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识究竟(五)

 老庄走狗 2009-02-15

意识究竟(五)


神经元语言

       那么所谓的经验又是指什么?我们在脑中看到的只有神经活动,以往的经验肯定也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的神经活动,那么具体是怎样的?不甚了解,只知道与记忆系统有一定的关系。正因为我们对发生在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所以在描述某种认知过程时,不得不加入这些过于概括性的词语和概念,而这会导致解释上的模糊和不彻底,甚至是循环解释。为此,神经科学家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深入脑中,逐步探清神经活动的内在规律,直到可以完全将这些不彻底的语汇抛弃,代之以能够从本质上说明一切认知/意识过程的语言——神经元语言。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半成品”(“有希望的模型”一节)一词,用神经元语言来替代的话就应该是:感觉系统高级皮层区域某种模式的神经元同步兴奋。而“近似的半成品”则是:发生在不同感觉系统高级皮层区域内的,不同模式的神经元同步兴奋,但能够引发出近似的,以统一工作空间为核心的全局式的模式化兴奋。这还不够彻底,不过至少已经把那些掺杂不清的,带有主观意味的词汇排除在外了。


       这是为了方便说明问题临时借用的词汇,不够有代表性,那么就来举一个广为应用的,足够困扰我们很久的概念——注意。注意到底是什么?实验室目前能够给出的解释是,有关注意的各方面(注意的发生、转移之类)都与额叶、顶叶区域有关,这两块区域正是统一工作空间的组成部分,而注意导致的结果又往往是某种运动,比如眼动、转头,其又与意识一样具有唯一性,并且实质上也是竞争的一个参与者,这所有的一切是否意味着所谓的注意本质上就是一种非感官意识?


       当我们能够用纯粹的神经元语言来对任何认知/意识过程做出唯一、明确的解释时,我们就解开了意识之谜,就像用机器语言01可以解释计算机的所有行为一样。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机器语言是人类创造的,我们设计了一切,掌控着一切;神经元语言是上帝创造的,我们正试图摸清他/她的设计思路。


       我们一方面在努力弄清楚神经元语言的设计思路,同时也在尝试着用已设计好的机器语言来模拟人的大脑活动,即所谓的人工智能。一旦神经元语言被彻底解密,我们就可以将这套抽象的规则应用到机器上,人工智能也就实现了。而从机器语言出发,会面临一个问题:以何种方式实现智能?机器语言能否完全代替神经元语言?如果不能,则意味着至少无法以神经元的方式来实现智能,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设计一套智力机制,所能达到的程度受限于机器语言本身。


本质背后

       神经科学家们深入脑中,探寻意识的本质,而一涉及到本质,就不可避免地要回归到物理层面上,因为归根到底,大脑不过是一群运动着的微粒而已,所谓的意识就是这群微粒以某种规律运动的结果。


       根据约翰乔·迈克费登(Johnjoe McFadden)等人的理论,意识是一种电磁场。大脑内所有神经元的电活动形成了大脑电磁场,其中能够触发运动行为的那部分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识。与从神经活动角度出发得到的理解相结合,我们来为意识下个定义:意识即是作为核心的统一工作空间中,还可能包括感觉系统高级皮层区域内的某群神经元一系列电活动所形成的,特定模式的电磁场。


       意识是电磁场,再本质一点说就是一种能量,一种存在于大脑内的电/化学能。既然是一种能量,就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能量进行转换,而一切意识/思想交流过程本质上也就是一系列的能量转换。比如你产生了一个想法(意识)并说了出来,电/化学能被转换成机械能(声波),朋友听到你说的话,并清楚了你的想法(产生相应的意识),机械能又被转换回电/化学能。


       各感觉器官是能量转换装置,我们通过这些眼睛、鼻子、耳朵与外界进行能量转换,以实现信息交流。也许还存在另外的方式,不过已经退化了,或者我们仍在应用,但自己却并不了解。我们对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还十分有限,或许心灵感应、预感等这些现在看起来过于神秘的,往往被认为与欺骗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就是另外的方式,将来都能从科学的角度得到合乎理性的阐释。


       我们不必急于为科学划定边界,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不科学的,过去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清清楚楚,现在的无法理解,将来很可能会变成常识。关键是要在面对问题时保持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在思考问题时坚持独立,并尽量地去深入和追根逐底,这才是科学的根本意义和精髓所在。


意识究竟

       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在由其反射出的光线进入到我眼中后,又过了一段很短暂的时间,我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同时你也看到了它,那么我看到的苹果和你看到的苹果是完全一样的吗?毕竟发生在你我脑中的,与这个苹果有关的神经活动不可能是丝毫不差的,那么谁才是对的?对于这个苹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认识,但恐怕任何人的认识都不能代表它就是其认识到的那样,因为我们的苹果意识是来自于它所释放的信息,而信息不等于信息释放者本身。所以没有人是对的,那么这个我们称之为苹果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物理学家们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此他们不断深入,探求背后的真相,于是这个苹果变成了一群分子,一群原子,一群微粒子……但不管是通过眼睛,还是显微镜,还是粒子对撞机,我们获取到的都只是些信息,这些信息都不等同于客观真实本身。而不幸的是,我们只能通过我们所掌握的关于现实世界的信息来了解这个现实世界。那么,这个苹果到底是什么?


       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抛弃了不可靠的感官意识,转而凭借逻辑、理性这些非感官意识来对这个世界进行理解和认识,科学即建立于其上,但问题是这逻辑、理性是否就可靠?毕竟一切思考都是由大脑构建出来的。我们都认为这是个苹果,但它究竟是什么?我们都很理性地认为事情是这样的,但事情究竟是怎样的?即便所有人都这样认为,也不过是所有人都这样认为而已,真相到底是什么?


既然通过感官意识和非感官意识都无法了解这世界的究竟,包括意识本身,我们还能怎么办?大脑为我们构建出一个虚幻的舞台,我们生活在其中,而幕后的真实永远也接触不到。


一个漂亮女孩突然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看到了她,并由此引发了脑中的一场争斗,以往都是按着头顶光环的那位所说的去做,结果常会感到些许失落,我觉得他有点假正经,或许下次应该听信那个面目可憎的家伙,为什么不呢?



参考文献:

1. McFadden J. The Conscious Electromagnetic Information (Cemi) Field Theory: The Hard Problem Made Easy?[J].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Volume 9, Number 8, 2002, pp. 45-60(16).

 

2. Crick FC, Koch C.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claustrum?[J].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05 Jun 29;360(1458):1271-9.

 

3. Sergent C, Baillet S, Dehaene S. Timing of the brain events underlying access to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attentional blink[J]. Nat Neurosci. 2005 Oct;8(10):1391-400. Epub 2005 Sep 11.

 

4. Sergent C, Dehaene S. Neural processes underlying conscious perception: experimental findings and a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framework[J]. J Physiol Paris. 2004 Jul-Nov;98(4-6):374-84. Epub 2005 Nov 15.

 

5. Dehaene S, Changeux JP, Naccache L, Sackur J, Sergent C. Conscious, preconscious, and subliminal processing: a testable taxonomy[J]. Trends Cogn Sci. 2006 May;10(5):204-11. Epub 2006 Apr 17.

 

6. Goldberg II, Harel M, Malach R. When the brain loses its self: prefrontal inactivation during sensorimotor processing[J]. Neuron. 2006 Apr 20;50(2):329-39.

 

7. Lahav A, Saltzman E, Schlaug G. Action representation of sound: audiomotor recognition network while listening to newly acquired actions[J]. J Neurosci. 2007 Jan 10;27(2):308-14.

 

8. Bushara KO, Hanakawa T, Immisch I, Toma K, Kansaku K, Hallett M. Neural correlates of cross-modal binding[J]. Nat Neurosci. 2003 Feb;6(2):190-5.

 

9. Li FF, VanRullen R, Koch C, Perona P. Rapid natural scene categorization in the near absence of attention[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2 Jul 9;99(14):9596-601. Epub 2002 Jun 20.

 

10. Serences JT, Schwarzbach J, Courtney SM, Golay X, Yantis S. Control of object-based attention in human cortex[J]. Cereb Cortex. 2004 Dec;14(12):1346-57. Epub 2004 May 27.

 

11. Steven Yantis and John T Serencesy. Cortical mechanisms of space-based and object-based attentional control[J].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03, 13:187–193.

 

12. Corbetta M, Shulman GL. Control of goal-directed and stimulus-driven attention in the brain[J]. Nat Rev Neurosci 2002, 3:201-215.

 

13. Mulvenna C, Walsh V. Synaesthesia[J]. Curr Biol. 2005 Jun 7;15(11):R399-400. Revie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