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人家的家常菜

 虾子 2009-08-09

 

2008年11月16日
  ↓罗坤  点心状元,曾是全国仅有的五名“中国最佳点心师”之首,培养了数千名点心人才

  □陈智昌

  在广州生活,至今已经七十多年了。在这片天地,广州人与上海人最大的不同,是上海人讲穿,广州人讲吃。所以,“食在广州”其实也包括家庭小菜,那里有许多奥妙和精髓———

  老少平安 

  旧时,祖母爱给小孩做一款叫“老少平安”的菜式,用料很简单,只是把些鱼肉剁碎搅成胶样状(俗称鱼滑),加上三四倍的碎豆腐,混合后上碟蒸熟便可。上菜前,还撒点香葱、胡椒粉,淋点香麻油,一碟雪白又翠绿,点点色香俱全的菜式,便可供人品尝了。据祖母介绍,之所以有这怪怪的菜名,是因为又嫩、又滑、又不肥腻,适合牙齿不好,又易“食滞”(指消化不良)的老人和小孩,兼之又无鱼骨鲠喉之虑,故称“老少平安”。即使讲究营养、健康的今天,这款菜式无疑都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合理搭配的保健菜式。 

  上世纪50年代后期,物质奇缺,凭证买到了鱼,却买不到豆腐;凭证买到了豆腐,却又只供应三两条咸水鱼、鱼头、杂鱼。一款三四十年代的家常菜,却让你一菜难求。改革开放后物质不缺了,可传统的菜式,人们却又把它忘了。 

  

  穷人的菜谱

  上世纪40年代读小学时,往返学校的途中,有好几家“地踏晏店”(即低档饭店)。每天路过,总见到有不少人力车、三轮车、猪笼车等停在那里,一群手捧瓦钵的苦力,三三两两蹲在路边匆忙进食。好奇的我辈,总爱驻足观看店内出售的菜式。 

  比我年长的同学“大只标”(时私立学校读书无年龄限制),家长便是一家晏店的老板,他放学后也得在店内照应生意。闲谈时他告诉我,要以低价吸引食客。故每天得派人到菜市场,搜罗猪红、鸭血、猪皮、猪肠、鱼肠、鱼骨等,蔬菜则使用残次隔宿的。据“大只标”介绍,低档次的菜式,有黄豆炆大头菜、梅菜、咸萝卜、炒瓜菜类。凡有点腥荤的都算是高档次的菜式了。如猪红(或鸭血)炒豆芽、黄豆炆猪皮、咸酱菜炒猪肠、韭菜炒蚬肉、蒸鱼肠、蒸鱼骨、蒸虾春(粤语“春”即卵子,这里的“春”并非是虾白,而是一种水里浮游生物)。 

  “大只标”还告诉我,经常有些穷困潦倒的,只是“舂白灰”(即只吃白饭不要餸),脸皮厚的会开口,求老板给少许酱油,凭那点咸味把饭咽下去。口袋宽松的,除要白饭外会要上一二调匙的低档菜式(旧以调匙不以碟为计价单位),若钱包更宽松点,也会来开开荤,多要几款菜式改善生活。那时,很多茶档食肆到了下午,在门口摆出些做酒席时剩下的“下脚料”(即因已被剥去仅剩骨架)、鸡头、鸡脚、田鸡(青蛙)皮、冬菇脚、猪油渣等,这些低价食物,凭着粤人的烹饪本领,倒也为穷人饭桌增添不少色香味俱佳的菜式。

  

  关帝厅盆菜

  年节多人食饭时,祖母会做一款叫“关帝厅盆菜”的菜式。旧时,乞丐多在关帝厅安身,故称他们为“关帝厅人马”。各路关帝厅人马,有各自的“头目”(即乞丐头、大管)管束,不同的势力范围,不会过界揾食。那时,大户人家遇到过节或有婚丧嫁娶,便会让下人给“头目”送去个红包,换回他在门前贴线红纸条符号,免得有别处关帝厅人马滋扰。按行规,主人家宴席上吃剩的餸脚是归他们的。宴席一散,有些穿得稍干净,容貌较好的男女,提着盆桶手脚麻利地打扫席上“餸脚”。还迅速 搬走台椅,把厅堂腾空,带着收集的“餸脚”,回关帝厅去受用。 

  顿时,关帝厅热闹非常。一盆盆混有鸡、鹅、鸭、猪、牛、鱼,甚至有冬菇、饭菜、蚝豉、虾仁、鱿鱼、干贝、海参等海味的“餸脚”。一经加热,便散发出醉、甜、苦、辣、咸,真是五味俱全。若是寒冬腊月的午夜,闻到这种浓烈的菜香,那有不令行人驻足,食指大动的。据说,后有好探讨各类食法者,加以改良。在铜盆底层垫好多种蔬菜,以各种肉类、海味,层层铺垫,浇上些调味料,隔水蒸炖多时。这倒也弄出一盆浓香四溢的仿关帝厅盆菜。据说,曾在关帝厅亲自尝过原汁原味的人介绍:味道还是相差很远。 

  旧时的关帝厅人马,是个官府管不了、富者又惧几分的群体。他们对小门小户的,倒也没有什么滋扰。若是大户人家,事前不作好“打点”(即疏近关系),当你在门前摆开台桌求神拜佛,便会有人打架,推倒了东西,祭品又被哄抢。要不,当你厅上宴席正进行,门前却有挑大粪的滑倒,弄得臭气熏天。所以,世居的大户都懂这个规矩,都会相安无事。

  

  啖啖肉的酿鲮鱼

  粤菜中的一种做法,做工精细的有酿芽菜、酿豆角,粗的有酿茄子、酿冬菇,奇特的有田蚊鱼酿豆腐。鲮鱼是四大家鱼中个头最小的,肉质虽好可骨嫌多且细小,老人小孩食极易被鱼骨卡了喉咙,故人们弄了一道“啖啖都是肉”的酿鲮鱼。 

  在菜市场一见鲜活大条的鲮鱼,立刻要买。可我要求鱼档主在劏鱼时,只把鱼肉、鱼骨剥离出来,鱼头跟鱼皮连着尾巴,保持着鲮鱼的形状。一番比划说明要求,可档主摇头说:“我未学过咁样的劏法”。而旧时的档主却能熟练操刀,手脚麻利地把鱼肉鱼骨剥了出来,仅剩一个只有鱼皮的鱼壳。把那些鱼肉剁碎,加入冬菇、虾仁、腊肉、香葱等,用力弄成胶状。把这东西回填入鱼皮下,一条无骨的鲮鱼做成了,经煎炸成金黄,便可上碟品尝了。

  旧时,祖母还会做一道很奇特的“田蚊鱼酿豆腐”,肉类可不是被剁碎的。 

  动手时,先把田蚊鱼(一种半寸长、无鳞、少骨、少肠的鱼)洗净,放入有滚水的锅中,再加入几块豆腐。此时,小孩总是站在板凳上,探头盯着锅里游得正欢的鱼儿。只见祖母先点起很少的火苗,鱼儿开始浮上水面。随着水温升高,鱼儿骚动不安,仅靠着较冷的豆腐。最后,一条条往凉冻的豆腐中心里钻,水里一条鱼也没了。此时,祖母会一声下令:“都睇见啰,到外面玩啦。”一会儿,一锅奶白色的田蚊鱼酿豆腐便做成了,加入油盐、香葱即可上菜。汤是香浓的,塞满田蚊鱼的豆腐是鲜滑的,就着点酱油便是佐膳的好菜。这道儿时的菜式,几十年都无缘问津了。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虾子 > 《家常菜》

    举报/认领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更多
    热门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