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散步(组图)三十三

 昵称88761 2009-01-29

2005年12月27日南苏州路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苏州路(东西方向)位于苏州河的南侧(北侧的称北苏州路)。东端(外滩-虎丘路)最近的平行干道是北京东路,西端(石门一路)最近的平行干道是新闸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北高架路跨越苏州河东南部小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正面往左便到南苏州路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苏州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苏州河对岸
苏河艺术中心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苏州河畔,该建筑建于1912年清代末期。最初为荣氏家族的福新面粉厂,后改为上海市第一服装厂,属于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建筑。 苏河艺术中心在运作上包含苏河艺术和苏河西餐,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共七楼二到六层每层面积300平方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沿南苏州路向东而去,前方可见到新闸桥了。


新闸桥的历史很长。堪称为吴淞江(今苏州河)上第一桥。早在明清时代,现新闸桥处东就建有石闸,时间为雍正十三年(1735),“两岸各筑石磴,中驾浮桥,船过拽之”。因别于吴淞江上东三里处的“旧闸”,称“新闸”。刚建闸时,两岸寥落,随着清政府开放海禁,上海逐渐成为一个万商云集,八方汇聚的大都市,新闸成为嘉定、太仓、宝山县通往上海县的要津,另一要津在今福建路桥处,可以摆渡,称“老闸”。新闸由于地处要津,上海开埠以后,上海道专门审理华洋交涉事务的“洋务局”即设在该处,清政府的“上海筹饷货捐局(初名烟酒捐局)北卡“及”“绸捐北局”亦设在新闸一带。新闸的南面靠近大王庙,香火旺盛,市面繁荣,成为上海县北部的一个市镇。新闸的北面是粮食、建材、地货、柴草、竹木集散地。清政府的官盐堂也在此,称盐库,上海地区民用食盐都在此供应。民国初年的《宝山县续志》这样描绘新闸桥∶“厂肆林立、货船云集、水陆交通最为闸北繁冲之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历经百年的新闸桥已经拆除,这是桥南面一景。
现在的新闸桥为1916年所建。上部为穿过式钢桁架拱形桥,下部为木桩基重力式平台,形似于浙江路桥。在此之前为石闸,闸上设抽板浮桥,以便往来。“嘉庆八年嘉定名人陆逊修捐置,后归同仁堂修理。”“咸丰间(1851~1861)洋商易以铁轨,用铁索牵挽。同治元年(1862年)巡抚李鸿章改建。”(《上海县志》)据当时《申报》报道,李鸿章改建之桥为三孔吊桥,“中间桥面如人字形,角系有铁链,南北两岸设有盘车,如遇高大船只经过,由闸夫在南北两处将桥面绞起放行,而该船乃给以钱文以酬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商董徐鸿逵、总董瞿开仿西式建平桥,巡道刘麒祥捐银二千两,商民集捐银二千两,就旧石磴建。”此平桥是木桥。宣统二年(1910)春,有赖于两岸交往频繁,闸北巡警总局提议改建。经批准并拨下经费,将旧桥封闭,设官渡船四艘,免费济度行人。后两岸商家造一浮桥,撤除渡船。建桥工程先是被闸北巡警总局局长姚继之有意拖延,辛亥革命起,姚挟建桥经费三万二千两白银卷逃,因此被延误到1914年方始建筑桥墩,后又受租界工部局干涉,被迫停工,几经交涉,到1915年恢复施工,1916年建成今桥。临时浮桥旋即拆除。前后历时6年,原来可通行重型车辆,1927年大修后禁止重车通行直至今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沿南苏州路继而向东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苏州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乌镇路桥,原桥建于1948年,1999年拆除重建,是目前苏州河上最年轻的桥。不过,随着苏州河桥梁新规划的实施,这个名头恐怕很快就将被替代。
"爱情岛”,那是位于乌镇路桥下一块亲水平台的诨名,那名字被不雅观地用白色修正液写在一黑色栏杆上,俗气到也贴切。六点半,尚未入夜,情侣们便两两席地而坐,面孔自是要朝着苏州河或乌镇路桥。乌镇路桥,苏州河上最年轻的一座桥,形同彩虹。最浪漫的景致,桥上橙色的灯一一亮起,而岛上的防撞灯则如情人相近的心,在暮色中闪烁不定。
在乌镇路桥上你可以开始收看“13频道”,类似楚门的真人秀。距离远了,情话是听不见的,但可以知道他们在卿卿我我,在意乱情迷,在旁若无人。至于要分清楚,他们在打情骂俏还是醋意昂然,那就相对困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乌镇路桥南面便为新闸路地铁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苏州河又名吴淞江,是黄浦江最大的支流,它源于江苏太湖,向东经江苏省吴江市、吴县、昆山市和上海市境内的青浦、嘉定、普陀、长宁、静安、闸北、虹口、黄浦等区县,在上海外白渡桥处入汇黄浦江,全长125.2公里,在上海市境内有53.1公里,具有泄洪、排水、航运、灌溉等功能,是上海仅次于黄浦江的重要河道。一般宽度为50~60米,近黄浦江入口处为80~90米。每年7~9月为汛期,汛期水位为4.8~5.2米,平时水位一般不低于3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苏州路上远望东南方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前方看到的是西藏路桥。


昔、苏州河上还有以垃圾来冠名的桥梁--新、老垃圾桥。老垃圾桥就是今天的“浙江路桥”。新垃圾路比老垃圾桥更出名,是今天的西藏路桥,也称泥城桥。2002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拆除老桥,在原址重建新桥。该工程于2004年完工,桥面宽度由原来的18.68米增加到33米。苏州河经典景观桥四川路桥、西藏路桥、乍浦路桥、河南路桥是典型的欧式风格桥梁,桥体线型优美流畅,桥身细部刻画丰富,桥梁整体与该段苏州河两岸的建筑风格十分协调,是苏州河上重要的景观桥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来到西藏路桥附近回首一张。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苏州河畔向南远眺,西藏路就夹在两角与圆盘大厦之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苏州路在西藏桥下穿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西藏路桥、南接西藏中路,北连西藏北路,南起北京东路,北至蒙古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西藏路桥南面的西藏中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桥石阶 西藏路桥身被红黑各异的小广告覆盖,看上去就像在桥上贴满了“膏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过西藏路桥,沿南苏州路继而向东而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建筑物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浙江路桥前的石库门住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浙江路桥前。浙江路桥,1908年新建,是我国仅存的几座鱼腹式钢木桁桥之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浙江路桥南面的浙江中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来到修善中的福建路桥。 


19世纪中后期,苏州河上掀起了第一波造桥运动。当年,南岸租界人满为患,这个城市急切地需要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河那边,北岸正是新天地。 于是,英国人在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建造了苏州河上第一桥———“威尔斯桥”,这座木桥的精确建造年代是1856年。之后,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一路向西,将北岸和南岸连成一体,大上海由此拓展,苏州河演变为城市内河。 溯流而上,苏州河上的桥梁可分为三大段∶ 东段从外白渡桥到西藏路桥,大都已是百年身,始建于上世纪初。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西藏路桥,四座典型的欧式风情,与两岸建筑风格十分协调。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福建路桥是一座双曲拱桥,因地基松软,在拱桥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桥上出现裂缝并不断加大,已作为“危桥”拆除。 中段从乌镇路桥至长寿路桥,大多是近些年新改建的桥梁。一路数来,共有乌镇路桥、新闸路桥、成都路桥、恒丰路桥、普济路桥、长寿路桥等6座桥梁,桥梁强调交通功能,桥体外部线条简洁明快。 西段从昌化路桥至中山西路3号桥,大多为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里所建。昌化路桥、江宁路桥、西康路桥、宝成路桥、武宁路桥、曹杨路桥、校园桥、凯旋路桥、中山西路3号桥,共有9座桥。这些桥普遍面目呆滞、身躯笨重。这是“因为受限于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所以桥型结构较为简单,造价也相对低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越福建路桥、沿南苏州路继而向东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路、前面可见北京东路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苏州路对面的"河滨豪园"高层住宅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前面可见河南路桥与河滨大楼了


河滨大楼曾称河滨大厦,又称河滨公寓,位于北苏州河畔(今北苏州路400号),东靠江西北路,西接河南北路,南沿北苏州河,北临天潼路。
  沙逊从20世纪20年代起把资金转向购买地产和建造高楼大厦,他先后建造了沙逊大厦、汉弥尔登大厦、都城饭店和华懋公寓后,热衷于房地产买卖。河滨大楼这块地皮原来是宝康里三层石库门里弄住宅,是老沙逊的产业。随着上海人口的激增,地产猛涨,沙逊精打细算后断然决定将建成不过30年的宝康里全部拆除,兴建中档的旅馆式公寓。  大楼占地面积为7000平方米,由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建筑总面积达54000平方米,堪称当时亚洲第一公寓。1931年开工,中途因“一.二八”事变等原因,工程进展缓慢,直至1935年才完工。  由于地皮不规则,建筑师因地制宜地将建筑平面作“S”形布置,不仅容积率高,而且建筑通风和朝向均好。大楼底层为商铺,二层为写字间,三层以上为公寓式住宅,标准层户型为二室和三室,每层32户。整个大楼有11个出入口,楼梯7个,电梯9部。室内建筑用料考究,全是硬木地板。大楼立面简洁明快,中部转角处顶部建八角形塔楼一座。  大楼建成后全部包月出租,因为大楼与繁华的南京路仅一水相隔,包租者络绎不绝。租房者大多数是外侨,有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1942年后日本人居多。但是在1938年,欧洲大批犹太难民涌入上海,一时无处安置,于是,沙逊财团将河滨大楼让出,作为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使数百户犹太难民得以入驻。一年后,该处难民搬出,迁至虹口难民收容所。解放后,大楼居民以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为主,也有一部分外侨。1978年大楼加建三层后为11层,居住了700户居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河南中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过河南路桥的南苏州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苏州河与南苏州路间的公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前方为邮政博物馆与西川路桥


四川路桥的邮政总局里面居然还有个邮政博物馆,有个珍邮馆,不给拍照片。有人民共和国的T字头和J字头的最前面几十组邮票,有民国的最早的一些邮票,有大清红印花和绿印花龙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四川路桥北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苏州路前方可见上海大厦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苏州路终点,前方为虎丘路了。右:1925年竣工的英美烟草公司,左:1928年竣工的光陆大戏院。当年,鲁迅曾多次光临此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乍浦路桥,地处浦西东北部,南接虎丘路,北连乍浦路,东距外白渡桥248米,西距四川路桥95米。

上海开埠后,美国圣公会主教 蓬恩(文惠康)在此渡口之西建造过一座浮桥。1873年,将浮桥改为木桥,外国人称蓬恩桥, 中国人称头摆渡桥,亦称白渡桥。为区别东邻的外白渡桥,故又称二白渡桥。1927年,木桥拆除,改建钢筋混凝土桥,以乍浦路路名命名。
  乍浦路桥,长71.94米,宽17.3米,其中车行道12.9米,两边人行道各为2.2米。桥面共1244.5平方米。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下部为木桩基础的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载重车辆分1-10级,特重车辆不能通过。桥下3孔,中间一孔,跨径为36.55米。通航净宽度为35米,梁底中间标高为6.12米,两侧标高各为5.85米,除特大潮汛外,其他时间驳船都能在桥下航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圆明园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国际礼拜堂。该堂于1925年3月8日落成,由在沪美国侨民及其他外国侨民集资建造,初名协和礼拜堂,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内可容700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前面看到的是,1991年建筑的吴淞路高架迂回道路。右为昔英国领事馆用地。这一片地方曾被称之为外滩源。那是繁华外滩的背后一个寂寞的外滩源。吴淞江与黄浦江的交汇之地。上海近代租界的滥觞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外白渡桥
苏州河上最先符合国际建造标准的桥梁乃临近今外白渡桥桥畔的威尔斯桥。威尔斯是一名供职于英国怡和洋行的商人看准苏州河兴桥的商机后,他联手宝顺洋行和兆丰洋行的20多位洋经理合资成立“苏州河桥梁公司”,投资建成威尔斯木桥。木桥长137.16米、宽7.01米,桥面满铺木板’桥身由多根木桩支撑,桥中央设置活动桥面,有船帆通过时可以吊起,恰逢此时过桥的行人则必须止步让船先行。以赢利为目的的威尔斯木桥建成后,苏州河桥梁公司便开始向中国人收取过桥税,每次一文铜板,车马加倍,在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更加倍税收,但对外国侨民却一律免费。中国人向来视造桥为善举,于是对这种“留下买路钱”的条规提出强烈抗议。而后广东商人首先购置渡船为中国人提供免费摆渡,旋即又有许多中国商人仿效,威尔斯桥上的行人日渐稀落。1873年8月,工部局在收购威尔斯桥后,委请英商耶松洋行建造一座长约117米,宽约12米,两边人行道各宽2米的木桥,因与外滩公园毗邻,遂定名为公园桥,又因公园桥实行免费渡桥,所以人们俗称该桥为白渡桥。后来在里摆渡桥建成后,白渡桥被改称为外白渡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左:上海大厦;右:红顶的为俄国领事馆,现代建筑是海湾大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海大厦位于闻名遐迩的上海外滩,建于1934年,是上海这座美丽城市的标志,在这里, 浦江两岸的风情尽收眼底,英国式的建筑风格散发着尊贵与独特的气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白渡桥上远望今后的上海,百感交集,气荡胸肠。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浦江饭店。


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饭店坐落于上海著名地标外白渡桥东恻,占地面积45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563平方米。现有各类客房134间,餐位400个。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北苏州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