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文的开始我提到:同步的精髓是指按照母语的学习规律和要求学习包括英语和其它任何外语,因为任何语言的学习规律大体是相同的。您是如何学习中文的,就如何学英文吧。请把英语当作第二母语来学,而不要把它当着第一外语来学。在这一章我将带着大家循着母语的学习轨迹悟出英语和其它外语的学习规律。
回想一下我们从不会说话到牙牙学语再到会读会写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母语是先从听说开始的,婴儿在出生后,他的双耳就不断受到自然环境的刺激直到能说话。小孩刚说话时,吐词含糊不清,但他会毫不气绥地不害羞地不断跟大人学说话。记得我外甥在刚会说话时老是说不清“舅舅”二字,好像过了一两年才把它说清楚。在整个过程中他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不耐烦。小孩在学说话时也没有像我们初学英语时先学书写、音标和语法再练听说,或练听说和学书写、学音标和语法同时进行但以学音标、学语法和读写为主,而是既不“过问”书写、拼音也不过问语法。结果是在学龄前孩子们就能较自如地用母语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大人及同龄人交流,尽管他们不识字、不懂拼音也不懂语法。 如果小孩患先天性耳聋或在孩提时患后天性耳聋,那么由于大脑缺乏声音刺激,导致不会说话或说话有障碍,即所谓的十聋九哑。如听力无问题,但不开口学说话,口语也不会好。我父母从老家江苏来上海定居已有40余年,自然听得懂上海话,但他们至今还不会讲上海话。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从不开口学上海话。学会说话而不去学识字和写字,就会成为文盲。如果让大家在是做“聋哑”还是做“文盲”这两个选择中任选一项,我想大家都会选择做文盲。在现实生活中,文盲遇到的麻烦肯定少于聋哑人遇到的麻烦。退一步说,作为上海人如果你识字而听不懂上海话又不会讲上海话,那么你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聋哑人在生活中面临的窘境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那怕他不是文盲。 在上小学时,孩子们都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识字、写字、学拼音、学语法。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一直是以同步规则在学母语,即先听说后读写,然后就是听说读写全面提高。而且在读写上面花的时间远较听说为少。我们决非只是在上语文课时学中文。母语的学习发生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在数学、物理课上学母语,我们通过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学母语,我们在读小说、报刊和杂志时学母语,我们在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们谈话时学母语,我们在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学母语......在小学至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我们除了以听说读写方式学习中文外,还花较多时间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熟记成语、典故、俚语。对于生词、词组和成语,我们均是无条件地接受之,无论是发音、书写还是释义。好像还没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吧:为什么不能用“管它四八三十二”来代替“管它三七二十一”,也没人会问为什么大家的“大”发da,而指医生的大夫中的“大”却读成dai?总之在中文学习中,我们是抱着非常宽容的态度,无条件的接受前人总结出来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化和规则。 拼音和语法在母语学习中起何作用呢?我认为拼音和语法只是学习中文的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拼音可指导学生读生词和写生词,小学后一般就不再教拼音和用拼音了。语法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说话和写作。高中毕业后我们大都不再学语法和考语法了,除非你大学或研究生的专业是语言文字和相关专业,你从事的职业与语文教学和文字研究有关。 我们高中毕业后,一般情况下均能在各种场合较熟练的应用母语,以满足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虽然我们很少有机会再上语文课,但我们学习母语的进程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这一进程一直与我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相伴随。但进程的快慢却因人而异,语文老师、新闻工作者、作家等会较一般人更重视中文。他们从事的职业要求他们不能像常人那样仅仅满足听得懂和看得懂,还要有扎实的口头和笔头功夫。运用语言时,我们很少用拼音也不死抠语法,而是凭多年培养出来的语感正确使用母语。我们往往用“出口成章”来形容某人口才好,用“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形容某人文笔好。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和阅读时往往是通过“顺不顺耳,顺不顺口,顺不顺眼,顺不顺手”来判断句子有无语法错误。笔者早已将上小学时学的拼音忘得一干二净,但并未感到不懂拼音对我使用中文有何影响,同时我在写作、翻译、修改文稿和讲座时都是凭语感在使用通顺地道的母语。由此可见,拼音和语法只是我们学习母语的一个阶段。经过多年的语言学习和应用,凭着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对母语的直觉,我们的母语水平已基本能胜任平时的需要。 学习和应用母语的过程是如此,学习和应用英语和其它外语也不例外,一定是听说领先于读写,先听后说。因为违背语言规律学英语,才导致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语法英语。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提倡宁可先做文盲,而不先做聋哑,能听能说后再扫盲。在学习母语时,听说领先于读写,也就是说读写滞后于听说。同时说也滞后于听。如果大家认可胎教的科学性,那么小孩在出生前就已受到外界声音刺激。如果我们以6岁健康儿童的听说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读写的标准或起点,那么我们至少花了6年时间才能说。为什么听与说要等6年才“相会”呢?因为婴儿的大脑、牙齿、口腔面部肌肉等与说话有关的器官需要时间发育和发达,婴儿还要花时间多听,多模仿以便能听得懂、说得清。 现在为数不少的中国孩子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文的,即从8、9岁开始学,也有5、6岁就开始学英文的。这样以来,我们不难发现学习英语的起点高于学习母语的起点。一是与语言有关的器官已基本发育,二是孩子们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并且在与它人用中文沟通时无太多的语言障碍。 如果拿中文与英文的文字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中文是象形文字;英文是拼音文字;中文是由各种笔画和偏旁部首组成的;英语是由26个字母排列组合而成,因此英文较中文容易记忆、识别和书写。我们由此可得出:在英语学习中,读写滞后听说的程度较汉语学习中读写滞后听说的程度为小,在语言学习初期,同步规则更适用于英语。 而且如果拿中国字与拼音的关系和英文单词与音标的关系加以比较,我们还发现汉字对拼音的依赖性高于英文单词对音标的依赖性。通常汉字和拼音不会以书面形式同时出现;英语单词与音标也不会以书面形式同时出现。我们请一位不懂英文的中年人和一位年龄相当且不懂中文的英国人做个小测验。首先分别教他们英语音标和汉语拼音。在教中国人音标时我们还按英语国家教本国孩子那样教他26个字母中每个字母和几个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和规律。然后分别用中文的“饭店”和相应的英文“HOTEL”来测验双方的拼写能力和发音能力。我们用中文说“饭店”再让英国人写饭店,结果肯定是他写不出。或让他看着“饭店”这两个字,请他读音,结果是他肯定发不出音。同样我们用英文说“HOTEL”,让中国人写出来,结果是他可能不会完全拼对,但至少能写出“T”和“L”这两个字母或更多。或让他看书写的“HOTEL”再请他读音,结果是即使他读不准,但很可能会把“T”和“L”的音读出来。由此可见在英语学习和教学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在音标上,甚至不学音标也不妨大碍。关键是要设法用耳听正确发音再即可模仿,同时总结和掌握英文单个字母和多个字母组合在英文单词中的发音规律。 其实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在音节组合和单词发音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拼音中m+ing读“明”,与英文单词“swimming“中的“m+ing的ming”发音相似。所以我们可以说拼音对学英语特别是发音和拼写有帮助。说到中英文的句子结构特别是句子中各成份的顺序,我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英文语序要么与中文语序完全一致,要么与之完全相反。有时也有部分相同部分相反的情况,故对国人而言,英语不会很难学,甚至比中文容易。 上面提到语法在母语学习的作用,我强调语法是学习语言的一个手段和过程,在母语学习中我们经历了一个由无语法到学语法再到无语法的过程。第一个无语法是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是实实在在的无语法;第二个无语法是在有一定语感前提下的无语法,其实此时语法以隐性形式存在,因为我们对语言已较熟悉,一般情况下不需动用它。英语语法的学习也要有无语法阶段。但相当多的人在学英语时,没有两头的无语法阶段,只有中间的学语法阶段,而且学了多年英语,就是抱着语法这支拐杖不放,老是形不成语感,只会做语法题,而在使用英语时又无法下意识地遵循语法规则。例如在我修改客户出国材料时,时常在他们书写的英文里发现很多语法错误,因此我可以说这种没有语感的语法是无法无天的语法,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根本派不上用场。 要想让语法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就必须像学母语一样,经历无语法、学语法、无语法三步曲。在学语法时,除记语法规则外,还应象学数理化那样,将语法现象用公式的形式进行总结、记忆和应用。最好是通过记典型句子来熟悉语法,不要花过多时间对语法和英语惯用法刨根问底,而要无条件地接受之。同时培养类似母语的语感。笔者在多年英语学习实践中,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故能得心应手地在对外交流、出国咨询、口译笔译、英语教学方面使用英语。 在此我还要提一下在中英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辩证关系。我在上面提到从语言学习的自然过程我们发现听说发生在前,读写发生在后。学会读写后,要想把中英文或其他语言学得更好,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应该使听说读写同步发展和提高。口才好的人通常文笔也好,文笔不错,一般口才也不差。听说读写这四种技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无论学什么语言,听说读写均要抓,特别是千万不要只抓读写而忽视听说。因为包括汉语、英语在内的任何语言的生命是声音。没有声音只有文字的语言是无生命力的,用语言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声音的语言等同于已消亡的语言。 在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常是听说滞后读写,从文字理解词语意思较从声音理解词语意思容易。经常是听不懂英语单词或一句话,但把它们写出来却认识。这是语音与语意脱节造成的。原因是我们很多人只重视英语文字的学习,而忽视了声音这一语言要素。这里的声音是指外界正确英语语音加上英语学习者模仿英语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会出现只重视英语文字的学习,而不重视英语语音的学习呢?我想除了英语环境外,最主要的是很多朋友并没有按母语学习的自然规律来学英语,他们把英语当着一门功课和学问来学,只在上英语课时学英语,学校考英语我就学英语,学校考什么我就复习什么,考试中无口语测试,大家就不练口语。也没把英语当成一门工具来学,没有想办法在学英语时如何用英语。我们也没有用当时我们学说母语的劲头来学说英语,相当多的人因为一次读不准就失去了耐心或怕别人笑话而不勤开口。因为功夫不到家,英语学得不熟悉,故很难建立我们在使用母语时建立的“条件反射”,也无法达到说母语时“嘴比脑快”的境界。 还有几种现象我也想在此进行探讨。 现象一是有时对一个单词或一句话,学员们听不懂,把它们写下来,他们又看不懂,既然如此他们当然听不懂了。故要想提高听力,还要提高阅读能力。一般而言,我们对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大于听力理解能力。两者成正比关系。要想提高听力就要提高阅读能力。这里所说的阅读是有两种声音的阅读(外界声+自己声),是同时启动眼、耳、口、脑的阅读,而不是单一的用眼、用脑的无声阅读,也不是只有自己的声音,口耳未同步启动的阅读。 现象二是很多英语好的朋友如英语专业大专和大学毕业生,非常注重英语听力和阅读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但忽视说和写方面的训练。只满足于听得懂和看得懂,并未花功夫将听懂和看懂的英语信息储存在大脑,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应用,提高说和写的能力。很多英语较好的朋友对较简单的口语和阅读文章很是轻视。他们并没有仔细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你能将你听得懂看得懂的简单英语在实际生活中活学活用嘛?二是英语的使用如同母语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多是简单而纯正的英语。要想提高说和写的能力,除重视之并用心记外,还要换一下角色。如把自己从学生的角色换成英语教师或英文记者的话,那么您一定会重视说和写。我对这点深有体会。在从事英语教育前我不太重视背好的语句和文章,只满足于听懂和看懂。作了老师后我有压力要用英语授课,要举例句帮助学员理解生词,故我特别注意在听懂和看懂的前提下多记多背,将好的素材为我所用。 现象三是在听外教讲座、看原版电视教学片或听我讲课时,有些客户和学员认为英文内容较难、程度高,自身英文水平较差,感觉很费力、跟不上,故中途放弃听课和学习。只要回想我们孩提时学母语的情景,他们就不会这么做。我们在学母语初期,置身于大人中和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环境中,所闻所见的并不是我们都能理解的,但我们并无放弃的念头,而是以强烈的好奇心继续学,直到弄明白为止。其实语言学习不同于其它功课的学习,教材或授课内容有难度以至听不懂、跟不上正是要继续学的理由而不是放弃的理由。语言是可以采用填鸭式教学法授课的。现在很多小孩能讲大人话却不能解答高中数理化问题这一现象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学一些较难的英文有助于加快学习进程。 现象四在我与客户和学员交流时我发现让他们用英语表达一个并不复杂的中文句子时,有几种情形:一是说出的英语又好又快,几乎是脱口而出;二是完全说不出;三是沉思一会,说出来的英语不是有语法错误就是不地道。好像还没有发现这种情形,想了一会儿最后还能说出地道正确的英文。这一事实充分说明英语学习需要“熟悉工”。正所谓与其把语言分成难易两类,还不如把其分为熟悉和不熟悉。 现象五是许多朋友只在课堂上学英语,而不会像学母语一般,利用课外的一切机会,从生活中学、在玩中学。 综上所述,要学好英语,我们一定要按照母语学习的规律学,用学母语的劲头学,以学习母语的标准来学。如果用违背母语学习规律的方法学英语,我们终究会学不好这门国际化语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