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精神:服务社会 理解人类 接近真理

 愚然楼 2008-04-02
牛津 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服务社会 理解人类 接近真理_

大学精神:服务社会 理解人类 接近真理_


:转载    环太平洋校长峰会召开之际,记者走近28位世界名校当家人,阐述他们眼里的大学精神:服务社会 理解人类 接近真理 
     
    本报“走进世界名校”系列策划报道已寻访了两年多。从大不列颠精神皈依之地的牛津大学,到美国哈佛、耶鲁,我们渐渐地发现,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在刚性的管理与枯燥的捐赠数据背后,还隐藏着一些东西,比如浸润在空气里的文化气息。就是这种校园精神,养育出带动世界发展的力量。
      
    昨天,在浙江大学科技园召开的环太平洋地区大学联盟校长会议上,记者走近这些名校当家人,海内外28所名校校长,在会议间歇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大学精神:服务社会、理解人类、接近真理。
    
    【大学精神是人文】 
     
    请来并留住好教授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校长
    
    ■杨祖佑
    
    我以为,一所一流大学必须营造最好的教学、学术研究环境。作为一所大学的校长,就是寻求、招募世界顶尖学术人才,并创造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长期留下来做研究。
    
    在我当校长的第一年,我没有外出旅行过,我把时间都拿来和教授吃中饭。那一年,我一个不漏地和全校900位教授分别进行了100次午餐会。教授跟我谈话、举荐时,我特别用心听,把他们的话听进去。
    
    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上好的研究环境和团队,是我的主要工作。1998年,我到普林斯顿大学去请格罗斯教授来,我告诉他,我会为他配备一个优秀的研究团队等,能让他在研究领域更上一层楼。他来了7年,终于得到诺贝尔奖。
    
    另一位是在2004年获诺贝尔经济奖的芬恩基德伦,我请他的时候说,我会为他特别筹款,设立讲座教授,只要他肯过来。没有想到仅仅一年,他就获了奖。 
    
    只有拥有了这一群群优秀的教授,我才能把教授们宏观的眼光努力汇聚成学校的宏观眼光,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享受一流的教育,才能把学校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
    
    学校就是一个世界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
    
    ■施春风
    
    我们这所大学非常特殊,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是国外来的,有中国人、马来人、印度人等;三分之二的老师是从国外聘请的,以一流的薪水从美国、以色列、中东、非洲等地聘请来。
    
    显而易见,这样一所大学校园的特色就是多元文化,或者说,我们提倡的是一种无墙文化:思维不设墙、概念不设墙、人才不设墙等等。比如在我们学校就很难说出一个标志明显的特色学生活动,因为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我们不是教会他们某一种统一的活动,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一起学习、生活。当他们适应了这种环境,那么将来他们走到哪里都没什么问题了。并且和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呆在一起,相互影响,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们给学生创造这样一种多元文化的环境,力求让学生去体验和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别,理解并最终受益于多元文化,为他们日后迈向无疆界的环球经济做好准备。
    
    “自由”的大学
    
    京都大学校长
      
    ■尾池和夫
    
    freedom,“自由”是京都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京都大学学习有种自由感,校方在学习和生活上从不施加过多的压力。日本国内就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想读书就去京大。”国外学生去京大学习也比到其他大学容易得多。 
    
    自由的学习气氛和严谨的学风并不矛盾,我们学校始终认为:学习是自愿自觉的行动,要靠自己的责任感和不懈的努力,京大的特色就是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在这种学术氛围里用不着担心这种过分的“自由”会导致放任自流。事实上,在京大要想拿到学位要比其他学校困难得多。
    
    培养世界公民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玛莎
    
    (玛莎没有到场,她要为5000名毕业生一一颁发学位文凭!所以她特别指派了学校国际事物部主任彭海伦女士代表她参加。彭海伦女士的话,也代表了玛莎校长的想法。编者注)
    
    我们学校在加拿大温哥华,校园非常大,对着大海,很漂亮。校园里,学生、教授和普通居民都住在里面。
    
    我们的目标是想培养这样一种学生:他们不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地区的公民,还将让自己成为一个着眼于全人类的世界公民。因此在我们学校,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在他们所选择的领域成为专家,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跨领域知识融合的重要性,并教导他们学会在国际大环境中思考问题。
    
    社团与领导素质
    
    南加州大学校长
    
    ■Steven Sample
    
    国际化是我们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因为我们学校有很多外国学生。这是我们校园的重要资本,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与本国学生之间形成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个开放的学校,我们喜欢各种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当然是分数的要求,我们主要考查三种成绩:SAT成绩(美国高考),学生高中时的排名,GPA成绩(高中各学科成绩的平均分);其次是社会实践素质,比如说是否具备领导素质,有没有参加社团等一些公共服务机构;此外,我们也很欣赏有表演、音乐、体育、演讲等方面艺术素质的学生。
    
    我所见过的优秀学生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校长
      
    ■万德厚(Dr.Larry VANDERHOEF)
    
    我们学校就像一个庞大的家庭,所有的学生、教职员工和研究者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我们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全世界范围内参加实习。我希望学生将来成为世界事务积极的参与者。
    
    对我来说,很难说出最好的学生应该是怎么样的,但是我可以谈谈我见过的那些做得很好的学生,他们往往具备各方面的才能,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或者研究成绩的优秀,他们在体育、艺术、社交、文化修养这些方面都十分出色。
    
    人文+科学
    
    北京大学校长
    
    ■许志宏
      
    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现在很多方面,最核心的就是要培养一种人文、科学的精神。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人,不光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让他们懂道理,知道如何应对挑战,面对压力和困难。
    
    和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大学生普遍欠缺对社会的了解,缺乏社会责任感。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很多,但是仍然缺少在学术和研究上的顶尖人才,与国外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毕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要成长为一流的世界性大学确实还有很多路要走。
    
    培养社会的良心
    
    复旦大学校长
    
    ■王生洪
    
    复旦大学有百年校史,积淀很深厚。建校的时候,复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培养爱国奉献的人才为己任。我们一直秉承这个传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培养社会的良心。
     
    【学者谈“科技与人文”】 
     
    杨振宁和翁帆夫妇出现在记者视线里,相较于旁人的惊羡,当事人倒是非常沉静。昨天上午,杨振宁面对众多名校校长,作了题为《21世纪的科技》的讲演,1小时一以贯之的严谨:
      
    农业社会在人类文明史中已经有一万年的历史了,但爆炸性的进步都在近100年间。基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技术研究相互作用,使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全球的大学自二战以后不断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很明显,这一趋势将在21世纪继续发展。但现在看起来应用研究似乎更得到重视。基础研究现在趋向于集中在越来越“小”的领域如物理,或越来越大的领域如天文学。因此这种研究的花费很昂贵,并且很困难。
    
    哈佛教授杜维明的英文演讲居然比中文还流利!昨天下午,45分钟的讲演过程,他完全抛开了事先预备的讲稿,只列了一个简要提纲,大意是《21世纪的人文精神》,导致同声翻译的帅哥措手不及,断断续续译得不是很流畅:
    
    大学应培养公众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专家。教授们应该参与社会,参与政治,并且具备文化敏感性;大学生不一定成为社会灵魂,但应该成为核心价值的保卫者,他们要服务社会,为个人提供机会,自立,接近真理,理解人类,以及具有人文精神。 
     
    【校长的首要任务】 
     
    ●发挥桥梁作用!把学生、学生家长、教职工、校友以及政治家、捐赠者都联系在一起。其次,心里要明确大学的价值以及目标,然后才能带领大家一起向前走。
      ——南加州大学Steven Sample校长
    
    ●寻找资金来源!这是大学良好运作的前提之一;其次是教书,我每年都要给大学新生上领导艺术的课。
    
      ——俄勒冈大学Dave Frohnmayer校长
    
    ●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我们学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亚裔,作为校长,我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不管他们是谁,之前处于什么层次。
    
      ——华盛顿大学Mark Emmert校长
    
    ●我时刻提醒自己,我代表学校,在做任何事情时,我以此为目标,追求卓越。所以,在学校处理评职称、分房等问题上,我不会做老好人,我不会以事事要摆平、做老好人的心态处理这些问题。校长必须要不怕得罪人,追求卓越就体现在这些日常小事上。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
     
    ■本报实习生 陈瑶 董志强 本报记者 俞熙娜 粱建伟 袁春宇/文 本报记者 李震宇 本报通讯员 陶玉其/摄 2007年5月3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