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简介:
谷歌(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
1966年出生于台湾,1972年移居美国。
11岁时被送到美国读书,1983年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
随后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研究生,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先后接任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全球副总裁、美国SGI电脑公司全球副总裁等职。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现任微软公司副总裁。并创立了全球最好的研究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拥有大量论文和产品转化成果。
1998年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负责研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得人机界面更加简便和自然。该部门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
李博士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加盟微软公司前,李博士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 Cosmo Software的总裁。
此前他还曾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
李博士在Cosmo任职期间,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方面的研发工作。
在此之前,他曾担任SGI公司网络产品部门的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和公司网络产品策略的制定。
李博士在苹果公司任职六年中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其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
1988年,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他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
在校期间,李博士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
李开复经典语录:
1. 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2. 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
3. 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
4.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5. 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
6.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7. 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8. 无论是驱逐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
9.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10.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11. 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
12.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13. 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
14. 机会比安稳重要,事业远比今天重要。
15. 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16. 09年移动搜索将成主流
—— “移动搜索将是两年后谷歌中国的主题。”上周,在谷歌广州“媒体日”上,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向记者分享了其未来谷歌战略计划,“如果有一个主题来概括未来两年谷歌的计划,08年就是整合搜索;如果要猜想09年GOOGLE中国有什么样的主题,我猜想就是移动搜索,移动搜索相信后年会进入主流。”(2007年11月)
17. 互联网的发明或许可以与火的发现相比.
—— 李开复说,人类发现火时并未预料到火可以改变世界,互联网现在处于幼年期,也无法预料到未来它将如何翻天覆地地改变世界。(2008年1月1日)
18.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19. Web3.0有两个特性,一是数据和应用可以全部存储在网络服务端,不再需要在计算机上运行;二是在任何一台电脑或终端上打开浏览器,就能进入属于自己的世界。
20. Web1.0是一个厂商发布了内容给很多人看,Web2.0是把发布的权利同时放给普通人,Web3.0的概念则是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21. Google公司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公司,不是一个工厂、部队,厂长、将军说了话,大家就计划一步一步执行。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
22. 微软是一个成功的公司,我不会否定他的成功,而且和比尔.盖茨共事是非常好的机会,同时世界也在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公司大了之后,就会比较官僚,一个公司小了就会创新,不是说微软今天和未来不是一个了不起的公司。
23.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24. 未来是数据跟着你走,你买了一台新的机器,不用担心把数据拷过来或装新的应用软件,一个浏览器一切的环境、内容、信息全部在你面前了。当然这不止是在PC上,未来用手机、电视或其他的也可以接触这样的信息。未来你在任何时候、任何设备可以看到你所有的信息、做你所有的应用,都经过一个浏览器。
25. 北京以前称“.com”叫“大康”,就是迈向财富康庄大道的意思,后来网络寒冬来临,北京改称“.com”叫“大坑”,原因是很多人尝到网络烧钱的苦果。
26. 如果招100名大学生,我会去中国,因为那里前几名的高校水平很高。但如果让我找一万名大学生,我就去印度,因为那里的大学普及性比中国好。
27. 即使一个人浏览网页 也有广告价值.
28. 我们有一个机器,可以把流量丢进去,搅一搅,钱就掉下来,这是谷歌的特色。
29. 谷歌有5000年耐心赢取中国市场成功
30. 成功应是多元化的,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独一无二。成功不要和别人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31. 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
32. 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
33. 在信息时代,一个很优秀的人的生产量会超过一个普通的人,所以我们要爱惜每一个人,给每个人很好的环境以发挥他的潜力,这些方面是一些很普遍的对人才的认可。
李开复针对一些问题的回答:(了解)
>> 您大二时的大志-----追求影响力,其萌芽、执着追求、坚持、完善、升华的原因、或原因的原因、或其原因的原因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不少人跟我说“影响力”这个目标太大了,太崇高了。
但是他们误会了我的意思。“影响力”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改变整个世界。只要一生对这世界有点贡献,无论是老师帮助了学生,医生护士帮助了病人,或清洁工帮助了环保,都是贡献。最大化影响力就是让自己有最多的贡献。
我大学时,有位哲学老师,他在讨论人生意义时用了很简单的三个字:"Make a difference"。这三个字就是影响力。人在世间几十年,如果离开时,心里能理解“世界因为有我更好”,那就是有了影响力,made a difference。
自从我认可了这个看法,很自然的下一步就是如何最大化这种贡献。
后来的事,你在“第三封信”或凌志军的《成长》、《追随智慧》都可看到。
总之,不要把“影响力”当作什么高不可及的志向。人人都有影响力,最大化这个影响力就是让自己对世界、对社会有最大的贡献。
对我来说,对这世界有影响力就是生命的意义。
这影响力不是说出名或是权利,而是说make a difference,也就是因为有我,世界能更好。 没有对或错,只要有意义,你的一生就没有白活。
>> 开复老师,说真的我越努力越觉得自己失败!!?
任何的成功都是自身的努力加上外在的环境,机遇.
如果你不努力,那就一定失败.
如果你努力了,那你的成功地程度要看外在的环境,机遇.
这也就是说:"改变你可以改变的事情"(自己努力),"接受那你不可以改变的事情"(外在的环境,机遇).
外在的环境,机遇也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做事要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把握住机遇,创造机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放弃学习,整天打扑克、喝酒。他依然终日钻研数理化和英语。六年后,中国科学院要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校长就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很多人可能说他运气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机会。但是,如果他没有努力学习,也无法抓住这个机遇。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遇来临时,你才能抓住它。
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不要怪国家,社会.
你的选择是你要给自己机会,还是连机会也不要了?
>> 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当中所说的智慧是通过学习什么得来的 ?
智慧来自:
(1)时间、经验的累积。每一次成功或失败(和每一次用勇气、度量、智慧)都会让我们吸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教训、调整自己的自觉。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年轻人问一个得道的老者:“智慧哪里来的?”,智者说:“精确的判断力”。年轻人又问:“精确的判断力哪里来的”,智者说:“经验”。年轻人再问:“经验哪里来的”,智者说:“错误的判断力”。
(2)客观的、精准的判断力。要能客观地判断,有胸怀接受事实,分析“改变失败”的代价,还有一件事情“可改变的可能或概率”(虽然三句话是这么说,其实“可不可改变”不是黑白的,而是带有灰色的)。
(3)谋之于众。当自己不是很确定时,多征求别人的意见
(4)一个成熟的过程。成熟的过程就是要平衡勇气和度量。要有很好的耐心、度量才能够悉听、理解别人。要有很大的勇气、信任才能对人倾诉。
>> 如何与他人相处 ?
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就像照镜子一样,你的表情和态度,可以由他人对你的表情和态度上一览无遗。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
我只能修正自己,我不能修正别人。如果别人眼里看错你了,而且你想改变这种看法,最好的做法不是去修正他们,而是改变自己,因为就算你能说服一个人承认看错了你,其他人还是会同样看错你的。蒙哥马利说:“对别人经常心灰意冷,束手无策的人,他们不是无法改变别人,而是不能改变自己。”要想修正自己,必须有坦然的态度和坚决的毅力,一步一步的修正。
我想他人理解我,我要先理解他人。所有人都希望他人理解,但是要真正有诚意地去理解他人后,你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这时他人才会同样有诚意地聆听你的话。尤其当两方有意见冲突时,只去表达你的意见会被对方认为你在否定他,甚至你不尊重他,而造成他的“反射性”的否定你。当你理解他人后,除了表达的尊重和诚意外,也许你会基于他人的立场来重新思考你的想法,或者你会用他人能理解的方式来重新表达你的想法。最终你被理解的可能肯定会提高。
>> 我想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变吗?别人都说我有点内向,我很苦恼,我该怎麽办?
一个很内向的人不应该彻底地改变。
Jung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人是从不同的事情得到他的能量。外向的人是从和他人的相处得到能量,而内向的人是从独自的思考得到能量。让一个很外向的人去独自思考,他会觉得压力很大。同样的,让一个很内向的人去参加派对或做一个演讲,他也会觉得压力很大。
但是,内向外向不是黑白的,而是一个spectrum。每一个人都可以再不给自己太大压力的前提,尽量往“内向外向”的spectrum的中间靠。
所以我建议:(1)接受你内向的性格,而从中获取益处。例如外向者喜欢从执行中学习,而内向者喜欢从思考中学习。外向者希望创新的结果,内向者喜欢创新的想法。外向者会组织人,内向者会组织思想。外向者会表达,但是内向者更有感情。(2)尽量找机会给自己一些“较外向但是不带来太大压力”的机会。例如要求自己开会时发言一次,或一个月主动交一个朋友等.(3)最终的目标是要更好的与人相处,二者不代表你必须改变自己的性格。如果你能待人更真诚一点,主动一点,热心一点。以诚待人,将心比心,多听少讲都可以让你更被人接受和信任。
>> 想成为亿万富翁有什么错?很俗吗?我该怎样达到我的目标?
Rafo说得很好,“做富翁”是个目标。有目标绝对比没有目标好。
我建议你在想深一层,做富翁的目的是什么?是享受?是帮助别人?是成就感?还是?
很多研究发现没有钱的人总认为发财就快乐了,但是真的有了钱,才发现并不一定快乐。 我觉得如果把钱当作最终的目标,那得到了钱,就不知下面该做什么了。
另外我想劝你不要完全的去模仿一个人。你想做富翁,不一定要像陈一样坐数字媒体游戏。他的公司的商机已过,以后不一定再有。就像你如果崇拜比尔盖茨,你也不会去做一个Basic的interpreter,对不对?
>> 你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吗?你又会怎么办呢?
如何让自己更有想法,能接纳别人的看法,但不被别人左右:
(1)理解自己的原则,什么是你不可放弃的?绝对不可同意不符合这些原则的事.
(2)让自己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别人都在说话,你感觉插不进嘴,那就等别人呼吸时插进去.
(3)让自己更客观,能从侧面看事情.不要什么事听到某人的立场就接受了.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可能不一样.
(4)不要分那么清楚什么是他人的想法,什么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认可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
如何让自己做个更有魄力,有想法的人:
(1)目光接触 -- 多练习和对方目光接触,会让你慢慢不那么胆却,让你慢慢在别人眼里更有自信。
(2)讲话时少用那些拖泥带水的词(也许,可能,会不会,如果,听说,别人,我们...),多用那些有魄力的词(我,我认为,我希望,我要求...).
(3)不要自动接受别人的看法-- 你可以提出有建设性的不同意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挑战他们的意见,表达你的看法,当然你也要听他人的意见,当别人对事,接受他人的意见.
(4)不要让他人打断你,不要让他人不理会你的意见.如果你被打断,你可以说"请让我说完".如果你被不理会,重复你的话.
>> 一些话到了嘴边上,却不敢说出来,总是有些顾忌,顾忌权威,顾忌别人的感受,就是不顾忌事实和自己的感受
>建设性的不同意.
不要什么事都附和别人,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别人不同意的地方.但是提出的时候要用建设性的方法,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在攻击他.
>要有弹性被他人說服.
不要太固执,说出自己的意见后,好好地听别人的看法,让自己做个有弹性的人.如果别人讲得对,放弃自己的意见接受他人的只代表你开明,而不代表你失败.
沉默不是金,沉默代表你没有意见,甚至代表你没有主见,甚至代表你没有想法.
>> 往届毕业生该如何找工作
伪造工作经历是绝对不能做的。
但是在你向往的公司,你可以说:“我希望无论考研还是工作,都能到最好的地方学习。可惜考研的结果可能不能进最好的学校。如果能进贵公司,这对我来说是学习的良机,我愿意放弃较不好的学校读研的机会的。”
这样,如果你出乎意料地进了好学校,你还是可以去读,也没有违背你的诺言。但是如果进不了好学校,你就应该遵守诺言,在工作岗位学习。
>> 招聘时的怪现象“只招博士”“非党员不要”
你应该感谢这样的公司,把公司的无能在招聘时表露地淋漓尽致,让你的筛选工作简单多了。 如果一个公司硬要招博士来做不需要博士的工作,不需要党员而只考虑党员,这个公司就根本不懂人才,不值得你去浪费时间申请工作。进了这样的公司也只会被糟蹋。就算你是博士、党员,也不要考虑这样的公司。
>> 如何深入学习语言?
当你总共编到十万行时,你就可以自己成为“程序员”了。
至于语言的问题,请看以前的回答(大部分是Krest和liangzhen的):
可以先学 Pascal. Pascal 是一门很好的教学语言。然后对过程式编程有些了解以后可以学习数据结构,C 和C++。 然后可以学一下 Java 或C#. 当然我的建议只是帮助你能够了解过程式和面向对象的编程。至于要进入IT业,方向和门类很多,所以学什么更好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希望能够进入计算机系,拿一个“科班出身”的学位,从Pascal学起不错,可以把Structuredprogramming的基础打好。但是大部分人,从Visusal Basic学起更能够速成,并增加自信。
大计算机科学的底子:c ,c++,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猓砑こ蹋刹慰糓IT Open Courseware)。业余者自修:Visual Basic, Scripting,Frontpage,Flash.
C++是C的延伸,所以两者有很大的重叠部分,分不清很正常。我觉得C是基础。用C能够熟练地写程序以后,再逐渐接触C++的程序设计理念可能更好一些。
“学习一门语言的最好方法是用它来编程序”。
最后,不能只学语言。许多大学生认为学最新的计算机语言、技术、标准是最好的铺路方法,因为许多公司招聘时要求这些方面的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该学,但是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更重要,因为计算机语言和开发平台日新月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那些基础课程: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关系型数据库原理等。有位同学生动地在“开复学生网”上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内功,把新的语言、技术、标准比拟为外功。只追寻时髦的学生最后只懂招式,没有功力,是不可能成为高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