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昵称176500 2009-07-12
河北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2006-06-08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而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近日,省妇联从省内四个设区市中各选取一至两个县,通过问卷、座谈、家访等形式对五县7—18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总体现状
  (一)留守儿童面广量大。在这次抽样调查的50794名儿童中,有7146名留守儿童,占14%,其中,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5270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73.7% ;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76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26.3%。按照此比例估计,全省约有182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发达,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欠发达,留守率就越高。
  (二)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3.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留在家乡,其中约有80%以上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其余2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他们中的63%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2%被托付给亲戚、朋友,5%在校寄宿。
  (三)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88%的留守儿童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约90%以上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一般,但成绩优秀的较少。
  二、存在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一)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在枣强县,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全县2358名留守儿童中有45%学习成绩较差。
  (二)行为习惯不良。据调查,37.7%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好,42.5%一般,20.2%较差。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例如:经常说谎,不服管教,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由于监护人的溺爱,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
  (三)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因为自己不在子女身边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想从物质和金钱方面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在初中生中,个别留守儿童不愿住在学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导致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合群,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嫉俗的心理。
  三、形成原因
  (一)社会因素。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法承担子女在普通学校入学的高昂费用,而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此外,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期以来被农民看成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的金光大道不再那样畅通,负面效应被片面夸大,因而放松了对子女读书的要求。
  (二)家庭因素。农民外出务工谋生,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的单亲或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从家庭不能充分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充实。
  (三)学校教育因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五、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一)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重要日程,除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二)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学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四)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