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当(二)(2007-07-13 13:18:09)
武当第二日,此为榔梅祠匾额“三丰遗风”。武当山与侠道张三丰渊源甚深。据《明史·张三丰传》及明宣德年间《大岳太和山志》:张三丰(1247-1464),住世217年,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名全一,字君实、玄玄,号三丰,天师张道陵之后。
其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蓑一衲,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书经目不忘。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至穿山走石,倦来铺云卧雪,行住无常。“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
明洪武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遍游诸山,搜奇揽胜。曾言:“此山异日必大兴,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辟瓦砾,但粗创焉”。命弟子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持南岩,刘古泉、杨善澄守紫霄。又建遇真宫供奉玄帝香火(后名玉虚宫)、会仙馆(后名遇真宫)。
创立道教三丰派,主张三教合一,修己利人,崇奉真武。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拂袖长往,不知所之。内丹精深,武功高妙,兼善拳剑,创立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崇尚内功,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鸡鸣山建庙崇奉真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遣使觅“真仙”张三丰不得。
永乐中,朱棣遣使,称张三丰为“老师”,数年不遇。永乐十一年(1413年),朝廷于武当山大兴宫观,三十万工匠,十四年而成。武当山成为有明一代“皇室家庙”,真武成为明皇室“护国家神”,武当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
登顶途中: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心旷神怡
养在深闺人未识
道家遗韵
朝天宫: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位于一天门下,黄龙洞上,上拱天柱峰,下瞰南岩宫,海拔1400米。
百步梯:上为清代修葺登金顶之缓路。此地偶遇一人,八年徒步,行遍中国,可敬可佩!
七星古树
朝圣门内
皇经堂:位于太和宫下,明永乐年间创建。额书:“白玉京中”,殿内金匾:“生天立地”。供奉真武、三清、玉皇、慈航、吕洞宾。
大岳太和宫: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敕建,海拔1500米,高耸霄汉,美如天宫。明代称朝圣殿,以金殿为太和宫正殿。清代改朝圣殿为太和宫。
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特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地位超出五岳。
御碑
金顶蓝天:欲唱一支歌,恐惊星斗落,环目四顾,云涛澎湃。
诸峰俯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围峰林千米左右,群峰俯身颔首朝向主峰。
峰顶金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全部构件铸成于北京,由运河经南京溯长江、汉水运至本山组装而成。铜铸仿木结构,历经六百年风雨雷电,严寒酷暑,至今辉煌如初。
内有五尊明代铜铸鎏金神像,为明代艺术瑰宝。中为真武大帝坐像,披发跣足,罩袍衬铠,体态丰润,英姿魁伟。左侍金童捧册,右为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持旗捧剑,拱卫两厢。下置玄武一尊,龟蛇合体。康熙匾额:“金光妙相”。
武当之巅,天人合一
回望金顶:天柱峰拔空峭立,旁无依附,如宝柱雄峙众峰之间,故名“一柱擎天”。紫金城月阑环绕,太和宫红墙碧瓦。
琼台中观:由金顶乘缆车下行,至琼台中观。琼台,元代称琼台宫,相传为真武受封之灵境,有上、中、下三观,群山如排云幡盖,宫观似仙阙掩映。
太子坡:位于青龙岭,背依狮子山,面对千丈幽壑,右临天池,雨时飞瀑千丈,左为下十八盘,故道如带,相传为真武太子入山修炼之所。
九曲黄河墙
复真观:真武太子修炼之初,意志不坚,欲出山还俗。经紫气元君磨针点化之后,复回山中在此修炼,故名复真观。复真观于武当诸观之中,独具匠心,飘然不群。
滴泪池:相传真武太子之母不舍太子出家修道,悲恸欲绝,滴泪成池。
一柱十二梁:位于五云楼,梁枋十二根交叉迭搁,下以一株支撑,计算周密,为古时木结构建筑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