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年多前在中国买来的,当时我在书摊上还买了本王长华的《诗论与子论》。
这后一本书的文句颇有诱惑力,只是看几段就得想一想,消化一下,怪累的,而于丹那本书拿在手中却完全是拽着你往下看,不容放下。
难怪前一本印数只有3,000,而于丹的《心得》从2006年底出版到我买的时候就已经印刷第17次,从第301万册继续加印,据说现在发行已经突破千万册。
感觉与反省
对于哲学的普及我当然得赞同,觉得于教授不无贡献。现在她的书出英译本在英国发行(英文书名《Confucius from the Heart》),让人们增加对孔子的认识,我也挺高兴。
尽管如此,自己当初看这本书,被她拽了一段路之后就放开了手。原因是《心得》的意图好象主要是想调节我的心态,让我对自己以及对周围的社会感觉良好,也想激励我在事业上再做努力。
于丹最近在英国曼彻斯特等地介绍推广她的书,在网上的评论正面的反面的都不少。 |
但它却没想要刺激我反省和思考,更没有让我重新审视世界并挑战颠覆正统理念的成分,而这是我对哲学的索求。
这和我住处附近的一家福音教会隔一段便给邻里送来一份的赠阅刊物感觉差不多,只是用孔子取代了耶稣。
赠刊我偶而也会翻一翻,对里面记述的各种人接受真谛后的幸福生活羡慕羡慕。可放下之后还是觉得舒服安逸并不能给我带来精神满足,读孔子我带的也不是这种指望。
为何这么火爆
这次参加电视讨论的人观点比我偏激,对于教授不无微词。
华裔侦探小说作家梁玮(音译,英文Diane Wei Liang)认为,于丹的书在中国如此火爆首先是因为中国急速发展中把过去的理念抛到了一边,所以大家都在找精神寄托,她送来的孔夫子正合时宜。
其次,于丹对孔子的诠释非常大众化,像一本自助书,而过去的自助书都是舶来品,因而这本填补了一块空白。
梁玮也感到政府认为孔子的哲学教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满足现状,这都有益于社会和谐,给于丹开了方便之门。
幼稚化?
音乐评论人和作家保罗•莫莱(Paul Morley)说,于丹在中国能如此火爆“值得正视”。
但他看了英译本觉得实在跟英国已经出版过剩的自助书同出一辙,把一代贤哲的精悍思维幼稚化了,弄得孔夫子跟个知心大姐似的,他不知这是翻译的结果还是原文就如此。
这都让他很抵触,他也闹不明白英国出版者居心何在。他说于丹让他想起英国有点不可一世,也自以为是的电视人,常做真人秀评委等角的西蒙•卡维尔(Simon Cowell)。
反正莫莱不会把这本书摆在床头。
“发自内心的孔子”:英译本《〈论语〉心得》由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 |
轻浮浅薄?
做了十年桂冠诗人刚刚卸任的安德鲁•莫辛(Andrew Motion)说,他觉得孔子的哲学对人生持高度肯定的态度,书里讲的基本原则恐怕谁也不会有异议。
但是他对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不以为然,觉得把孔子代表的一切都变得轻浮了,浅薄了。
他对作者添加进去的各种小故事也看不进去,比方《心得》里引证英国某心理学家关于培养孩子的一段话充满了智慧,那就是爱在大部分时候都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吗?”
阴险毒辣?
至于记者、作家米兰达•索耶(Miranda Sawyer),她认为不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还是在前一段一直疯狂向钱看,被物质追求牢牢束缚的西方,人们都需要寄托。
但她觉得把孔子抬出来以便劝导人安于现状,怎么说也让她感觉不吉,乃至阴险毒辣。
有这么严重吗?我虽然更喜爱庄子和老子,希望有人出来多多传播他们的哲学,但听了这几位的评论又开始想替于丹说几句了。
只怕她一开讲,也许不太容易插话进去。
欢迎各位对此文发表看法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