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将无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引起的思考 ————质疑“无理数”定义 九 江 六中:余绍群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二册中,还有在北师大版的八年级数学课本上,对“无理数”是这样定义的:“这些数的小数位数是无限的,而且是不循环的。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做无理数。”并指出“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每个无理数也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并利用勾股定理,运用几何作图的办法在数轴上表示了“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在我的脑子里盘旋“是否所有的无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课本上说“每个无理数也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但课本上只给出了某些无理数,即二次根式形式的无理数在数轴上的的表示。却在没有给出其他形式的无理数(比如著名的无理数圆周率“ 于是我展开了如下对无理数的思考: 首先是“ 退而我又想是否可以在数轴上准确的找到 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想也许其他的数学老师有答案。可是得到的回答竟然是“你怎么会有这样古怪的问题?”“精确地将它们表示在数轴上有什么实际意义?”“恩,可以表示它的近似值。” 这怎么是“古怪的问题”。我们除了知道二次根式形式的无理数可以在数轴上精确的表示出来,其他的无理数呢?实际上其他形式的无理数中的任何一个,我都不能在数轴上准确地找到与之对应的点。而课本也没有给我们任何提示,那我们凭什么说“每个无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与之对应的点”呢? “精确地将它们表示在数轴上有什么实际意义?”也许它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据说 从理论上来说,其他无理数也有它确切的大小,可是它们到底有多大? “ 我不禁对“无理数”产生了怀疑。那些不能准确得知道其大小的无理数真的存在吗?它们真的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 我们还是回到无理数的定义上来。“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做无理数。”这个定义应该是从“有理数”中的“小数”来定义的。现在这个“小数”已经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改变成“无限不循环小数”。这种从已知数出发去定义新的数的做法本来未可厚非,可是无理数既然是“无限”的,又是“不循环”的,那我们又如何确切的识得“无理数”的“庐山真面目”呢?“ 我们教材上的“无理数”的定义是最严谨,最完美无缺的定义吗?我感到困惑!进而产生了怀疑。 于是,我又想到网络,我以为在这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一定有令我满意的答案。可是,当我搜索“如何将无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时,得到的结果是“没有查到相关的条目”。于是我再进行条件更为宽泛的“无理数”的搜索时,一下子有了几千条目录。可是除了大量的类似“无理数的来历”之类的文章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在失望之余,又进行反思:难道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不可能!难道这些无理数真的不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如果它们真的不能准确的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那这样的无理数真的存在吗?我在一片迷茫中,再一次对无理数产生了怀疑。 我依然执着地探寻着无理数。 终于我发现了一个后来知道是非常有名的科学网站《三思科学网站》,其中也有关于无理数的文章。我才知道,尽管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希巴斯就已经发现了无理数: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不是有理数。但那时只知道它不是有理数,直到二千四百年后才产生了包括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严格定义。在这之前,无理数也深深困扰着无数人。比如:16世纪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说“当我们想把它们数出来(用十进小数表示)时,…就发现它们无止境地往远处跑,因而没有一个无理数实质上是能被我们准确掌握住的…。而本身缺乏准确性的东西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数…。所以,正如无穷大的数并非数一样,无理数也不是真正的数,而是隐藏在一种无穷迷雾后面的东西” 而对于圆周率“ 公元前3世纪时代的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得算出 1593年,韦达给出: 沃利斯1650年给出: 1706年,梅钦建立了: 1844年,达塞得出公式: “ 无理数就象一个神秘的女郎,忽隐忽现。 直到19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无理数定义。例如戴德金(Dadekind,1831-1916)这样定义:一个实数定义为有理数的一个集合,这个集合是数轴上所有有理数从某处分开的左边“一半”(数学术语为“分割”),且没有最大的数。 康托(Cantor,1845-1918)定义:一个实数定义为有理数的柯西序列a1,a2,...,an,此处an都是有理数,且满足对于任意自然数p必有自然数N,使当m>N,n>N时有|am-an|<1/q。康托的定义来源于如下的启示:若只限于有理数,则“微积分”的命题“单调有界数列必收敛”可能不成立,例如有理数数列x0=1,xn+1=(xn+2/xn)/2 是单调递减的、有界的,其极限是 如果用最简明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实数”:按戴德金的说法,一个实数是有理数的一个集合;按康托的说法,一个实数是有理数的一个(柯西)序列。 应该说初中的学生所学知识还很有限,不能理解这样定义“无理数”。可是如果因为这个原因而用一个通俗有余,严谨不足的,经不起推敲的“无限不循环小数”来定义无理数,可以吗? 而在我进一步的探索下,发现尽管数学家们给出了无理数的严密的定义,但数学家所知道的无理数其实少得可怜:知道得最多的只是各式各样的根式,这是古希腊人即已知道的;其次是π与e。1874年康托还证明了无理数比有理数多得多,这也意味着,无形的、不是根式的无理数竟比直观的、根式的无理数多得多!数轴上代表有理数的点虽然是稠密的——任何两个有理数点之间恒有无数多有理数点,但是除有理数点外的“空隙”更多。“空隙”一旦填满,稠密概念发展成了连续的概念,数轴上点与实数完全对应。 无理数问题似乎可以就此画上句号。但笼罩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纱依然让我对它充满向往。 最后,我想说一说我在一路探寻的过程中,引起的对教育的一点看法。 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对每个概念的定义都是以一种毋庸质疑的绝对真理的形式出现的,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们的老师都是不带一点疑问的去接受,去传授这些概念。可是如果现有的一切都是真理,那永远都不会有伟大的发现,世界也许还是远古蒙昧的模样。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不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发现问题,那是我们教育的失误。如果我们的教育的结果只是让学生走上前人走过的路,并保证不走错即为成功的话,那将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而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给他们学会思考的土壤。比如我们对有些概念的定义,是否可以允许存在不同的定义,并在辅导材料中介绍知识的来历。实际上很多知识的得来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完善才得出的,并不是一挥而就的,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时敢于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不做一个盲目跟从者,做一个会独立思考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并能坚忍不拔探索下去的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分数的奴隶。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考试制度。而近几年中考题越来越侧重考察学生的能力的变化上,也给了我们很好的方向和信心。 参考文献:《圆周率π的计算历程》三思科学网站 韩雪涛 《数学不是“数”学》三思科学网站 黄力民 《数学知识探源》 现代出版社 王新民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