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人的记忆问题

 bellen 2009-03-07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电视上曾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记忆力特强的人能将一名观众在黑板上写的一长串数字,在几分钟内顺背倒背如流,还有浙江的一名小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指出世界上百余个国家的国旗图样。据说,有人还能记住所有的日历,并且能够准确地随便说出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莫非这些人是神仙式的非凡人物?其实不然,实际上他们的大脑构造和普通人一样,智商并不一定特别高,只不过巧妙地应用了脑生理学及人类心理学等各学科知识,并经过多年训练,从而提高了记忆能力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记忆能力呢?

一、要有记住的紧迫感

记忆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很好地工作、学习和劳动,就是因为有记忆的功能。如果在某一天,我们的记忆突然全部丧失,不认识亲朋好友,不认识任何文字和图样,把一切忘得一干二净,那样,即使生活下去,也会没有任何情感、毫无意义地存在。人的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体验复杂的人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陈景润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化学老师要求学生把一本书背下来,同学们都说困难,他却说:“这点很容易,怕什么?”果然没过多久,他就把书背完了。此例说明陈景润有记住知识的紧迫感,既有“一定要记住”的决心,又有“一定能记住”的信心,结果通过努力学习,达到了记住知识的目的。

明确记忆的目标和任务对记忆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有了明确的记忆任务,全部的记忆活动就会集中在主要的记忆对象上,并且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实现它。相反,若是记忆的对象模糊不清,那就如同在迷雾中开枪一样,击不中靶,把记忆的能量扩散了。因此,考生对那些必须记住的材料,一定要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记忆目标和任务。只要你具有一定要记住的信心,就一定能记住。

二、要掌握记忆和遗忘的机理

记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经“识记”、“保持”和“再现”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第一阶段,是通过感觉器官将得到的信息保留在脑中,称为“识记”过程;第二阶段是把保留在脑中的信息加以记忆保存,称为“保持”过程;第三阶段,就是当需要时,能把需要的信息回忆出来,称为“再现”过程。如不能完成这三个阶段,就不会有真正的记忆。记忆的3个阶段犹如照相的整个过程一样,首先对客观事物“拍摄”,再把胶卷“保存”,而后“显影”。

在学习过程中,要想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必须重视“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要想把记忆内容保持完好,清晰地印在脑海中,必须具有完美的“再现”能力。然而,这一切不经过自觉的有意识的刻苦训练是不能掌握的。

在“再现”阶段,大脑中虽有遗留信息存在,但有的信息却忘得一干二净,这即是遗忘。实验告诉我们,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人们识记事物20分钟以后就遗忘41.8%,1天以后遗忘66.3%,6天以后遗忘74.5%,在此以后,遗忘的速度大为减慢,达到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针对这一遗忘规律,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及时复习,予以巩固。对所学知识,尽力当堂消化,当天消化。对老师新授知识应及时复习,课后做到先复习后作业,以达减少遗忘,强化知识的目的。

但是,复习并不是把所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机械重复。简单的机械重复容易引起大脑的疲劳和抑制,产生消极情绪,使我们提不起学习兴趣。复习本身必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由于我们学过的东西并不都是同等速度识记和遗忘的。因此,总是按固定的次序从头到尾是不必要的。我们应当有重点地去复习那些难记忆和易遗忘的东西。而且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

衡量一个人的记忆水平,一般有以下指标:

第一,记忆的敏捷性,即记忆的速度。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记忆速度是很不相同的。同样识记一篇课文,有的人读两遍就能记住,即所谓“过目成诵”。而有的人读若干遍还难以记住。

第二,记忆的持久性,即记忆保持的时间长度。有的人对于某种事情能够一次识记,终生不忘。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19岁读大学二年级时记住圆周率小数点以后的100位数字,时隔60多年,记忆起来仍然无误。

第三,记忆的准确性,即能否把识记的东西准确无误地再认或回忆出来。这是记忆指标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离开了记忆的准确性,即使记忆的其他指标都非常好,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第四,记忆的准备性,即从大脑中提取信息应用于实际。这正像从银行中提取存款一样,既可以零存整取,也可以整存整取。我们平时所说的“对答如流”、“出口成章”、“一挥而就”、“下笔千言”等,就是指某些人在记忆准备性方面能够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一个人的记忆不是天生固定不变的。良好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培养而获得的。青年时期,被人们称为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同学们应当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记忆力,以适应社会实践的不同要求。

三、充分理解是提高记忆能力之关键

建筑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叫“意义记忆”;建筑在一遍又一遍重复基础上的记忆叫“机械记忆”。实验证明,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记36个没有意义的章节,需重复54次才能记住;而记6首包括480个音节的诗,只需要重复8次就记住了。可见理解记忆与机械记忆相比,可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怎样进行理解记忆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弄懂新学知识的实质,对新学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并把它纳人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吸取知识是“聚沙成塔”的过程,倘若不进行组织加工,沙粒再多也是一盘散沙。要使记忆的东西保持长久,必须对新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这如同家中的藏书,按不同类别存放,才便于查找;若乱七八糟地堆起来,就很难找到所需要的书。

知识的组织加工通常采用分组归类和编制提纲法。分组归类就是把记忆的东西分成若干组。比如,进到某一房间,可以看到钢笔、笔记本、记录纸、啤酒瓶、墨水、茶碗、圆珠笔、杯子、书、报纸,要把这些东西记忆下来,可以先把“钢笔、圆珠笔、墨水”分为文具类;然后把“笔记本、书、记录纸、报纸”分为纸张类;最后把“茶碗、杯子、啤酒瓶”分为装水的容器类。

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就物品而言,可以按机能、构造、性质、材料、大小、颜色、重量存在的时间、地点等分类;就人物而言,可以按性别、年龄、出生地、学历、毕业学校等情况分类。运用分组归类法时要注意,为了便于记忆,分成的组数要得当。分成的组太多,记忆起来就费劲,组太少,组内的个数就会增多。每组的个数相差太多也不好记忆。分类的结果,总会有不好归于哪一类的几件特别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成为一个小组。

编制提纲主要是在学了一课或一单元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提纲记住了,整个课文、单元的大意就记住了。

第二,对学习中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研究比较,以帮助自己理解。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必由之路。通过比较才能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使我们对新学的知识掌握得更正确、更牢固。比如,化学上的硫代硫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是3种不同的钠盐,容易混淆。但是,你只要弄清楚它们的不同特性,记住大苏打——硫代硫酸钠,小苏打——硫酸氢钠,苏打——硫酸钠,就能比较容易分清、记住了。在英语学习中比较法应用得更广泛。如一般疑问句与特殊疑问句的比较,同义词because、as、since、for等的比较,反义词large与small的比较,相似字母单词horse、house等的比较,真是举不胜举。总之,采用比较法可以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忆得又快又牢。

第三,对学习中没有明显意义的学习材料,如历史年代、外文生词、地理名称等要尽量利用人为的理解方法去记忆。所谓人为的理解方法就是充分发挥联想的作用,尽可能建立各种联系和线索,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和片断的材料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其成为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从而增加对这些事物的记忆。如:日本富士山的高度为12365英尺,可以记为“一年的月份和天数”。

如历史考试中有一考题问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哪个在先?只要理解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才缔结《南京条约》的本质,就很容易记住鸦片战争先于《南京条约》。如只是死记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那么,一旦忘记了公元年份,其前后关系就混乱了。可见,只有抓住被研究对象的“来龙去脉”,清晰地理解其具体内容,采用意义的记忆,才是提高记忆能力之关键。

再如数、理、化中的定理、公式等,首先了解它的来源和导出过程,掌握定理、公式的意义,并理解定理中关键词句的意义,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和它们的适用范围及条件,这种记忆方法比起死记硬背来说,既不容易忘却,又兼顾应用,何乐而不为呢?

还需说明的是,有些材料看起来好象没有多少意义,为了记忆方便,可以人为地给它加进某种意义。如: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记时,年头可谐音为“日走狮舞”,月日可谐音为“怕得要死”。

第四,学以致用。知识的掌握包括3个环节: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的理解、巩固是应用的前提,而知识的应用又使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得到发展。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善于学习的指标,在于能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和学以致用。在学习中我们时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学习的内容,比如一个数学公式似乎是理解了,可是一碰到习题就不会做。这说明我们并非真正理解那个公式。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适当地做一些练习题,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另外,从心理品质上看,“用”是比理解更高一级的东西。因为用的过程,涉及到“能力”的问题。例如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等。所以,对考生来说,应适当地有计划地做一些练习题,特别是做一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这些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必须指出,这并不是要同学们去收罗各种名目繁多的习题,大搞题海战术,滥做练习。做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做题提高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

四、分散记忆法

要记住所学知识,通常有集中记忆法和分散记忆法两种。集中记忆指在同一时间内不停歇地反复学习,直到记住为止;而分散记忆法则是把学习时间分散开来学习,直到记住为止。实践证明分散记忆要比集中记忆效果好。比如记1篇短文若集中时间连续背诵需用30分钟;若采用分散记忆法每天读两遍,背诵时间可大大缩短。

在分散记忆时,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可得到适当休息;反之,老是重复背诵同一材料,极易引起大脑疲劳。当然分散应有限度,也不是说越分散越好,过短材料则宜于用集中记忆法。

五、系统记忆法

众所周知,零碎的珠子很容易丢失,如果用一根线把珠子穿起来,提起线头就可以带起一大串。记忆也是如此,零碎的知识点,零碎的定理公式容易忘却,如果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就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遗忘。

把知识系统化,首先要抓住某部分的重点知识、重点规律作为大树的主干,次一点的作为枝干,而知识点作为树叶。主干和枝干就好比连接各部分知识的“线”,抓住了线头就会使各部分知识印在脑海中。归纳知识结构,往往采用列表的方法,这种方法简明系统,便于记忆。

还有一种方法是人为地编故事,将各部分知识串起来,达到牢记的目的。如我国现代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老舍的主要作品可这样串起来:“四世同堂”的老舍与祥子一起骑着“骆驼”,经“龙须沟”到“茶馆”里与朋友们畅谈“济南的冬天”的雪景。这就把《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济南的冬天》等主要作品很容易地记住了。

六、尝试回忆法

学生在阅读背诵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低着头枯燥乏味地反复诵读,这样不仅不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反而会使它转为抑制状态,降低了记忆效果;另一种则是采用尝试回忆法记忆,做到“俯而读,仰而思”。在背记过程中不断地自己“考”自己,即自我复述或自我默写。这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记忆方法,记忆效率比较高。

在这方法中,阅读和背诵的比例应是多少呢?心理学家认为,最好的比例是20%的阅读,80%的背诵。一般说来,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不同,背诵记忆的要求也不同。应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七、歌诀记忆法

心理学实验证明:10个无意义无韵律的字要背诵23遍才能记住,而10个无意义有韵律的字,只用14遍就可全部记住。

实践经验也证明: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比没有节奏和韵律的材料好记得多。歌诀具有语言和谐压韵、节奏有序、便于上口的优点,因而将材料编成歌诀便于记忆。比如《历史朝代歌》:

夏代商代与西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又如《三角函数符号口诀》:

一全正,二正弦,三双切,四余弦,正余割随着余正弦。

判断波形图线中各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可编成如下歌诀进行记忆:

沿着波速向前看,波峰波谷紧相连,下坡质点往上跑,上坡质点往下钻。

记忆圆周率:3.1415926535897932384626……可读作:

山巅一寺一壶酒(即3.14159);

尔乐苦煞吾(即26535);

把酒吃(即897);

酒杀尔(即932);

杀不死(即384);

乐而乐(即626)。

这种把识记材料编成歌诀的形式,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记忆效率可大大提高。这种记忆方法对考生来说,比较实用。你如果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必记而又难记的东西时,不妨自己编些口诀、歌诀。

此外,也可以用图形,图表等帮助自己“硬记”。这些东西使人一目了然,容易记忆。

八、记忆链记忆法

这是美国最受推崇的哈利·罗莱因先生的记忆方法。他的《惊人的记忆力》一书,曾在1975年引起轰动。

这种记忆方法最适用于英语。基本原理是:假设有必须记忆的A、B、C、D、E几个事,可首先在A与B间联想,然后,再在B与C间联想……这样依次联想下去,只要想起A,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所应记忆的几件事便都能回忆起来。

如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于是两年之后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又是一个两年后,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可说是采用了记忆链法。

利用记忆链法甚至可以记住几件毫无关系的事情:飞机、树、象、篮球、鼻子、水桶等,逐个记忆不是件简单的事。若通过记忆链的联想方法,则容易记牢。最好利用离奇的联想方式,可以这样联想:巨大的“树”木犹如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一头大“象”在“树”下悠然自得地玩耍;大“象”用“鼻子”挑起了“水桶”;“水桶”碰了“篮球”,篮球便滚动起来。

通过这样联想,就把6件事物联系起来,令人难以忘却。再如背诵《桃花源记》,可循穷(桃林)→人(小口)→进(桃源:景、人)→出(桃源)→后(问津)这条渔人行踪的线索(或记忆链)进行背诵记忆,效果就好多了。

九、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法

常言道:“耳闻不如目见,眼看不如口说,嘴说不如手写。”说明了各种器官吸收知识的比率有很大差异。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可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登录作文点评网,你也可投稿,也可点评。

因为单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60%,3天后只记住15%;只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70%,3天后记住40%;而视觉、听觉并用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90%,3天后仍能记住75%。可见,在记忆过程中,把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结合起来,记忆效果会十分明显。因此,学习知识一定要做到五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使眼、耳、口、手、脑同时参与学习过程,既能加深理解,又能提高记忆能力。必要时学生可参与表演: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学生可分为庄公、曹刿、陈述者3个角色进行表演,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对课文中心内容会记忆深刻。

十、选择记忆法

目前,学生学习的科目多、知识量大,几年下来如果要把所学知识全部背下来,再好的记忆力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善于记忆,又要善于遗忘。一定要记住的是各科要考查的知识点、规律和公式;对于知识点、规律、公式中用于叙述的一些无关紧要的词句又要善于遗忘。

在开始记忆之前,先想一想,哪些是以后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对那些不必要的内容可以舍弃在一边,就是说要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把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尽快地、准确无误地筛选出来加以记忆。

下一步,是将必须记忆的事项,按性质进行分类、归纳、编组。以后,只要回想某一组事物,也就能很容易地把其中某一事件回忆起来。若把编成一组的事物再编写成小短文或小故事,效果就会更好。





参考文献: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