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类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往往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或表达一种见解,或引出一种意义,或抒发一种情感;从构思上看,往往是直接从事或人的角度切入,记叙的线条比较单纯,表达的意味不够浓醇。但下面这篇《绳子》就不是这样,它意蕴丰厚,耐人寻味,写作的技法也给我们以启迪。现在先让我们将文章读起来:
绳子
对于绳子,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那年要出国,特地到百货公司,买来一只很大的箱子。尼龙的料子,织染着红、黄、黑、绿四色交错的方格图样。看起来很热闹很新潮,正像我当时的心情。出国前几个月,我细心地用各式流行的衣服、杂物等,将它塞满。
出国前夕,父亲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便径自拿来一根牢固的绳子,左两圈,右两圈地将它结结实实地捆住!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懊恼极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脑子里老大不甘愿地想着:谁要带这么难看、这么土气的五花大绑的皮箱出国?多没面子!然而,临别依依,我只得将一腔埋怨压抑下来!
飞机经过日本,转飞加州,当我从旧金山机场的旋转台领出那只皮箱时,我赫然发现,皮箱上那条漂亮的、一路到底的长拉链,竟沿路开着口,满满一箱跃然欲蹦出来的东西,竟全靠那根绳子给拴住保全了!
此后,在一连串飘零的岁月里,每次我从箱子里取出蔽体保暖的衣服的时候,父亲那低着头、沉默而坚定的捆缚箱子的神情,便时时映现脑际。父亲的影像,就像那根强韧而扎实的绳子,在我最软弱的时候,化成千万股力量,拉我、牵我、缠我、持我,及时伴我走过长路,一段又一段!
而在风里,在雨里,在雪里,在异地的土地上,这根绳子,便这样,变得绵长而无尽了。
(选自1999年《语文天地》 作者:台湾 佚名)
文章很短,但给我们以内容深厚的感觉,主要的原因于作者构思方法的巧妙。
这种巧妙的构思,就是以“物”为线,串起全文的记事、写人、抒情——有意思的是,文中的“绳子”就是全文的线索。它起着“一线串珠”的重要作用——“我”开篇抒情,点出“绳子”,接着写父亲用“绳”捆箱之事,由“绳子”牵出“我”在事件中兴奋、懊恼、惊奇等情绪与心理的变化,由“绳子”引出“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感激,再由“绳子”升华出父爱的伟大力量,最后用“绳子”比喻父爱力量的绵长无尽,“绳子”成为父爱的象征。
这样的写法,当然要比单纯的记事写人显得意味深长。
《读者》上曾刊有一篇题目为《千金一诺》的短文,写的是父亲在大年三十为兑现给女儿买“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的诺言而辛苦奔忙的故事,这件“衣”就是全文的线索。
现在,你能设想一下作者是怎样进行记事、写人、抒情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