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季冰 : 金融业“以人为本”之举...

 ★-资本无眠-★ 2009-05-21

金融业“以人为本”之举 / 陈季冰

2009-05-21 17:50 | 阅读(142) | 标签: 时事观点 | 字号:  

上周末,在“2009陆家嘴论坛” 热烈举行的间歇,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和黄浦区政府宣布,分别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及上海银行签订框架协议。上海市银监局副局长谈伟宪表示,将积极支持浦东新区率先成立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银监会《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在此前4天发布,按照现在的势头,上海浦东新区这个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显然有很大的机会在银监会指定的北京、上海、成都、天津等四个试点城市中先拔头筹。根据那份《意见稿》,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亿元,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消费金融公司可经营的业务包括家电、电子产品等个人耐用消费品(不包括房屋和汽车)贷款;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

 

对中国人来说,消费金融公司是一个陌生的“新生事物”,可说起来,它在西方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也许确实像中国人一直喜欢挂在嘴上的那句话说的那样,所谓“危机”,就是“危”中有“机”。如果没有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以及由此而大大加深的对内需的重要性的认识,各界人士期待了多年的消费金融公司仍不会那么快就获得准生证。

 

坦率地说,我并不看好短期内消费金融公司在国内的前景,其中的原因,许多人士已经作了大量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我认为,正因为这样,它才需要得到格外的呵护。

 

以往中国人谈到金融业,总是直接将它与国家的投资建设联系起来,记得几十年前有一句很流行的口号,叫做“省吃俭用储蓄,支援国家建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金融业又多了一个使命,就是为国有企业解困服务——国家开办银行和股市的目的,当然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筹集资金;老百姓的觉悟没那么高,对他们来说,金融业是一种投资(或投机)以求财富增值的渠道。似乎从来就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金融能够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做点什么贡献?

 

当然,话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近10年来迅速成长的住房和汽车按揭贷款就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突破,也成为银行日益倚重的一笔优质业务。然而,商品房和汽车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恐怕一生顶多也就买一两次。所以虽然贷款量巨大,但对日常的生活消费几乎没什么影响。另外,虽然越来越多的国人已经潇洒地拥有一张或几张信用卡,但考虑到它的刚性的利率和还贷周期,大多数人也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支付手段而已。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消费总额中用到信贷的比例仅10%多一点,而美国是95%。

 

其实,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收入与消费之间一般恰好呈反向的关系:往往是从经济上开始独立的青年时期到年老退休这几十年里,收入越来越高而消费意愿及消费所带来的享受和满足感越来越低。一个社会中如果没有一种很好的金融工具对这种自然的年龄—收入曲线进行合理化调节,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大大抑制了每个人的消费能力,不利于人的幸福;另一方面自然也抑制了市场的拓展,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传统的大家族社会里,这种情况可能还不明显。现代社会家庭小型化,人的期望寿命不断延长,矛盾会日益突出。

 

从更高的视野来看,消费金融是一种以“人”为目的的金融模式,相比于以“物”(投资)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模式,它是金融行业“以人为本”的体现。而且,这种“以人为本”的金融模式由于扩大了消费、拓展了市场,最终也带动了经济和投资,它显然比单纯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更加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迫切需要。此外,消费带动的金融虽然也蕴涵了风险,但却不像投资带动的金融模式那么容易产生泡沫。

 

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在我看来,最大的尴尬之处在于,它既寄希望于借助“无抵押”之类的“便捷”优势解当下内需严重低迷的燃眉之急,又想方设法地试图将这种试探严格管制在一定范围里,名为风险控制,归根结底还是担心它对国有银行的市场垄断造成冲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