇,传,旋,便,要,调,烧,教,荷,那,颇,和,华,行,王,浪,傍,强,长,相,正,令,兴,胜,乘,称,离,不,任,占,雍,施,治,供,疏, 在格律诗中,也不一完是必须那么十分严格的遵守那些清规戒律的,也有时需要宽松些,这就是不拘,但不拘也是要合理的,下面就讲讲“关于不拘。” 一:关于不拘前面讲了关于声律在格律诗中的重要作用。有人问:是不是绝对不可违反呢?凡事都没有绝对的。做为格律诗也同样如此,对于我们写诗者,在格律严格的近体诗中还有一点灵活余地,那就是不拘。由于某种局限或要求或表达的需要等,作者置声律要求于不顾,不拘平仄要求,称为不拘,这样的句子称为不拘句。这在古人甚至很多“大家”的名作中都有过不拘的例子,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人”字应是仄声,“黄”字也应是仄声。是首句仄起平收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是“仄平平平平仄平”显然第二字第五字出律了。还有一首大家熟悉的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里应是“平平平仄仄”句式,但却成了“平平仄仄仄”式,显然是“不”字出律了,且三连仄。在格律诗中不拘平仄就是病句,不拘句是病句中的一种。不拘句之所以能被认可存在,必须具有如下原因。常见的有两种。1;遇到专用名字名词、专用数字等一些固定说法的入诗,只能不拘平仄。如有首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不合格律要求的,但在数字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百,千,万,亿”中只有“零,三,千”是平声,诗人总不能满足平仄需要把四百八十寺写成四百零三寺吧。同样也不能因“黄鹤楼”的黄字是平声而把它写成绿色楼,紫色楼吧。2;第二类原因是由于表达的需要,如上句“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故人”不合平仄,但却符合作者的心情,如果为了符合平仄要求改为“故友”则就显得庸俗了,所以作者在此诗中“舍声而取意”。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不拘平仄,舍声取意在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中林妹妹也曾有句话:“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是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词句不修饰也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不拘的位置一般在二,四,五,六字上(指七言)一般一,三可灵活不论,七又绝对不可灵活,所以只有在二,四,五,六字上会发生不拘现象,如以上例子均是。五言同七言一样,同样也允许有少量不拘句(指在一首诗中)可能是由于局限性较大或年代早的原因,五言中不拘句比七言更多些。二 不拘;白帝城下雨翻盆。五 不拘:谁为含愁独不见。(三连仄)二五不拘;故人西辞黄鹤楼。六 不拘;新丰美酒斗十千。五六不拘;一年三百六十日。(四连仄)最后需要说明一下、格律诗中虽然允许存在不拘,但不拘不是追求的目的,它毕竟不是标准形式。在一首诗中只允许出现一处(一字或一句)使用不拘,如果多了,只能算古风。如果遇到多处实在难以舍去,干脆就写成古风。因为古风不讲平仄,实际上古风就是有诗意的顺口溜。特殊情况下也有大面积使用的,那是作者为修饰或为满足创作手法需要,如:清代纪晓岚的《题百鹅图》鹅鹅鹅鹅鹅鹅鹅, 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种禄, 凤凰何少尔何多。前两几句修饰手法是反复,平仄不合,后两句却是律句,平仄清晰,而且不失对,符合各项声律要求,这种诗也不是古风,称为律诗的变体,叫“变格律诗”或“变律”。不拘句;《马上作 》…戚继光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横戈马上行 秋思 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王昭君 唐.东方虬汉道方全盛, 朝庭足武臣。 何须薄命妾, 辛苦事和亲?不拘的句子一般不需要救,可直接用。因为既然不拘了,当然就随它去了。但有时,有的作者也对不拘句进行适当的补救。对不拘句的救有三项原则:1;都是象征性的,看不拘句最接近哪种拗句,就把它当成哪种拗句来救。2;仍然是上下句对应字相救。3:仍然是以仄救平或以平救仄。关于救的问题下面专题另述。二:格律分析:当欣赏别人的诗或检查自己写完的诗时,最后要进行格律分析,对诗的格律进行分析,或者说从诗的格律要求的全部方面对诗进行分析,称为诗的“格律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声律分析”分析诗的声律,或者说从诗的声律要求的各个方面对诗进行的分析,称为“诗的声律分析”。声律分析的意义在于;1;分析诗的声律应用状况,以便总结,尤其欣赏前人诗句要继承和借鉴,发扬。2;对诗的声律应用情况进行鉴定,确定诗的种类。3;在鉴赏别人诗中可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和作者。声律分析的步骤; 1;首先逐一检查每句的第二个字,看是否符合对与粘的要求2;以第二,四,五,六,七字为主,逐一检查各句是不是律句;3;在检查律句的同时,检查句脚的情况,看是否有踩脚现象。4;检查用韵的情况。5;检查对杖的情况。6;其它情况如;节律,句言,重字,撞韵,挤韵等。诗的声律分析依据,除上面所讲基础知识之外,还有一条就是组合模式,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十六种句式。一旦一个句子确定,后面无论相粘或相对,能与之相配的都只有一个标准句式。因此,平仄再混乱的诗,只要有一句是律句,平仄清晰,我们便可以据此推出整首诗的标准组合模式。以上的分析方法,是对一首诗基本的分析方法,对鉴赏别人诗及自己写完后的诗采取的一种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对鉴赏和提高写作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第五讲:关于孤平与拗救 在律诗的句子中,如果只有一个平声(除平声韵脚外)前后都是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在格律诗中是犯大忌的。人们不但在写律诗中避,在词中也避。甚至古风中也避,有人宁愿用“仄仄仄仄仄仄仄”也不愿用孤平。为了回避孤平,办法有两个,一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避免使用仄声字。如下例: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首联第二句“行舟绿水前”第一字“行”字是平声,如用仄声字就犯孤平了。颈联的第二句“江”字也是如此。二是救孤平。如果在上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使用仄声字时,那就要通过救来解决孤平问题。我们通常称“拗救”。什么叫拗救呢?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都叫拗救。前面一字用“拗”了,后面必须用一个字来救,或在对句中救,所谓救,就是补尝,平用仄补,仄用平补。下面讲几种拗救;1;本句自救:格律诗基本句式A:仄 仄 平 平 仄B:平 平 仄 仄 平C:平 平 平 仄 仄D:仄 仄 仄 平 平在B式句中“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那么在第三个字必须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这样就变为“仄平平仄平”否则就犯孤平。例如:秦州杂诗…杜甫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风连西极动,月过北斗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这首诗首联第一句的“凤”字该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拗”。而第三字“戈”该用仄声字却用平声字“救”。在此句中“戈”字救个“凤字”避免了孤平。这就是本句自救。在五言诗中这种当句救也叫“一拗三救”。 在七言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如第三字用仄声字那么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补偿。例如;插花吟…(宋)邵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这首诗颔联第二句中的“四”字应是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拗”第五字“全”应仄声却用平声字“救”用“全”字补尝了“四”字避免了孤平,这也是本句救,我们在七言中管这种方式也叫“三拗五救”。2;对句相救:在格律诗A式句中,也就是五言诗“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和七言诗“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改用仄声字,那么在对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必须用一平声字来补尝。这样就变成了“仄仄平仄仄”(五言)“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平”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对句救。例如: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首联第一句的“水”字该是平声,却用了仄声字,“拗”。而第二句中“混”该是仄声字却用了平声,“救”。以“混”补尝“水”字,这就是对句救。再例如七言诗;夜泊水村………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大息燕然未勒名。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灯。这首诗颈联第一句中的“有万”二字都该是平声字,但用的却都是仄声字,“拗”,第二句中“无”字,应是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救”。这样就以“无”字,补救了“有万”两个字。这就是对句救。也称一救二。3:可救可不数;同样也是在A式句中既五言诗“仄仄平平仄”七言诗“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五言诗第三个字,七言诗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字,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没用仄声字,这种情况叫“半拗”,可救可不救。例如: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首诗颔联第一句第三字“几”用了仄声字,是“半拗”。本来可救可不救的,因为“一,三”不论的。但作者在第二句中第三字“秋”字给救了。“秋”救“几”也是对句救。再例如七言律诗:咸阳城东楼…(唐)许浑独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这首诗颔联第一句第五个字“日”应用平声,却用人仄声字,是“半拗”本来也是可救可不救的,但作者在第二句中第五字“风”却救了,本来这里当用仄声字而用平声字,“风”救了“日”字是对句救。在本句中“欲”字本应平声,所以“风”字又救了“欲”字。因此在此诗中既有本句救又有对句救。4;特殊的平仄句式:在基本句式C式句型中既五言诗“平平平仄仄”,七言诗“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可以在五言的第三,四两字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的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既由原来的,“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但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以上这种格式在唐宋诗中也是常见的,也可以算是一种正规格式。如下例;月夜……杜甫2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第三句“遥怜小儿女”就用的是”平平仄平仄”的格式。第七句“何时倚虚幌”也是用的这种格式。如在下例七言诗中;郊行既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台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防游衍莫忘归。这首诗中第七句“况是清明好天气”用的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再比如:毛泽东主席的《送瘟神.其二》中第七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答友人》中第七句“我欲因之梦廖廓”都是用的这种“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在律诗中这种格式,一般都在第三句或第七句中。所以这种格式,称为特殊的平仄格式,也可以当正规的格式用了。格律诗拗救公式(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平 仄 平 平 平(仄) 仄 平 仄平 平 仄 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关于格律诗基本规则如上五讲基本结束了,根据以上五讲,本人总结出一学习格律诗基本口决如下;如有不清楚者,可提问,本人可解答之。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平 仄 仄平(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C:(仄)仄(平)平平 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A:(平)平(仄)仄平平 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一韵到底应平声。写格律诗要依平水韵,以《佩文韵府》为准。(今韵也可,但要注明),平声韵,一韵到 底。注意入声字二:《声》句内平仄相间错1:句内平仄相错(既二,四,六分明),如“风光不与四时同”光,与,时为平仄平。2:联内平仄相对,联内平仄要对应。如:“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联内的上句“月与风,厢与半”相对(平仄相反)。3:两联之间要相粘,两联之间粘相处既上联对句与下联上句平仄相同(指二,四,六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上联的“里”,“征”,“未”与下联的,“使”,“城”,“将”对应平仄相同。4:中间两联对仗行 如是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以毛主席七律《答友人》为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这里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中的“斑”对“红”形容词对形容词,“竹”对“霞”名词对名词,“一枝”对“万朵”,“千滴”对“百重”是数量词对数量词。颈联中,“洞庭”对“长岛”,地名对地名,“涌”对“歌”“连”对“动”都是动词对动词。“天”对“地”,天文对地理。“雪”对“诗”名词对名词。所以这首诗,对仗很工。三:关于拗救就四种情况;(以七言为例)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1;对句救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A式句既“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笫六字可拗,第五字拗为小拗,第六字拗为大拗。既变仄,但一定在下句中第五个字为 “平”。这叫对句救。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这里上句“一身报国有万死”为A式句,“有,万”二字应平,但用的是仄声,拗了。在下句“双鬓何人无再青”中“无”本为仄,用平字“无”补救了“有万”二字,这就是对句救。2:本句救;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B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拗,既变仄,但第五字一定要“平”,这叫本句救,七言诗称“三拗五救”。如:“眼见四朝全盛时”为B式句(只有B式句能自救)句中“四”字应平,但拗了,第五字“全”字平救了“四”字,这叫本句自救。3;特殊句救: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特殊句式是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六两字可互换。但前提是第三字必须平。如:“况是清平好天气”为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好”应平,“天”应仄,但互换了,允许,第三字必须平,“清”字。4:可救可不救,小拗五字可不救。在A式句中的第五字拗了,称小拗。可救可不救。以上就是孤平拗救的四种形式,掌握了,写诗时就宽松多了。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综上三大点,记住了也就掌握了写格律诗的基本原则 第六讲:介绍一下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的名称而言。从六朝时期兴盛的骈文开始有了声律,对偶;到齐梁时起沈约,等人的四声平仄用于诗歌后,在这基础上到了唐朝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称为“近体诗”或叫格律诗,今体诗。那么就把唐代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体称之为古体诗。后世人们摹拟近体或古体所写的诗歌,就分别称为“近体诗”或“古体诗”。古体诗只讲音韵,没有其它的格律限制。而近体诗是有严格的规则限制的,这就是两者的区别。第一节 古体诗不讲究格律 (一) 古体诗的韵:古体诗的押韵与近体诗的押韵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的。近体诗必须押平声韵,而古体诗可押平声也可以押仄声韵,且以押仄声韵为常见。例如:悯农(二首)………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首诗韵脚“子”、“死”、“午”、“土”、“苦”都是仄声字,押的是仄声韵,这与近体诗押平声韵是不同的。古体诗中也有押平声韵的,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中的韵脚“光”、“霜”、“乡”都是平声字,押的是平声韵。和近体诗押平声韵也是相同的。格律诗要求一韵到底而古体诗是允许换韵的且允许换几次韵。例如: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提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恕?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戊。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己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首诗前后换了六次韵,“村”(元韵)“人”(真韵)“看”(寒韵)。“真,元,寒”通韵。以上是第一韵。“怒”、“戌”(遇韵);第二韵。“至”、“死”、“矣”第三韵。“人”、“孙”、“裙”、第四韵。“衰”、“炊”、“归”第五韵。、绝”、“咽”、“别”是第六韵。(二) 古体诗的声在唐朝以前的诗,平仄是没有严格规定的。因此可以说、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声的。由于古体诗不讲平仄声,所以在唐宋以后,诗人们写了许多不受平仄束缚的,完全自由的诗,也称之古风。在唐宋以前的时期就有这类诗,例如: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如依据格律诗要求,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关系一定要相对,且本句内平仄相间。从这首诗来看,不合这样要求。就第一,二两句来说、上句第二字“豆”为仄声,对句第二字“在”也为仄声。这样来看,出句与对句没有相对。且第一句的第二字与第四字同为仄声字,本句也未相对。因此这首诗不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唐宋期间的例如: _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己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江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稳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诗的平仄也不合乎格律诗的平仄要求。第一句第四字的“鸣”字与第二句第四字的“头”字,都是平声。首句的第六字“已”字与第二句第六字的“渡”字又都为仄声。没有做到联内平仄相对。所以这首诗也不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三)古体诗的粘 古体诗不但不讲究平仄,而且也不讲究相粘。例如前面所举李白的《夜思》那首诗,第二句第二字的“是”为仄声,第三句相对应的字“头”为平声,两字平仄相反,使两联不粘。再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第二句第二字“子”仄声,第三句对应字“行”平声。二字平仄不同,两联不粘。第四句第二字“恐”仄声,第五句第二字“言”平声,二字平仄也不同,两联不粘。因此来看,古体诗是不讲究相粘的。(四)古体诗的对仗古体诗同样也不讲究对仗。既使有的地方使用了些对偶句,其实也完全是为修辞的需要。而不是为格律上的要求。例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夏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首古诗里,尽管用了些对偶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事,札札弄机杼”,“盈地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这些句子的平仄都不相对,所以不是对仗句。这样的句子仅是为修辞需要的对偶句而己。第二节:古体诗的几种形体(一) 二言古谣;也可称为原始歌谣,远古歌谣或上古歌谣等。上古指晋代以前并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的。如相传黄帝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其它如在《礼记》、《易经》等古籍中也都有这样作品。(二) 诗经最初以诗的艺术形式独树一帜的是《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从音韵学上讲,它仍属上古歌谣,并为上古音系之代表,但它和上述二言的原始歌谣己明显不同了。赋,比,兴三大手法运用娴熟,叠句叠章感情充沛,在艺术表现上己相当成熟。如“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时表现的思想感情与现在我们没有任何隔阂的,读《诗经》和读现代作品一样亲切。东汉未曹操写了一些四言诗,如其中之一首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风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通过登高望海,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精神。澹澹(dan,dan)水波动摇的样子,竦峙(song,zhi)高高立着。《诗经》一般都是配乐可歌的。由三个部分组成既《风,雅,颂》共三百零五篇。普遍运用的是赋、比、兴的手法。这些四言诗产生在商,周时代,早与产生格律诗的唐代近两千年,所以不可能有任何格律诗的痕迹。更谈不上“韵,声,粘,对”了。(三) 辞体这是出现在我国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诗体。它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所以也叫骚体。这种作品比《诗经》中的诗句长,形式较自由,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句中多中“兮”字,来助长语势。例如屈原《国殇》中的几句“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从上所看楚辞虽然比《诗经》句子长了,表达思想更丰富了,但也是没有任何格律诗的痕迹,也不存在“韵、声、粘、对”的。(四) 赋 体 赋,是古体诗的一个流派,最早以赋名篇的一般认为是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到汉时就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学体制。它介与诗和散文之间,兼有诗及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韵节,语言精美,骈散结合。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合一,蜀山兀,阿房出。……”这首赋,有骈句,有散句兼有诗歌与散文性质。它语言精美,讲究韵节。有多处用排比句,但不对仗。句间平仄不对,联间平仄不粘,所以仍为古体诗。(五)柏梁体 这也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相传汉武帝元鼎二年春。在长安城中北门内修筑一柏梁台。因为这个台子是以香柏做屋梁,因此叫柏梁台。武帝常常召集群臣在台上饮酒联句,每人一句,一句一意。这种诗每句七言,句句用韵,叫柏梁体。其实在南朝以前的好多七言诗也都是句句用韵的。如曹丕的《燕歌行》就是句句用韵。古时并没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只是到南北朝后,七言诗才变为隔句用韵了。于是这种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就变成一种特殊诗体。例如杜甫的《丽人行》《饮中八仙歌》都是属于柏梁体。(六) 乐府诗古时候管理音乐的衙门叫乐府。开设乐府是从秦代开始的,秦朝和西汉的惠帝都设有乐府令。到汉武帝时,乐府的规模就越来越大起来了。它掌管朝会、晏会、游行时的音乐。乐府还兼管采集一些民间的诗歌乐曲,来充实乐府诗歌的内容。到后来,这些乐曲失传了,只保留下了歌词,人们就把这种诗体称“乐府诗”。后人渐渐形成一种文学体裁。依据这种诗体写的诗,通称“乐府诗”。比如汉代乐府诗有《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搂。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该诗排比句运用较多,也有好多类似对仗的对偶句。其实平仄都不相对,在“韵,声,粘,对”方面,也没有格律诗的影子。南北朝时乐府诗大家熟悉的《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首乐府诗是南北朝时北朝的一首民歌,它是我国古代较长的一首叙事诗,与东汉未年古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壁》《木兰诗》有五字,七字,九字句。全诗共用九次韵。也用不少对偶句,但平仄不相对。如;“东市买俊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等,这些都是修辞上的排比句,不是对仗句。但在该诗中也有律句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平仄合律的。所以从《木兰诗》中有了律句出现,说明从南北朝时始,格律诗的体制就开始孕育萌芽了,一直到唐代才逐步形成格律诗。因此人们才通常把南北朝以前的诗划为古诗,而唐以后就进入了格律诗的时代了。唐代的乐府诗有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有,三,四,五,七,九,十一句,是首杂言乐府,共用五次韵,不是一韵到底的,诗中有对称句,平仄不相对也不自对,联间也不相粘,所以这也是非格律诗。到了白居易时的《卖炭翁》就形成三字句,七字句。前后六次韵。在这首诗中,有多次使用律句,如;“满面尘灰烟火色,心忧炭贱愿天寒。”、“牛困人饥日己高,黄衣使者白衫儿”、“系向牛头充炭直”等句,都是合乎律诗的。所以称之为“新乐府诗”这与“古乐府诗”的区别在于在诗中广泛使用了律句。(七)歌行体“歌”和“行”都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体,合称歌行体。歌也好,行也好,实际上都属于乐府诗范畴之内。汉、魏以来的乐府诗,一般题名“歌”、“行”的颇多。它们的音节、格律,一般较自由。形式上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写作起来较灵活。1:歌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以上这支歌都是七句,共四句。歌中两次用韵,第一韵,韵脚“世”“逝”仄声韵。第二韵,韵脚“何”,平声韵。不是一韵到底的,“韵,声,粘,对”也不受格律约束。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支歌有七字,八字句,共三句。韵脚“扬”“乡”“方”平声韵。一韵到底,“声,粘,对”也没格律诗的影子。《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歌都是七字句,共六句,韵脚是“声”、“情”、“征”平声韵。全歌除第一句外,其它五句都是律句。二,三两联每联平仄相对,且本句自对。这首歌受律诗的影响很深。还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受有格律诗的影响,因为如上这两支歌是格律诗产生后的作品,所以与汉代的歌相比,有很大差别。2;行 《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绲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行都是五言句。共用两次韵,第一韵,“稀”、“辉”、“归”平声韵。第二韵,“衰”、“悲”平声韵。两两相对称的句子。平仄都不相对,本句也多不自对。前后可关不尽相粘。根据以上解析,声,粘,对也没有格律诗的影响,只有韵没乱押,合乎律诗要求,看来,它既区别于古乐府诗又区别于新乐府诗。还有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属于这种特点。(八)五言古诗在开始时提到的李白《夜思》、杜甫的《石壕吏》曹植《七步诗》等都是五言古诗。下面再举几例: 春 眠……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韵脚为“晓”、“鸟”、“少”押仄声韵。平仄尽管出句对句相对,而且本句也自对,但两联间不粘。所以仍为一首古体诗。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到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韵脚为“了”、“晓”、“鸟”、“小”押仄声韵,平仄出句与对句大都不相对。本句也不自对。前后两联间也不粘,所以还是首古体诗。还有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首诗用了两次韵,没一韵到底,平仄出句与对句也大都不相对,联间不粘,有对偶句但不对仗,所以此诗也是首古体诗。(九) 杂言与七言古诗 前面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杜甫的《岁晏行》等都是古体诗,下面再举几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短诗,实际上是首杂言诗,也属古体诗。七言古体诗的起源自《楚辞》起就有不少七言句。如汉武帝时的柏梁体,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及一些乐府诗等(十)前格律诗;“永明体”在汉代佛教传入我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逐渐繁荣起来。可能由于受和尚念经影响,人们开始自觉地研究起声调了。相传最早是魏.李登的《声类》但该书已失传。后来浙江人沈约等人根据他们的口音,把声调分成四声既“平,上,去,入”提出了《四声说》并提倡在诗中运用,并由韵推及诗中每个字,还提出“八病说”从而开创了“永明体”。从古体的不讲平仄到永明体的讲平仄,这是诗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今后形成格律诗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为今后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永明体”它仍只是讲平仄解决了声韵方面,但粘,对仍没解决,所以只能说它是“前格律诗”。(十一)阳关体在中唐以前,诗人们对于“失粘”、“失对”并不看的很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很著名的诗但第一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失对。中唐以前失粘的例子更多,对于格律上的毛病,那时最重视的是“孤平”,其次是不对,再其次是不粘。有些脍炙人口的诗也有失粘的例如他们中的代表作:《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王维这首诗是失粘的代表作,很著名,所以后人就把“失粘”的七绝称为“阳关体”。例如以下几首都属于这种阳关体。《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元人舟自横。《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