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系列【6】:衣食足而知礼仪 【原文】 王曰:“吾惛①,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注释】 ①惛:同“昏”,昏乱,糊涂。 ②恒产: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 ③若:转折连词,至于。 ④放:放荡。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侈:放纵挥霍。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 ⑤罔: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⑥制:订立制度、政策。 ⑦轻:轻松,容易。 ⑧赡:足够,充足。 ⑨奚暇:怎麽顾得上。奚,疑问词,怎麽,哪有。暇,余暇,空闲。 【译文】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明确的教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读解】 齐宣王已经完全被孟子的言语所打动,所以态度诚恳地请孟子“明以教我”。直到这时孟子才完全正面地展开了他的治国方略和施政纲要。归结起来,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有恒产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食后治礼仪。 这就是《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 所以,光靠“勒紧肚子闹革命”是不行的,越穷越光荣也是自欺欺人的。 而且,仅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无恒产者”也是最危险的因素。因此孟子认为在我们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从富民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让他们不仅能够养家糊口,而且还有一定的产业。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谈得上“治礼仪”的问题。 讲清楚了这一层道理后,孟子才转到第二层意思,即较为具体的展示他的富民兴教的蓝图。我们不难发现,他在这里所展示的富民兴教的蓝图,几乎与他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模一样。一个国家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到了另一个国家。孟子就是这样,像他的前辈孔夫子一样,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希望:“行义以达其道”,为救世济民而不辞辛劳,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积极入世的理想精神,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