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合作教研机制与教师专业成长 谌启标
[摘 要]校本合作教研是学校走向研究性学校、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在实践运作过程中,学校必须构建合作教研机制,真正致力于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校本合作教研机制包括校本合作教研的组织机制、运作机制和保障机制。 [关 键 词]校本 合作教研 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
“有效学校”的研究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即以学校发展为本,切实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本校特色发展。这种研究就是一种基于学校发展的校本研究。在实践运作过程中,学校必须构建合作教研机制,真正致力于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 一、校本合作教研的组织机制 校本合作教研必须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这一点毋庸置疑。校本合作教研本质上是人的合作,其有效组织形式在于教研组的改进,把那种过于行政式的、强调教学规范的组织内涵转化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即“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就是由一批智能型教师组成的,是目标一致,共同努力研究和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思想,组织实施灵活的先进的教学策略的群体。教师团队是实现学校组织扁平化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平台。 在学校组织的教师团队构建过程中,从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划分为三种教师团队:应付型教师团队、适应型教师团队、研究型教师团队。在校本合作教研中,三种教师团队表现出不同的研发功能:[1]①应付型教师团队表现出不佳的研发功能,仅仅是在上级要求之下形式化地完成本组研究课题策划和校本研究活动的组织,缺乏系统深入的策划和连续研讨。②适应型教师团队具有勉强合格的研发功能,能在上级要求下策划本组课题设计和校本研究活动,但对团队成员的发展需求了解不够,也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③研究型教师团队表现为优秀的研发功,能主动考虑学生、学校和学科的发展,了解团队成员的发展资源和新空间,,将已经内化的新理念与教育行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系列化的研究课题和相关成果。 校本合作教研真正良好的发展取决于优秀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团队需要精心组织和建设才能形成。建设教师团队,把学校、教师团队和教师个人的发展融为一体,这样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既能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也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组建若干个教学团队、科研团队、解决问题团队、自我管理团队等。组建团队时要注意团队成员的异质性,如教师的性别、性格、年龄、知识结构、教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等,使他们在各方面达到优势互补,发挥团队和个人的最大潜力。学校应该把每个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既要看每个教师的工作绩效,更要看团队成员的协同效果。 二、校本合作教研的运作机制 学校在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方面,应该进行规划和创新。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在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在这里,基于学校的合作教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课题组活动方式,同行交流方式(集体备课、说课、微格教学、头脑风暴法)、生活史分享、教师博客叙事等都是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1. 合作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生活史研究,是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尝试。美国学者伯格甚至认为,人的一生都被叙事所包围,尽管我们很少想到这一点。我们听到、读到或看到各种传闻和故事,我们就在这些传闻和故事的海洋中漂游,从生到死,日日如此。学校是“故事”的场所,正因有“故事”,学校才具有交流、尊重和教育的价值。通过讲述个人的故事和集体的故事,教师会进一步明确教学信条和教学实践的联系,从而将叙事作为更新教师专业实践的媒介。 教育叙事研究包括个案研究和团体研究。例如,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教学信仰的?专业身份是如何形成的?自己“个人的实践性”教育知识是怎样发展而成为课堂教学观的?学校场域的叙事包括:[2]⑴现场工作:体验经验;⑵从现场到现场文本;⑶口述史;⑷故事;⑸年鉴和编年史;⑹照片、记忆箱;⑺研究访谈;⑻日记;⑼自传和传记的撰写;⑽书信;⑾谈话;⑿现场笔记和来自现场的其他故事;⒀文献分析。
通过合作叙事,教师之间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同,并在彼此的“故事”之中通过反思,形成新的教育观点、教育思想;并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实现教育教学研究的迁移,达到个体和集体的专业发展。 2. 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目前美国、新加坡、伊朗等一些国家把授业研究视为“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而加以推广。[3]课例研究的本质是将课堂作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例研究”的一般步骤为:①教研组会谈:研究与准备。教师共同为“研究课”做出详细的计划。②研究课1:实施。由一名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上讲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③教研组会谈:反思与改进。教师团体聚集一起讨论“听课情形”。④研究课2:第二次实施(可选择)。另一名教师(或同一名教师)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⑤教研组会谈:反馈与存档。随后教师讨论“听课情形”。 课例计划是课例研究的主干,课例计划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作为教学工具,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作为交流工具,它向其他教师传递着主讲教师课堂所构想的信息;作为观察工具,它为教师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3. 网络教研 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阻碍,打破地域的界限。从E—mail到BBS再到Blog,科技的发展已经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渠道。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合作教研,将会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网络交互类型,网上合作教研活动方式可以划分为:①一对一的交互 对话、访谈、在线学徒(指导――学习)等。②一对多的交互 讲座、报告、讨论等。③多对多的交互 辩论、个案研习、论坛、项目组等。 “网络备课”这一教研活动可以这样开展:[4]①选择备课主题,这一主题可以是根据教研员的网上教研通知安排,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平时教学综合考虑选定的;②利用网络中多种类型的资源库或工具如Google类别的搜索引擎、专题网站、本校或地区自建的资源中心等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包括文本、图形、动画、视音频等;③使用Netmeeting等即时聊天工具上线或使用BBS,针对选定的主题(如搜集了哪些素材、备课教材等)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④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并将相关资源如教案、与之相关的课件、素材上传至网站,其他教师在网上发表评论,反复交流;⑤专家评定教师制作的教案及相关的课件并提供参考意见,评定过程中也参考其他老师对此提出的参考性意见;⑥教师修改教案及课件并在网上发布相关成果,如成品教案、课件、论文等。 教师Blog研究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师沟通方式。教师个体将其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思想、经验、故事以文本、图片或图像的形式发布到网络上,和大家分享,供大家评论,与大家探讨。这既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又促进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合作教研除了运用传统的面对面方式同步沟通之外,还可以尝试利用计算机网络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异步交流,这无疑将拓展教师沟通与分享的广度和深度。 三、校本合作教研的保障机制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建立校本研究的长作为学校研究的保障者,是指校长都建学校研究的内部保障体系,为学校研究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从而使学校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学校研究的保障首先体现在校本研究的组织规划。学校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①完善学校科研与教研的整合。②明确学校教研室的职能、工作流程和主要工作任务。③加强教科室人员的业务培训。 与此同时,学校管理者应该致力于校本研究的制度完善。对于校本研究制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校长可以结合本校特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完善自己的校本研究制度。 至关重要的是,学校管理者应该培育校本合作教研的文化。合作教研的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或者在更加广泛的教师社区之间,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观点和处事方式。分享和共识是教师文化内容观的基本要素。因此,学校管理者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5]①团队合作是校本研究文化的灵魂。开展校本研究所需要的是以团队合作,开放民主为特点,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核心的文化氛围。②开放民主是校本研究文化的保障。校本研究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民主、平等、开放、宽松、和谐的人文精神。③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校本研究文化的核心。构建学习型组织可采取:科研兴校;工作分析活动;论坛;头脑风暴会议;心理上的位置互换;信息发布会;经验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李伟胜.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团队[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1A). [2]康纳利、克莱丁宁,丁钢. 叙事探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03. (4). [3]杨玉东. 课例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 (3). [4]罗蓉,罗亮. 网上合作教研:一种有效的教师培训策略[J]. 江西教育. 2004. (18). [5]刘延梅. 学校内部保障体系:校本研究扎实开展之本[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 (9).
※本文为2006-2007年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项目重点课题“高中英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JWYZD2006004)。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