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埔古港与黄埔村

 虾子 2009-08-10
 
 

  遐迩闻名的黄埔港,那“黄埔”之名,从何处移来?青年人恐怕知之不多。那个地方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侨乡,它就是海珠区新滘镇的黄埔村。

  黄埔村原名凤浦,传说中曾有凤凰飞来海滨寻食、洗澡,后人便称之为凤浦(江边泥滩称浦)。凤浦包括如今的黄埔村及石基村一部分,早于宋代便形成村落。明代,广州外港扶胥镇逐渐淤积,不宜泊船,其对岸琵琶洲(今琶洲)建起的琶洲塔可作导航,因此琶洲东南的凤浦便成了外国商船理想的停泊点。那时村中的南北门各有碑石一方,一书“凤浦”,一书“凰洲”。外国商船云集,水手来往频繁,竟讹称为凰浦,后因同音更写成“黄埔”(有一说云创村人多姓黄,故称黄埔,但据笔者到黄埔村调查,该村黄姓并非大姓,老人回忆以前姓黄也并不多)。清代,官方也称这里为黄埔,康熙年间开海禁后,粤海关在此设立“黄埔挂号台”街,指定外国商船下锚于此,装卸货物与交税。此地与十三行有驳船直航,所以近“挂号台”的海傍十分繁华。这里的居民与海外也来往密切,成了侨乡。至今犹存的刻有英文的石碑,说明当年此处不少外国人居住;还有劝谕居民提防人贩子拐带人口到海外的的清代碑文,也是当年这里居民出洋的见证之一。旅外华侨关心桑梓,回乡建了不少祠堂。同治年间,海关移到长洲,却仍使用“黄埔”之名,时称“黄埔新埠”。历经百余年,“新埠”已成远近闻名的黄埔港,而黄埔村已不大受人注目了。

  古今建置 - 黄埔古港与黄埔村 - 凡伊 - 历史 生活 志趣民国时期,这村中有30多家祠堂,成了伤兵强占的住地,解放后,虽曾是广东省荣军疗养院的所在地,但当年的繁华已鲜为人知。数年前,这里才又为世瞩目,说来也有段“古”。

  前数年,市侨务办公室编修《华侨志》的编辑们,为找寻曾在新加坡显赫一时的“黄埔先生”胡璇泽(亚基)的原籍,几经辗转,来到黄埔村,发现不少证明中外交往频繁的石碑,知道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侨乡,并了解到如今村中的家族竟有七成人移居国外或港澳。于是,他们协助黄埔村整理村史、华侨史,引起了该村旅外侨胞及港澳同胞的关注,成立了黄埔村华侨港澳同胞联谊会。

  在香港从商的联谊会会长梁仲彭先生说:“黄埔村的前辈胡璇泽、梁城、冯锐等著名人士,为桑梓出了不少力,我们后辈子孙也应为家乡建设尽力。”几年来,联谊会会员积极捐资办公益事业,搞好村中的街灯,在村口建起凤浦亭;还投资在村中办玩具厂、假发厂、电镀厂企业;1990年又捐资共建小学。

  不少旅外乡亲还回乡兴建住房。笔者日前拜访黄埔村,看到中西风格的建筑物集于一村的独特景色。村中旧祠堂还有十多座,中国传统的“锅耳屋”与欧式、日式、东南亚式等国外特色房屋,并列于绿树翠竹之间,饶有意趣。在该村华侨港澳同胞联谊会名誉会长胡广春的“胡林别墅”庭前,可见墙上的基石上面刻着“建屋为便侨居国外的子孙今后回乡居留之用”,赤子思乡之情溢于石上。原来,联谊会于每年大节日都组织海内外乡亲团聚。农历三月三的传统上匾活动、清明拜祭祖坟、端午划龙舟、十月会庆大团聚等活动,回乡参加者有时近千人。据说,联谊会还准备在村口凤浦亭畔,建一现代化酒家,以便乡亲、宾客畅叙。正是:“百年港口沧桑变,赤子抬头皓月明。极目中西房舍美,绿云缭绕故乡情。”




引文来源  广州地名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