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勇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

 丁冲 2009-04-22
孟勇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
  
  (作者曾任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香港文汇报主任,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站长,现为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硕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孟勇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不久前大声呼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要改变单一的“学者型”师资结构,大力引进来自传媒一线的人士担任专业教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媒、了解社会,缩小课堂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差距,尽早发现业界新动态,及时与最新趋势接轨。”
  人民大学著名新闻教授陈立丹也表示担忧:“现在80%的有新闻专业的大学,几乎没有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教师,所以发展速度过快恐怕对未来新闻传播学教育会潜在着某些危机。”
  
  丁俊杰教授,身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而且有着出身于“学者型”群体的背景,能够呼吁“大力引进传媒一线人士担任专业教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不仅很有见识,而且心胸开阔,有益于学生。
  陈立丹教授,在专门从事新闻理论研究之前,于80年代在我曾经供职的光明日报做过编辑,当时我在中国青年报当记者。陈教授的理论建树,与他的新闻实践经历是分不开的。
  据有人统计, 当前,全国的700多个新闻院系教学点,每年要毕业3万多名学生,在校生14万左右。他们一毕业就要工作,就要做事,如果在学校没有真正学到实干的本领,光靠念了几本书,要在媒体找到一分工作都是很困难的,更不可能奢望进了媒体再从头学起。
  每一家媒体现在都是文化产业高速运转的机器,没有时间去培养学徒工。但是,大学的新闻教育,普遍存在“从书本到书本”的问题,学生毕业之后要“做新闻”还缺许多东西。原因除了传统习惯和观念陈旧等等,还因为教师队伍的结构太单一,太缺少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
  丁教授的逻辑很清楚——教师队伍是关键,改变单一的“学者型”师资结构又是其中的关键。这是从我们新闻院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提出的建议。现在虽然还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是“学者型”的新闻师资,应该要占到95%以上。近年来,一些学校唯文凭论,学历门槛设得很高,更是加深了这种误区,对学生的成长和就业很不利。
  近年来,有极少数资深新闻界人士进入新闻院校,但是大部分并不是如丁先生说的“上讲台”,而是以媒体老领导身份,从新闻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以其地位和经验优势从事领导管理。很少真正的“上讲台”。而且,他们几十年的实际工作形成的知识结构与当下的“学者型”的以学术论文的篇数等来评定名号,也基本上和传统学界不怎么一致。因为他们前几十年并没有写什么论文,而是在实际中“做新闻”。当许多“学者型”教师年轻时代读博士的时候,他们正在当记者采访报道新闻。他们的作品是新闻,而不是论文。现在,每年3万多新闻毕业生,至少有95%仍然是要进媒体“做新闻”,而不是去教书写论文。
  少数进入新闻院校的资深新闻人,他们的知识经验往往没有被传统的新闻教育体系所认可和吸纳,甚至还被轻率地冠以只懂“实务”,似乎新闻的“实务”和理论是不沾边的。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新闻院校脱离新闻实际的要害和起点——认为新闻实务和新闻理论是可以分离的。这个基础性的人云亦云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新闻规律。
  新闻的任何一点信息的传播,都流淌着理论认知的血液,否则记者和媒体就是盲人骑瞎马,一天也混不下去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央视的“新闻联播”,应该是某些人眼中纯粹的“实务”,但是没有相当的新闻理论做指导,面对全国铺天盖地的当日新闻,在短短的半个小时里该怎么办?那有人要说,学者有理论,可以选择得好。错,如果没有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往往是无从下手。
  新闻理论在新闻事业当中,就像血液在人体当中,你根本不可能说那里有理论那里有实务。越是进入新闻,越是分不清楚,越是远离新闻,越是分得清楚。新闻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两面派”。某一种人,只可以看到它的一种面目,所以要用“学者型”和“专家型”一起来看它。并且靠这两部分人共同来教授新闻学生。如果有八、九个老师看到了其中的一面,只有一、两个老师看到另外一面,学生就必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虽然不是“盲人瞎马”,也必定“视力不佳”。
  一些少壮派的传媒界人士,有些地位和影响了,一般都喜欢当一个兼职“教授”,真正系统的“上讲台”是不可能的,时间、精力不允许。其中许多人还是真有传媒本领的,但要请他们将其写出来传授与学生,由于业界繁忙,也少有人愿意做这种没啥报酬的清苦“副业”。
  如要说到新闻院校除媒体老领导之外的“人才流动”,更是缪如晨星,因为缺乏一个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职称、待遇等等要另起炉灶,要重新经历一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以上的这一切,就引来了著名传媒大学的丁教授的呼吁。这是在为学生而呼吁,这是对新闻教育创新机制的呼吁。
  借鉴国外,在美国和英国这些新闻教育历史很长的国家,新闻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学者型”50%,“媒体专家型”50%。这种师资结构应该不是想当然的,而是出于传媒业的理论和实践水乳相融的特色,以及学生进入报社电视台等等就业“做新闻”的需要。
  从新闻院校学生的前途出发,我们的新闻院校应该认真考虑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了,不仅从认识上,更重要是从制度上。不然,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会越来越多的拥堵在新闻媒体的大门外边。
   08、1、19
   摘录《澳大利亚:谁在教授新闻学》——
  新闻教师都有新闻从业背景吗?
   1997的调查来看,在澳大利亚82位新闻学专职教员中只有4人、或者说5%不具有在大众传媒中的工作经验。查尔斯•斯德特大学和昆士兰大学的新闻学教师均为大学毕业,他们以同等资历拿到了这个职位。位于格里菲斯大学黄金海岸分校的新闻学讲师格瑞潮•格里芬(Graham Griffin),是因学术资格而非媒体背景而获得教师职位的。另外一名无媒体经验的新闻讲师是彼得•普特尼斯(Peter Putnis),他曾在邦德大学任教,1996年起任堪培拉大学传播系主任。
  研究发现,早在1988年,在美国的新闻学教师中具有新闻从业经验者就达到了98.6%。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威 周秀芳)
  
   (教育文摘):
   仅以新闻学而论,在美国要想成为新闻学教授,通常要有20年左右的社会实践经验,很多教授都是从名记者、名编辑转型而来,可在国内,很多大学教师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甚至很多是连新闻实习都没有进行过的。
   学校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不断扩招急需教师,另一方面也是将聘用教师门槛设得过高,往往不是看谁的能力强,而是看谁的学历高,非研究生不可。
   分析:从我们全国高校新闻院系的情况来看,比例是颠倒过来的,有新闻从业经验的教师大概不会超过百分之五,这不是哪个人造成的,是师资结构制度和考评体制决定的。这些制度不改革,如上面丁副校长呼吁的让传媒人士进大学讲堂就不可能,最多也就是兼职客串一下。因为一个采写新闻几十年的传媒人,如果仍然用学历、外语、论文衡量,而不看新闻成果,他们是很难成为新闻教师的,即使成为了新闻教师,由于长期的积累在于实际业务方面,也很难被认可。这里又有了一个由制度和现状而带来的观念认识问题。在美国、澳大利亚等新闻学院被认为不正常的现象,即大多数新闻教师没有新闻从业经验,在我们这里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在新闻学生面向媒体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在媒体对非新闻专业大学生情有独钟的今天,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改革,除了呼吁,还得从制度做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