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小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互东 课题主持人:李 辉 申请单位: 明德实验学校小学部 联系电话: 0516——86858328 申请日期: 2006年12月 ●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由于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因此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追求开放性和生成性。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下不断生成,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2、讲效益是现代社会重要特征,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的角度来衡量。教学效益涉及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优化动态生成的效益标准,强调生成的有效性应是数学教学永恒的追求。然而只要我们立足课堂不难发现,有些教师所追求的动态生成还存在着许多弊端,甚至已经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一年多来,我们在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有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我校全体数学教师的100余节课进行的观察分析,发现了以下诸多现象:如赶时髦,形式化的盲从性生成;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在课堂随意发挥的随意性生成;上课时照本宣科的闭塞性生成;一味迎合学生,游离主题的无效性生成,甚至还有的教师为“生成”而“生成”,放弃了正常的教学内容而产生的乱生成,等等。像这些没有经过学生认真思考、缺乏对智慧挑战的泡沫生成,不仅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不良的影响与消极的作用。 3目前我国教育界虽然就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在理论方面作了较深入和广泛的探讨与研究。近年来,教学实践方面也有一些零星的经验与做法,但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有哪些策略和方法可以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动态生成?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策略有哪些?一线教师知之甚少,有的犹如雾里看花。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小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有效性的研究”。 ●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分析,寻求导致课堂生成无效或低效的“致命因子”,探求有效动态生成的教学策略、方法及评价标准。 2、通过“有效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研究,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通过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效生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 就国外研究来看,起源较早,研究也比较广泛、深入。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等,都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赫斯特、黛安·蒙哥马利等人,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深入,全面。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的对话、语言的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国外的这些理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理论依据。 ●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1)联系:本课题所说的“有效动态生成”与上述研究比较,他们之间在内在的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是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的研究。 (2)从研究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校实际出发探讨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师“教”的行为,即如何通过教师的“教”,来改善学生的“学”,以期引起“有效生成。”目的是探寻有效课堂生成的策略和方法;在研究类别上看,本课题属微观应用实证研究,主要是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主导思想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完全一致,力求体现先进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将科学性与操作性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从实践上看,本课题与教师的行为紧密结合,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引导、提问、激励、评价等日常行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课题研究,能够推动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能够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我校教学模式。 2、从理论上看,目前我国对有效教学理论研究虽然比较广泛,但一线教师对“生成”及课堂需要怎样的生成,仍犹如雾里看花,通过课题的研究能够回答:“什么是有效的动态生成”这一问题,能够探寻出“有效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教学的策略及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以为有效教学研究提供实践和可资借鉴的经验,丰富和发展有效教学理论。 3、从教师成长看,通过课题研究,有利于更新教师观念,打造名、优教师。 4、从学生角度看,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的资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原有的不同经验,是我们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第二,学生在课堂上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有表达独特的方式,这是差异性资源;第三,是生成性资源。这个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许多生成性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四、课题界定与支撑理论 ●课题界定: 1 、“有效性”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蕴: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即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维目标有效达成。这里的有效性,不仅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应体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价值,以生命成长和发展为终极目标。 2、“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通过开放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资源的生成,再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教师的回应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的“生长元”,实现不等同于原定内容或程序的新的教学过程的生成。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实施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 3、综上所述,“有效的动态生成课堂”一方面是指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有效地实现了预设目标;另一方面是指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是师生智慧火花的体现,它不但给人以始料未及的体验,而且超越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有效的动态生成更强调生成的意义与价值,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获得了发展。 ●支撑性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 2、《国家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如施方良、崔允漷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等。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为课题组购置了《国家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学习策略》等理论书籍,并且我校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这些都会给本次课题研究提供方向。本课题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有先进的现代学习理论作支撑,有可能借鉴的成功经验,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研究视角。尽快获得成果。 2、课题主持人理论视野开阔,科研素养好,有研究热情,先后有三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教学刊物上发表;先后被评徐州市学科带头人,徐州市青年名师,能有效推进该课题的实施运作。课题组成员素质高能力强,其中有徐州市、邳州市青年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6余人,这些老师长期在教学实践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个人能力和集体攻关能力强。 3、我校领导亲自任课题负责人,市教育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也十分重视,积极给我校的实验研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并愿意提供可靠的政策、经费及物质保障。同时我们还聘请运河师范特级教师彭玉忠老师作特别顾问,市教研室特级教师聂艳军主任作定期指导。 七、研究假设、研究目标及研究重点 ●研究假设 有效的动态生成课堂来自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在课堂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可以观察、分析和研究的。按照教学活动的进程可以重点分析、研究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及师生互动情况。 有效的动态生成关键还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如果课堂上学生主动性不强,被动接受,就不会产生“有效的生成”。我们应该研究学生有效的学习特征,并探索出有效学习的策略。 如果探索出提高“有效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途径,不但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研究目标: 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变。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是师生在同一的学习环境中相互作用、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到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更要关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强调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具体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有效生成和无效生成的基本特征,寻找导致课堂动态生成低效、无效的致命因子,建构一套课堂教学有效动态生成的分析框架,提出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动态生成的策略和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小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回到研究状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及有关有效教学理论,能够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能够将课堂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变学生为活生生的主体,变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3)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将会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形成技能,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动态生成。 ●研究重点 探寻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八、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等方法。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传播的研究方式 文献法:教师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文献,一方面学习先进的理论及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用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献的加工、比较、概括提取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行动法: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将围绕专题,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上、案例分析、课题沙龙等活动。集体备课采取:个人构思(形成初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个人加工(形成学案)――课堂实践――交流反思。 个案研究:在实验中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课例每周写一篇案例反思,每月撰写一篇实验札记,每学期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实验论文,及时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价值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探究的活动中才能体现。 2、规律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师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为生成而生成,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3、发展性原则 有无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指标,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停留在课前的经验水平上,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即使课上的再热闹也不能算作好课。 4、合理性原则 课堂生成可分为“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意料生成是师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内;而“意外生成”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其结果会使课堂造成两极性效果——“尴尬”或“精彩”。不论何种效果,教师都不能刻意回避或一味追求而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合理把握,灵活处理,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 “生成”。 5、实效性原则 研究制定出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能达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 九、研究内容设计及操作程序 ●研究内容 《小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有效性的研究》子课题一览表
●操作程序 为了在教学活动推进的过程中,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要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所谓积极有效高质量,自然是以育人价值的实现为目的。其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可概括如下: 教师有效的回应与反馈 教学过程生成 (新资源生成) 捕捉、判断、调整,促进生成 学生资源的有效生成 创设情景 开放导入 开放的延伸 互动深化,推进教学 1、以学生“资源生成”为目的的开放式导入 为了形成 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需要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原来封闭的控制式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换。首先当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会油然而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师生积极有效的互动提供了思维涌动的源动力。其次“开放式的导入”为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有一定的空间,学生会运用各自的经验、智慧和思维方式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恰恰使各种“基础性资源”生成得以实现。 2、促进“过程生成”为目的的“回应反馈” 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已经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一群学生,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而对多元的、不确定的和意料之外的信息与资源,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智慧,恰当地做出“回应与反馈”。通过教师的回应与反馈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资源。 3、以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为目的的“有效动态生成”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过程,它的目的意义是以学生思维水平层次的提升为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速度快、方法多,而且要使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有序化、条理化和结构化。 4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为目的 的“开放的延伸” 不论课堂如何展开,如何推进,它总要有结束。教师要利用好结束这一教学环节,使课内教学向开外进行“开放延伸”,以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这一环节,重要的是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思考、去联想、去猜测,至于结论如何、是否正确已然不是那么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至少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后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可以延伸到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中,其目的是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十、研究思路及过程设计 ●研究思路 学习相关理论,调查分析课堂现状,找出导致课堂教学生成的低效无效的致命因子,完成调查报告,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验研究,反思调整,完成试验报告及相关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 1、前期研究阶段(2006、6――2006、10) 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动态生成、无效、有效或高效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文献探讨,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组建课题组阶段(2006、11――2007、3) 成立校课题公关领导小组;以指定和指标的办法,建立“核心型”课题组;组织子课题主持人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完成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3、具体研究阶段(2007、4――2009、5) (1)尝试实验阶段(2007、4――2007、12) 确定三( 1)、( 2)、四(1 )、(2 )、五(1 )、(2 )六个实验班。根据研究方案结合具体内容,着力研究解决以下二个问题:①对有效动态生成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分解,抓好个案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促进有效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管理评价方案和教师培训方案。②学生初步体会到学习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有初步的改善与优化。各实验班级札记的形式总结实验结果。 (2)反思调整阶段(2008、1――2008、8) 在回顾反思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研究策略,仍从以上六个实验班为研究对象,进行第二轮实验。着力研究以下两个问题:①深入探讨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动态生成的方法、途径与策略。②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培养的途径和方法;③学生学会学习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各实验班以实验札记、论文、案例、叙事等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 (3)实验完善阶段(2008、9――2009、1) 在进一步的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把实验范围扩展到全校各个年级和部分学科,以验证、丰富和完善上一学年的研究成果。 (4)总结成果阶段(2009、2――2009、5) 完成整个研究任务,反思实验过程、形成实验报告,评审、鉴定、结题,准备上推广。 十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注重理论学习。每周自学不低于3小时;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学习,并确定主讲人及学习主题;每学期都要适时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并请有关专家作专题报告,给予理论指导,以保证实验的方向性。 2、加强课堂研究。各实验班两周进行一次实验研究课,并及时研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书面材料。 3、及时反思总结。每轮实验结束都要及时反思回顾,以札记、论文的形式形成阶段性实验研究成果。在第三轮后全面总结研究形成科学完善的“小学数学有效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研究”的模式,并撰写实验报告。及时妥善地收集保存好各种资料。 4、充足的资金保障。经校委会研究决定,每学期将拨款贰仟元作为本课题研究经费。 十二、预期研究成果
十三、研究机构 课题顾问:郑飞、沙正礼、徐武汉、 课题指导:王绪楼、伏荣超、聂艳军、魏星 课题负责人:杜互东 课题主持人:李 辉 课题组主要成员: 衡 锋、于彦民、张 辉、胡良梅、范雪强、潘修銮、刘 颖、朱清华、吴海燕、程增华、李秀萍、翟艳秀、薛艳玲、聂艳梅、、许陶陶、李秀萍、丁大秋、杨兴春、张辉(数)、孔庆旭、陈大锋、吴春玲、刘双梅、冯遵纪、 魏 婷、张晓莉、李 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