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什么是虚伪?虚伪就是虚假、不真实的态度以及不真实表达自己内心态度的行为。拉罗什福科尝说:“伪善是邪恶向德性所表示的一种敬意。”邪恶要装出有德性的样子,这说明邪恶自知理亏心虚,这说明邪恶知道邪恶若不加掩饰就在社会上吃不开,这说明社会上存在着来自德性的巨大压力,所以伪善实际上是邪恶向德性表示敬意。 什么是虚伪?虚伪就是虚假、不真实的态度以及不真实表达自己内心态度的行为。拉罗什福科尝说:“伪善是邪恶向德性所表示的一种敬意。”邪恶要装出有德性的样子,这说明邪恶自知理亏心虚,这说明邪恶知道邪恶若不加掩饰就在社会上吃不开,这说明社会上存在着来自德性的巨大压力,所以伪善实际上是邪恶向德性表示敬意。 产生虚伪的原因是几方面的。 一、“经济人”特性。虚伪是虚伪者的形象工程,虚伪的目的最终是利益,这里利益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虚伪是虚伪者自己神化自己。神化的目的:一是让别人产生崇拜,从而为自己带来心理满足感,这方面的收益主要是精神收益。二是让别人产生希望与期待感。人是天生的弱者,人总是希望有一个强者和权威能为自己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难题。而虚伪者总是喜欢将自己装扮为“强者”,在这种情况下,会诱致人们倾向与虚伪者进行交往,同时也积极向虚伪者靠拢,这时就有一些人开始向虚伪者进行投资。所以,虚伪不仅能为虚伪者带来精神收益,也会带来物质方面的收益。当然,虚伪也是有成本的:一是伪装的成本;二是被人识破的成本。虚伪者虚伪不虚伪最终取决于虚伪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与计算。 二、信息不对称。在现实世界,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如在计算机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就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计算机的生产商对自己生产的计算机的各项技术指标是了如指掌的,但消费者就了解的很有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客观存在,为一些人进行信息方面的加工提供了一种现实环境。虚伪实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信息加工工程,虚伪者通过虚假手段为别人提供了一种关于虚伪者的错误信息。 三、制度不合理。人治社会是虚伪的催化剂。因为人治社会游戏规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这时,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资源和经济资源就具有了重要的识别和交往意义。在人治条件下,人与人进行交往,人们更愿意与具有高尚品格和丰富经济资源的人进行交往,而不是相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交往不确定性较小而且有利于增加收益。在人治社会,人们注重面子,实质也是一种博弈均衡。法治社会有利于减少虚伪,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虚伪问题。因为“经济人”特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法治社会仍然是存在的。 虚伪在现实中有多种表现。 一、虚荣。 虚荣在心理学研究上是把它当成情绪来看,而这种情绪人人有之,多寡不同。 从心理学上看,虚荣心显示了一种自恋人格。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精神病诊断及数据手册》(DSM-IV),就指出自恋人格的核心是一种被夸大了的自我重要性,期待被他人认为优秀,但并无实际可与之相匹配的成就。虚荣心或自恋人格强的人喜欢做有关成功、权利、聪明、漂亮的浪漫型恋爱的白日梦。虚荣心强的人,对他人的成就优点容易产生妒忌,但却相信是他人妒忌羡慕自己。这是一种认识事物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扭曲。正是因为这种扭曲,这种人对他人缺乏情感上的认同,不会去真正关心他人情感上或实际上的需要。虚荣心强的人,由于喜欢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在对一般人,在对他/她认为是不重要的人面前,显得高傲自负,看不起他人;而在他/她认为是比他/她重要的人面前,却显得很自卑和缺乏自信。这种人还喜欢巴结有身份的人,喜欢用他人的名字来炫耀自己。这点在心理学上称为“借来的荣誉”。这种人是不懂得做人不卑不亢的原则,也不会理解得志不狂、失志不馁的有品味的人格及精神的。虚荣心强的人,不太会客观考虑实际的需求,而想的是面子,就是要做给他人看。 虚荣心理作为人格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与人们成长的环境有关。虚荣心强的父母一般都培养出虚荣心强的孩子。在这种家庭里,要面子是很重要的。这样的家庭里,攀比心理也特别重。另外,虚荣心与焦虑相关联。因为虚荣心与自卑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自卑感下面的,实质上是强烈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说穿了,虚荣心强的人,在他/她那服装、房子、车子、傲慢的姿态、批评讽刺他人以及社会地位的后边,是焦虑,是实质上的自卑。焦虑感进入人格的核心部分往往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期,一旦焦虑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它将会呆在那里,不时会呈现出来。一定量的虚荣心和焦虑可以刺激人对生活的追求并想把事干好,但一旦使用过度就成了一种心理病态。 二、虚套。 虚套在现实中的表现主要有:一是注重空洞的俗套,主要表现在言辞、礼节方面。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一中写道:“若今日所咏,明日亦可咏之;此人可赠,他人亦可赠之,便是空腔虚套,陈腐不堪矣!”二是空敷衍,形式上做到即可。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中写道:“有些虚套应酬的信,我也不必告诉继之,随便同他发了回信,继之倒也没甚说话。”这里的虚套就是一种空敷衍的表现。三是注重空场面,喜欢摆花架子。 虚套的实质是:形式成了内容,内容成了形式;手段成了目的,目的成了手段。虚套在有些情况下也有存在的必要,但不能太注重。形式固然需要,但内容才是根本。达到目的不能离开手段,但目的是实质。形式和手段最终是为内容和目的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三、虚张 虚张的特点是虚假,主要有两种表现。夸大其词是虚张的一种主要表现。做了三分成绩,却说是十分,但对缺点和不足是尽量掩盖和缩小。虚张声势是虚张的另一种主要表现。虚张声势与夸大其词有所不同。夸大其词是在原有基础的放大,而虚张声势就有些离谱。虚张声势是无中生有,是声东击西。明明实质内容一点没有,说起来却是天花乱坠。明明目的是个人利益,却要说成是为公共利益奋斗。虚张声势实质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在向有关方面汇报工作时,这种虚张的现象是实际存在的。产生这种虚张现象的原因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密切相关的。监督的形式主义必然导致实际工作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是产生虚张现象的温床。 虚伪是一种社会异化和浮肿现象,其对社会发展的危害是巨大的。 一、不利于公民的道德建设。虚伪的实质是不真诚。真诚是道德的基础。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但真诚是实现这些道德境界的基础条件。仁、义是真诚的提升,真诚是仁、义的底蕴。没有真诚,何谈仁、义。礼和真诚相比,礼是外在的,真诚是内在的。没有内在的真诚,礼只有形式而无实质。礼只有以真诚为支撑,礼才能将形式与实质统一起来。另外,有了真诚,智的发展就是健康的,否则,无真诚的智就只能是骗人的把戏,就只能是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英国谚语:虚伪鼓动我们把自己的罪恶用美德的外衣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难。俄罗斯谚语: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印度谚语:虚伪的真诚,比魔鬼都可怕。 二、不利于社会的制度建设。真诚也是社会发展的秩序保证。有真诚,则个人与社会的承诺就能得到遵守,而遵守承诺则社会有机体运行就会有秩序。这样,对于一个社会竞争主体而言,预期就有价值,契约就能得到有效执行,交换和合作就能得到顺利实现,资源就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内得到有效配置。法治本质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遵守众人的约定。所以,有了真诚,法治社会也就有了保证,法律就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再完备的法律,也不可能穷尽所有可能的情况,所以,外在的法律形式必须与内在的真诚世界和个体自觉有机结合,才能使法治走向更加完善的程度,也才能使法治社会的运行成本更小和运行更高效化。 三、造成社会资源的无意义消耗。格拉宁说:虚伪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因为虚伪本身什么也不是。泰戈尔说: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虚荣心强的人,不太会客观考虑实际的需求,而考虑的主要是别人的评价。买房子、购车子,主要目的不是实用,而是为了攀比和别人看。结果是面子和形式有了,但丢失了里子和内容。俗话说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虚套导致不必要的华丽,既浪费时间,也浪费金钱,而作用甚小。虚张导致社会信息失真,增大了相关决策主体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另外,虚张本身也需要一些社会资源的投入,这对社会而言,也是一种无谓的浪费。 解决虚伪问题,要采取多种手段。 一、要创新制度体系,增大讲虚伪的成本。制度建设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从而缩小了伪造空间,增大了虚假现象被发现的可能性。而公平和公正则减少了虚伪的实际意义。因为公平和公正的底蕴是理性精神,而理性与虚伪是背道而弛的。理性的核心是“真”和“求真”,而虚伪的核心是“假”和“作假”,二者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 二、要注重国民性的改造。虚伪问题也是一个国民性问题。改造国民性,可从习俗改造入手。习俗与文化价值观念是相互表里、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文化价值观念通过人们的习俗得以表现,习俗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与形式。一方面,习俗随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习俗的变化对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有重要作用。 三、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应当在解决虚伪问题中起到主导作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相比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更多,而这些面临的问题都需要政府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去解决。在解决虚伪问题中,政府应起带头表率作用。政府要带头改革一些繁文缛节,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要采取一些切实有力措施制止一些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对虚假现象要进行严厉制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