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莲性澳门

 昵称251039 2009-09-17
莲性澳门(转)

   1
  我们误解了澳门。
  在大部分人心中,澳门就是“赌城”的代名词。提及澳门,首先想到的就是“东方拉斯维加斯”的“盛”名。既然避不开这个敏感的“赌”字,那就不妨从“赌”谈起。
  从某种意义上讲,澳门娱乐化的博彩业,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赌博,只是小城安身立命的一种手段罢了。虽说澳门的赌彩业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可真正合法化和产业化,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上世纪60年代初,时任澳门第119任总督的马济,考虑到凭据澳门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等条件,其工业前景不容乐观,亦不可能发展成为远东重要的贸易港。他认为,澳门未来的发展定位,应是具有“博彩特色”的旅游城市。后来,也正是在他的建议和引导下,博彩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娱乐”,逐渐成为澳门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耐人寻味的是,当澳门当局以政府的名义将“赌博”合法化时,可能也感到有些难为情,所以才在文件(18267号法规)里煞有介事地将“赌博娱乐”改为“幸运博彩”一词,以示道义上的坦然。
  如今的澳门,以娱乐的名义,包容着十三家赌场、八百多张赌台以及一万多名的从业人员,可谓名符其实的赌城。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澳门特区2005年首季博彩税收30.8亿元,比2004年同期的23.36亿,增加逾三成。而在政府2005年首季度39.1亿元的“经常收入”中,博彩税占近八成。从经营城市的角度来讲,这些宏观上的“天文”数字,代表的是经济上可观的成就,可从人性的角度解读,“畸形”繁荣的背后,澳门收割的大概就也是人类过度茂盛的欲望罢了。
  澳门刻意强调赌博的娱乐性,也是期望小心躲避“博彩业”这把双刃剑上的“邪恶”锋芒。正如葡京赌场大墙上那首打油诗所云:“赌博无必胜,轻注好怡情。闲钱来玩耍,保持娱乐性。”然而,赌场上有几人会怀一颗平常心?又有几人能做到“娱乐一把”的潇洒?于是,那状如鸽子笼的葡京饭店,寓言般地张着狰狞的大口,慷慨地吞噬了多少人性的良知!又合法地歪曲了多少族类的性情!华丽的大堂里,困着多少中魔的赌徒!日日上演的,又是怎样的悲喜人生?
  当然,你可以诅咒赌博的丑恶,也可以痛恨人性的堕落,但你不能因此就迁怒说这座城市太过罪恶。城市本无罪过,是善是恶,关键还在于你自身如何把握。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自然懂得这样的道理。
  因此,绝大多数的澳门人都视赌场为“雷区”,除了春节的头三天,进赌场象征性赌一把,测测新年的运气,赌赌未来的顺逆,其它时间则是对赌场敬而远之。澳门的学校也从小教育孩子,赌博不是一种有益的娱乐。便是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人员,也羞于提及“赌”字,他们更愿意称其为“博彩”,以此强调那只是一份谋生的特殊工作,并求得良心的安然。
  这正是澳门人的可爱之处,恰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纵然身陷“风尘”和“欲望”的泥潭之中,也丝毫不会影响他们世俗社会的洁身自好以及精神世界的自我约束。
  
   2
  把莲花视为象征的澳门,有着莲花般的秀色和柔情,也具备莲花般的品性和风骨。
  从整体印象上讲,澳门的城市容貌,给人以娇柔和妩媚的感觉。譬如澳门的旧建筑物群,多被饰以粉红、淡黄、奶白和青绿的可人色彩。这一点,虽然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葡萄牙建筑文化的影响,但就城市的气质而言,到是与澳门极其相配。再如位于主教山脚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部(曾是历届澳门总督的府邸)。它是一座典型的葡萄牙式建筑,墙壁涂以粉红色,窗户则是干净的奶白色,给人以安静、闲和的感觉。还如议事厅前地,四周全是充满南欧风情的葡式古老建筑物,或被大面积涂以淡黄,或被整体饰以奶白,明快地炫耀着建筑的干净之美和文化的优雅韵味。而整个广场的地面,则是由黑白两色的葡式碎石子铺成波浪形图案,充盈着诱人的曲线和调皮的动感。还如漂亮的葡韵公园,园里有五幢精巧别致的葡式小别墅,被涂以诱人的青绿色,与周围荫荫的树林、幽幽的草地、还有缤纷的花朵相互映衬,和谐地融为一体,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怡人之美。倘若你钻进那些不起眼的小街,也常常会不经意间被生活的细节打动:或是墨绿色门窗下盛开的牵牛花,或是十字路口间被小心呵护的茂盛榕树,或是咖啡店里造型别致的五彩杯子,处处都透露着澳门人的生活情趣,也显示了这座城市在异国情调包装下的闲适之美。
  澳门有着几个世纪被占领和殖民的历史,城市的容貌,也曾被征服者按他们的意愿涂粉,可这座城市,却一直骄傲地坚挺着中国文化的风骨。
  三百多年前,当葡萄牙人踏上这片土地时,曾以极大的宗教热情,期望从文化上征服或消抹这片土地的中国烙印。于是,他们倾其财力,修建了那座举世闻名的圣保罗教堂。这座教堂曾是远东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天主教石头建筑,据说造价不菲,单一个教堂的前壁,花费就达三万两白银之巨。然而,这座为上帝修建的建筑,竟得不到上帝的护佑——先后三次,屡遭火焚。一八三五年一月二十六日黄昏,一场神秘的大火后,这座承载了太多野心和梦想的雄伟建筑,便永远成为历史,只留下一面残缺的前壁,不尴不尬地矗立在那里,供后人凭吊感慨。
  当年,范礼安神父初到澳门,便深知“中国是个秩序井然,高贵而伟大的王国,相信这样一个聪隽而勤劳的民族,决不会将懂得其语言和文化的有教养的耶稣会士拒之于门外……”因此招来了大批神甫(其中包括利玛窦),要求他们主动学习中文,以求完成神圣的传教事业。遗憾的是,他们太过一厢情愿,即便借上帝之力,也无法撼动中国人心中的传统根系。于是,百年风雨过后,上帝还是上帝,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就是那座教堂遗迹,也被澳门人“中国化”,称之为大三巴牌坊。如果上帝都不能改变澳门人,总督就更不能。因此历届澳门的总督,都要起个中文名字,以求得澳门人的认同。
  在澳门人心中,便是信仰神灵,也是自家的亲切。所以他们拜妈祖、拜菩萨、拜关公、拜哪吒……就是包青天、鲁班爷、张王爷等,也都会一一迎进庙堂,认真供奉。便是今天,护佑澳门的民间神灵,还是以观音像居多。当然,正如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和澳门人最贴心的神灵还是土地公和财神爷。因此,澳门大大小小的店铺、酒店,以及小巷深处的普通人家,门口处多立有小小的神龛,里面郑重地供奉着各路财神和土地公公。
  对于这些“乡土”级神灵的虔诚,说到底还是缘自骨子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缘自内心深处炎黄根系意识的强劲和执拗。因此,不论时局如何变幻,世事怎样变迁,澳门人都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清明时不忘插柳,端午节当记包粽,中秋时肯定拜月,新年头买橘祈福。也正是因为如此,妈祖阁的香火才那般旺盛,观音庙的人潮才那般汹涌,重阳时的醉龙才舞得那般欢快,春节里的春联才贴得那般火红。于是,这座国际化的城市,不论摩天大楼间,还是寻常巷陌里,不论官方活动中,还是生活点滴处,总有乡土的清香悄悄弥漫,总有传统的韵味坦然遗留。
  
   3
  这座城市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便是性格上的大气和玲珑。
  这座成熟的城市,懂得什么应该坚守,也明白哪些需要交融。基督教虽然没有在澳门遍地开花,可澳门人至少懂得包容。于是,西望洋山圣堂、圣方济各圣堂、仁慈堂、望德堂坊、嘉模圣母堂等建筑也终以“文化多样性”的名义在澳门扎下根来,并被细心呵护。再譬如澳门的街道,大多是以“小贩巷”、“工匠街”、“苦力围”、“染师里”等等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名字命名,但也有许多是以天主教人物、教堂和葡萄牙重要人物命名。这些“洋”味十足的市井记号,澳门人也都照样一一保留,并没有刻意更改。因为他们懂得,民族的自尊不应那么脆弱,城市的体面恰在于文化的多样和包容。
  历史不但需要尊重,更应该懂得保护。澳门人深谙此道,因此一座不大的城市,才会如此密集地汇聚着那么多的博物馆,或如澳门博物馆,或如海事博物馆,或如赛车博物馆,或如葡萄酒博物馆等。便是土生葡人的旧宅,也会赋予一个漂亮的中式名号:龙环葡韵,然后改造成住宅式博物馆。聪明的澳门人充分利用一切可能,为这座城市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家底儿”,使得澳门的风韵愈发亮丽,城市的气质愈发从容。
  那座位于西湾填海区的融合门,是澳门大气和包容的另一明证。它向世人骄傲地告示——澳门知道如何处理历史和未来的关系,也懂得怎样维系民族自尊和城市体面之间的平衡。
  是的,只有博彩的澳门,不是完整的澳门,也不是完美的澳门。好在是,除却博彩,澳门还有许多精彩之处:澳门引来时尚动感的赛车比赛,期望用马达的轰鸣声唤起这座城市的激情。除却燃烧的激情,澳门还要文雅的风度。能够孕育出冼星海这样顶级音乐家的澳门,对于高雅音乐是情有独钟。颇有国际知名度的澳门国际音乐节和钢琴比赛,每一届都办得有声有色。或如岗项剧院的民族交响乐,或如大三巴牌坊前的露天音乐会,或如西湾海滨的烟花音乐曲,哪一个不是漂亮的大手笔!
  金色的澳门完全可以让城市的文化富贵得那么从容。这座莲花般的漂亮小城,在马达的轰鸣里,在音乐的缠绵中,愈发摇曳生姿,恰似金莲花广场那朵怒放的金莲,姿态俏丽,大方坦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