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中医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养生、健身、防病、治病的文化。中医是一门具有极强传承性的医学,几千年来,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承中,继承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辨阴阳、辨五行、辨病机、辨证、辨症施治的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同时,也传承了静心观性、返观内求的内证实践和修持方法。 在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涌现出了像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朱丹溪等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中医大家。 中医振兴要有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上工”大家 中医文化几千年来得以发展传承沿续至今,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大道中医人才,这些中医大家史称之为“上工”。 《黄帝内经》将医者分为上工和下工,所谓上工,当然是高明的医生,下工就是一般的医生了。何为上工?《内经》中指出:“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无形的,形而上的道的范畴,是心明的东西,人之疾病,十之七、八来源于心明失调,从而演变发生器质性的病症,器质性疾病是有形的,是下工所守,《内经》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 中医治病是看患病的人,西医治病看的是人的病。中医治病首在望、闻、问、切,是在辨证、辨阴阳。西医治病首在化验、CT、核磁共振等,是根据指标断病。 人体是复杂的,生命是奥秘的,现代的西医学以解剖学下手,寻找生命的物质,于是出现了细胞、神经、血管、脏器、DNA……中医学注重养生,强调返观内求,探索生命的功能,找出了精、气、神、脏腑、经络、穴道。 《内经》中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也是病,就是人的机体尚未发生器质性的病变时你去治疗,就会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对人的本体生命有深入透彻认识和把握,具有上工之术,才能做到神形俱守,以神为主,防病于未显之时,把病扼杀于萌芽胎状之中,这正是大道中医的精妙之处。 中医“上工”必须是精于望、闻、问、切的大家。望而知之为神,闻而知之为圣,问而知之为贤为巧,切而知之为上工。望、闻、问、切含有看、观、辨、透的深意,一个能求内证的高明的中医,当他面对病人时,一望就能知道对方是否有病,病在那个阶段,是否形成器质性病变,这便是具有了上工的本领,看形体而观内在,辨气血而知阴阳,透脏腑而通经络。历史上,很多中医大家都具备这种技术。扁鹊观齐桓公,一望就知病尚在皮肤上,而在皮肤上治疗,当然就省劲了。闻其声而了解对方的身体状况也有许多例子。就切脉而言,何为切?切包含了进入的意思,不单单是把手指搭在脉上,而是进入气机。一个真正的上工切脉有三点,其一,首先自己能松静调息,用其长期修持而生成的真气,从食指、中指、无名指切入病人的寸、关、尺、循环而过,气运探寻病人的阴阳,查脏腑阴平阳密,辨识气血运行是否畅通。其二是凝神守一,根据病人脉气的阴阳查看病因病症。其三是集于三指,根据指尖、指肚的轻微反映来辨证、辨经、辨病。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论病的基础和主要医术。 中医“上工”完成了望、闻、问、切的诊断后,在辨证施治的开方中不仅仅是下药,开方包含着开出季候、地域、服药时辰、引经药等。在什么季节患病,所处南方还是北方,根据药的君、臣、佐、使、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而在剂量上把握,而且不同的病症服药的时辰也不同。 中医“上工”熟于术数的运用。数术通天地,在人类社会中,数字是一种载体。就“用”而言,现代科技把数字作为一种媒介,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使电子科技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从其“体”来讲,数字的内涵还要大得多,数字是含有生命源场的。每个自然数都含有阴阳,含有五行信息,宇宙气息。很多年以后,在破译人体生命密码,揭示宇宙奥秘方面,数字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关键是怎样找到切入点。在中医、中药组方中,数字在防病、治病上也早已被用于实践。中药组方中,每单位药的克数、针对病症的用药属性数、药的剂量数、服药的时辰数等,无一不体现人天相应,易医相通。在一代名医张仲景对大枣的运用中,就充分体现了数字之阴阳五行对人体及疾病的重要性。《灸甘草汤》中,用大枣30个,“大枣,性味甘平,能扶脾养胃,助阴补血。”为什么养阴药方中用30个大枣呢?数字中有阴阳,自然数中的1-10的基数中,2、4、6、8、10皆为阴,而这五个阴数相加,正好是30,是群阴凑集一起。在另一个养阳的《当归四逆汤》中,同样用大枣,但却是25个。1、3、5、7、9这些自然单数归属阳数,而五个阳数凑集一起也正是25。一个养阴,用30,一个养阳用25,充分证明了数字对于发挥药材作用的重要性。如果不这样做,只能证明你不是一个通晓易医的上工大夫了。数字在药方中是可以达到治病效果的,而数字也能单独在帮助人体健身、祛病、养生延年上起到极大的功效,关键就在于术了。有了术的帮助,数就能发挥作用了。所以《内经》在开篇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知道就是得道。知什么呢,就是心明了。当你达到一个心明觉者的境界层次后,你就得道了。 中医“上工”要易医相通。中医里最重要最核心的医理是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周易主要也是讲阴阳变化,所以,易医相通。“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即是本于阴阳。中医治病,主要考虑的宏观的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治病在于调整阴阳。人天是相应的,天人是合一的,作为宇宙、自然界中的生命个体,人体本身和宇宙、自然界中的阴阳五行紧密相关,相互感应。人体对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有质有形、有质无形的各种场辐射是有感应的。作为一个中医上工,需要懂得自然环境阴阳五行场与人体的关系。《内经·素问》篇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易·系辞》也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最终的归纳。中医上工一切从阴阳入手,一切从阴阳结束。而其中始终贯穿运行的便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合。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是广义的,而每行中也是含有阴阳的。例如:火对应人体五脏中之心脏,但火有相火、君火、神火、邪火、虚火、实火、上火、下火等,而心脏中这个心,却不是狭义的脏器管,这个心是神明,是道器合一。所以明心、养心、静心都是为了追求观性、追求本质,以达养生。 自然界中的各种含有生命的物体,其阴阳五行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特别是这些物体本身阴阳失衡的时候。例如有一个学生脾胃经常会产生过敏性痉挛痛,去了许多家医院也查不出病因,治愈不了。后经一中医上工随查,发现这个学生每天上学路上经过的一棵几百年古槐是“病因”,学生本体阳本受古槐散发的阴气大补而呈亢盛,本体阳木气(肝)太盛,克其脾胃气(土),使脾胃产生了过敏性痉挛痛。知道病因后,学生避开这棵古槐,就没有再犯病。 天人合一,人天相应是大道中医的重要理念,它与中华民族儒、释、道文化的天人论是相融相通的。佛学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练性,儒家讲存心养性,中医讲静心观性,在这里都是追求一个人的本然。人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时,就能把握阴阳、运用阴阳,取天道之有余,补己身之不足。天地巨能可为己所用,开发调动人体内存的潜能,激发生命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