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传统钓许多人喜欢采用7粒浮漂呢?
浮漂除传递鱼讯外,还有其他许多功能。例如,你若只打一个窝子,则不必选用7粒浮漂,用一根立式浮漂最好。你若想多钓几个窝子,它们又不在同一个水深时,7粒浮漂就显示了其优点(七星漂钓组的优劣势),它能适应不同的水深。
如果各个窝子之间的水深差距较大,7粒浮漂还能适应吗?
这正是垂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家鱼塘的池底通常在放养鱼苗之前经过平整,塘底深浅大致相同。在家鱼塘中垂钓,由于鱼的数量多,鱼情在各处相差不大,一般按风向或阳光等不同选择一个位置垂钓即可。野沟、野塘的周边深浅相差很大,加上鱼的密度小,各处鱼情很不一致,因此垂钓时常常要多打几个窝子。如果采用7粒津漂,每粒浮子的间距为5厘米,则最上面一粒与最下面一粒的差距是30厘米,这就意味着各个窝子之间的水深差距最多不得超过30厘米,否则就要每次重新调整浮漂的位置。如果此时灵敏度低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低灵敏度的浮漂往往导致发生空钩现象,即钓饵被鱼吃光了你才提竿。则就要重新调整浮漂的位置。为了避免重新调整浮漂位置,遇到水深差距较大时,只好牺牲浮子的灵敏度,增加浮子的数量了。因此在垂钓的人群中广泛使用7粒以上的浮子数,有的多达十三四粒。
浮子数这么多,在制作钓线的过程中如何调整浮漂呢?
找一个长一点的饮料瓶,把浮子、鱼坠、鱼钩都穿到钓线上,然后放人装满水的瓶中,再调整密集在鱼钩、鱼坠处的浮子数量,当沉人水中的浮子能使钓钩立起来且刚刚触及瓶底时便正好处于平衡状态。若钓钩悬在水中,说明浮力过大,要适当减少水中的浮子数量,或者增加坠子的重量;若钓钩或坠子睡倒在瓶商,说明浮子的浮力过小,便要适当增加水中浮子的数量,或者减少坠子的重量。如果你想调整得更精确一些,就可以将钓饵也放在钓钩上一道进行调整。若平时利用蚯蚓作钓饵,由于蚯蚓与水的密度相近,只要不使用过长过粗的蚯蚓,钓钩上不装蚯蚓测试也无碍大局。
垂钓时是否全部浮子都要没入水中使其灵敏度达到最高(传统钓之灵钝)?浮漂的主要功能是传递鱼讯,但驱使浮漂运动的力量是鱼吞食的吸力,还有鱼的游动、风浪、潮水、船舶航行时的波浪等。当浮漂灵敏度高时,这些外来影响力也会反映到浮漂上来。
从垂钓角度看,希望浮漂的灵敏度越高越好,尤其是在气压低或水温低导致鱼的食欲差时,由于鱼的吸食力量很弱,浮漂沉浮幅度很小,只有高灵敏度的浮漂才能及时发现鱼儿吞钩的动作。当采用多粒浮漂时,遇到这种情况就应把全部浮子都浸入水中才能获得高灵敏性。
在初夏初冬等不利条件下进行垂钓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否则很难钓到鱼。低灵敏度的浮漂往往导致发生空钩现象,即钓饵被鱼吃光了你才提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