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文翻译的三颗巨星
http://wenhuapeiyu.blog.sohu.com/131305665.html
悼念霍克斯,不能贬低杨宪益和戴乃迭
霍克斯
杨宪益
戴乃迭
近日,伟大的《红楼梦》翻译家、汉学大师、红学大师霍克斯病逝,这个噩耗在国内逐渐引起关注。我连续撰文,向普通网友介绍和缅怀霍克斯。但是,我也发现,某读书专业类报纸刊发文章,将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列为“最受认可”的英译本,这显然是错误的评价。戴乃迭、霍克斯、杨宪益,是曹著英文翻译的三颗齐辉的巨星。
左是霍氏译本《石头记》,右是戴杨译本《红楼梦》
迄今为止,《红楼梦》全本120回有两个英文译本,一个是1973年,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美国企鹅出版社;另一个是1978年,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红楼梦)中国外文出版社。
这两大全译本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在海内外汉学界、红学界都在等量视之。霍氏译本的文学性和生动性最好,译本达到英文母语小说的境界,所以,在英美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这是霍氏之长处,但由于过分屈从英美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中国民间信仰不够尊重,将儒释道三教改为基督教,这是霍氏本的最大硬伤。
杨戴译本产生于国内,它的优势长处在于,第一,所依据的中文《红楼梦》版本,得到了红学界的大力支持,所以,杨戴译本的中文本子最为严谨,最为接近原貌;第二,由于杨宪益先生本身就是中国人,传统文化修养极高,所以,杨戴本的错误率大大低于霍氏本,是最为保真的英文译本;这两个特点,让杨戴本在中国内陆拥有权威的地位,国际汉学界、红学界也对杨戴本很推崇。杨戴本的弱点是过于严谨,过于缜密,小说翻译的文艺性弱,影响了这个译著在海外的流行。
戴杨在工作中
最后,我们分析比较一下,两大译本的核心人物,霍克斯和戴乃迭。
霍克斯,David Hawkes,1923—2009,牛津大学中文系毕业,1948 至 1951 年间为北京大学研究
生,1959年,牛津大学中文系教授,1973年,牛津大学 All Souls 学院的研究员,荣誉研究员。
戴乃迭,Gladys Tayler,1919-1999,英国牛津大学第一位中文系学士,中国香港翻译家协会荣誉
会长、英国中国研究会终生会员。戴乃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鲁迅、郭沫
若等等一大批现代文学家作品,都是被戴乃迭译成英文版,推向世界。戴乃迭在20世纪40年代来华,和
杨宪益结婚,而后终老于中国。
霍氏才华横溢,浪漫天纵,他的译本富有创造性,灵光闪现,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文艺创作,让
人印象深刻,但疏于严谨;戴氏有女性之缜密细腻,恪守翻译本分,一丝不苟,优雅大方,但灵动稍逊
。所以,《红楼梦》的两大英译全本,也是英国牛津大学中文系的才子和才女的比拼,有着男性和女性
各自的风格与魅力,所以说,两大译本各有千秋,地位同等,不分伯仲。我们今天纪念霍克斯,也是在
追念杨宪益先生和戴乃迭先生,这三位中西交流的文化巨人,应该永远被我们铭记!
附录:
《红楼梦》英译简要
1830年 John Davis ,Chinese Poetry,第三回片段
1846年 Robert Tom,Dream of Red Chamber,第六回,27页
1868年,E.C.Bowra,Dream of Red Chamber,前8回
1892年,Bencraft Joly,Dream of Red Chamber,第1-56回,单行本
1927年,王良志,Dream of Red Chamber,95章,60万字,单行本
1929年,王际真,Dream of Red Chamber,39章,单行本
1958年,Florence & Isabel Mchugh ,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节选本
1973年,霍克斯,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全译本
1978年,戴乃迭 杨宪益,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