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笔记

 渴望天空 2009-11-18

《学会提问》(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读书笔记 - [摩斯屋手札]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jeynnecool./logs/43710392.html

第一章 提出正确问题的益处

海绵式思维——吸收的知识越多,越能够理解它的复杂性。现在获取的知识,为以后更加复杂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基础。相对被动的思维方式,不需要艰辛的心理过程,而且是很快且很容易发生的。主要心理加工就是注意力和记忆力。但它无法提供一种方法来确定信息和观点的可信。

淘金式思维——笔者努力说读者努力反馈的一种互动式思维方式,用此模式批判所见所闻的价值,过程艰辛,富于挑战性,回报巨大。

海绵式强调知识的获得,淘金式强调与知识的互动。需要两者的有机结合。

我们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然而,如果你想要成长,你就需要认识这种情感,并尽量暂时将他们束之高阁,这样你才能认真听取别人威胁甚至侵犯你的价值观的一些观点。这种开放性非常重要。情感卷入不应该成为你拒绝或接受一个观点的基础,一个成功的学者应该是一个愿意改变自己思想的人。(这跟波普尔的看法何其相似啊。这让我联想到很多论战,甚至网络的论战,是出于为了驯服对方,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个出发点而开始的,所以这也注定了这种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首先,他的出发点就歪曲了,本身已经带有一种抗拒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进行的讨论,各自强辩,抓住对手的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就大肆攻击,根本达不到讨论的真正目的。)

个人精力有限,有些话题对听众的作用各不相同。需要选择性的进行批判性思维,把注意力关注在某些重要的,对自己和社会有意义的话题之上。

批判性思维能够用来维护或评估和修改你最初的观点,如果你将批判性思维用来维护自己的信念或别人最初给你的观点,那么你就在进行弱批判性思维。因为这种方式不是为了获取真理和美德,而是为了抵制和消灭与你观点不同的那些观点和推理。如果你使用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为了战胜那些与你思维相左的人,那也就破坏了批判性思维潜在的人道和发展进步的价值。强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将其运用到一切观点中,包括自己的观点,通过强迫自己批判自我的信念,可以避免自我欺骗和对别人的盲从。保持自己从前的观点是容易的,尤其当很多人共同分享这一观点的时候。但如果采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我们可能会犯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

(简直想不通所谓的辩论赛存在的意义。论题的正反不是因为自己本身观点上的支持或不支持,而是纯粹通过抽签所决定的。这种辩论的最终意义在什么地方?如果不是为了学习,也不是为了发布自己的观点,那便是流于表面的诡辩。)

John Stuart Mill 告诉我们:只坚持己见的人其实知道得很少。他的推理很可能很好,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驳倒他。但如果他也不能够驳倒任何人,那就说明他没有坚持任何观点的基础。对某种观点感到自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种观点应该是我们自己从理解和评估不同观点中选择出来的。

第二章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论题的种类有两种:

描述性论题——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

说明性论题——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好与坏,对于错提出的问题(通常涉及伦理道德方面)

如果作者没有明确地陈述论题,找出论题的最有把握的方法是找出结论。

线索一: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找出结论。在找出结论之前我们无法做任何批判性评价。

线索二:通过看提示语的方法找出论题。提示语包括:所以…… 这说明…… 因此…… 为此……  我们可以推理…… 由此得出结论…… 那样…… 接下来……  我努力说明的一点是…… 简言之…… 最明显的解释是…… 事实证明…… 事实的真相是……

线索三:看可能出现结论的特殊位置,即段落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线索四:不是结论的语句:例子,统计数据,定义,背景信息,证据

线索五:检查上下文及作者背景,了解作者可能带有的倾向(偏见)。并且要特别注意那些与作者有关的团体的信息。

线索六:问问这个问题:“因此呢?”作者通过暗示告诉我们结论。

第三章 理由是什么

在确定理由之前,不能对一个结论的价值作出判断。确定理由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步骤。理由 + 结论 = 论证。

一个论证的过程可能包括单一的理由和结论,也可能包含多个方面的理由和结论。

第四章 那些词句有歧义?

第五章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在作者的推理过程中,隐含着一些作者承认,却没有表述清楚的思想,只有当你赞同这些思想时,这项推理才具有说服力。这些思想是隐形的重要环节,将全部论证整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如果不加以发掘,你会发现自己相信了一些不应该相信的东西。作为批判性思维者,你需要去发现论证的全部。

假设是一种没有明确表述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持外显的推理:隐藏的或没有清楚表述的。作者承认的。影响对结论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确定价值观假设的一般思路:

缩小范围,对影响推理结构的那些假设感兴趣。

两个方面寻找假设:寻找理由所需要的假设。寻找证明理由的真实性的假设。

价值观冲突:源于参照点不同的价值观。对于伦理性和说明性的论证,作者的个人价值观会影响他所提出的理由,进而影响他的结论。事实上,只有当推理中加入价值观假设时,作者的理由才能在逻辑上支持结论。

价值观假设是指在具有干扰性的价值观中相对正确的,被人们承认并接受的信念。如果作者在一场社会性争论中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们就会更喜欢这种价值观而非另一种价值观,这就是价值观优先性或偏好。

价值观是某个人认为的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立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价值。

同一个价值观对不同人来说强烈程度不同。当价值观发生冲突或碰撞时,这种强度的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个人的选择。

一个人不能保持相同的价值观而不考虑实际的具体问题。与辩论有关的背景和实际论题极大的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偏向。换句话说,价值观假设是具有情境性的。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事例时,深入思考是否要将优先权赋予特定的价值观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扮演主要的角色。当你评判某个观点时,要努力找出几个价值观冲突进行自我检查。有的观点可能有一个主要的价值观冲突,有的可能有好几个价值观冲突。通过尽可能多的有关联的价值观假设,你就有机会而不至于错过辩证中任何一个重要维度。理由 + 价值观假设 = 结论

第六章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把自己当成作者

换一个角度

认识到在原因中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

避免使用完全不确定的原因作为假设

第七章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常见谬误:

提供错误或不正确假设的推理。

通过使信息看起来与结论看起来相关但实际不相关来转移视线。

需要使用已经被证实为真的结论来结论来为结论提供支持。

谬误

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侮辱。
滑坡谬误: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个方法可以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非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
妄求完美:错误的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移花接木: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那么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的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稻草人:歪曲对方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只存在两个选择。
一厢情愿:作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
命名解释:错误的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解释了此事。

    偏离

    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虑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主题使读者的注意力离开原来的论题,读者的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这个错误的过程如下:主题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的。主题B被引入讨论中,尽管它是与主题A相关,却不是要讨论的。主题A被放弃。
    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即结论本身作为一个理由来支持论点。)

      戴默(Damer)《攻克错误推理》 Logical Fallacies

      第八章 第九章 论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科学研究质量有天壤之别,科学研究结果常常互相矛盾,科学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最多只能支持论证,但不能为自身作证。

      与所有人一样,研究者的态度,期望,价值观和需要等使他们的提问、操作研究的方法以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偏差。尽管他们尽力避免这种偏差,但是科学事业不是中立,没有价值取向的,也不是完全客观的。

      演讲者和作者经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传达信息的人用来支持其观点的证据与研究得到的原始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研究所得“事实”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

      不同研究的人为性不同。

      研究者在经济收益,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会影响其研究的结果。

      取样研究的推广

      样本必须足够大才能证明研究或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抽出的样本在广度或多样性上必须与得出的结论的事件相一致

      抽样越随机,样本越理想(但是这里的随机本来就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也许?)

      过度泛化会使研究产生缺陷。

      存在偏差的调查和问卷: 首先,要使调查结果有意义,就要确保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是诚实的。即口头报告必须反映被调查者真实的观念和态度。但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常常会掩盖真相,给出自己认为恰当的答案。其次,调查中的很多问题在措辞上模棱两可,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释。第三,调查本身存在的内在偏差(措辞偏差和上下文偏差)使调查更为可疑。

      第十章 你发现干扰原因了吗?

      干扰原因是一个看似合理,与作者的解释不同,但能说明一个已知的结果如何发生的解释。

      因果关系过于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件事情,过于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情之间可能是互相影响的。

      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情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混淆了在此之后和由此引起:仅仅因为B事件时间上晚于A事件发生,就认为B事件是A事件引发的。

      第十一章 统计数据的欺骗性

      要找出具有欺骗性的统计数据策略,首先要尽可能地了解人们获得这些数据的途径。例如平均的概念,到底是算术平均数,还是中数(所有数据的中间值),还是众数(分布最多的数)。其次,掌握数据的范围和分布。

      注意结论和统计数据之间是否相互符合。注意遗漏信息的谎言。

      第十二章 那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遗漏信息是必然存在的,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有限的注意范围,人们所具备的知识的有限,为了达到欺骗目的以及每个人的视角不同。你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来确定你需要哪些额外的信息,然后用设计好的问题来发掘这些信息。

      寻找常见的重要信息的线索:

      常见的反对意见:反对者会提出什么样的理由;是否有实验研究与作者提供的研究相矛盾;是否有支持相反观点的事例证明或类似的推导被遗漏。
      缺失定义:加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关键词,得出的观点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缺失价值观取向或价值观:其他什么价值观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如果以不同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论题,会得出什么样的观点呢?
      论证里间接提到的“事实”根源:这些“事实”从何而来;这些所谓的事实是否来自有效的研究或可靠的信息来源。
      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填写调查问卷的人有多少;调查的问题是如何措辞的。
      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术:访谈法与问卷法所得到的结果会 有什么不同。
      缺失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数据:如果加入来自早期研究或后续研究的证据,数字是否会有所变化;作者有没有为了扩大差异而故意扩展数字。
      被遗漏的信息作用及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重要!),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既包括人们提倡的观点也有人们反对的内容:作者的论证是否只考虑了某一种行为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而没有同时考虑两方面的结果;我们是否有必要知道该行为在政治、社会、经济、生物、精神、健康或环境等所有领域中所引起的影响。
      文章中的引证及证明:作者是否除去了上下文的引证或证明
      作者通过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建议而获得的好处

        第十三章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我们需要考虑到假设和多个结论,很多问题并不是只有简单的是非或黑白的答案,而可能具有多个潜在的答案。需要抛弃刻板偏狭的二元思维,而通观全局来理解某个答案。

        确定多种结论的线索:

        通过给定的额理由,确定尽可能多的结论。
        用“如果……”句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收藏到:Del.icio.u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