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杂谈 禽鸟篇(十一)禽言诗

 ωǒ是寳寳 2009-09-04
随着人们对鸟鸣想象的日益丰富和诗歌艺术的不断发展,宋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禽言诗”。所谓“禽言诗”,就是人们摹仿鸟的叫声给它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再由此引申生发,以抒写感情的诗。禽言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的。《诗经》里的《关雎》,还不能算是禽言诗,因为“关关雎鸠”中的“关关”仅仅是像声词,亦可用别的同音字代替,并无什么意义。但是《豳风》中的《鸱鸮》,就应算是禽言诗的鼻祖了。“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唯音哓哓”中的“谯谯”、“翛翛”、“翘翘”、“哓哓”,不但像鸟的叫声,而且都有含义。余冠英先生对这几句诗的译文为:“我的羽毛稀稀少少,我的尾巴像把干草,我的窠儿晃晃摇摇,雨还要淋风也要扫,直吓得我喳喳乱叫。”

    关于“禽言”,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周紫芝》的注中解释得很精当。他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禽言’跟‘鸟言’有点分别。‘鸟言’这个名词见于《周礼》的《秋官司寇》上篇,想像鸟儿叫声就是在说它们鸟类的方言土话。像《诗经》里《豳风》的《鸱鸮》,和公冶长故事中的‘雀鸣啧啧唶唶’,不论是别有寄托,或者全出附会,都是翻译‘鸟言’而成的诗歌。‘禽言’是宋之问《陆浑山庄》和《谒禹庙》两首诗里所谓:‘山鸟自呼名’,‘禽言常自呼’,也是梅尧臣《和欧阳永叔〈啼鸟〉》诗所谓:‘满壑呼啸谁识名,但依音响得其字’,想像鸟儿叫声是在说我们人类的方言土语。同样的鸟叫,各地方的人因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况的不同而听成各种不同的说话,有的是‘击谷’,有的是‘布谷’,有的是‘脱却破裤’,有的是‘一百八个’,有的是‘催王做活’等等。禽言诗已不是在诗歌中一般地描写鸟鸣,而是用拟人化的笔法,把鸟鸣当作人语,立意造型融为一体,具有诙谐含蓄、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禽言诗一般认为是北宋梅尧臣所首创。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是北宋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禽言诗,同他的其他诗作一样,风格力求平淡,这对于纠正晚唐五代以来诗坛上的靡丽之习,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他写的《四禽言》分别模仿杜鹃、提壶、婆饼焦、竹鸡四种鸟的叫声,化入作者所要叙述的事和所要抒发的情:

不如归去,春山云暮。万木兮参云,蜀天兮何处?人言有翼可归飞,安用空啼向高树?

提壶芦,沽美酒。风为宾,树为友。山花缭乱目前开,劝尔今朝千万寿。

婆饼焦,儿不食,尔父向何之?尔母山头化为石。山头化石可奈何,遂作微禽啼不息。

泥滑滑,苦竹岗。雨萧萧,马上郎。马啼凌兢雨又急,此鸟为君应断肠。

    第一首借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寄托归思。第二首借提壶鸟的叫声劝酒祝寿。第三首 “婆饼焦”是一种山鸟,关于它得名的来历,冯梦龙《情史类略》记载说:“人有远戍者,其妇从山头望之,化为鸟。时烹饼将以为饷,使其子侦之,恐其焦不可食也;往已,见其母化此物,但呼‘婆饼焦’也。今江淮所在有之。”这个故事是说一位母亲为未成年的儿子烤饼,心中想念离家日久未归的丈夫,就到屋后山头远眺,因为思念过甚,身体化作石头,又因牵挂儿子,魂魄化为小鸟,飞到自家门口,不断呼唤婆饼焦,提醒儿子吃饼。第四首通过竹鸡“泥滑滑”的叫声描述雨中行路的艰难。这些诗中既有鸟语,又有人言,人言鸟语浑然而成一体,诗句明白流畅,朴实无华,而意境却幽远、深邃。这四首诗中以《婆饼焦》一首最为生动、婉曲。这大约是因为婆饼焦的叫声异常婉转,富于变化,使人听起来不禁浮想联翩,而且传说也最动人。

    虽然人们一般认为是梅尧臣最早做禽言诗,其实更早一些,唐人元稹的《思归乐》就写过一首咏杜鹃的禽言诗,因为杜鹃的叫声好像“不如归去”。元稹诗云:“我作思归乐,君作思归鸣。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抒发了思乡的感情。五代韦庄的《鹧鸪》也是一首禽言诗,诗云:“‘懊恼泽家’知有恨,年年长忆凤城归”,自注道:“‘懊恼泽家’,鹧鸪之音也。”所以,应该看作是一首禽言诗。

    苏轼也写了五首禽言诗,在这五首诗的前面,他写了一个序:梅圣俞尝作《四禽言》。余谪黄州,寓居定惠院,绕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苇。春夏之交,鸣鸟百族,土人多以其声之似者名之,遂用圣俞体作《五禽言》。

使君向蕲州,更唱蕲州鬼。我不识使君,宁知使君死。人生作鬼会不免,使君已老知何晚。(王元之自黄移蕲州,闻啼鸟,问其名。或对曰:“此名蕲州鬼。”元之大恶之,果卒于蕲。)

南山昨夜雨,西溪不可渡。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袴。不辞脱袴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士人谓布谷为脱却破袴。)

去年麦不熟,挟弹规我肉。今年麦上场,处处有残粟。丰年景象何处寻,听取林间快活吟。(此鸟声云:麦饭熟,即快活。)

力作力作,蚕丝一百箔。垅上麦头昂,林间桑子落。愿侬一箔千两丝,缫丝得蛹饲尔雏。(此鸟声云:蚕丝一百箔。)

姑恶姑恶,姑不恶,妾命薄。君不见东海孝妇死作三年乾,不如广汉庞姑去却还。(姑恶,水鸟也。俗云妇以姑虐死,故其声云。)

    “脱却破袴”是当地人对杜鹃叫声的想象,诗人把它巧妙地嵌入诗中,构思成一幅感人的画面:一位勤苦劳作的农民被阻在雨后暴涨的溪水边,当他不得已脱下破袴踏入冰冷的溪水时,水中映出了他身上地主逼租留下的伤痕。这几句诗,不仅写出了农民凄苦的外貌,而且写出了他们悲凉的心境,反映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

    东海有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孩子,赡养婆婆非常尽心,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对邻居说:“这个孝妇待我非常好,她自己过得非常清苦,我觉得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不可以长期连累她耗费她的年华,该怎么办呢?”后来婆婆自缢而死,婆婆的女儿状告她于官府:“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的供词不承认自己杀了婆婆。狱吏验问考打,孝妇自我诬陷而招认。所有案卷呈报上去后,太守最终断定斩杀孝妇。结果郡中枯旱三年。这就是“东海孝妇死作三年乾”的故事。

东汉广汉有个人,姓姜名诗,娶妻庞氏,夫妻孝顺。家离长江有七、八里路,庞氏常到长江边取婆婆喜欢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庞氏经常烧鱼给婆婆,婆婆不愿单独吃鱼,庞氏就请隔壁老太作陪。有一天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怀疑庞氏怠慢母亲,就把庞氏赶出家门。隔壁老太让她暂时寄居,庞氏昼夜辛勤织布,托隔壁老太换钱孝敬婆婆。婆婆知道真相后立即要儿子接回庞氏。庞氏回家之日,院子里涌出一股清泉,水质和长江水相同,而且此后每天还跳出两条鲤鱼。“广汉庞姑去却还”说的就是这个涌泉跃鲤的故事。

    陆游写的《禽言》四首,是借“架犁”、“拔笋”、“打麦作饭”、“堂前捉绩子”等鸟鸣声直接描写农事活动的。近于白描的几笔勾勒,把农民起早贪黑、冒雨耕作的勤苦,以及虽劳苦而不敢有所怨尤的抑郁心情表现了出来。《堂前捉绩子》一首则生动地描写了蚕女们的生活:

架犁架犁,南村北村雨凄凄。夜起饭牛鸡未啼,日暮矻矻行千畦。没足勿恨一尺泥,西成收薄汝噬脐。

拔笋拔笋,入箐不辞风雨窘。养成会见高拂云,取供口腹初不忍。独持两把慰倚门,慈颜一笑如春温。

老翁老尚健,打麦持作饭。终岁陇亩间,劳苦孰敢怨。人生为农最可愿,得饱正如持左券。碓舂樵爨小甑香,岂不胜汝耗太仓!

堂前捉绩子,力作忘朝餐。鹅黄雪白相照耀,插茅作簇高如山。蚕女采桑至煮茧,何暇膏沐梳髻鬟。缫成蜀锦与楚縠,舞姝缠头不论束。

蚕女们从采桑养蚕到煮茧缫丝,废寝忘餐地劳动,她们创造的社会财富被阔人们恣意挥霍,而自己却连起码的梳洗打扮都无暇顾及。这几首诗里,鸟鸣与全诗的意境自然地融和在一起,不露痕迹,使诗歌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农村生活的生动画面。

    周紫芝的《禽言》四首,钱钟书认为比梅尧臣、苏轼写的更好。其《婆饼焦》诗云:“云穰穰,麦穗黄。婆饼欲焦新麦香,今年麦熟不敢尝,斗量车载倾囷仓,化作三军马上粮。”婆饼焦的故事与征人有关,所以周紫芝诗中有“斗量车载倾囷仓,化作三军马上粮”之句,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老百姓苦于征战的社会心理。

    宋以后,不断有人写作禽言诗,如元代梁栋写过《四禽言》。其一云:“脱却破袴,贫家能有几尺布?纤尽寒机无得裁,可人不来廉叔度。脱却破袴。”这首诗用朴素凝炼的语言,反映了穷苦人民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东汉人廉叔度在蜀郡为官时,曾经废除不许百姓点灯的禁令,使人民得以日耕夜织。诗人借古喻今,叹惜没有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吏。诗歌首尾用“脱却破袴”呼应,一方面使“禽言”意味更突出,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元人杨维桢有《五禽言》诗,风格沉郁悲愤。如《行不得哥哥》云:“行不得哥哥,我不行,奈我何!西山有豺虎,西江有风波。风波尚可壶,豺狼尚可罗。努儿关,平地多,行不得哥哥!”“行不得哥哥”是鹧鸪的叫声,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八“鹧鸪”条说:“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鹧鸪的叫声常被写进诗中,表达凄凉、忧愁的心情。

    后世禽言诗中,最有名的当推明代邱濬的《三禽言》。邱濬熟谙历史掌故,他的禽言诗均取材于古代寓言或历史故事,因而有较充实的思想内容,对后人多有启示和教益。如果说宋代诗人的禽言诗多是一幅幅色调柔美的耕织图和乡俗画,那么,明代邱濬的禽言诗则是一篇篇明快的政治小品。这里介绍其中的两首:

“行不得也哥哥,十八滩头乱石多。东去入闽南入广,溪流湍驶岭嵯峨。行不得也哥哥。”这首诗以宋金对抗为背景。宋高宗建炎三至四年,金兵南浸,其中一路从湖北进入江西,追赶宋隆佑皇太后。隆佑由南昌仓猝南逃到赣州,这里的十八滩头,水性湍急,显示宋王室前程凶险。辛弃疾曾写《菩萨蛮》词一首感怀此事,词中有“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的名句。邱濬即以鹧鸪叫声入诗,反复咏叹,表现了深沉的民族感情。“不如归去,中华不是胡居处。江淮赤气亘天明,居庸是汝来时路。不如归去。”这首诗邱濬有小序云:“元至正十六年,子规啼于居庸关。”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57年,其时,以推翻蒙古贵族黑暗统治为目标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已风起云涌,“不如归去”表达了当时汉族人民驱逐元朝反动统治者的共同要求。这首诗以杜鹃的啼鸣衬托人民的反抗情绪,透过活泼轻捷的语句,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堂堂的民族正气。

明人禽言诗中,以江天多的《三禽言》最为奇特。其第三首《鸠》云:“布布谷,哺哺雏。雨,苦!苦!去去乎?吾苦!苦!吾苦!苦!吾顾吾姑。”全诗都是拟音。另张瑄有《五禽言诗》,其一云:“唤起唤起,黑甜不及黄奶美。五更莫恨鸡声速,日出高人睡方足。人子孝,不色难,鸡鸣起,来问安,先盥洗。”“唤起”亦鸟鸣声,但不详何鸟。此诗以“唤起”起兴,劝人莫贪睡,要早起问安于父母,也算别致。

清人也爱写禽言诗。乐钧的《禽言》多达三十八首,在禽言诗作者中,也许没有超过他的了。刘献廷的《禽言·行不得也哥哥》长达三十九句,在历代禽言诗作品中,大约也算是最长的。又据孙枟《余墨偶谈节录·禽言古意》载:

    “姑姑恶,姑姑恶,姑不恶,妾命薄。”此前人禽言诗也。满洲宜少耕进士亦有《古意》云:“作妇难,作姑易,姑常怒,妇当泣。寄语阿姑无太痴,今日当思作妇时!”二诗异曲同工,不能为之轩轾。

    由此亦可看出清代禽言诗的风貌。

    关于不同地方的人把同样的鸟叫听成不同的话语的有趣现象,明清时人多有论述。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六《布谷鸟》条说:“布谷鸟当四五月插秧时,自呼其名,分明云‘布谷布谷’。因重叠其声,人骤闻之,音相近而疑似,如云‘郭公郭婆’,又如云‘看蚕看火’。今人遂称为‘看蚕看火鸟’,亦称‘郭公鸟’,失其本名矣。”

    包汝楫《南中纪闻》说:“方语随地易声,即鸣禽亦然。吴中播谷鸟鸣必四声,俗所云‘各家播禾’是也。至杭郡又讹为‘扎山看火’,盖此鸟蚕月盛鸣,杭民育蚕就茧,必炽火蚕山下,故讹指为‘扎山看火’耳,其实‘播谷’声无异也。至楚地,湖北播谷鸟鸣止二声,辩之仅似‘播谷’两字,与吴中绝不同矣。举一播谷,可见它鸟尽然,特其鸣声大略相类,人不暇致详耳。安得起公冶生辩之。”

    陆以湉《冷斋杂识》卷六《禽言》条说:“黄霁青观察《禽言诗引》谓:江南春夏之交,有鸟绕村飞鸣,其音若‘家家看火’,又若‘割麦插禾’,江以北则曰‘淮上好过’,山左人名之曰‘短募把锄’,常山道中又称之曰‘沙糖麦裹’,实同一鸟也。……《本草释名》又有‘阿公阿婆’、‘脱却布裤’等音。陈造《布谷吟·序》谓:人以布谷为催耕,其声曰‘脱了泼裤’,淮农传其言云‘郭婆打婆’,浙人解云‘一百八个’者,以意测之云云。吾乡蚕事万兴,闻此鸟之声,以为‘扎山看火’,迨蚕事毕,则以为‘家家好过’,盖不待易地,而其音且因时变易矣。”

    仅布谷鸟的啼叫,就有种种不同的说法。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是这鸟叫这声》条,更说到其他的鸟:“一禽自有一禽言,百鸟自有百鸟语。狗来不怕猫来打,鹦鹉能言;你吃肉时我吃肠,冶长解语。鹃啼归去,滴血泪以添愁;莺啭绸缪,听好音而疗妒。催织催耕,既播谷又脱布裤;呼晴呼雨,道救火复晒出窠。脊令鸣脊令,声细细,文如其人;姑恶叫姑恶,声粗粗,名副其实。五灵脂得过且过,凤凰不如我;雨道士泥滑泥滑,行不得也哥。出窠风,进窠雨,须知众鸟无心;鹊报喜,鸦报凶,分付东君自主。”这里提到的“归去”、“播谷”、“救火”、“姑恶”、“得过且过”、“凤凰不如我”、“泥滑泥滑”、“行不得也哥”,都是古人模拟各种鸟叫声而形成的“禽言”。程羽文《清闲供·鸟言》中所罗列的“禽言”是:“姑恶  钩辀格磔  提壶芦  脱布裤  不如归去  行不得也哥哥  云韶部  凤凰不如我  得过且过  布谷  泥滑滑  都护从事  婆饼煎  莫损花”作者认为,这种禽言“春日不第唤逸情,惊幽梦,对此正胜与俗人言也”。

    由于“禽言”并不是鸟类在说在人类的话,而是人类假借鸟类之口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因此,“禽言”常常因时因地而异,曲折地反映着某种社会状况。

    王得臣《麈史》卷下《奇异》条说:“安陆有念佛鸟,小于鸲鹆,色青黑,常言‘一切诸佛’。”鸟自然不会念佛,这不过反映了宋代民间佛教流传的情形罢了。

    吴翌风《逊志堂杂钞》癸集引《溲闻续笔》说:“崇祯戊寅(1638),张秋鸦作人语云:‘人少人少,无米怎了?’未几,李青山作乱,杀人盈野。”鸟不能预言人间祸福,鸦言当是明末社会动乱的写照。

    徐炯《使滇杂记》说:“曲靖山鸡时呼:‘大军早回!’”清康熙朝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均为符合民心之军事举动,故云南有此禽言,体现了人民迫切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享受和平生活的心愿。

    宣鼎《夜雨秋灯录》卷五《发绣佛》一篇中说:“吾乡山中有鸟,当春夏之交,且飞且鸣曰:‘嫂嫂亏姑’。鸣至新秋,始已。闻古有小姑,受嫂凌虐死,精魂所化者。”这个哀怨的传说,也真实反映了旧时中国民间的家庭矛盾。

    禽言不但为诗人采入诗中,小说家也把它写进小说里。代表性的例子,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九的《鸟语》,和宣鼎《夜雨秋灯录》卷七的《谏鸟》。《鸟语》写了一个邑令因贪污而丢官的故事,其中不时以禽言穿插,而各种禽言的口气都酷肖禽类原来的叫声。如鹂鸟的叫声是:“大火难救,可怕!”皂花雀的叫声是:“初六养之,初六养之,十四、十六殇之!”鸭的叫声是:“罢罢!偏向他!”杜宇的叫声是:“丢官而去!”均拟声精当,而富于幽默感。《谏鸟》是写一个富绅在禽鸟的规劝下,弃恶从善的故事。此鸟较鹦鹉为小,比鸜鹆稍大,不知何名,但叫声为四字一句,酷似布谷。其言如“作恶破家!”“破家何促!”“为善可嘉!”“善报必速!”“懈则不佳!”“夫人同宿!”“有子莫嗟!”“郎君如玉!”均言简意赅,韵美可诵。由雀噪,而鸟语,而禽言,是一种值得探索和玩味的现象。

    周作人先生的《苦竹杂记》中,有一篇《关于禽言》,引用的书目有:无闷居士《广新闻》、侯官观颒道人《小演雅》、冯云鹏《红雪词》、陆廷灿《南村随笔》、李时珍《本草纲目》、钱沃臣《蓬岛樵歌》、范寅《越谚》、梅尧臣《四禽言》等。其中提到的一些禽言,是别处不常见到的,如“家家叫化”、“家家好”、“拆鸟窠儿晒”、“修破屋”、“叶贵了”、“锅里麦悄粥”、“半花半稻”、“桃花水滴滴”等。周作人对于禽言的看法是:“禽言亦有出自田夫野老者,唯大半系文   士所定,故乡田园诗气味,殊少有能反映出民间苦辛的。”这是他的结论。

    徐元先生选编的《历代禽言诗选》,大概是有关禽言诗的的惟一的选本。据此书前言介绍,禽言诗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揭露官府繁重的租赋、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穷困和痛苦;二是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三是反映民族矛盾及其带给人民的苦难;四是反映游子思亲、孝亲的情思,批判不顾亲子之情、  不孝父母的行为;五是描写家庭关系中的恩怨,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不正常的伦理关系;六是感叹旧社会世道艰难,苛政猛于虎,官场多险恶;七是讽刺用公款大吃大喝,批判假冒伪劣产品,警告权钱交易、偷漏税收。其中录有今人黄良栋先生《禽言二首》,古为今用,耐人深思:

    提葫芦,人生不醉胡为乎?白兰地,人头马,珍错满案箸堪下,侑觞况有娇小姐。杖头有钱何足道,万元差可供一饱。提葫芦,且喜有权挥公帑,今朝不醉明如何!

    布谷布谷,农事迫捉。筹资金,求农贷,买来良种化肥农药敢懈怠?良种入土稀发芽,化肥不肥禾不嘉,农药三喷虫倍加。布谷催耕长如此,坑农害农何时止!

    这是借“提葫芦”、“布谷”两种禽言而写成的两首诗,诗中抒发了对现实的观察与感慨,可谓入木三分,别具一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