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口吸盡西江水〕 襌宗比喻融貫萬法。《五燈會元.卷三.龐蘊居士》:「後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領玄旨。」 2 〔一切眾生〕 佛教稱所有的天、人、畜生、地獄、餓鬼。也就是一切有情識作用的生命。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誓欲剿除天下妖邪鬼怪,救度一切眾生。」《紅樓夢.第七七回》:「我佛立願,原是連一切眾生無論雞犬皆要度他。」或稱為「一切有情」。 3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出世為生,生天指死。全句意指死去活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直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連崔生也不知陪下了多少眼淚。」亦作「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4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涅槃」是佛教用語。指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為梵語nirva的音譯。意譯為滅、滅度、寂滅。指滅切貪、瞋、痴的境界。因為所有的煩惱都已滅絕,所以永不再輪迴生死。涅槃並非死時才能證得,肉身尚在者稱有餘依涅槃,肉身已死者稱無餘依涅槃。一般也用來尊稱出家人去世。俗以出世為生,涅槃為死。「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意指死去活來。《水滸傳.第三九回》:「一連打上五十下,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開肉綻,鮮血淋漓。」亦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5 〔一動不如一靜〕 南宋孝宗遊幸杭州靈隱寺,有僧淨輝相隨,見寺前有飛來峰,問淨輝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典出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勸人行事謹慎小心,以靜制動。《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團圓破氈笠》:「況且下水順風,相去已百里之遙,一動不如一靜,勸你息了心罷!」《紅樓夢.第五七回》:「紫鵑停了半晌,自言自語的說道:『一動不如一靜,我們這裡就算好人家。』」 6 〔一絲不掛〕 了無牽掛。語出《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意思是釣魚人雖然釣竿隨身,釣絲上空無一物。宋.黃庭堅〈僧景宣相訪寄法王航禪師〉詩:「一絲不掛魚脫淵,萬古同歸蟻旋磨。」比喻人雖活於世上,當無所牽掛,不為塵俗所牽累。宋.蘇軾〈贈虔州慈雲寺鑒老〉詩:「遍界難藏真薄相,一絲不掛且逢場。」後將釣絲轉為布絲,一絲不掛遂指赤身裸露。宋.楊萬里〈清曉洪澤放閘四絕句〉四首之一:「放閘老兵殊耐冷,一絲不掛下冰灘。」或作「寸絲不挂」、「寸絲不掛」。 7 〔一塵不染〕 塵,比喻物欲,佛家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一塵不染」指修道人六根清淨,不受塵俗干擾。《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他從小出家,真個是五 戒具足,一塵不染,在皋亭山顯孝寺住持。」《紅樓夢.第一一三回》:「我想他一塵不染,是保得住的了,豈知風波頓起,比林妹妹死的更奇。」後比喻品性高潔廉明。《清史稿.卷二九九.路振揚傳》:「向聞振揚操守廉潔,今覽此奏,非一塵不染者不敢言也。」《文明小史.第一二回》:「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官,依然是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 8 〔一瓣心香〕 心香,指虔誠的心。佛教徒以燃香供養三寶,對於未燃香而其心相同者,稱為「心香」。《南朝梁.簡文帝.相宮寺碑銘》:「窗舒意蕊,室度心香。」「一瓣心香」,比喻心悅誠服,有似於焚香供佛般的誠敬。宋.王十朋〈行可生日〉詩:「祝公壽共詩書久,一瓣心香已敬焚。」 9 〔七手八腳〕 形容人多,動作紛亂沒條理。《五燈會元.卷二○.育王德光禪師》:「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金瓶梅.第七回》:「七手八腳將婦人床帳、裝奩、箱籠,搬的搬,抬的抬,一陣風都搬去了。」《紅樓夢.第七十回》:「這裡小丫頭們聽見放風箏,巴不得一聲兒,七手八腳,都忙著拿出個美人風箏來。」 10 〔七顛八倒〕 (1)形容複雜難言。《五燈會元.卷八.招慶道匡禪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云:『七顛八倒。』」 (2)形容紛亂。《朱子語類.卷五一.梁惠王》:「只當商之季,七顛八倒,上下崩頹。」《紅樓夢.第一一一回》:「家下人等見鳳姐不在,也有偷閒歇力的,亂亂吵吵已鬧的七顛八倒,不成事體了。」 (3)形容暈頭轉向,神魂顛倒。《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難逢夫》:「只為這冤家害的我一絲兩氣,七顛八倒。」 11 〔人窮智短〕 人的處境窮困,知識淺薄,言行就顯得笨拙而不聰敏。《五燈會元.卷一九.五祖法演禪師》:「僧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答曰:『人窮智短,馬瘦毛長。』」 亦作「人貧智短」。 12 〔八面玲瓏〕 玲瓏,明亮的樣子。「八面玲瓏」,形容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語本唐.盧綸〈賦得彭祖樓送楊宗德歸徐州幕〉詩:「四戶八窗明,玲瓏逼上樓。」宋.葛長庚〈滿江紅.鈞天高處〉詞:「八面玲瓏光不夜,四圍晃耀寒如月。」《古典複音詞彙輯林.冊一引馬熙.開窗看雨詩》:「洞房編葯屋編荷,八面玲瓏得月多。」後轉而形容人處世圓滑,面面俱到。宋.夏元鼎〈滿庭芳.久視長生〉詞:「雖是無為清淨,依然要,八面玲瓏。」《續傳燈錄.卷二六.明州青王佛智瑞裕禪師》:「無孔鐵錘,八面玲瓏,多虛少實。」《孽海花.第七回》:「原來寶廷的為人,雖是八面玲瓏,卻十分落拓。」 13 〔三生有幸〕 佛教指前三世修來的福分,今多用以謙稱榮幸之至。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小生久聞老和尚清譽,欲來座下聽講,何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見,是小生三生有幸矣。」《孽海花.第一二回》:「賤妾蒲柳之姿,幸蒙太太見愛,今日登寶地,真是三生有幸了!」 14 〔三災八難〕 三災,原指佛教所說的大小三災。大三災是指「風災」、「火災」、「水災」。小三災是指「刀兵」、「饑饉」、「疫癘」。八難,指八種難以入道的狀況,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長壽天、聾盲 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眾生在這八種情況或苦、或樂、或殘廢、或過分聰明和沒機會見佛,都很難修行。《西遊記.第八回》:「那怪道:『南海菩薩可是掃三災、救八難的觀世音麼?』」後來「三災八難」也用來形容人多災多病。《紅樓夢.第四五回》:「(賴嬤嬤向孫子說)從小兒三災八難,花的銀子照樣打出你這麼個銀人兒來了。」 15 〔三姑六婆〕 三姑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舊時均被視為非高尚職業的婦女。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後亦借指愛搬弄是非的婦女。《初刻拍案驚奇.卷六》:「話說三姑六婆,最是人家不可與他往來出入。」《鏡花緣.第一二回》:「況三姑六婆,裡外搬弄是非,何能不生事端?」《紅樓夢.第一一二回》:「包勇罵妙玉說:『我說那三姑六婆是再要不得的,我們甄府裡從來是一概不許上門的……。』」 16 〔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佛、道三教。九流指先秦至漢初的九大學術流派。「三教九流」指各種學術流派。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一個通徹三教九流,一個曉盡描鸞刺繡。」後亦用於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鏡花緣.第九九回》:「細細看去,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一不有。」亦作「九流三教」。 17 〔三頭六臂〕 本指某一種天神的長相。《法苑珠林.卷五》:「(阿修羅)體貌粗鄙,每懷瞋毒,稜層可畏,擁聳驚人。」後用以比喻人神通廣大,力強可畏。《景德傳燈錄.卷一三.汾州善昭禪師》:「如何是主中主?師曰:『三頭六臂驚天地,忿怒那吒撲帝鐘。』」《水滸傳.第二回》:「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他只是一個人,須不三頭六臂。」《水滸傳.第二八回》:「我只道他三頭六臂,有那吒的本事,我便怕他。原來只是一顆頭,兩條臂膊。」 18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陷入走投無路的困境。《五燈會元.卷一○.西余體柔禪師》:「一人把火,自燼其身。一人抱冰,橫屍於路。進則觸途成滯,退後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水滸傳.第三四回》:「閃得我如今有家難奔,有國難投!著我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19 〔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 形容極為貧苦,連容身之地都沒有。《五燈會元.卷一三.揚州丰化和尚》:「僧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如何?』師答:『莫飄露麼?』」《何典.第九回》:「原來劉打鬼收成結果了雌鬼,把活鬼的故老宅基也賣來餵了指頭,弄得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只得仍縮在娘身邊。」或作「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20 〔千差萬別〕 形容差別很大,各不相同。《五燈會元.卷一○.報慈文遂導師》:「僧問:『如何是無異底事?』師答:『千差萬別。』」《朱子語類.卷六○.盡心》:「今人直是差處多,只一條大路,其餘千差萬別,皆是私路。」亦作「萬別千差」。 21 〔口碑載道〕 口頭的稱頌,有如石碑文字,充滿道路。語本《五燈會元.卷一七.太平安禪師》:「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人行人口似碑。」形容到處都是稱頌的聲音。《紅樓夢.第九一九回》:「自從老爺到了任,並沒見為國家出力,倒先有了口碑載道。」 22 〔大千世界〕 古印度的宇宙觀,後影響佛教,成為佛教的宇宙觀。其說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空間,稱為「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因一個大千世界是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組成,故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簡稱為「大千世界」。見《大智度論.卷七.釋初品中》後泛指廣闊無邊的世界。《鏡花緣.第一○○回》:「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 23 〔大吹大擂〕 用力吹法螺、擊法鼓。《金光明經.空品》:「吹大法螺,擊大法鼓。」後用來形容眾樂齊奏。《三國演義.第四○回》:「許褚方欲前進,只聽得山上大吹大擂。」《儒林外史.第一○回》:「黃昏時分,大吹大擂起來,婁府一門官銜燈籠就有八十多對。」後來引喻指言辭誇張、毫無根據。如:「他就是不務實際,終日大吹大擂的,如何能有一番作為?」 24 〔大吹法螺〕 法螺,一種生活在海洋的軟體動物。是僧道作佛事用的樂器。「大吹法螺」比喻善說佛法,能傳播很遠。《金光明經.空品》:「吹大法螺,擊大法鼓。」後譏諷人好說大話。如:「他又再對自己的英雄事蹟添油加醋,大吹法螺。」亦作「大肆吹噓」。 25 〔大發慈悲〕 慈悲,佛教用語。慈指給予眾生安樂,悲指拔除眾生為苦。「大發慈悲」形容對人表現慈愛或憐憫之心。《喻世明言.卷三七.梁武帝累修歸極樂》:「伏望母親大人,大發慈悲,優容苦志。」《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兄弟是為百姓請命的意思,還望老同年大發慈悲,就是兄弟也感之不盡了。」
26 〔大慈大悲〕 佛家用語。大慈,指愛一切眾生。大悲,指拯救一切受苦難的人。「大慈大悲」形容救度眾生的廣大慈悲。《五燈會元.卷一.釋迦牟尼佛》:「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亦形容人心腸好,非常慈悲。《水滸傳.第四回》:「萬望長老收錄,大慈大悲!看趙某薄面,披剃為僧。」 27 〔女大十八變〕 龍女神通廣大,善於變化。見《景德傳燈錄.卷一二.幽州譚空和尚》。後借以泛指女性在發育成長過程中,容貌性格的變化多端。《清平山堂話本.花轎蓮女成佛記》:「從來道『女大十八變』。」《紅樓夢.第七八回》:「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錯,只怕他命裡沒造化,所以得了這病。俗語又說:『女大十八變』。況且有本事的,未免有些調歪,老太太還有什麼不曾經驗過的?」 28 〔寸鐵殺人〕 寸鐵,指極短小的兵器。以寸鐵殺人,比喻事在精不在多。語本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殺人手段譬如人載一車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來弄,便不是殺人手段。我則只有寸鐵便可殺人。」 29 〔弓折箭盡〕 西川定慧禪師向羅山大師學佛法而不得,失望之餘,感嘆說:「我在西蜀峨眉山腳下拾得一隻蓬蒿箭,擬撥亂天下,今日打羅山寨,弓折箭盡也。休!休!」事見《五燈會元.卷八.西川定慧禪師》。此語比喻無力再戰或無法可想。 30 〔不二法門〕 本指超脫一切,用心不二的習佛之法。《維摩詰所說經.卷中》:「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後引申指獨特的,唯一的方法。《文明小史.第三五回》:「這是專制國的不二法門,現在俄國何嘗不是如此。」亦作「不二門」。 31 〔不可言宣〕 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意會。《景德傳燈錄.卷二五.天台山德韶國師》:「僧問:『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和尚如何為人?』」 32 〔不可思議〕 (1)在直觀中才能證悟的真理或境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種種臺榭,不可思議,皆於岸上,次第行列。」 (2)無法想像,難以理解。含有神祕奧妙,出乎常情之意。《孽海花.第三四回》:「然我們族性裡,實含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潛在力,結果外族決不能控制我們……。」《老殘遊記.第三回》:「此人名震一時,恐將來果報也在不可思議之列!」 33 〔不即不離〕 本是佛教用語。謂眾生和佛的關係,既不是等同,也不是兩個個別體。《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後多比喻對人的態度,既不親近,也不疏遠。如:「她不即不離的態度,讓他苦惱萬分。」 34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看本人的情面,也看第三者的情面。指總要給點面子。《金瓶梅.第一四回》:「大官人,沒耐何,不看僧面看佛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務望娘舅不看僧面看佛面,只算看我母親的面罷!」亦作「不看金面看佛面」。 35 〔五體投地〕 本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儀式,指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佛教徒沿用此禮以敬三寶。《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後比喻非常欽佩。《兒女英雄傳.第八回》:「我安龍媒對你這樣的天人,只有五體投地了。」《老殘遊記.第六回》:「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五體投地。」 36 〔六耳不同謀〕 語出《五燈會元.卷三.泐潭法會禪師》。一人有二耳,三人有六耳,如有三人知道,事即不能保密。 37 〔六根清淨〕 佛教謂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都可以看、聽一切和得到一切愉快的覺受。《妙法蓮華經.卷六》:「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後泛指斷絕塵世間的一切慾念。 38 〔匹馬單槍〕 比喻不靠他人幫忙,獨力行事。《景德傳燈錄.卷一二.汝州南院和尚》:「汝州南院和尚問:『匹馬單槍來時如何?』師曰:『待我斫棒。』問:『上上根器,人還接否?』師曰:『接。』」《三國演義.第九二回》:「(趙雲)匹馬單槍,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亦作「匹馬單鎗」、「單槍匹馬」。 39 〔天花亂墜〕 傳說佛祖講經說法,感動了天神,天上各色香花從空中紛紛落下。典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序品第一》。後用以形容說話言詞巧妙,有聲有色,非常動聽。多指誇大而不切實際。《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憑那哥哥說得天花亂墜,只是不肯回去。」《紅樓夢.第六四回》:「說得天花亂墜,不由得尤老娘不肯。」亦作「天花墜地」、「亂墜天花」。 40 〔心心相印〕 本指禪宗修行者,師徒間不須經由文字、言語的傳達,即能相互契合,了悟禪理。語本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後引喻彼此心意互通。《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如今聽了張金鳳這話,正如水月鏡花,心心相印,玉匙金鎖,息息相通。」《官場現形記.第五九回》:「撫臺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斷無駁回之理。」 41 〔心到神知〕 心意虔誠地禮敬神明,神自然知道,而無須繁瑣的禮節。亦用以比喻禮敬他人,不必當面。《鏡花緣.第五九回》:「莫若竟呼姐姐,把老師二字放在心裡,叫作心到神知罷!」《紅樓夢.第一一回》:「大老爺原是好養靜的,已經修煉成了,也算得是神仙了。太太們這麼一說,就叫作心到神知了。」 42 〔手忙腳亂〕 形容做事慌亂,失了條理。《五燈會元.卷一一.鎮州大悲和尚》:「問:『如何是大悲境?』答:『千眼都來一隻收。』問:『如何是境中人?』答:『手忙腳亂。』」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撲咚咚階下升衙鼓,諕的我手忙腳亂。」《醒世恆言.卷二十.張廷秀逃生救父》:「父子三人量畫定了,動起斧鋸,手忙腳亂直做到晚。」亦作「腳忙手亂」。 43 〔方便之門〕 本指佛家用靈活的方式勸誘各種人信仰佛教。後指給予便利。唐.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維摩見病,益伸方便之門;道安謝歸,思遠朝廷之事。」 44 〔水中撈月〕 比喻無法辦到的事情。或以為此語由「猿猴取月」演變而來。《西遊記.第三五回》:「潑魔苦苦用心拿我,誠所謂水中撈月;老孫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五錢銀幹什麼事?況又去與媳婦商量,多分是水中撈月了。」亦作「海中撈月」。 45 〔水泄不通〕 連水都無法流通,形容擁擠不堪。《五燈會元.卷一六.投子脩顒禪師》:「楞伽峰頂,誰能措足?少室巖前,水泄不通。」《儒林外史.第五回》:「眾回子因湯知縣枷死了老師夫,鬧將起來,將縣衙門圍的水泄不通。」亦用以形容防備極嚴密。《三國演義.第九二回》:「近聞諸葛亮殺敗夏侯楙,困於南安,水泄不通,安得有人自重圍之中而出?」。亦作「水洩不通」。 46 〔水漲船高〕 水面漲升則船浮得高。《五燈會元.卷九.芭蕉繼徹禪師》:「水長船高,泥多佛大。」後多作「水漲船高」。比喻人或事物,隨著憑藉者的地位提升而升高。《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長姐兒更不想到此時,水漲船高,不曾吃盡苦中苦,怎得修成人上人。」 47 〔火燒眉毛〕 火都快燒到眉毛了,形容情勢非常急迫。語出《五燈會元.卷一六.蔣山法泉禪師》:「問:『如何是急切一句?』師曰:『火燒眉毛。』」後引喻作只顧眼前的意思。《鏡花緣.第三五回》:「小弟此番揭榜雖覺孟浪,但因要救舅兄,不得已做了一個『火燒眉毛,且顧眼前』之計,實是無可奈何。」 48 〔牛鬼蛇神〕 牛鬼,佛教傳說中陰間的牛頭鬼卒。蛇神,傳說中人面蛇身之神。牛鬼蛇神泛指各種奇形怪狀的鬼神,或讚美詩意境虛幻怪誕,神奇莫測。語出唐.杜牧〈太常寺奉禮部李賀詩集序〉:「鯨呿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幻誕也。」後亦借指各種壞人。《老殘遊記續編.第二回》:「近來風氣可大不然了,倒是做買賣的生意人還顧點顏面,若官幕兩途,牛鬼蛇神,無所不有!」 49 〔牛頭馬面〕 佛教傳說地獄閻羅王眾多鬼卒中有「牛頭鬼」及「馬面鬼」。《喻世明言.卷三二.遊酆都胡毋迪吟詩》:「階下侍立百餘人,有牛頭馬面,長喙朱髮,猙獰可畏。」 50 〔仙露明珠〕 形容人氣質風度秀異出塵。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真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51 〔功德無量〕 本指功勞、功業極大。語出《漢書.卷七四.丙吉傳》:「擁全神德,成育聖躬,功德已無量矣。」後為佛教專用語。功德,指行善所生的利益。功得無量形容善行所生的利益非常廣大。《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只說龍華寺裡的和尚募化添造一座大殿,只少二千五百塊洋錢,要是肯捐,功德無量。」 52 〔功德圓滿〕 佛教用語。本指已經圓滿地完成利他的善行。後引申為事情圓滿的結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限三日功德圓滿,脫了孝服,換上顏色衣服,倒陪房奩,定將小姐送與將軍。」 53 〔半斤八兩〕 半斤和八兩輕重相當。比喻彼此不相上下。《五燈會元.卷一四.瑞巖法恭禪師》:「望空雨寶休誇富,無地容錐未是貧。踏著秤槌硬似鐵,八兩原來是半斤。」《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二八齣》:「兩個半斤八兩,各家歸去不須嗔。」亦作「八兩半斤」。 54 〔半路出家〕 成年後才出家為僧為尼。《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自幼出家的?還是有過丈夫,半路出家的?」比喻中途轉業改行。《醒世恆言.卷三十三.十五貫戲言巧成禍》:「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55 〔只重衣衫不重人〕 只重外表,不重內在,形容人很勢利。《五燈會元.卷一七.三聖繼昌禪師》:「五陵公子爭誇富,百衲高僧不厭貧。近來世俗多顛倒,祇重衣衫不重人。」《黑籍冤魂.第二○回》:「這訓蒙本來沒有道理,但官場是個勢利世界,只重衣衫不重人的,你出客衣服,總須辦幾件。」 56 〔四大皆空〕 佛教用語,解說有二。第一種解釋:佛教以地、水、火、風四大為構成物質的元素。四大皆空謂構成一切萬物的元素都非實有,無自性。亦即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後來泛指一切都虛空而一無所有的意思。 57 〔打成一片〕 把零星的、部分的連結成一個整體。《五燈會元.卷二○.育王德光禪師》:「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宋.朱熹〈答方賓王書〉:「只要常自提撕,分寸積累將去,久之自然接續,打成一片。」今亦指人與人相處,生活親近,感情融洽,不分彼此。如:「他才上任不久,就已和大夥兒 打成一片了。」 58 〔生老病死〕 本指佛教「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等「四苦」,後泛指人生中誕生、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現象。《敦煌變文.八相變》:「生老病死相煎逼,積財千萬總成空。」明.何良俊《世說新語補.卷八.雅量》:「裴晉公不信術數。每語人曰:『雞豬魚蒜,逢著則喫;生老病死,時至則行。』」 59 〔白玉無瑕〕 潔白玉上毫無瑕疵。比喻人或事毫無缺點,十全十美。《景德傳燈錄.卷一三.汝州風穴延沼禪師》:「白玉無瑕,卞和刖足。」《群音類選.官腔類.卷七.犀珮記.勢逼改嫁》:「我是個白玉無瑕,怎肯使蠅相累。」亦作「白璧無瑕」。 60 〔吐絲自縛〕 蠶吐絲作繭困縛自己。後比喻為自作自受。《景德傳燈錄.卷二九.誌公和尚十四科頌》:「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 61 〔因果報應〕 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佛教謂生死輪迴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果關係。一切有意志的行為,不論善惡或中性,都必導致來世的樂、苦或中性的生活經驗和生命形態。換言之,一切眾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命形態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結果。這種因果關係,在未解脫之前,永不休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說起來,話長得很,這裡還像有點因果報應在裡面呢。」 62 〔因風吹火〕 順著風勢吹火,比喻趁著有利的形勢做事。《景德傳燈錄.卷一三.汝州風穴延沼禪師》:「問:『如何是臨機一句?』師曰:『因風吹火,用力不多。』」《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十娘鍾情所歡,不以貧寠易心,此乃女中豪傑。僕因風吹火,諒區區何足掛齒!」《歧路燈.第二十一回》:「承奉他們的色笑,偏會順水推舟,慫恿他們的行事,又會因風吹火。」亦作「順風吹火」。 63 〔回頭是岸〕 佛教以苦海喻世界,只有藉宗教修持,方能斷滅欲望,超脫生死輪迴,達到涅槃境界。「回頭是岸」即勸人莫陷溺於苦海中,能知回頭,方能登於涅槃彼岸。後多用來比喻悔過自新或促人向善。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一折》:「兀那世間的人,那貪財好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何不早結善緣也。」 64 〔在劫難逃〕 「劫」為劫災的省略。佛教謂世界在劫末時,會起水、火、風三災把世界一切物質都燒成灰燼,大風一吹一切皆無。後用「在劫難逃」指處在劫災,無所逃避,比喻沒辦法避免的災難。 65 〔多口阿師〕 多嘴的人。宋.圓悟《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五》:「缽裡飯、桶裡水,多口阿師難下嘴。」《五燈會元.卷五.藥山惟儼禪師》:「師書『佛』字,問道吾:『是甚麼字?』吾曰:『佛字。』師曰:『多口阿師。』」 66 〔好肉剜瘡〕 把好肉當瘡挖掉。比喻無事生非,自尋煩惱。《五燈會元.卷二○.慧通清旦禪師》:「說佛說祖,正如好肉剜瘡;舉古舉今,猶若殘羹餿飯。」 67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好事情不容易傳揚,壞事情卻往往傳得很快。《五燈會元.卷九.壽州紹宗禪師》:「『如何是西來意?』師云:『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金瓶梅詞話.第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居都曉得了。」《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石城縣把這件事當做新聞,沿街傳說。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亦作「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68 〔安身立命〕 安身,得以容身。立命,精神安定。安身立命指有了容身之處,生活有著落,精神上有所寄託。《五燈會元.卷四.長沙景岑禪師》:「汝向甚麼處安身立命?」《水滸傳.第二回》:「那裡是用人去處,足可安身立命。」《文明小史.第三十七回》:「你們正在青年,須要曉得安身立命的道理。」亦作「立命安身」。 69 〔有口皆碑〕 眾人的嘴,都如記載功德的石碑。語本《五燈會元.卷一七.太平安禪師》:「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人行人口似碑。」比喻人人稱讚、頌揚。《老殘遊記.第三回》:「老殘道:『宮保的政聲,有口皆碑,那是沒有得說的了。』」 70 〔死馬當活馬醫〕 比喻在絕望的情況下,仍盡力挽救。語或本集成和尚《宏智禪師廣錄.卷一》:「若恁麼會去,許你有安樂分,其或未然不免作死馬醫去也。」《晚清文學叢鈔.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所言,我也細想過多次,但我的政策,全是俗話說的:『死馬當活馬醫!』」 71 〔百了千當〕 一切都十分妥當。《景德傳燈錄.卷一三.汝州風穴延沼禪師》:「問:『百了千當時如何?』師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五燈會元.卷一七.寶華普鑒禪師》:「不如屏淨塵緣,豎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當,向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亦不枉受人天供養。」亦作「千了百當」。《朱子語類.卷三四.述而》:「聖人發憤便忘食,樂便忘憂,直是一刀兩段,千了百當!」 72 〔老僧入定〕 原指修行很好的老和尚安住在定境中。後形容一個人正襟危坐,不受外境的誘惑。《孽海花.第二○回》:「看時,卻是個黑瘦老者,危然端坐,彷彿老僧入定一樣。」 73 〔肉眼凡胎〕 平常人的眼睛和肉體。形容見識平凡。《西遊記.第一五回》:「弟子肉眼凡胎,不識尊神尊面,望乞恕罪。」亦作「眼肉胎凡」。 74 〔自由自在〕 不受任何拘束,隨心所欲,安詳悠閒。《五燈會元.卷八.華光院范禪師》:「『牛頭(即法融大師)未見四祖時如何?』『自由自在。』『見後如何?』『自由字在。』」 西遊記.第五回:「那齊天府下二司仙吏,早晚伏侍,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無事牽縈,自由自在。」《紅樓夢.第七九回》:「我何曾不要來。如今你哥哥回來,那裡比得先時自由自在的了。」亦作「自繇自在」。 75 〔自作自受〕 自己招惹事情,由自己承擔不良的後果。《五燈會元.卷一二.金山曇穎禪師》:「僧問:『一百二十斤鐵枷,教阿誰擔?』師答:『老僧。』僧云:『自作自受。』」《水滸傳.第二回》:「這個不妨。若是打折了手腳,也是他自作自受。」《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他這會兒不說保養著些,還要捉弄人。明兒病了,叫他自作自受。」
76 〔衣鉢相傳〕 本指佛教禪宗師徒間傳授禪法,以衣鉢為信物。語本《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傳.神秀傳》:「昔後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云自釋迦相傳,有衣鉢為記,世相付授。」後泛指思想、技術、學術等的傳授。《鏡花緣.第六○回》:「這是衣鉢相傳,亦非偶然。」亦作「衣真傳」。 77 〔佛口蛇心〕 比喻人嘴巴說得十分仁善,卻心懷惡毒。《五燈會元.卷二○.淨慈曇密禪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二○齣》:「好兩個佛口蛇心,你且去殿上伺候,怕有客來,好生支應。」亦作「蛇心佛口」。 78 〔佛是金妝,人是衣妝〕 (諺語)比喻人的儀表須靠穿著打扮。《醒世恆言.第一卷》:「常言道:『佛是金妝,人是衣妝。世人眼孔淺的多,只有皮相,沒有骨相。』」《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張權將廷秀打扮起來,真個人是衣妝,佛是金妝。廷秀穿了一身華麗衣服,比前愈加丰采。」或作「人要衣妝,佛要金妝」。 79 〔佛眼相看〕 以佛之慈悲相待,喻好意看待,不加傷害。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這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快把金銀獻出來,還有個佛眼相看,不然,太爺們就要動手了。」 80 〔佛頭著糞〕 在佛像頭上拉糞。語本《五燈會元.卷三.東寺如會禪師》:「公見鳥雀於佛頭上放糞,乃問:『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公曰:『為甚麼向佛頭上放糞?』師曰:『是伊為甚麼不向鷂子頭上放?』」比喻褻瀆美好的事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香奩體我作不來,並且有他的珠玉在前,我何敢去佛頭著糞。」 81 〔作賊心虛〕 語本《五燈會元.卷一五.雲竇重顯禪師》:「卻顧侍者曰:『適來有人看方丈麼?』侍者曰:『有。』師曰:『作賊人心虛。』」後比喻做壞事怕人察覺而內心不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偏偏那天又在公館裡被端甫遇見,作賊心虛,從此就不敢再到端甫處搗鬼了。」 82 〔冷暖自知〕 本指水的冷暖,飲用者自己才知道。語本《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二》:「如飲水者,冷熱自知,尚不可為不飲人說,況如來境耶?」佛教禪宗比喻證悟的境界,不可言傳。《景德傳燈錄.卷四.袁州蒙山道明禪師》:「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後引喻對道理體會的深淺,全在自己本身的體驗。宋.蘇軾〈韓退之孟郊墓銘云以昌其詩舉此問王定國當昌其身耶抑昌其詩也來詩下語未契作此答之〉詩:「吾言豈須多,冷暖子自知。」 83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本作「快馬一鞭,快人一語」。語出《五燈會元.卷三.南原道明禪師》。「君子一言,快馬一鞭」,指說話算話,不再反悔。《金瓶梅.第五三回》:「君子一言,快馬一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哥前日不要許我便好,我又與他每說了,千真萬真,道今日有的了,怎好去回他?」亦作「丈夫一言,快馬一鞭」。 84 〔忍俊不禁〕 忍不住地笑。《五燈會元.卷一二.大寧道寬禪師》:「僧問:『飲光正見,為甚麼見拈花卻微笑?』師答:『忍俊不禁。』」《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忍俊不禁,把來一一記下,著了一部《濟南賣書記》,誹笑這班買書的人。」《孽海花.第六回》:「一會豎蜻蜓,一會翻筋斗,雖然神出鬼沒的搬演,把個達小姐看得忍俊不禁,竟濃裝豔服的現了莊嚴寶相。」 85 〔見兔放鷹〕 比喻看準時機,及時採取行動,以獲取利益。《五燈會元.卷一二.淨因繼成禪師》:「見兔放鷹,刻舟求劍。」《石點頭.卷一二.侯官縣烈女殲仇》:「當今世情,何人不趨炎附勢,見兔放鷹,誰肯結交窮秀才。」 86 〔邪魔外道〕 本指佛教界稱妨害正道的邪說和教派。語出《藥師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後比喻妖魔鬼怪。元.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折》:「你將金錢銀紙快安排,邪魔外道當攔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過來。」後亦比喻異端邪說或不正當的行徑。《儒林外史.第一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或作「邪門外道」。 87 〔依草附木〕 本指精靈鬼怪附著於草木上為非作歹。後比喻依仗他人的權勢地位。《五燈會元.卷一七.開先行瑛禪師》:「登山須到頂,入海須到底,學道須到佛祖道不得處。若不如是,盡是依草附木底精靈,喫野狐涕唾底鬼子。」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著俺家名姓,做這等事情的。」《水滸傳.第九回》:「大官人只因好習槍棒上頭,往往流配軍人都來倚草附木。」亦作「倚草附木」。 88 〔味同嚼蠟〕 味道如同嚼蠟,形容食物毫無味道,亦指詩文平淡無味。《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儒林外史.第一回》:「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捨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後,味同嚼蠟。」或作「味如嚼蠟」。 89 〔呵佛罵祖〕 禪宗為啟悟弟子破除執著,常有呵罵佛陀、祖師以及劈佛像的作法。故呵佛罵祖是指教導弟子悟道。《景德傳燈錄.卷一五.朗州德山宣鑑禪師》:「是子將來有把茅蓋頭,呵佛罵祖去在。」後亦引喻無所顧忌。明.梅鼎祚《五合記.第六齣》:「使不得呵佛罵祖。」亦作「訶佛罵祖」。 90 〔拂袖而去〕 形容言語不合,心裡不滿地離去。語或本《五燈會元.卷一一.南院慧顒禪師》:「明以衣袖拂一拂便行。」《三國演義.第一○六回》:「輅曰:『老生者見不生,常談者見不談。』遂拂袖而去。」亦作「拂袖而起」、「拂衣而去」。 91 〔披毛戴角〕 披著毛,頂著犄角,指畜牲。《五燈會元.卷一三.鄰玨和尚》:「學人不負師機,還免披毛戴角也無?」亦指畜牲的外形。《兒女英雄傳.第八回》:「莫如叫他早把這口氣還了太空,早變個披毛戴角的畜牲,倒也是法門的方便。」 92 〔拋磚引玉〕 將磚拋出,引回玉來。後以此為自謙之詞,比喻自己先發表的粗陋詩文或不成熟的意見,以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論。《景德傳燈錄.卷一○.趙州東院從諗禪師》:「趙州觀院從諗禪師,……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云:『比來拋磚引玉,卻得個墼子。』」《幼學瓊林.卷三.珍寶類》:「以小致大,謂之『拋磚引玉』。」《鏡花緣.第一八回》:「剛才婢子費了脣舌,說了多書名,原是拋磚引玉,以為借此長長見識……。」 93 〔拈花微笑〕 本指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手持鮮花示眾,然眾人皆面無表情、不解禪意,只有維摩訶迦葉面露笑容,世尊遂將心法傳於迦葉。見《五燈會元.卷一.釋迦牟尼佛》。後世以「拈花微笑」比喻以心傳心、參悟禪理的樣子。亦可喻為會心或默契之意。《鏡花緣. 第一○○回》:「自家做來做去,原覺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 是亦緣也。」 94 〔拖泥帶水〕 本為佛教禪宗語。比喻糾纏牽扯,因而無法直探禪的本源。語出《五燈會元.卷十五.開先善暹禪師》:「一棒一喝,猶是葛藤,瞬目揚眉,拖泥帶水,如何是直截根源?」後用來指做事不乾脆俐落,或說話、寫文章不夠簡潔。亦作「帶水拖泥」。 95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徒勸人修行的話。後比喻只要真心改惡從善,便立即成為好人。《朱子語類.卷三○.論語.雍也》:「佛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有過能不貳,直是難。」《鏡花緣.第一○回》:「此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麼!可見上天原許眾生回心向善的。」亦作「放下屠刀即便成佛」。 96 〔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海中,立刻瓦解。比喻一去不復返。《五燈會元.卷一六.靈巖圓日禪師》:「九年面壁空勞力,三腳驢兒跳上天,泥牛入海無蹤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此時那兩個錢莊幹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個泥牛入海,永無消息。」 97 〔泥船渡河〕 泥製成的船過河,遇水易散。比喻世道險惡,如乘泥船過河。語出《三慧經》:「人在世間,譬乘泥船渡河,當浮渡船且壞,人身如泥船不可久。」 98 〔沿門托缽〕 「缽」為梵語ptra音譯的省稱,指出家人盛飯食的器具。平底,口略內收,呈扁形。「沿門托缽」原指僧尼挨家向人請求布施,後泛指挨戶乞食。「托」亦作「託」。《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你若借了這事,向親友各家,不問交誼,一概的沿門託缽,搖尾乞憐起來,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99 〔盲人摸象〕 數個盲者各自摸一隻大象,所摸的部位各不相同,然都誤以為自己所知才是大象真正的樣子。見《六度集經.卷八》。後比喻以偏概全,而未能洞明真相。亦作「盲人說象」、「眾盲摸象」。 100 〔金剛怒目〕 本指寺院護法菩薩睜目凸眼的樣子。亦作「金剛努目」。《太平廣記.卷一七四.薛道衡》:「金剛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後引申為凶怒時的表情或威猛的形象。如:「老師傅一見徒弟出錯,立即用金剛怒目式的大喝一聲。」
101 〔門外漢〕 外行人。《五燈會元.卷六.天竺證悟法師》:「師舉東坡宿東林偈……曰:『祗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曰:『是門外漢耳。』」《鏡花緣.第一八回》:「起初如果只作門外漢,隨他談什麼,也不至出醜。」 102 〔勇猛精進〕 佛教鼓勵信徒勇於止惡修善,朝涅槃境界努力。即謂積極努力地修行。《無量壽經.卷上》:「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專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後來此語泛指力求進步。 103 〔急來抱佛腳〕 比喻平時不準備,事到臨頭才匆忙應付。《水滸傳.第一七回》:「哥哥正是急來抱佛腳,閑時不燒香。我卻要你銀子時,便是兄弟勒掯你。」《官場現形記.第六回》:「只有三年大閱,是他們的一重關煞,那一種急來抱佛腳情形,比起那些秀才們三年歲考還要急。」亦作「急時抱佛腳」、「急則抱佛腳」、「臨時抱佛腳」。 104 〔恆河沙數〕 印度恆河的沙多到不可計數。形容數量極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槐西雜志三》:「然則一家一灶神耳,又不識天下人家如恆河沙數,天下灶神亦當如恆河沙數。此恆沙數之灶神,何人為之?」簡稱為「恆沙」。 105 〔指東話西〕 形容東拉西扯的說,而不就題論事。或以為本作「指東畫西」。《五燈會元.卷一七.隆慶慶閑禪師》:「不用指東畫西,實地上道將一句來。」《五燈會元.卷二○.雙林德用禪師》:「際山今日去卻之乎者也,更不指東畫西,向三世諸佛命脈中,六代祖師骨髓裡,盡情傾倒,為諸人說破。」《醒世恆言.卷五.大樹坡義虎送親》:「單氏走一步,哭一步。走了多時,不見虎跡。張稍指東話西,只望單氏倦而思返。」《官場現形記.第七回》:「三荷包再問問他,他便指東話西,一味支吾。」亦作「指東說西」。 106 〔皆大歡喜〕 大家都十分高興、滿意。《金剛經》:「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107 〔看風使舵〕 本指順著風向行船。或以為語本《五燈會元.卷一六.法雲法秀禪師》:「看風使帆,正是隨波逐浪。」後比喻做人做事隨機應變,以適應時勢。如:「你先到那邊看看,須看風使帆,可別打草驚蛇了。」亦作「看風轉舵」、「看風使帆」、「看風使船」。 108 〔看破紅塵〕 看透了世情。《鏡花緣.第七回》:「從前好夢歹夢,俱已做過,今看破紅塵,意欲求仙訪道。」 109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本意指生死輪迴是無窮盡的,但只要能看到自我清淨的本性,即可解脫輪迴的痛苦。後引申為惡將招致無窮的痛苦,向善才能到達安樂境界,用來勸人改過自新。元.無名氏《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沒來由爭長競短,你死我活,有呵喫些個,有呵穿些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110 〔若即若離〕 像是接近,又像是不接近。語或本《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形容態度不明確。如:「他對我總是若即若離,使我不太明白他的心意。」 111 〔降龍伏虎〕 降龍,或以為出自《梁高僧傳.卷一○》:「(范材)能以祕咒咒下神龍,每旱,堅常請之咒龍。」伏虎,或以為出自《唐高僧傳.卷一六》:「聞兩虎交鬥,咆響震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降龍伏虎,比喻有極大的本領,能克服重大困難或惡勢力。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折》:「出家人長生不老,煉藥修真,降龍伏虎,到大來悠哉也呵。」《西遊記.第八○回》:「你莫是魍魎、妖邪?我不是尋常之人。我是大唐來的,我手下有降龍伏虎的徒弟!」亦作「伏虎降龍」。 112 〔面壁功深〕 相傳南朝梁時,禪宗宗師菩提達摩由天竺至於梁,後轉赴北魏。曾於嵩山少林寺修習禪定,面壁九年。後世以「面壁功深」指和尚面壁靜修,使道行高深。後亦引喻人因長期鑽研,而造詣精深。如:「書法造詣要高,沒有面壁哪能功深?」 113 〔香火因緣〕 前世共修所結的緣分。《北齊書.卷三二.陸法和傳》:「但於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見主人應有報至,故求援耳。」唐.白居易〈喜照密閑實四上人見過〉詩:「臭帑世界終須出,香火因緣久願同。」 114 〔香花供養〕 以香燭、鮮花供佛敬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天人以新白裹佛,以香花供養,滿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宮。」《聊齋志異.卷八.鍾生》:「倘得再生,香花供養有日耳。」 115 〔香象渡河〕 香象,古印度敬稱大象。佛教以兔、馬、象渡河來比喻悟道程度的不同。兔渡則浮,馬渡及半,只有象才能澈底截流。所以「香象渡河」,比喻悟道精深。語本《優婆塞戒經.卷一》:「如恆河水,三獸俱渡,一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後也用以稱讚詩文寫得精闢、透澈。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李杜數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視郊島輩,直蟲吟草間耳。」亦作「渡河香象」、「香象絕流」。 116 〔借花獻佛〕 原指以鮮花奉獻給神佛。語本《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今我女弱不能前,請寄二花,以獻於佛。」後比喻借用他人的東西來作人情。元.蕭德祥《殺狗勸夫.楔子》:「既然哥哥有酒,我們借花獻佛,與哥哥上壽咱。」《老殘遊記.第六回》:「今兒有人送來極新鮮的山雞,燙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獻佛了!」 117 〔冤有頭,債有主〕 報仇討債要找準對象,不牽累他人。比喻處理事情要找主要負責的人。《五燈會元.卷一六.雙峰宗達禪師》:「冤有頭,債有主。」元.施惠《幽閨記.第七齣》:「休敢,休敢,俺和你魚水無交,冤有頭,債有主,教你一個來時一個死。」《金瓶梅.第十七回》:「各人冤有頭債有主,你平白焦愁些甚麼?」亦作「冤各有頭,債各有主」。 118 〔哼哈二將〕 原為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作者根據佛教守護寺廟的兩位門神,附會而成的兩員神將。形象威武凶猛,一名鄭倫,能鼻哼白氣制敵;一名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後用以比喻權勢者手下,狼狽為奸、仗勢欺人的兩個人。如:「他們二人仗著在官府做事,便胡作非為,真是名副其實的哼哈二將。」亦可比喻行為迥異卻能相互配合的一對伙伴。清.邱園《虎囊彈》:「(淨):『來!咱問你:兩旁兩個鳥大漢他叫什麼?』(丑):『這是哼哈二將。』」 119 〔家醜不可外揚〕 家中的醜事不可以向外宣揚。《五燈會元.卷一五.化城鑒禪師》:「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不欲說似人。』僧曰:『為甚哦麼如此?』師曰:『家醜不可外揚。』」《醒世恆言.卷一六.陸五漢硬留合色鞋》:「常言道:『家醜不可外揚。』若還一打,鄰里都要曉得了。」《二刻拍案驚奇.卷五》:「宗王心裡道:『是家醜不可外揚。』恐女兒許不得人家,只得含忍過了。」 120 〔旁門左道〕 不正派的宗教派別。後比喻不遵循正規的途徑﹑法門。亦作「左道旁門」,《掃迷帚.第一三回》:「有何奇異?這又不過是左道旁門,借書符念咒惑眾騙錢罷了。」或作「旁門外道」、「傍門外道」。 121 〔破顏微笑〕 表示對事物已經有所領會,而露出笑容。《五燈會元.卷一.釋迦牟尼傳》:「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122 〔神通廣大〕 神通,佛教中指能清楚明白直接看見,知道一切遠時、遠地各種情況的一種神祕智力。《央掘魔羅經.卷二》:「常行自他利,願速安眾生,如是修方便,疾獲上神通。」神通廣大,語本《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七》:「沙門瞿曇神通行有六種: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盡通。」意指釋迦牟尼佛具有觀聽天下一切,可以了解人的心思,可以了解人的過去未來等的神通。本指佛的法力廣大無邊,後借以形容本領、手段高明巧妙。《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你神通廣大,去必無妨。」《三俠五義.第四回》:「方才遇見相公的親隨,說相公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望祈搭救我家小姐才好。」 123 〔笑面夜叉〕 夜叉,佛教謂一種捷疾勇健會傷害人的鬼。笑面夜叉,比喻表面和善而心地險惡的人。宋.陳次升《彈蔡京第三狀》:「毒流天下,實不忍聞其事,主行雖在章惇,卞實啟之,時人目之為『笑面夜叉』。」或作「笑夜叉」。 124 〔臭肉來蠅〕 腐肉容易招蠅蟲。喻本身不善,故招來邪惡。語出《五燈會元.卷一一.三勝慧然禪師》:「僧問慧然:『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臭肉來蠅。』」慧然禪師將達摩貶喻作蒼蠅,將中國貶喻作臭肉。 125 〔茹苦含辛〕 形容受盡種種辛苦。宋.蘇軾〈中和勝相院記〉:「佛之道難成……以肉飼虎豹鳥烏蚊蚋,無所不至,茹苦含辛。」亦作「含辛茹苦」。
126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身在此行業,不得不做事。有無可奈何,勉強從事的意思。《文明小史.第四四回》:「我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只要不像從前那位老中堂,擺在面上被人家罵什麼賣國賊,我就得了。」亦作「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127 〔唯我獨尊〕 相傳釋迦牟尼一出生時,即朝四方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修行本起經.菩薩降身品》:「夫人攀樹枝,(佛)便從右脅生墮地。行七步,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後形容人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元.無名氏《連環記.第一折》:「孤家看來,朝裡朝外,唯我獨尊,若要舉事之時,那一個敢道個不字兒。」亦作「唯吾獨尊」。 128 〔將錯就錯〕 遷就已造成的錯誤而繼續行事。《五燈會元.侍郎楊杰居士》:「無一可戀,無一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醒世恆言.卷二八.吳衙內鄰舟赴約》:「事已如此,也說不得了。將錯就錯,悄地差人送他回去,寫書與吳府尹,令人來下聘,然後成禮,兩全其美。」《孽海花.第一四回》:「別的名次都沒動,就掉轉了我一本。有人說是上頭看時疊錯的,那些閱卷的,只好將錯就錯。」 129 〔張三李四〕 張、李是大姓,最為普見,故以張三李四泛指某人或某些人。《五燈會元.卷一○.棲賢澄湜禪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張三李四。』」《景德傳燈錄.卷一九.漳州保福從展禪師》:「有人從佛殿後過,見是張三李四;從佛殿前過,為什麼不見?」或作「李四張三」。 130 〔得未曾有〕 從來沒有過。《楞嚴經.卷一》:「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131 〔得其三昧〕 三昧,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後引申為妙處、訣竅。「得其三昧」形容對某事或某物不僅洞察其精義,而且造詣深湛。《鏡花緣.第一七回》:「大賢天資穎悟,自能得其三昧。」 132 〔救苦救難〕 拯救人的痛苦與災難。大乘佛教主張佛要下化眾生,要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千眼觀照世間,以千手普濟群生,拔救眾生,脫離苦難。救苦救難,即成為菩薩之象徵。《水滸傳.第三四回》:「劉高在馬上死應不得,只口裡念道:『救苦救難天尊!』」《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再得相見!」 133 〔殺人不眨眼〕 形容人非常狠毒殘忍。《五燈會元.卷八.圓通緣德禪師》:「長老不聞殺人不眨眼將軍至乎?」《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其子士真就受武俊之節,官拜副大使,少年驕縱,倚著父親威勢,也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君。」《活地獄.第一○回》:「這盜首名喚梁亞梗,是本省人氏。廣東人性氣最是剛強,殺人不眨眼。」 134 〔清規戒律〕 本指禪宗僧尼或道士應遵循的戒律。後泛指規範制度。如:「這些清規戒律已經不合時宜,早就該修正了。」 135 〔現身說法〕 原指觀世音菩薩因眾生的不同因緣,而化現適當的各種身分來教導眾生。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楞嚴經.卷六》:「我與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後比喻以親身經歷為例證,來勸導別人。如:「他以自己苦讀多年的經驗,現身說法,更是可貴。」 136 〔莊嚴寶相〕 本指佛像,後引喻人的真面目。《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現了莊嚴寶相,自然分外綢繆。從此月下花前,時相往來。」 137 〔逍遙自在〕 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五燈會元.卷一八.性空妙普庵主》:「六十餘年,和光混俗。四十二臘,逍遙自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你只去權坐幾天。不到一個月,包你出來,逍遙自在。」《紅樓夢.第四六回》:「平兒聽說,照樣傳給婆子們,便逍遙自在的往園子裡來。」亦作「逍遙自得」、「自在逍遙」。 138 〔逢場作戲〕 本指藝人遇到合適的場所,就開場表演。《景德傳燈錄.卷六.江西道一禪師》:「師云:『石頭路滑。』對云:『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去。」後亦指隨事應景,偶爾遊戲玩耍。《三俠五義.第六○回》:「劣兄雖有兩面。也不過逢場作戲,幸喜不失本來面目。」《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定輝倒也罷了,不過逢場戲,華甫到了這金迷粉醉的世界,不覺神魂飄蕩。」亦作「逢場作樂」。 139 〔雪上加霜〕 語本《景德傳燈錄.卷八.大陽和尚》:「師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顧後。』伊云:『雪上更加霜。』」比喻禍患接踵而至,使傷害加重。元.吳弘道〈梅花引.蘭蕊檀心仙袂香套.紫花兒序曲〉:「不做美相知每早使伎倆,左右攔障,笑裡藏刀,雪上加霜。」《鏡花緣.第五一回》:「一連斷餐兩日,并未遇著一只船。正在驚慌,偏又轉了迎面大風,真是雪上加霜。」 140 〔頂禮膜拜〕 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佛足。膜拜,舉兩手伏地跪拜。頂禮膜拜指崇拜到了極點。《蕩寇志.第四四回》:「再看時,塔頂忽全,那老僧前面,又添一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彷彿慧娘。」《痛史.第二六回》:「漢人不准騷擾,雖一草一木亦不准動。此令一下,合城漢人無不香花燈燭,頂禮膜拜。」 141 〔單刀直入〕 一刀直接向目標刺去。比喻勇猛精進。《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那女子見他來勢凶惡,先就單刀直入取那和尚。」亦可比喻直截了當地論及問題的核心。《五燈會元.卷九.溈山靈祐禪師》:「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五燈會元.卷一一.守廓侍者》:「大眾,今日若是臨濟、德山、高亨、大愚、烏窠、船子兒孫,不用如何若何,便請單刀直入,華嚴與汝證據。」 142 〔尋行數墨〕 讀書時拘泥於一字一句地鑽研,而不求義理的融會貫通。《景德傳燈錄.卷二九.誌公和尚大乘贊》十首之九:「口內誦經千卷,體上問經不識;不解佛法圓通,徒勞尋行數墨。」 143 〔揀佛燒香〕 選擇佛的大小而燒不同的香。語本唐.寒山〈詩〉:「擇佛燒好香,揀僧歸供養。」比喻待人有厚薄之分。《品花寶鑑.第一八回》:「府中那些朋友門客及家人們,算起來就有幾百人,那一天沒有些事,應酬慣了,是不能揀佛燒香的。」 144 〔森羅萬象〕 宇宙間的各種現象繁多而整齊地排列在眼前。《五燈會元.卷一九.白雲守端禪師法嗣》:「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羅萬象。」亦作「萬象森羅」。 145 〔游山玩水〕 游覽、賞玩山水風景。《五燈會元.卷一五.雲門文偃禪師》:「僧問:『如何學人自己?』師答:『游山翫水。』」《喻世明言.卷三○.明悟禪師趕五戒》:「每與源游山玩水,弔古尋幽,賞月吟風,怡情遣興,詩賦文詞,山川殆遍。」亦作「遊山玩水」。 146 〔無佛處稱尊〕 比喻在無人才處稱霸逞強。宋.黃庭堅〈跋東坡書寒食〉詩:「使蘇子瞻見此,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三.小李將軍畫卷》:「且願芑源昆仲,就現存之蹟,剔去卷後各偽跋,重加潢治,以無負此唐人妙蹟,庶可於無佛處稱尊云爾。」 147 〔無事不登三寶殿〕 三寶殿,泛指佛殿。為表示對佛的尊敬,平常除了禮拜敬佛外,無事不入佛殿。「無事不登三寶殿」比喻沒事不登門造訪,上門必有事相求。《蕩寇志.第二七回》:「孫婆道:『無事不登三寶殿,老身要煩三郎畫幅手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六回》:「所以你一進門,我就知道你是有為而來的了。這才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啊!」 148 〔無風起浪〕 比喻無端生事。《五燈會元.卷一○.棲賢道堅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答:『洋瀾左蠡,無風浪起。』」明.楊柔勝《玉環記.第十五齣》:「富童兒之言,慣會無風起浪,如何聽得。」《初刻拍案驚奇.第一七回》:「在城棍徒,無風起浪,無洞掘蟹。」亦作「無風生浪」。 149 〔猢猻入布袋〕 比喻山野之性受到拘束。《五燈會元.卷八.白雲智作禪師》:「僧問:『如何是主中主?』師云:『汝還具眼麼?』僧云:『恁麼則學人歸堂去也。』師云:『猢猻入布袋。』」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梅堯臣)其初受敕修唐書,語其妻刁氏曰:『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於布袋矣。』」 150 〔發人深省〕 語本唐.杜甫〈遊龍門奉先寺〉詩:「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啟發人作深刻的省思。如:「先生的一席話,真是發人深省啊!」
151 〔善男信女〕 佛家稱在家信仰佛教的男女為「善男」、「信女」。道教亦沿用之。元.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四齣》:「大家卻去誦彌陀,誦彌陀,善男信女笑呵呵。」《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八》:「一靈真性自去揀那善男信女有德有褔的人家好處投生。」 152 〔菩薩低眉〕 形容人慈善或柔弱的樣子。《太平廣記.卷一七四.薛道衡》引《談藪》:「金剛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結識得幾個有體面的洋大人,那就任憑老佛爺見著你,也只好菩薩低眉了。」 153 〔超凡入聖〕 (1)超脫塵世,得道成仙。《鏡花緣.第四五回》:「孽龍業已覓了仙草,百花服過,不獨起死回生,並可超凡入聖。」 (2)修養達到極至的境界。唐.呂巖〈七言〉詩:「舉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聖弗為難。」 (3)形容學術造詣達致極至的境界。《警世通言.卷四○.旌陽宮鐵樹鎮妖》:「許遜復傳吳猛諸徒,則淵源有自,超凡入聖者,不患無門矣。」 (4)超脫現實。《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今日弟幸會芝範,想欲領教一番超凡入聖的道理,從此可以洗淨俗腸,重開眼界。」 154 〔開山祖師〕 本指在名山始建寺院的人。後引申指某一學術流派或事業的創始人。如:「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的開山祖師。」亦作「開山鼻祖」、「開山大師」、「開山老祖」。 155 〔圓孔方木〕 以方形木頭塞入圓孔。比喻二者不相合。語本《五燈會元.卷一三.雲居道膺禪師》:「將有限身心向無限中用,如將方木逗圓孔,多少訛。」 156 〔搖頭擺尾〕 本指動物擺動頭尾,借以形容人高興、得意或悠然自得的神情。《五燈會元.卷六.洛浦元安禪師》:「臨濟門下有箇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虀甕裡淹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三回》:「他出來一見了,便搖頭擺尾的說道:『此所謂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亦作「擺尾搖頭」。 157 〔極樂世界〕 佛教經典中記載的一個西方佛國。這個佛國是阿彌陀佛依願力而形成的圓滿世界。 《阿彌陀佛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諸苦。」後亦引喻幸福安樂的地方。如:「這裡已是我的極樂世界,我又何必去另尋烏托邦?」 158 〔猿猴取月〕 指佛教傳說中猿猴因對物象認識不清,心懷貪欲,下井撈月而墜落水中的故事。見《摩訶僧祗律.卷七》。後比喻凡夫把假有的世界當作真實,心生貪欲,使自己陷入煩惱之境。或比喻蠢人做事徒勞無功。亦作「海中撈月」。 159 〔當頭一棒〕 佛教禪宗接引弟子時,常用棒一擊或大聲一喝,促其領悟。後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紅樓夢.第一一七回》:「一聞那僧問起玉來,好像當頭一棒。」亦作「當頭棒喝」、「迎頭棒喝」。 160 〔當頭棒喝〕 佛教禪宗接引弟子時,常用棒一擊或大聲一喝,促其領悟。後用以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歧路燈.第一四回》:「那日程希明當頭棒喝,未免觸動了天良。」亦作「當頭一棒」、「迎頭棒喝」。 161 〔萬古千秋〕 世世代代,形容時間的長久。《五燈會元.卷六.棲賢懷祐禪師》:「僧問:『如何是五老峰前事?』師曰:『萬古千秋。』」宋.沈佺期〈邙山〉詩:「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四折》:「方纔見無私王法,留傳與萬古千秋。」亦作「萬代千秋」。 162 〔萬劫不復〕 佛教本謂人一旦墮入地獄,雖經萬次世界毀滅那麼久的時間,也不易投胎為人。後引申指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梵網經菩薩戒.序》:「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163 〔萬家生佛〕 舊時善良的官吏,萬家皆以香火祭祀,祝其早升佛土。形容一個人恩澤廣被,為眾人的活菩薩。《幼學瓊林.卷一.文臣類》:「司馬溫公,真是萬家生佛。」亦作「生佛萬家」。 164 〔萬籟俱寂〕 萬物無聲,一片寂靜。語本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聊齋志異.卷一.山魈》:「輾轉移時,萬籟俱寂。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儒林外史.第一二回》:「當夜萬籟俱寂,月色初上,照著階下革囊裡血淋淋的人頭。」亦作「萬籟無聲」。 165 〔葉落知秋〕 看到樹葉凋落,故知秋天已近。比喻由局部跡象,可以推知整體事物的現象。《五燈會元.卷二○.天童咸傑襌師》:「動絃別曲,葉落知秋。舉一明三,目機銖兩。」 166 〔葉落歸根〕 葉子凋落,仍落回根處。比喻事物最後終須返回本源。《景德傳燈錄.卷五.第二十三祖慧能大師》:「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卻迴。』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亦作「葉落糞本」。後亦比喻久居異鄉之人不忘本源,終究要返回家鄉。《紅樓夢.第一○○回》:「兩家都是做官的,也是拿不定。或者那邊還調進來,即不然,終有個葉落歸根。」亦作「落葉歸根」。 167 〔解鈴還是繫鈴人〕 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在寺院修持時,個性豪邁,不做事,大家覺得他平凡無奇,但法眼禪師特別器重他。有一天,法眼問說:「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眾人回答不出來,剛好法燈禪師到,法眼禪師以同樣問題問他,法燈禪師說:「繫者解得。」典出明.瞿汝稷《指月錄.卷二三.法鐙襌師》。比喻所有問題、困難還是得讓原作者去解決。《紅樓夢.第九○回》:「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繫鈴人。」 168 〔遊戲三昧〕 佛教稱修行者達到自在無罣礙,且心念純淨無染的境界。《景德傳燈錄.卷八.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後扣大寂之室,頓然忘筌,得遊戲三昧。」後借以形容一個人,放浪形骸,遊戲人間的生活態度。《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只因他一生所遭不偶,拂亂流離,一團苦志酸心,便釀成了這等一個遯跡空山,遊戲三昧的樣子。」 169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為佛家告誡修行者,謹防外界誘惑。道,指修行功夫;魔,指修道的障害。《妙法蓮華經.卷二》:「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指修行功夫每高一層,魔障也會隨之高一丈。《西遊記.第五○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帳。」後用以比喻一事興起,又會有一事超過其上。 170 〔電光石火〕 閃電呈現的亮光,火石擊發的火光。語本《五燈會元.卷七.保福從展禪師》:「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比喻轉瞬間即逝。《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便是廝守百年,也不過是電光石火。」 171 〔電光朝露〕 比喻空虛不真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72 〔頑石點頭〕 傳說晉時道生法師在虎丘山聚石為徒,講解《涅槃經》,主張眾生皆可成佛,並問周邊石頭:「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為點頭。見《晉.無名氏.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後用來形容說理透澈,使人心服。《野叟曝言.第一一回》:「文相公這一番議論,真可使頑石點頭,勝如藥餌百倍!」 173 〔僧多粥少〕 比喻人多而東西少,不夠分配。如:「僧多粥少,一定得有人犧牲。」 174 〔夢幻泡影〕 比喻空虛不真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75 〔對牛彈琴〕 相傳古人公明儀曾為牛彈琴,但牛依然低頭而食,聽而不聞,因為人類的音樂,對牛而言並不適合。典出漢.牟融《理惑論》。後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或講話不看對象。《醒世姻緣傳.第二八回》:「說起天地二字,只當是耳邊風;說到關帝、城隍、直山聖母,都是當對牛彈琴的一般。」《鏡花緣.第九○回》:「對牛彈琴,牛不入耳,罵得狠好,咱們一總再算帳。」 176 〔敲骨吸髓〕 碎骨頭,吸取其中骨髓。語出《五燈會元.卷一.東土祖師.菩提達摩大師》:「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濟饑,布髮掩泥,投崖飼虎。」本指求道之苦,後借以形容殘酷地壓榨剝削。如:「像你這樣敲骨吸髓的作為,終究會為人所唾棄。」或作「敲骨剝髓」。 177 〔緊箍咒〕 明吳承恩《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傳授給唐僧的咒語,可將套在孫悟空頭上的金箍縮緊,使他頭痛難忍。後比喻使人煩惱、不自在的話。清.李漁《十二樓.三與樓.第一回》:「那些放帳的人少不得一齊逼討,念起『緊箍咒』來,不怕他不尋頭路。」 178 〔綸音佛語〕 綸音,指古代稱皇帝的諭旨。「綸音佛語」,形容使人心生敬畏或景仰的話。《紅樓夢.第一二回》:「賈瑞如聽綸音佛語一般,忙往後退。」 179 〔聚沙成塔〕 本指兒童堆積泥沙成佛塔的遊戲,雖是遊戲也能成就功德。見《妙法蓮華經.卷一》。後比喻積少成多。如:「只要努力,必能聚沙成塔,顯現成績。」 180 〔蒸沙成飯〕 蒸煮沙卻想得到飯,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楞嚴經.卷六》:「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千百劫,祇名熱砂。」 181 〔暮鼓晨鐘〕 佛寺中朝課之前和熄燈之前皆會敲擊鐘鼓,用以警惕與自勵。唐.李咸用〈山中〉詩:「暮鼓晨鐘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清。」宋.俞德鄰〈送程道大歸新安兼簡憲使盧處道學士〉詩四首之三:「我生慚愧賈胡留,暮鼓晨鐘復報秋。」明.周履靖《錦箋記.第一九齣》:「清淨是菩提,愛染難離,蒸沙為飯飯終非,暮鼓晨鐘勤懺悔,怎免阿鼻。」後引申比喻使人覺悟的言論。亦作「朝鐘暮鼓」﹑「晨鐘暮鼓」。 182 〔擔雪填井〕 比喻白費力氣,或徒勞無功。《五燈會元.卷一二.淨因繼成禪師》:「汾陽與麼示徒,大似擔雪填井,傍若無人。」《水滸傳.第八三回》:「只是行移鄰近州府,催儹各處,逕調軍馬,前去策應。正如擔雪填井一般。」亦作「擔雪塞井」。 183 〔曇花一現〕 曇花,優曇婆羅華的簡稱,即無花果。印度傳說無花果只在聖王出世時才會開花。見隋.智顗《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四.上》。謂佛的出世、說法如優曇婆羅華出現,其含意有二:一說指在適當時機才會出現;一說指希有難得。後多用於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如:「他上次月考的成績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這次月考又滑到十名之外了!」 184 〔磨磚成鏡〕 相傳道一和尚(即馬祖大師)於唐代開元中,在般若寺結庵而居,常白日坐禪,欲圖成佛。時南獄懷讓禪師為啟發他,乃取一磚於庵前石上磨。道一困惑,磨磚豈能成鏡?禪師遂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典出《景德傳燈錄.卷五.南獄懷讓禪師》。後以此語形容因選錯對象,下錯工夫,結果將徒勞無功,一事無成。 185 〔醍醐灌頂〕 醍醐,由牛奶中精煉出來的乳酪。灌頂,金剛乘儀式。當上師向其弟子傳授一種新法門之前,所舉行的宗教儀式。上師以聖水灑在弟子頭頂,以象徵授予力量。醍醐灌頂,將醍醐澆到頭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得到啟發,澈底醒悟。《西遊記.第三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的三個字,好便是醍醐灌頂,甘露滋心。」《紅樓夢.第六三回》:「寶玉聽了,如醍醐灌頂,噯喲了一聲,方笑道:『怪道我們家廟說是鐵檻寺呢,原來有這一說。』」今亦可比喻令人感到清涼舒適。如:「來到這冷泉下一淋,方知醍醐灌頂是何事。」 186 〔隨波逐流〕 順著水流而行。或以為語本《五燈會元.卷一六.法雲法秀禪師》:「看風使帆,正是隨波逐浪。」後比喻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而行動。《隋唐演義.第三二回》:「我看將軍容貌、氣度非常,何苦隨波逐流,與這般虐民的權奸為伍?」亦作「隨波逐浪」。 187 〔頭頭是道〕 原為禪宗語,指道無所不在。《續傳燈錄.卷二六.慧力洞源禪師》:「佛祖不立,雨落街頭自溼,凡聖何依,晴乾自是無泥。方知頭頭皆是道,法法本圓成。」後遂用以形容言行清楚明白、有條理。《西湖佳話.靈隱詩跡》:「老師父既出口便成,想胸中定然頭頭是道。」 188 〔龍蛇混雜〕 比喻愚賢不一的人混在一起。《五燈會元.卷九.無著文喜禪師》:「文喜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老翁云:『龍蛇混雜,凡聖同居。』」《紅樓夢.第九回》:「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下流人物在內。」《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我這座國子監衙門,管著天下十七省龍蛇混雜的監生。」亦作「龍蛇渾雜」、「龍蛇雜處」、「魚龍混雜」。 189 〔龜毛兔角〕 佛教用語。龜沒有毛,兔沒有角。僅有其名而無其實。佛典常用以譬喻空理。《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五燈會元.卷七.玄沙師備禪師》:「祇前塵色聲香等法而有分別,便道此是昭昭靈靈……若無前塵,汝此昭昭靈靈同於龜毛兔角。」 190 〔韓盧逐塊〕 韓盧,戰國時代善馳的獵犬。「韓盧逐塊」指令韓盧去追逐土塊。比喻白費精神力氣。「盧」文獻異文作「」。《五燈會元.卷九.常侍王敬初居士》:「供養主纔坐,問曰:『昨日米和尚有什麼言句,便不相見?』公曰:『師子咬人,韓逐塊。』」 191 〔騎牛覓牛〕 比喻事物、道理就在身邊,反而捨近求遠,向外追尋。《景德傳燈錄.卷九.福州大安禪師》:「禮而問曰:『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騎牛覓牛。』」亦作「騎驢覓驢」。 192 〔騎驢覓驢〕 比喻事物、道理就在身邊,反而捨近求遠,向外追尋。《景德傳燈錄.卷三九.誌公和尚大乘讚》一○首之四:「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宋.黃庭堅.〈寄黃龍清老〉詩三首之三:「騎驢覓驢但可笑,非馬喻馬亦成痴。」亦作「騎牛覓牛」。 193 〔想入非非〕 非非,為「非想非非想處」的省略。《楞嚴經.卷九》:「如存不存,若盡不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非想,即捨棄一切想法。非非想,即連捨棄一切都不想的想法。所以「非非」指非一般智慧所能及之境界。「想入非非」,則指思考能力已達玄妙超脫的境界。《官場現形記.第四七回》:「施大哥好才情,真要算得想入非非的了。」後誤用以指不切實際的奇想或不正當的邪思妄想。如:「這個廣告語意曖昧,容易令人想入非非。」 194 〔寶山空回〕 進入充滿珍寶的山卻空手而回。比喻機會雖好,卻毫無收穫。語本《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離世間品》:「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或作「空入寶山」。 195 〔懸駝就石〕 為了剝駱駝的皮,把駱鴕懸起,去就置於樓上的磨刀石。典出《法苑珠林.卷五三》。比喻用力多而效率低。如:「你不用車把需要的材料都運來,卻寧可工地、倉庫兩邊跑,比懸駝就石還要笨。」 196 〔馨香禱祝〕 虔誠地焚香,向神禱告祝願。形容真誠地盼望。如:「生活安樂,是我們大家所馨香禱祝的。」 197 〔鑒貌辨色〕 觀察人的臉色、表情。《五燈會元.卷八.清泉守清禪師》:「僧問:『和尚見古人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師曰:『情知汝不肯。』僧云:『爭知某甲不肯?』師曰:『鑒貌辨色。』」《野叟曝言.第三十三回》:「那知烏龜、鴇子,是世上第一等精靈不過的東西,鑒貌辨色,早已猜透了九分。」亦作「見貌辨色」、「鑒毛辨色」。 198 〔驢前馬後〕 官員出行時跟隨在前後的衙役差卒。亦可指身分卑下,聽人使喚的人。《五燈會元.卷一三.洞山良价禪師》:「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祇認得驢前馬後底,將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二折》:「小人是個驢前馬後之人,怎敢認義那壁秀才也。」 199 〔鑽冰求酥〕 鑽冰求取酥油,比喻事情不會成功。《菩薩本願經.卷三》:「譬如鑽冰求酥,是實難得。」 200 〔鑽冰取火〕 比喻極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語本《法苑珠林.卷五五》:「未見鑽火得冰,種豆得麥。」《西遊記.第二十八回》:「我這一去,鑽冰取火尋齋至,壓雪求油化飯來。」
201 〔鸚鵡學舌〕 鸚鵡學人說話。《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越州大珠慧海和尚》:「僧問:『何故不許誦經,喚作客語?』師曰:『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後以鸚鵡學舌比喻人云亦云,搬嘴弄舌。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