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体会 作者:赵涛

 zhengyao 2009-11-07
【摘要】  眩晕症状在中医作为一种诊断,西医见于多种疾病如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等,通过中医辨证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结合西医诊断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颈椎病加用葛根、川芎,高血压加用钩藤、丹参、葛根、泽泻,内耳性眩晕加用石菖蒲、生葱治疗,通过这种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医辨证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取得良好疗效,就这一方法可在多种疾病中进行探索。
 
【关键词】  眩晕;中医辨证;半夏白术天麻汤;中西结合治疗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多伴有恶心,欲吐或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辨证则偏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半夏白术天麻汤以二陈汤化湿祛痰,白术健脾和胃,天麻熄风定眩,半夏兼具降逆止吐之功。该方切中病机,用之临床,每获显效,在治疗过程中,结合西医诊断,加减用药更是有事半功倍之效。
 
眩晕病在现代医学中,有耳源性眩晕,颈椎病引起眩晕以及高血压病、贫血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低血糖等疾病引起的眩晕,最多见的是内耳性眩晕颈性眩晕高血压病所致的眩晕。
 
    1  内耳性眩晕
 
内耳性眩晕是由迷路水肿导致的,眩晕同时多伴有耳鸣、耳闭症状,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检查多有眼球水平振颤,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泽泻、车前子、石菖蒲、生葱,每获良效。葱白,辛温,归肺、胃经,散寒通阳。《本草从新》载“通上下阳气”。石菖蒲,辛苦温,归心、胃经,开窍宁神、化湿和胃,开心窍、祛湿浊、醒神志,为其所长。《本经》载“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菖蒲与葱白合用,起到通窍、通阳作用,加强化痰之功。泽泻、车前子,利湿、利尿使痰湿有出处,与西医用脱水剂、利尿剂有异曲同工之妙。
 
病案举例:患者,女,36岁,初诊,2005年10月15日。患者既往有类似发作,曾在我院五官科住院治疗,排除颈椎病、高血压等疾病,诊断为内耳性眩晕,出院后多次反复发作,门诊输液,甘露醇、VitB6等能缓解,因头晕,视物昏花、旋转,不能视物,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及清水痰涎,4 h就诊。诊见:体胖、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血压100/60 mm Hg,眼球有水平振颤,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内耳性眩晕。拟方:法半夏10 g,白术10 g,天麻15 g,陈皮10 g,茯苓25 g,甘草6 g,石菖蒲15 g,葱白10 g(自加),泽泻12 g,车前草15 g,二付水煎服,症状痊愈。去葱白、车前草加丹参15 g十付续服,随访1年未复发。
 
2  颈性眩晕
 
颈椎病所致眩晕由颈椎压迫导致脑供血不足,共济失调所致,经X线或CT、磁共振等检查可发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膨出等病变,多伴有颈部不适或疼痛,发病多与头部位置忽然改变有关,治疗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粉葛、川芎治疗。粉葛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可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本经》注:“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阳气,解诸毒。”现代药理研究,葛根能扩张血管,能较好缓解项紧症状,川芎能行血中之气,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还能旁通络脉,用之于颈性眩晕,可取得更好良效。
 
病案举例:患者,男,62岁,初诊,2004年5月3日,于行走途中忽然发作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欲吐,继而昏倒在路边,神志清楚,但不敢活动,扶行入院,眼闭不敢视物,颈项强,不敢转动,诊见: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30/86 mm Hg,无眼球水平振颤及耳鸣,予卧床休息,西药对症支持治疗,中药:半夏10 g,白术10 g,茯苓25 g,甘草6 g,黄柏10 g,天麻15 g,陈皮10 g,石菖蒲10 g,一付水煎服,5月4日,症状缓解,但仍不能转动头部,颈部不适,活动仍有恶心、欲呕,颈椎CT示:C4~5、C5~6椎体骨质增生,C4~5椎间盘膨出、硬膜囊受压,于前方中加粉葛50 g,川芎10 g,续服五剂,停止输液治疗,住院5天,症状痊愈出院,出院后续服十剂,随访1年未复发。
 
    3  高血压病所致眩晕
 
高血压病部分患者以眩晕为主症,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高血压患者多体胖痰湿较重、痰湿蒙蔽清窍引起眩晕,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钩藤、丹参、粉葛、泽泻治疗,对缓解症状,降低血压有较好的效果。钩藤甘微寒,归肺,心包经,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又能平阳,《本草纲目》用于“大人头旋目眩”,现代药性研究,钩藤有降压作用,粉葛、丹参具有扩血管、降血压作用,泽泻有利尿作用,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切中病机治疗相结合。
 
病案举例:患者,男,58岁,初诊,2007年12月14日,有高血压病史5年,起始无症状,逐步有头昏、睡眠欠佳症状出现,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马米酸依拉普利、丹参片,血压一般能保持在(130~150)/(80~90)mm Hg,但近半月来血压控制不理想,时高时低,最近已达180/110 mm Hg,于12月13日出现头晕目眩症状,伴恶心,欲呕,但未呕出,检查:血压170/110 mm Hg,神清合作,面红耳赤,形体肥胖,心(-),肺(-),眼球无水平振颤,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拟中药:法半夏10 g,茯苓25 g,生苡仁20 g,泽泻15 g,天麻15 g,白术10 g,钩藤20 g,丹参20 g,葛根20 g,枣仁18 g,三付水煎服,二诊,症状消失,血压140/90 mm Hg,续服二十付,血压一直保持正常,后改为粉剂吞服,随访1年,血压稳定,无类似发作,降压药已减至2天1次。
 
    4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对健康的要求更高,往往要求明确自己的疾病(诊断),又要迅速改善症状,减轻痛苦,现代医学的各种先进检查设备给我们明确诊断提供了条件,现代的药理研究(这里主要是指对中药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而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来致力于解除人民疾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用之临床有很好的疗效,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取得更好的疗效,我们通过对眩晕病的治疗,尝试这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辨证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首先把具有相同病机的疾病,拟定一基本方(如本文痰浊上犯蒙蔽清窍为共同病机,拟定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本方),结合辨病(如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紧扣病机,选择加减用药,同时结合该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的作用,紧扣疾病用药(如内耳性眩晕,选择石菖蒲、生葱、泽泻、车前子,颈椎病选择葛根、川芎,高血压选择葛根、钩藤、泽泻、丹参),这样有机结合的结果,最终是提高了疗效,较快地解除了病人的疾苦,这种形势的中西医结合可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做更广泛的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