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①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②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③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④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⑤。然⑥遽⑦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诈⑧也。 【注释】 ①罔:无,没有。 ②诗出自宋代词人晏殊词《蝶恋花》。诗句的意思是:昨夜一夜西风,碧树尽凋,西风肃杀。独自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不见斯人,百感交集,无限惆怅。王国维引此三句诗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界,与原意已不相关,只是借题发挥,但却别有新意。 ③诗出自宋代词人柳永词《蝶恋花》。欧阳永叔,即欧阳修。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这里,王国维将柳永误为欧阳修了。诗句的意思是:为了她,为了那份相思,我即使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决不后悔。王国维借此二句诗来谈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二境界,显然已超乎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 ④诗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诗句的意思是:元灯节上,如云的美女都不是我所关注之人,我在千百人群中寻找她,却总是芳容难觅。突然,我眼前一亮,发现那一角残灯旁边,她终于出现了。原来,她在那冷清的地方还未归去,还似有所待啊!王国维借此三句诗来谈古今立业、治学的第三境界,已远非原诗的意境了。诗句中的他,即她。辛幼安,即辛弃疾,其字幼安,号稼轩。 ⑤道:说。 ⑥然:但是。 ⑦遽:匆忙,急。这里作草率讲。 ⑧不诈:诈,欺骗。不诈,这里是不赞同或不同意的意思。 【今译】 古今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经历过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些话不是大词人是讲不出来的。但是就草率地凭这个意思去解释各种词,恐怕晏殊、欧阳修等人也不会同意吧。 把本来不相干的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共三句话连缀成“三境界”说,从而脍炙人口。 这是对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立业、治学过程中三种境界的论述,极富真知灼见。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叩打学门时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夫到家,灵犀相通,炉火纯青,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和欣喜恬适。 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奋斗过程的综述与总括,把本不相干的这三句名言连缀成“三重境界”之说,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本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诗句的意思是: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独自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不见斯人,百感交集,而无限惆怅。 这一境界以西风刮得树叶凋谢,表示出当前形势的恶劣,而只有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才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才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才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对立志、下决心的真是写照,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意思是:为了她,为了那份相思,我即使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决不后悔。王国维借此诗句来谈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二境界,显然已超乎原诗相思怀人的情怀了。 这一境界描述了为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一种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的过程,不仅有躯体上的苦乏,更有心志上的锤炼。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追求,所有的一切都将在所不惜。这是一种执着追求,忘我奋斗的历程。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意思是:元灯节上,如云的美女都不是我所关注之人,我在千百人群中寻找她,却总是芳容难觅。突然,我眼前一亮,发现那一角残灯旁边,她终于出现了。原来,她在那冷清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啊!王国维借此三句诗来谈古今立业、治学的第三境界,已远非原诗的意境了。 这一境界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能豁然的领悟惯通,就会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换言之,寻找到真正自己要走的道路,加上执着地追求,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中,这是何等的欣慰! 然而世间也有不经过自己努力就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不可靠的。机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认识到它并且及时抓住它,既使这样,成功还得通过努力奋斗。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人生不会处处有绿灯。 人生路上,我们须深深领悟这三种境界,以免未上高楼就叹息止步。只有坚韧不拔,敢于傲视苍穹,敢于“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领略到“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奇瑰意境,才能感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高妙旨趣。 具体诗词为: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原词:宋·晏殊蝶恋花①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 罗幕轻寒,③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⑤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疑难点注释】 【注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 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⑤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第二境原词【宋】柳永《蝶恋花》 ①伫倚危楼风细细,②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③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④对酒当歌,⑤强乐还无味。⑥ 衣带渐宽终不悔,⑦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①伫,长时间站立。 ②危楼:高楼。 ③黯黯:迷蒙不明。黯黯,心情沮丧,无精打采。 会,理解。 ④拟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狂放不羁。 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⑥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⑦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翻译】 久久地倚靠着高楼的栏杆,在微风习习中极目远望,一缕春愁从天边黯然升起。残阳中苍茫的大地云霭缭绕,有谁能理解我凭栏远望的意思呢? 想要放纵身心一醉方休,以酒当歌排潜心中的愁苦,怎奈强作的欢颜终究索然无味。那么就让我无怨无悔地在相思中消瘦下去吧,为了你而憔悴老去也心甘情愿。 【赏析】 《蝶恋花》又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不同名称。这一词调经常用来表达“男女相思”的主题。 上阕情、景交融,写作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春愁油然而生,由望远而怀远。下阕抒发情感,写作者为了排解相思之苦借酒浇愁,而结果相思未解更觉无趣,于是索性任自己的思绪飞扬,发出为了思念中的情人甘愿消瘦憔悴的感慨。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者久久地站立在高楼之上,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的春风勾起了他对远方情人的相思之情,于是在目力所及的天际,一股愁绪黯然升起并迅速蔓延开来。让愁绪生于天际,是为了让这愁绪由远而近、由小而大,这样既使人感受到作者的相思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久长,也给无形的相思赋予了一种如云似雾的形象,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愁绪的翻涌、思念的流动。另外,魂牵梦绕的情人远在他乡,人们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那生于天际的愁绪或许就是她“放飞”的!虽然天各一方,无法相见,但思念的愁绪将两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意境,这样的表现手法,巧妙、浑厚而又浪漫天成。 “草色烟光残照里”,既是作者眼前的实景,也是他内心愁苦的写照。草色青青、暮霭氤氲,黄昏的落日将一抹斜阳泼洒在苍茫的大地上,使得目力所及是那样的空旷寂寥。然而,更加寂寥的是内心,思念已经使他的内心如眼前的大地般荒芜。一个“残”字,道出了作者的无奈和凄凉。是的,除了思念,他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默默“无言”,独倚高楼,极目远方,遥寄相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无言”,胜过万语千言,包含万千思绪,囊括万千风情。可是,有谁能理解这种无言凭阑念远相思之意呢?远方的情人,你能理解吗?很少有人没有尝过相思之苦,然而苦到让人无法“会”意、不能理解,当是苦到了极致。 下阕,作者似乎豁然开朗,想痛痛快快地大醉一场,“对酒当歌”,强作欢颜,借此放纵身心,把苦涩的愁绪抛到九霄云外。然而,思念是根植于心的,用酒来麻醉自己和强迫自己开心,简直就是自欺欺人,到头来不仅没有排遣愁苦,反而使自己越发地感到无聊、无趣、无味。不过作者并不是以此来说明“借酒浇愁愁更愁”这一尽人皆知的道理,而是进一步反衬自己对远方的情人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和强烈,更重要的是,为下一句起到转承的作用。 结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是全词之睛、通篇之警策。既然“对酒当歌”也无法排遣心中的愁苦,那么就索性任由自己的愁绪漫天飞舞,让相思来得更猛烈些吧!相思是一种折磨,但这种折磨苦中含蜜,为了心爱的人,哪怕被相思折磨得瘦骨嶙峋、憔悴老去也在所不惜!一个“终”字,使得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靡他的才子词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对“消得”的解释稍有争议, 《古诗十九首》里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诗句,以上结穴或许是从这两句演化而来,但古诗显然表现得较为含蓄、平和,与之相比,柳永的表达更直白,感情更浓烈,态度更决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借用柳永的这两句词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忘我、坚韧、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和词的原意不合,但足见他对这两句词非常欣赏。 【柳永小史】 柳永(984年-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因在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当时他和兄长三复、三接被世人誉为“柳氏三绝”。 柳永在宋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李煜是宋词婉约派的开门人,那么柳永就是将婉约风格推向了鼎盛。在形式上,他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成为能够容纳更多内容的长调慢词;在内容上,他摆脱了官词的束缚,大胆地描写市井百姓的情调和情绪;在语言上,创造性地大量使用民间俚语,使词通俗化、口语化。正因为如此,他的词不仅风格浪漫多情、委婉凄美,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当时广为流传,以至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三变作新乐府,天下咏之”。乐工每谱得新曲,必找他填词,而歌妓只要唱了他填词的歌曲,就会“声价十倍”。这是宋代任何词人都无法相比的。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大家中,死后形成节日祭悼民俗的只有两人,一位是屈原,另一位就是柳永。自北宋仁宗到南宋高宗的上百年间,为了祭奠这位词人,清明节风行“吊柳七”的民俗,也叫“上风流冢”。据说仁宗皇帝听说了这件“奇事”,不太相信,就派了一名大臣前往柳永的葬地乐游原上探看虚实,结果大臣回来后,不仅证实确有其事,还抄录了一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仁宗看后,不禁为自己埋没了人才而脸红。 第三境原词【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①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宝马雕车香满路④。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⑤。蛾儿雪柳黄金缕⑥,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⑦。 【注释】 ①元夕: ②花千树:形容花灯灿烂像千树花开。这是以花比灯。 ③星如雨:形容燃放烟火,冲上云霄,自空而落有如星雨。 ④宝马雕车:指装饰华丽的车马。这句是写街道上人来车往观看灯火的情景。 ⑤凤萧:即排萧,古代乐器。玉壶光转:指月亮慢慢落下。玉壶比喻月亮。一说是玉雕的灯。鱼龙:鱼形、龙形的灯。鱼龙舞,指在街上舞动那些鱼形、龙形的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元夕观灯妇女头上戴的装饰品,用彩绸或彩纸制成。这里形容观灯妇女的盛妆。盈盈:形容女子仪态美好的样子。暗香:这里借喻美人。古时妇女常佩香囊等物。 ⑦蓦然:突然。阑珊:零落稀少。 【赏析】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此词却别开新意,题为“元夕”,首先描绘了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记叙了一对意中人长街巧遇的情景。词中那位独立“灯火阑珊处”的女子,也许并非实有其人,不过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上片状景,铺叙元夕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开篇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把火树写成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此两句好就好在想像: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了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尔后自空中而落,好似万滴晶莹的水珠洒在夜空。前句化用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句是比喻、也是纪实,据吴自牧《梦粱录·元宵》载:“各以竹竿出灯球于半空,远睹若飞星”。这两句从大处着笔?总叙元夕全景,突出灯节灯多,接着四句!写人们欢度良宵的种种活动,词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物,而是通过车马、道路、鼓乐和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等画面,烘托出游人繁盛,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看吧,贵族之家的“宝马雕车”驶过来了,在他们经过的道路上,散发着阵阵浓郁的幽香;听吧,清脆悦耳的箫声在夜空中回荡,实在令人心旷神怡;月亮已经西沉,可是大街小巷还沉浸在欢娱热闹的气氛中。作者在极力描绘元夕繁华热闹的场面,是为了反衬节拍“那人”自甘寂寞的孤独情怀。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带满了元宵特有的蛾儿,雪柳等装饰品,她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不停的说笑,带着阵阵香气向人群中走去,这两句既是对上片倾城欢度元宵的补叙,作为两阕之间的过渡,也是为下文作铺垫。“众里”以下四句,是全词的意脉所在,寄托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情怀。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走遍大街小巷,穿过熙攘的人群,在百千群中只寻找那一个意中之人,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回头一看,竟在灯火稀落的僻静去处,在那一角残灯旁,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个意中之人而设,全词以和婉的笔调,优美的意境收束,给读者留下回味和联想的广阔余地,情韵深长,引人入胜。 本篇是稼轩词中属于婉约风格的作品,作者笔下的“那人”不慕繁华,自甘寂寞,与世人情趣大异,是一个富于象征性的形象。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举此词“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原文如此);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种最高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