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宋·王观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答案】1、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新意,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 山水,造语新奇。“眼波横”是热泪盈眶,“眉峰聚”是愁眉紧锁,用来描绘送别所见自然山水,折射出诗人惜别深情,情感动人。 “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这两句妙在含而不露。 2、下片四句用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春归”“君归”全都无计挽留,“才送”“又送”可见悲情不断,以“春归”映衬“君归”,表现愁苦之深。但词人痴想友人能赶上春并与春同住,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感情真挚,语言浅易,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表达了送别惜春这一主题。 上阕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水和山,灵动传神: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盈盈绿水似少女眼波流动,簇簇青山象少女攒聚的眉峰。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敢问远行的人到哪里去?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去。 下阕送别惜春,寄予着对友人的深深祝福: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刚刚送走杨柳依依的春天,现在又要送您(鲍浩然)走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如果日夜兼程,到(浙东)还能追赶上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千万不要辜负那大好时光,一定要把春天留住。 该词送友惜春,构思新颖,比喻巧妙。水是横着的脉脉含情的眼波,山是蹙皱着的眉峰。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显得十分灵动。“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惜春之情溢于言表,亦寓于对友人的祝福之意。语言俏皮,媚而不俗,在送别词作中独领风骚。 巧用比喻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比喻是诗人手中的魔杖,它能把最常见的景物赋予千古魅力,它能化腐朽为神奇。我们今天所要欣赏的《卜算子》正是一篇巧用比喻手法的佳作。送别,山水,本是两个很平常的主题,但到了诗人这里,比喻立刻把它们变得幽默诙谐,不落俗套了。
首句开门见山,写送别途中所见的山水。写水,诗人不写“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更不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是很意外的来了句“水是眼波横”,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赵令絺的“恼乱横波秋一寸”,范成大的“溶溶泄泄,东风无力”,赋予水娇媚而又忧愁的形象。写山,诗人不写“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更不写“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而是更意外的点出“山是眉峰聚”,这样想象就更丰富了,我们能联想到的更多,什么“愁到眉峰碧聚”,“蹙破眉峰碧”,“黛眉山两点”拈手就来,就连陈允平的“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也是朗朗上口。这两句看是描写“盈盈秋水,淡淡春山”,细细品味,它为我们展现的确是一位眼如秋水,眉似春山的美女形象,下文的“眉眼盈盈”则更加点出了美女的柔美迷人。但眼前景色分明是江南山水,为什么要把它比喻成美女呢?相传作者要送别的好友鲍浩然有一位远在浙东的爱姬,这次回去正是为探望他的,不用想象,那位爱姬在见到鲍浩然后定是“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所以诗人就借山水暗指再见之人。这正如温庭筠在《巫山神女庙》一诗中所写,“晓风眉上色,春水眼前波”,也是借山水暗指巫山神女的美丽。 下阙主要描写诗人对友人的寄语。从首句可以看出,诗人送别的不止是友人一个,还有人人都爱的春天,是啊,“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无情容易去”,“强欲留春留不住,东皇肯信韶容故”。但是诗人很乐观豪放,同时送别两位友人,他并没有“高楼把酒愁独语,借问春归何处所”,而是奉劝友人要追随美好春光,想到此是江南“春未老”,定是“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就让友人“千万和春住”。刘学箕在一首咏杏花的《菩萨蛮》中也有这样几句,“转头春易去,春色归何处?待密与春期,春归人也归”。很明显就是受了这首词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