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简介:

 晓谷 2009-09-02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在国内拥有极为广大的读者群,也受到外国读者的广泛欢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史书与讲史、平活文学与民间文学交融的结晶。
      小说的内容取材于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有关三国的故事早已在民间流传,李商隐的《骄儿诗》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句子,这说明最迟在晚唐时三国的故事已为民间津津乐道。到了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民间艺人带上勾栏讲台或舞台。从北宋的“说三分”,到金元时众多种三国戏,以及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的产生,都为《三国演义》的产生奠定了创作基础。
      罗贯中正是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平话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创作出《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政治军事斗争,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推测,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其生卒年大约在公元1330年到1400年之间。罗贯中因“遭时多故”,对元末大动乱的社会现实有切身的体验,对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也有所了解,从而对他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罗贯中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他写过戏曲(如现存的《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亦能诗词,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和《三遂平妖传》。
      《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公元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继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新刊本不断涌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是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增删文字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重新加以修订,并作了逐回评论,辩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整顿回目为对偶等。毛氏在修订中进一步突出以蜀汉为正统,推崇关羽的“忠”、“义”,使书中的封建思想更加浓厚,从此毛本就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