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mihu16 2010-01-01

题解:追述周朝始祖后稷的事迹。

 
原文:
厥初生民1,时维姜嫄2。生民如何?克禋克祀3,以弗无子4。履帝武敏歆5,攸介攸止6,载震载夙7。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8,先生如达9。不坼不副10,无菑无害11,以赫厥灵。上帝不宁12,不康禋祀13,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14,牛羊腓字之15。诞寘之平林16,会伐平林17。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18。鸟乃去矣,后稷呱矣19。实覃实訏20,厥声载路21。

诞实匍匐22,克岐克嶷23,以就口食24。蓺之荏菽25,荏菽旆旆26。禾役穟穟27,麻麦幪幪28,瓜瓞唪唪29。

诞后稷之穑30,有相之道31。茀厥丰草32,种之黄茂33。实方实苞34,实种实褎35。实发实秀36,实坚实好37。实颖实栗38,即有邰家室39。

诞降嘉种40,维秬维秠41,维麇维芑42。恒之秬秠43,是获是亩44。恒之穈芑,是任是负45,以归肇祀46。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47,或簸或蹂48。释之叟叟49,烝之浮浮50。载谋载惟51,取萧祭脂52。取羝以軷53,载燔载烈54,以兴嗣岁55。

卬盛于豆56,于豆于登57,其香始升。上帝居歆58,胡臭亶时59。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译文: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注释:
  1.厥初:其初。
 2.时:是。姜嫄(yuán):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
 3.克:能。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
 4.弗:"祓"的假借,除灾求福的祭祀。
 5.履:践踏。帝:上帝。武:足迹。敏:通"拇",大拇趾。歆:心有所感的样子。
 6.攸:语助词。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
 7.载震载夙(sù):或震或肃,指十月怀胎。
 8.诞:迨,到了。弥:满。
 9.先生:头生,第一胎。如:而。达:滑利。
 10.坼(chè):裂开。副(pì):破裂。
 11.菑(zāi):同"灾"。
 12.不:丕。不宁,丕宁,大宁。
 13.不康:丕康。丕,大。
 14.寘(zhì):弃置。
 15.腓(féi):庇护。字:哺育。
 16.平林:大林,森林。
 17.会:恰好。
 18.鸟覆翼之:大鸟张翼覆盖他。
 19.呱(ɡū):小儿哭声。
 20.实:是。覃(tán):长。訏(xū):大。
 21.载:充满。
 22.匍匐:伏地爬行。
 23.岐:知意。嶷:识。
 24.就:趋往。口食:生恬资料。
 25.蓺(yì):同"艺",种植。荏菽:大豆。
 26.旆(pèi)旆:草术茂盛。
 27.役:通"颖"。颖,禾苗之末。穟(suí)穟:禾穗丰硬下垂的样子。
 28.幪(měnɡ)幪:茂密的样子。
 29.瓞(dié):小瓜。唪(běnɡ)唪:果实累累的样子。
 30.穑:耕种。
 31.有相之道:有相地之宜的能力。
 32.茀:拂,拔除。
 33.黄茂:指黍、稷。孔颖达疏:"谷之黄色者,惟黍、稷耳。黍、稷,谷之善者,故云嘉谷也。"
 34.实:是。方:同"放"。萌芽始出地面。苞:苗丛生。
 35.种:禾芽始出。褎(yòu):禾苗渐渐长高。
 36.发:发茎。秀:秀穗。
 37.坚:谷粒灌浆饱满。
 38.颖:禾穗末稍下垂。栗:栗栗,形容收获众多貌。
 39.邰:当读作"颐",养。谷物丰茂,足以养家室之意。
 40.降:赐与。
 41.秬(jù):黑黍。秠(pǐ):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
 42.麇(mén):赤苗,红米。芑(qǐ):白苗,白米。
 43.恒:遍。
 44.亩:堆在田里。
 45.任:挑起。负:背起。
 46.肇:开始。祀:祭祀。
 47.揄(yóu):舀,从臼中取出舂好之米。
 48.簸:扬米去糠。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
 49.释:淘米。叟叟:淘米的声音。
 50.烝:同"蒸"。浮浮:热气上升貌。
 51.惟:考虑。
 52.萧:香蒿。脂:牛油。
 53.羝(dī):公羊。軷:读为"拔",即剥去羊皮。
 54.燔(fán):将肉放在火里烧炙。烈:将肉贯穿起来架在火上烤。
 55.嗣岁:来年。
 56.卬:仰,举。豆:古代一种高脚容器。
 57.登:瓦制容器。
 58.居歆:为歆,应该前来享受。
 59.胡臭亶(xìu dǎn)时:为什么香气诚然如此好。臭,香气;亶,诚然,确实;时,善,好。


【赏析】
  中国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但以叙事为主的史诗却一向不发达,因此《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几篇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便受到今人的充分关注。《大雅》中的《生民》一篇,就是这样的作品。

  《毛诗序》说:“《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它是一首周人叙述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迹以祭祀之的长诗,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字领起,格式严谨。从表现手法上看,它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然而从它的内容看,尽管后面几章写后稷从事农业生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仍不能脱去前面几章写后稷的身世所显出的神奇荒幻气氛,这无形中也使其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诗的第一章写姜嫄神奇的受孕。这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履帝武敏歆”,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历来是笺注《诗经》的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毛传把这句话纳入古代的高禖(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禖神)祭祀仪式中去解释,云:“后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喾)焉。……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du2),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也就是说高辛氏之帝率领其妃姜嫄向生殖之神高禖祈子,姜嫄踏着高辛氏的足印,亦步亦趋,施行了一道传统仪式,便感觉怀了孕,求子而得子。唐代孔颖达的疏也执此说。但汉代郑玄的笺与毛传之说不同,他主张姜嫄是踩了天帝的足迹而怀孕生子的。云:“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于郊禖,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嫄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这样的解释表明君王的神圣裔传来自天帝,显然是一个神话。然在后世,郑玄的解释遭到了王充、洪迈、王夫之等人的否定。现代学者闻一多对这一问题写有《姜嫄履大人迹考》专文,认为这则神话反映的事实真相,“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他采纳了毛传关于高禖仪式的说法,并对之作了文化人类学的解释:“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攸介攸止’,‘介’,林义光读为‘愒(qí)’,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笔者以为闻一多的见解是可取的,并想补充这么两点意见:一、足迹无非是种象征,因此像王夫之等人那样力图在虚幻和事实之间架桥似乎是徒劳的。二、象征的意义是通过仪式的摹仿来完成的,舞蹈之类都是摹仿仪式,而语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征的意义,如最初起源于祭仪的颂诗;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表现能力的扩张,神话才超越了现实,诗歌乃具有神奇的魅力。

  诗的第二章、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后稷名弃,据《史记·周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本篇对他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十分细致。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宏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那么,后稷为什么遭弃呢?对于这一弃子之谜,历代经史学家有许多解释。贱弃说在鲁诗中就已产生,刘向《列女传》和郑玄笺都执此说。另一较早的说法是遗腹说,首先由马融提出。此后,苏洵持难产说,朱熹持易生说,王夫之持避乱说,臧琳持早产说,胡承珙持速孕说。另外又有晚生说、怪胎说、不哭说、假死说、阴谋说等等。近世学者则多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各倡轻男说、杀长说、宜弟说、触忌说、犯禁说等。我们认为,英雄幼时蒙难是世界性的传说故事母题,一连串的被弃与获救实际上是仪式性的行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练的习俗,这种做法名为“暴露法”(Infant exposure),弃子传说则是这种习俗遗迹的反映,弃子神话正是为了说明一个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诞生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开始时便接受这一考验。而所有的弃子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一个原型模式:一、婴幼期被遗弃;二、被援救并成长为杰出人物;三、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本诗第三章中的弃子故事,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章除了叙事神奇外,笔法也可圈可点,对此前人也有所会心,孙鑛说:“不说人收,却只说鸟去,固蕴藉有致。”俞樾说:“初不言其弃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盖设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均见陈子展《诗经直解》引)

  诗的第四至第六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特殊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这种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丰收之后便创立祀典。这几章包含了丰富的上古农业生产史料,其中讲到的农作物有荏菽、麻、麦子、瓜、秬、秠、麇、芑等。对植物生长周期的观察也很细致,发芽、出苗、抽穗、结实,一一都有描述。而对除杂草和播良种的重视,尤其引人注意。这说明周民族已经开始成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甲骨文中,“周”字写作“田(四格中各有一点)”,田是田地,四点像田中密植的农作物,可见周民族的命名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据史载,弃因善于经营农业,被帝尧举为农师,帝舜时他又被封到邰地。弃号后稷,后是君王的意思,稷则是一种著名的农作物名。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谷神,以社稷并称作为国家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周民族与稷这种农作物的紧密联系。那么稷具体究竟是哪一种谷物呢?唐宋人多以为即穄,是黍的一种,清代经学家、小学家则普遍认为就是高粱,这几乎已成定论。今人又有新说,认为它是禾的别名,也就是粟,去种皮则称小米。这几章修辞手法的多样化,使本来容易显得枯燥乏味的内容也变得跌宕有致,不流于率易。修辞格有叠字、排比等,以高密度的使用率见其特色,尤以“实…实…”格式的五句连用,最富表现力。

  诗的最后两章,承第五章末句“以归肇祀”而来,写后稷祭祀天神,祈求上天永远赐福,而上帝感念其德行业绩,不断保佑他并将福泽延及到他的子子孙孙。诗中所述的祭祀场面很值得注意,它着重描写粮食祭品而没有提到酒(虽然也是用粮食制成),这大约也表明后稷所处的尧舜时代酒还没有发明吧?据《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则中国酒的发明在夏代,本诗的叙述当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旁证。而烧香蒿和动物油脂这一细节,恐怕也是后稷所创祀典的特殊之处。“上帝居歆”云云,则反映出当时可能有人扮的神尸来享用祭品,可供研究上古礼制参考。全诗末尾的感叹之词,是称道后稷开创祭祀之仪得使天帝永远佑护周民族,正因后稷创业成功才使他有丰硕 的成果可以作为祭享的供品,一结赞颂的对象象仍落实在后稷身上,而他确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行苇(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描写贵族与族人宴饮、较射。

 
原文:
敦彼行苇1,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2,维叶泥泥3。戚戚兄弟4,莫远具尔5。或肆之筵6,或授之几7。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8。或献或酢9,洗爵奠斝10。醓醢以荐11,或燔或炙。嘉肴脾臄12,或歌或咢13。

敦弓既坚14,四鍭既均15,舍矢既均16,序宾以贤17。敦弓既句18,既挟四鍭。四鍭如树19,序宾以不侮20。

曾孙维主21,酒醴维醽22,酌以大斗23,以祈黄耇24。黄耇台背25,以引以翼26。寿考维祺27,以介景福28。


译文:
芦苇丛生长一块,别让牛羊把它踩。芦苇初茂长成形,叶儿润泽有光彩。同胞兄弟最亲密,不要疏远要友爱。铺设竹席来请客,端上茶几面前摆。

铺席开宴上菜肴,轮流上桌一道道。主宾酬酢共畅饮,洗杯捧盏兴致高。送上肉酱请客尝,烧肉烤肉滋味好。牛胃牛舌也煮食,唱歌击鼓人欢笑。

雕弓拽满势坚劲,四支利箭合标准;发箭一射中靶心,较量射技座次分。雕弓张开弦紧绷,利箭四支手持定。四箭竖立靶子上,排列客位不慢轻。

宴会主人是曾孙,供应美酒味香醇。斟满大杯来献上,祷祝高寿贺老人。龙钟体态行蹒跚,扶他帮他侍者仁。长命吉祥是人瑞,请神赐送大福分。  

 

注释:
  1.敦(tuán)彼:草丛生之貌。行:道路。
 2.方苞:始茂。体:成形。
 3.泥泥:叶润泽貌。
 4.戚戚:亲热。
 5.远:疏远。具:通"俱"。尔:?迩",近。
 6.肆:陈设。筵:竹席。
 7.几:矮脚的桌案。
 8.缉御:相继有人侍候。缉,继续。
 9.献:主人对客敬酒。酢(zuò):客人拿酒回敬。
 10.洗爵:周时礼制,主人敬洒,取几上之杯先洗一下,再斟酒献客,客人回敬主人,也是如此操作。爵,古酒器,青铜制,有流、柱、鋬(pàn)和三足。奠斝(jiǎ):周时礼制,主人敬的酒客人饮毕,则置杯于几上;客人回敬主人,主人饮毕也须这样做。奠,置。斝,古酒器,青铜制,圆口,有鋬和三足。
 11.醓(tǎn):多汁的肉酱。醢(hǎi):肉酱。荐:进献。
 12.脾:通"膍",牛胃,俗称牛百叶。臄(jué):牛舌。
 13.咢(è):只打鼓不伴唱。
 14.敦弓:雕弓。
 15.鍭(hóu):一种箭,金属箭头,鸟羽箭尾。钧:合乎标准。
 16.舍矢:放箭。均:射中。
 17.序宾:安排宾客在宴席上的座位次序。贤:此指射技的高低。
 18.句(ɡōu):借为"彀",张弓。
 19.树:竖立,指箭射在靶子上像树立着一样。
 20.侮:轻侮,怠慢。
 21.曾孙:戴震《诗学女为》:"古者適(dí)孙则曰曾孙。《(尚)书》曰‘有道曾孙’、《考工记》曰‘曾孙诸侯’是也。此燕族人故称曾孙,明祖之適孙以与同祖之人燕(yàn)于此也。"此指宴会的主人。
 22.醴(lǐ):甜酒。醹(rú):酒味醇厚。
 23.斗:古酒器。
 24.黄耇(ɡǒu):年高长寿。
 25.台背:或谓背有老斑如鲐鱼,或谓背驼,总之都是老态龙钟的样子。台,同"鲐"。
 26.引:牵引。此指搀扶。翼:扶持帮助。
 27.寿考:长寿。祺:吉祥。
 28.介:借为"丐",乞求。景福:大福。。


【赏析】
  《毛诗序》云:“《行苇》,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此为汉古文经学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刘向《列女传·晋弓工妻》“君闻昔者公刘之行,羊牛践葭苇,恻然为民痛之,恩及草木,仁著于天下”,王符《潜夫论·德化》“公刘厚德,恩及草木、牛羊六畜,仁不忍践履生草,则又况于民萌而有不化者乎”、《边议》“公刘仁德,广被行苇,况含血之人,己同类乎”,班彪《北征赋》“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赵晔《吴越春秋》“公刘慈仁,行不履生草,运车以避葭苇”,说明汉鲁诗(见刘、王书)、齐诗(见班赋)、韩说(见赵书)三家今文经学之说以此为专写公刘仁德之诗。但汉经今文之说也常有附会处,未必可从。胡承珙《毛诗后笺》云:“案此诗章首即言亲戚兄弟,自是王与族燕之礼,与凡燕群臣国宾者不同。然所言献酢之仪,肴馔之物,音乐之事,皆与《仪礼·燕礼》有合。则其因燕(宴)而射,亦如《燕礼》所云,若射则大射正为司射,是也。至末言以祈黄耇,则义如《文王世子》所谓公与父兄齿者,此其与凡燕有别者也。然则此诗只是族燕一事,而射与养老连类及之。《序》以睦族为内,养老为外,盖由养九族之老而推广言之,以见周家忠厚之至耳。”辨析颇有理,今从胡说,以此诗为周王室与族人饮宴之作。

  全诗分章,各家之说不同。毛诗分七章,第一、二章每章六句,第三至第七章每章四句;郑玄笺分八章,每章四句;朱熹《诗集传》分四章,每章八句,并说:“毛首章以四句兴二句,不成文理,二章又不协韵;郑首章有起兴而无所兴。皆误。”今从朱说。

  第一章先从路旁芦苇起兴。芦苇初放新芽,柔嫩润泽,使人不忍心听任牛羊去践踏它。仁者之心,施及草木,那么兄弟骨肉之间的相亲相爱,更是天经地义的了。这就使得这首描写家族宴会的诗,一开始就洋溢着融洽欢乐的气氛。

  第二章正面描写宴会。先写摆筵、设席、授几,侍者忙忙碌碌,场面极其盛大。次写主人献酒,客人回敬,洗杯捧盏,极尽殷勤。再写菜肴丰盛,美味无比。“醓”、“醢”、“脾”、“臄”云云,可考见古代食物的品种搭配,“燔”、“炙”云云,也可见早期烹调方法的特征。最后写唱歌击鼓,气氛热烈。

  第三章写比射,为宴会上一项重要活动。和第二章的多方铺排、节奏舒缓不同,这一章对比射过程作了两次描绘,节奏显得明快。两次描绘都是先写开弓,次写搭箭,再写一发中的,但所用词句有所变化。场面描绘之后写主人“序宾以贤”、“序宾以不侮”,表明主人对胜利者固然优礼有加,对失利者也毫不怠慢,这就使得与会者心情都很舒畅。

  第四章仍是写宴会,重在表明对长者的尊敬之意。先写主人满斟美酒,以敬长者,再写主人祝福长者长命百岁,中间插以长者老态龙钟、侍者小心搀扶的描绘,显得灵动而不板滞。方玉润《诗经原始》评道:“老者不射,酌大斗饮之,座中乃不寂寞。”

  本篇写宴会、比射,既有大的场面描绘,又有小的细节点染,转换自然,层次清晰。修辞手法丰富多采,有叠字,如形容苇叶之润泽,则用“泥泥”,形容兄弟之亲热,则用“戚戚”,贴切生动;有排比,如“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显得极有气势。这些对于增强诗的艺术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祭祀完毕后周王和诸侯尽情宴饮。

 
原文: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1。

既醉以酒,尔肴既将2。君子万年,介尔昭明3。

昭明有融4,高朗令终5,令终有俶6。公尸嘉告7。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8。朋友攸摄9,摄以威仪。

威仪孔时10,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11,永锡尔类12。

其类维何?室家之壶13。君子万年,永锡祚胤14。

其胤维何?天被尔禄15。君子万年,景命有仆16。

其仆维何?釐尔女士17。釐尔女士,从以孙子18。


译文:
甘醇美酒喝个醉,你的恩德我饱受。祝你主人万年寿,天赐洪福永享有。

甘醇美酒喝个醉,你的佳肴我细品。祝你主人寿不尽,天赐成功大光明。

幸福光明乐融融,德高望重得善终。善终自然当善始,神主良言愿赠送。

神主良言什么样?祭品丰美放盘里。宾朋纷纷来助祭,增光添彩重礼仪。

隆重礼仪很合适,主人尽孝得孝子。孝子永远不会少,上天赐你好后嗣。

赐你后嗣什么样?善理家业有良方。祝你主人寿绵长,天赐福分后代享。

传到后代什么样?上天给你添厚禄。祝你主人长生福,自有天命多奴仆。

奴仆众多什么样?天赐男女更美满。天赐男女更美满,子孙不绝代代传。


注释:
 1.介:借为"丐",施予。景福:大福。
 2.将:美。
 3.昭明:光明。
 4.有融:融融,盛长之貌。
 5.令终:好的结果。
 6.俶(chù):始。
 7.公尸:古代祭祀时以人装扮成祖先接受祭祀,这人就称"尸",祖先为君主诸侯,则称"公尸"。嘉告:好话,指祭祀时祝官代表尸为主祭者致嘏辞(赐福之辞)。
 8.笾(biān)豆:两种古代食器、礼器,笾竹制,豆陶制或青铜制。静:善。
 9.攸摄:所助,所辅。摄,辅助。
 10.孔时:很好。
 11.匮(kuì):亏,竭。
 12.锡(cì):同"赐"。类:属类。
 13.壶(kǔn):宫中之道,引申为齐家。
 14.祚(zuò):福。胤(yìn):后嗣。
 15.被:加。
 16.景命:大命,天命。仆:附。
 17.釐(lí):赐。女士:女男。又郑笺释为"女而有士行者"。
 18.从以:随之以。孙子:"子孙"的倒文。

【赏析】
  《毛诗序》云:“《既醉》,大(太)平也。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三家诗无异义。宋严粲《诗缉》云:“此诗成王祭毕而燕(宴)臣也。太平无事,而后君臣可以燕饮相乐,故曰太平也。讲师言醉酒饱德,止章首二语;又言人有士君子之行,非诗意矣。”对《毛诗序》之说认同前半部分而否定后半部分。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系“父兄所以答《行苇》之诗,言享其饮食恩意之厚,而愿其受福如此也”,但其说实臆测之辞,不可信。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谓“这是周王祭祀祖先,祝官代表神主对主祭者周王的祝辞”,高亨《诗经今注》谓“这首诗当是祝官致嘏辞后所唱的歌,可以称为嘏歌”,嘏歌是一种特定的祝辞,故程、高二说实际上相同,兹从之。

  诗以“既”字领起,用的虽是赋法,但并不平直,相反,其突兀的笔致深堪咀嚼,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起得飘忽”,颇为中肯。而“既醉以酒”,表明神主已享受了祭品;“既饱以德”,表明神主已感受到主祭者周王的一片诚心,更为下文祝官代表神主致辞祝福作了充分的铺垫。享受了主祭者献上的丰盛的美酒佳肴,对他的拳拳之意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神主代表神愿意赐给献祭人各种福分,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诗的前两章,讲的都是享受了酒食祭品的神主的心满意足之情,他深感主祭者礼数周到,便预祝他万年长寿,能永远获得神所赐的幸福光明。而第三章末二句“令终有俶,公尸嘉告”,直接点出公尸,说明下文均为神主具体的祝福之辞,诚如陈子展所云,“为一篇承上启下之关键”。如果把此诗比为一篇小说,则前两章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法,而后五章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法,第三章则是两者的过渡。“其告维何”、“其类维何”、“其胤维何”、“其仆维何”云云,等于现代汉语“他的……是什么?他的……是……”这样的结构。这五章中,除第三章是答谢献祭人的隆重礼节外,其余四章都是祝福的具体内容。从尽孝、治家、多仆几个方面娓娓道来,显出神意之确凿无疑。诗的中心词不外“德”、“福”二字,主祭者周王有德行,他的献祭充分体现了他的德行,因此神就必然要降福于他。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首二章福德双题,三章单承德字,四章以下皆言福,盖借嘏词以传神意耳。然非有是德何以膺是福?”其说不为无据。而神主所宣布的将赐之福,在诗中主要是属于家庭方面而不是属于军国方面的,颇显示出此诗颂祷的倾向性,对一般读者来说这似乎也更有亲切感。

  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善于运用半顶针修辞格是本篇的一个特色。《诗经》中运用顶针修辞手法屡见不鲜,但像本篇这样上文尾句与下文起句相互绾结,而重复只在上句的末一字与下句的第二字那样的修辞方法(我们姑称之为半顶针修辞),却是并不多见的。其实,接第三章“公尸嘉告”句的第四章“其告维何”句、接第五章“永锡尔类”句的第六章“其类维何”句、接第六章“永锡祚胤”句的第七章“其胤维何”句、接第七章“景命有仆”句的第八章“其仆维何”句,若改为“嘉告维何”、“尔类维何”、“祚胤维何”、“有仆维何”,也完全可以,这样各章之间便以纯粹的顶针格相贯连。但本篇的作者却蹊径别出,不取上下章衔接文字完全重复的纯顶针格,而仍收“蝉联而下,次序分明”(方玉润《诗经原始》)之效,并别具曲折灵动之势,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章与章的半顶针衔接又与各章章内的纯顶针修辞(如“高朗令终”与“令终有俶”、“朋友攸摄”与“摄以威仪”、“君子有孝子”与“孝子不匮”)连成一片,读来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由此可见,我们对《颂》诗的表现力也不可太轻视呢!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凫鷖(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祭祀后主人设宴酬谢公尸。

 

原文:
凫鹥在泾1,公尸在燕来宁2。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3。尔酒既多,尔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4。

凫鹥在渚5,公尸来燕来处6。尔酒既湑7,尔肴伊脯8。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潨9,公尸来燕来宗10,既燕于宗11,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12。

凫鹥在亹13,公尸来止熏熏14。旨酒欣欣15,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译文:
野鸭沙鸥在河水,公侯之尸入宴心宽慰。你的酒浆真清冽,你的菜肴真香美。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双全永伴随。

野鸭沙鸥在河滩,公侯之尸入宴心畅欢。你的美酒量真多,你的佳肴味真鲜。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双全永增添。

野鸭沙鸥在河渚,公侯之尸入宴心安舒。你的酒浆滤得清,你的肉脯煮得酥。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齐降永佑助。

野鸭沙鸥在河汉,公侯之尸入宴心欢洽。设宴酬尸到宗庙,福禄所降就在那。公侯之尸来宴饮,福禄不绝临你家。

野鸭沙鸥在峡口,公侯之尸入宴乐悠悠。美酒斟酌味芳醇,肥肉烧烤香浓厚。公侯之尸来宴饮,永无祸殃在今后。
  

注释:
  1.凫(fú):野鸭。鹥(yī):沙鸥。泾:直流之水。
 2.尸:神主,见上篇《既醉》注⑦。燕:宴。
 3.宜:顺。
 4.为:施,加。
 5.渚(zhǔ):河流湖泊中的沙洲。
 6.处:安乐。
 7.湑(xū):过滤。
 8.伊:语助词。脯:肉干。
 9.潨(cónɡ):水流会合之处。
 10.宗:借为"悰",快乐。
 11.宗:宗庙,祭祀祖先的庙。
 12.崇:高,此作动词,加高,增加。
 13.亹(mén):对峙如门的山峡口。
 14.熏熏:同"薰薰",香味四传。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为当与下句之"欣欣"互易,谓"古书多口授,误倒其文耳"。
 15.旨:甘美。

【赏析】
  本诗是《大雅·生民之什》的第四篇。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在解《生民之什》的第一篇《生民》为“尊祖也”,解第二篇《行苇》为“忠厚也”,解第三篇《既醉》为“大平也”之后,解此篇为“守成也”,云:“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孔颖达疏云:“《凫鹥》诗者,言保守成功不使失坠也。致太平之君子成王,能执持其盈满,守掌其成功,则神祇祖考皆安宁而爱乐之矣。故作此诗以歌其事也。”似未为探本之言。宋范处义《诗补传》云:“《既醉》、《凫鹥》皆祭毕燕饮之诗,故皆言公尸,然《既醉》乃诗人托公尸告嘏以祷颂,《凫鹥》则诗人专美公尸之燕饮。”清胡承珙《毛诗后笺》云:“《既醉》为正祭后燕饮之诗,《凫鹥》为事尸日燕饮之诗。”差为近之。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周王祭祀祖先的第二天,为酬谢公尸请其赴宴(古称“宾尸”)时所唱的诗。”高亨《诗经今注》也说:“周代贵族在祭祀祖先的次日,为了酬谢尸的辛劳,摆下酒食,请尸来吃,这叫做‘宾尸’,这首诗正是行宾尸之礼所唱的歌。”程、高之说皆从范、胡之说变化而来,而更妥贴圆通,兹从之。

  诗分五章,章四句,除每章的第二句为六言外,其余均为四言句。其结构有如音乐中的装饰变奏曲: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而保持主题的旋律。就诗而言,此歌主题旋律便是:野鸭沙鸥在水泽畔欢快地嬉戏觅食,公尸来到宗庙接受宾尸之礼就像野鸭沙鸥自得其所那样恬适愉悦,献给公尸的酒清醇甘甜,献给公尸的食香酥鲜美,有劳公尸沟通献祭的人们与受祭的神灵,人们答谢你,祈求神灵将福禄赐给你,并继续将福禄赐给我们!首句的“在泾”、“在沙”、“在渚”、“在潨”、“在亹”,其实都是在水边。郑笺分别解释为“水鸟而居水中,犹人为公尸之在宗庙也,故以喻焉”,“水鸟以居水中为常,今出在水旁,喻祭四方百物之尸也”,“水中之有渚,犹平地之有丘也,喻祭地之尸也”,“潨,水外之高者也,有瘗埋之象,喻祭社稷山川之尸”,“亹之言门也,燕七祀之尸于门户之外,故以喻焉”,虽对每章以“凫鹥”起兴而带有比意看得很透,但却误将装饰变奏看作主题变奏,其说不免穿凿附会。我们觉得,每章的章首比兴,只是喻公尸在适合他所呆的地方接受宾尸之礼而已,用词的变换,只是音节上的修饰,别无深意。以下写酒之美,用了“清”、“多”、“湑”、“欣欣”等词,写肴之美,用了“馨”、“嘉”、“芬芬”等词,从不同角度强化祭品的品质优良,借物寄意,由物见人,充分显示出主人宴请的虔诚。正因为主人虔诚,所以公尸也显得特别高兴,诗中反覆渲染公尸“来燕来宁”、“来燕来宜”、“来燕来处”、“来燕来宗”、“来止熏熏”,正说明了这一点,语异而义同,多次装饰变奏更突出了主旋律。因为公尸高兴,神灵也会不断降福给主人,这就是诗中反覆强调的“福禄来成”、“福禄来为”、“福禄来下”、“福禄攸降”、“福禄来崇”。只有诗的末句“无有后艰”,虽是祝词,却提出了预防灾害祸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引《毛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的发挥倒是值得注意的。居安必须思危,这一点至今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孙鑛评曰:“满篇欢宴福禄,而以‘无有后艰’收,可见古人兢兢戒慎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这并不是泛泛之言。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假乐(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为周宣王行冠礼的冠词。

 

原文: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干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受福无疆,四方之纲。

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译文:

君王冠礼行嘉乐,昭明您的好美德。德合庶民与群臣,所得福禄皆天成。保佑辅佐受天命,上天常常关照您。

千重厚禄百重福,子孙千亿无穷数。您既端庄又坦荡,应理天下称君王。从不犯错不迷狂,遵循先祖旧典章。

容仪庄美令人敬,文教言谈条理明。不怀私怨与私恶,诚恳遵从众贤臣。所得福禄无穷尽,四方以您为准绳。

天下以您为标准。您设筵席酬友朋。众位诸侯与百官,爱戴天子有忠心。从不懈怠在王位,您使人民得安宁。  


注释:
  1.假(xià):通"嘉",美好。乐(yuè):音乐。
 2.令德:美德。
 3.申:重复。
 4.干:"千"之误。
 5.穆穆:肃敬。皇皇:光明。
 6.愆(qiān):过失。忘:糊涂。
 7.率:循。由:从。
 8.抑抑:通"懿懿",庄美的样子。
 9.秩秩:有条不紊的样子。
 10.群匹:众臣。
 11.燕:安。
 12.百辟(bì):众诸侯。
 13.媚:爱。
 14.解(xiè):通"懈",怠慢。
 15.墍(xì):安宁。

 

【赏析】
  这是一首为周宣王行冠礼(成年礼)的冠词。

  王闿运《诗经补笺》说:“假,嘉,嘉礼也,盖冠词。”但他将此事归之于成王。实则此为宣王时作品,所以应是宣王行冠礼之词。周厉王被国人赶走,周定公、召伯虎乃与共伯和暂主朝政。太子静由召伯虎抚养。共和十四年(828),太子静即位,即宣王。他“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文武群臣,尤其周、召二公,把匡复周室的重任寄托在宣王身上。所以宣王的冠礼自然而然地便成为周室至关重大,举足轻重的事。本诗便是当时行冠礼时所采用的冠词。看来可能是召伯虎所作。通观《假乐》,除了对宣王无以复加的赞美之外,也深蕴着殷切的希望。所以魏源说:“《假乐》,美宣王之德也。宣王能顺天地,祚子孙千亿,卿士多贤,皆得获天佑所致也。”(《诗古微》)是与诗的主题、情调相符合的。

  全诗仅四章,表现了周朝宗室,特别是急切希望振兴周王朝的中兴大臣对一个年轻君主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假(嘉)乐”点出诗的主题或用途。“显显令德”,开门见山地赞扬了受冠礼者的德行品格。以下称赞他能尊民意顺民心,皇天授命,赐以福禄。这一章看似平实,但在当时周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情况下,表达对宣王的无限期待和信赖,实言近而旨远,语浅而情深。第二章顺势而下,承上歌颂宣王德荫子孙,受禄千亿,落笔于他能“不愆不忘”,一丝不苟地遵循文、武、成、康的典章制度,能够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劝谏。这些话里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教训:夷王、厉王因为违背了这两点使宗周几乎灭亡,其代价不可谓不大。因为本诗是举行冠礼的仪礼用诗,有着它现实的要求,故而第三章便转锋回笔,热烈地歌颂年轻的宣王有着美好的仪容、高尚的品德,能“受福无疆”成为天下臣民、四方诸侯的“纲纪”。末章紧接前文之辞,以写实的手笔勾勒了行冠礼的活动场景。宣王礼待诸侯,宴饮群臣,其情融融,其意洽洽。“百辟卿士”没有一个不爱戴他、不亲近他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墍”。使国民能安居乐业,不再流离失所,这不是对一个明君的最主要的要求吗?短短的一首诗,围绕着“德、章、纲、位”赞美了年轻有为,能为天下纲纪的宣王,于有限的词句内包容了无限的真情,美溢于辞,其味无穷。

  过去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诗“无非奉上美诗”,“近谀”、“全篇捧场,毫无足观”,似未能弄清诗的主旨和特定的创作背景。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公刘(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叙述周祖先公刘带领周人由邰迁豳的经过。

 
原文:
笃公刘1,匪居匪康2。廼埸廼疆3,廼积廼仓4;廼裹餱粮5,于橐于囊6。思辑用光7,弓矢斯张8;干戈戚扬9,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10。既庶既繁11,既顺乃宣12,而无永叹。陟则在巘13,复降在原。何以舟之14?维玉及瑶,鞞琫容刀15。

笃公刘,逝彼百泉16。瞻彼溥原17,廼陟南冈。乃觏于京18,京师之野19。于时处处20,于时庐旅21,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22,俾筵俾几23。既登乃依,乃造其曹24。执豕于牢25,酌之用匏26。食之饮之,君之宗之27。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廼冈28,相其阴阳29,观其流泉。其军三单30,度其隰原31。彻田为粮32,度其夕阳33。豳居允荒34。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35,取厉取锻36,止基廼理37。爰众爰有38,夹其皇涧39。溯其过涧40。止旅廼密41,芮鞫之即42。


译文:
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都装满,大家团结光荣久。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

忠厚我祖好公刘,察看豳地谋虑周。百姓众多紧跟随,民心归顺舒畅透,没有叹息不烦忧。忽登山顶远远望,忽下平原细细瞅。身上佩带什么宝?美玉琼瑶般般有,鞘口玉饰光彩柔。

忠厚我祖好公刘,沿着溪泉岸边走,广阔原野漫凝眸。登上高冈放眼量,京师美景一望收。京师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

忠厚我祖好公刘,定都京师立鸿猷。群臣侍从威仪盛,赴宴入席错觥筹。宾主依次安排定,先祭猪神求保祐。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瓢儿酌美酒。酒醉饭饱情绪好,推选公刘为领袖。

忠厚我祖好公刘,又宽又长辟地头,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组织军队分三班,勘察低地开深沟,开荒种粮治田畴。再到西山仔细看,豳地广大真非旧。

忠厚我祖好公刘,豳地筑宫环境幽。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锻石任取求。块块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语稠。皇涧两岸人住下,面向过涧豁远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两岸再往就。  


注释:
  1.笃:诚实忠厚。
 2.匪居匪康:朱熹《诗集传》:"居,安;康,宁也。"匪,不。句谓不贪图居处的安宁。
 3.埸(yì):田界。迺,同"乃"。
 4.积:露天堆粮之处,后亦称"庾"。仓:仓库。
 5.餱粮:干粮。
 6.于橐于囊:指装入口袋。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7.思辑:谓和睦团结。思,发语辞。用光:以为荣光。
 8.斯:发语辞。张:准备,犹今语张罗。
 9.干:盾牌。戚:斧。扬:大斧,亦名钺。
 10.胥:视察。斯原:这里的原野。
 11.庶、繁:人口众多。朱熹《诗集传》:"庶繁,谓居之者众也。"
 12.顺:谓民心归顺。宣:舒畅。
 13.陟:攀登。巘(yǎn):小山。
 14.舟:佩带。
 15.鞸(bǐ):刀鞘。琫(běnɡ):刀鞘口上的玉饰。
 16.逝:往。
 17.溥(pǔ):广大。
 18.觏:察看。京:高丘。一释作豳之地名。
 19.京师:朱熹《诗集传》:"京师,高山而众居也。董氏曰:‘所谓京师者,盖起于此。’其后世因以所都为京师也。"
 20.于时:于是。时,通"是"。处处:居住。
 21.庐旅:此二字古通用,即"旅旅",寄居之意。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此指宾旅馆舍。

 22.跄跄济济:朱熹《诗集传》:"群臣有威仪貌。"案,跄跄,形容走路有节奏;济济,从容端庄貌。
 23.俾筵俾几:俾,使。筵,铺在地上坐的席子。几,放在席子上的小桌。古人席地而坐,故云。
 24.乃造其曹:造,三家诗作告。曹,祭猪神。朱熹《诗集传》:"曹,群牧之处也。"亦可通。一说指众宾。
 25.牢:猪圈。
 26.酌之:指斟酒。匏:葫芦,此指剖成的瓢,古称匏爵。
 27.君之:指当君主。宗之,指当族主。
 28.既景迺冈:朱熹《诗集传》:"景,考日景以正四方也。冈,登高以望也。"按,景通"影"。
 29.相其阴阳:相,视察。阴阳,指山之南北。南曰阳,北曰阴。
 30.三单(shàn):单,通"禅",意为轮流值班。三单,谓分军为三,以一军服役,他军轮换。毛传:"三单,相袭也。"亦此意。
 31.度:测量。隰(xí)原:低平之地。
 32.彻田:周人管理田亩的制度。朱熹《诗集传》:"彻,通也。一井之田九百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也。周之彻法自此始。"
 33.夕阳:《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
 34.允荒:确实广大。
 35.渭:渭水,源出今甘肃渭源县北鸟鼠山,东南流至清水县,入今陕西省境,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乱:横流而渡。
 36.厉:通"砺",磨刀石。锻:打铁,此指打铁用的石锤。
 37.止基迺理:《诗集传》:"止,居;基,定也;理,疆理也。"一释止为既,基为基地,理为治理,意较显豁。
 38.爰众爰有:谓人多且富有。
 39.皇涧:豳地水名。
 40.过涧:亦水名,"过"读平声。
 41.止旅迺密:指前来定居的人口日渐稠密。
 42.芮鞫(ruì jū):朱熹《诗集传》:"芮,水名,出吴山西北,东入泾。《周礼·职方》作汭。鞫,水外也。"以上几句谓皇涧、过涧既定,又向芮水流域发展。


【赏析】
  此篇上承《生民》,下接《緜》,构成了周人史诗的一个系列。《生民》写周人始祖在邰(故址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从事农业生产,此篇写公刘由邰迁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开疆创业,而《緜》诗则写古公亶父自豳迁居岐下(在今陕西岐县),以及文王继承遗烈,使周之基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刘,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尚书大传》云:“公,爵;刘,名也。”后世多合而称之曰公刘。大约在夏桀之时,后稷的儿子不窋(zhuò)失其职守,自窜于戎狄。不窋生了鞠陶,鞠陶生了公刘。公刘回邰,恢复了后稷所从事的农业,人民逐渐富裕。“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见《豳风》朱熹《集传》)。这首诗就着重记载了公刘迁豳以后开创基业的史实。

  诗共六章,每章六句,均以“笃公刘”发端,从这赞叹的语气来看,必是周之后人所作。《诗集传》谓:“旧说召康公以成王将莅政,当戒以民事,故咏公刘之事以告之曰:‘厚者,公刘之于民也!”’若是成王时召康公所作,则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可见公刘的故事在周人中已流传好几代,至此时方整理成文。

  诗之首章写公刘出发前的准备。他在邰地划分疆界,领导人民勤劳耕作,将丰收的粮食装进仓库,制成干粮,又一袋一袋包装起来。接着又挽弓带箭,拿起干戈斧钺各种武器,然后浩浩荡荡向豳地进发。以下各章写到达豳地以后的各种举措,他先是到原野上进行勘察,有时登上山顶,有时走在平原,有时察看泉水,有时测量土地。然后开始规划哪里种植,哪里建房,哪里养殖,哪里采石……一切安顿好了,便设宴庆贺,推举首领。首领既定,又组织军队,进行防卫。诗篇将公刘开拓疆土、建立邦国的过程,描绘得清清楚楚,仿佛将读者带进远古时代,观看了一幅先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图景。

  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刘这位人物形象。他深谋远虑,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邰地从事农业本可以安居乐业,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领人民开辟环境更好的豳地。作为部落之长,他很有组织才能,精通领导艺术。出发之前,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必待兵精粮足而后启行。既到之后,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规划建设,事无巨细,莫不躬亲。诗云:“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吕祖谦评此节曰:“以如是之佩服,而亲如是之劳苦,斯其所以为厚于民也欤!”(《诗集传》引)他身上佩带着美玉宝石和闪闪发光的刀鞘,登山涉水,亲临第一线,这样具有光辉形象的领导者,自然得到群众的拥护,也自然会得到后世学者的赞扬。

  诗中不仅写了作为部落之长的公刘,而且也写了民众,写了公刘与民众之间齐心协力、患难与共的关系。诗云:“思辑用光。”又云:“既庶既繁,既顺迺宣,而无永叹。”是说他们思想上团结一致,行动上紧紧相随,人人心情舒畅,没有一个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诗人用了一组排比句,讴歌了人们在定居以后七嘴八舌、谈笑风生的生动场面。

  看来在公刘的时代,似乎既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诗云:“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在欢庆的宴会上,人们依次入座,共享丰盛的酒肴。在酒足饭饱之际,人们共同推举首领,这中间似可窥见先民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吕祖谦评此章云:“既飨燕(宴)而定经制,以整属其民,上则皆统于君,下则各统于宗。盖古者建国立宗,其事相须。”(《诗集传》引)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他不免从封建宗法制度出发去看待那时的社会,忽视了诗中所固有的活泼畅舒的自由气氛。

  此诗的特点是在行动中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具体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的行进行列,无论是“既溥既长,既景迺冈,相其阴阳”的勘察情景,都将人与景结合起来描写,因而景中有人,栩栩如生。微感不足的是写勘察的地方较多,二、三、五、六四节虽各有侧重,然重复之处亦在所难免。这大概是由于当时部落的生活还比较单纯,其他无甚可写所致吧?然而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史诗,确也难能可贵。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泂酌(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为周王颂德的诗。

 
原文:
泂酌彼行潦1,挹彼注兹2,可以餴饎3。岂弟君子4,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5。岂弟君子,民之攸归6。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7。岂弟君子,民之攸塈8。


译文:
远舀路边积水潭,把这水缸都装满,可以蒸菜也蒸饭。君子品德真高尚,好比百姓父母般。

远舀路边积水坑,舀来倒进我水缸,可把酒壶洗清爽。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归附心向往。

远舀路边积水洼,舀进水瓮抱回家,可以洗涤和抹擦。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归附爱戴他。  


注释:
  1.泂(jiǒnɡ):远。行(hánɡ)潦(lǎo):路边的积水。
 2.挹(yì):舀出。注:灌入。
 3.餴(fēn):蒸。饎(chì):旧训酒食,非。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宜读如饎人之饎。《周官》(《周礼》)大郑注:‘饎人,主炊官也。’《仪礼》郑注:‘炊黍稷为饎。’是也。"今从其说。
 4.岂弟(kǎi tì):即"恺悌",本义为和乐平易,据《吕氏春秋·不屈》所载惠子"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数语,则在此特训为恩德深长广大。
 5.罍(léi):古酒器,似壶而大。
 6.攸:所。归:归附。
 7.溉:洗。或谓通"概",一种盛酒漆器。王引之《经义述闻》:"‘溉’当读为‘概’。概,漆尊也。"
 8.塈(xì):毛传:"塈,息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按:《方言》:‘息,归也。’‘民之攸塈塈’谓民之所息,即谓民之所归。"


【赏析】
  对这首诗主旨的解说,各家之见颇有差异。《毛诗序》云:“《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亲有德,飨有道也。”扬雄《博士箴》(《艺文类聚·职官部》引)云:“公刘挹行潦而浊乱斯清,官操其业,士执其经。”陈乔樅《鲁诗遗说考》以之为鲁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三家以诗为公刘作,盖以戎狄浊乱之区而公刘居之,譬如行潦可谓浊矣,公刘挹而注之,则浊者不浊,清者自清。由公刘居豳之后,别田而养,立学以教,法度简易,人民相安,故亲之如父母。……其详则不得而闻矣。”其详既不得闻,三家诗之说的正误也就难以稽考了。而《毛诗序》之说,似乎更觉缥缈,此诗的文本自然有劝勉之意,但却很难讲有什么告戒之意。至于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说“当是奴隶被迫自远地汲水者所作,此非奴才诗人之歌颂,而似奴隶歌手之讽刺”,似更迂远。相比较而言,程俊英《诗经译注》所说“这是歌颂统治者能得民心的诗,具体指谁,史无确证”,高亨《诗经今注》所说“这是一首为周王或诸侯颂德的诗,集中歌颂他能爱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还是比较圆通的,今从之。

  诗分三章,均从远处流潦之水起兴。流潦之水本来浑浊,且又处于远方,本来很容易被人弃之不用,但如能“挹彼注兹”,舀过来倒进自己的水缸,就可以用来蒸煮食物,洗濯酒器,成为有用之物。这正如远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义,便自然可以使他们感恩戴德,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附。这里的关键是君王要有高尚敦厚的品德,真正成为“民之父母”。对此,方玉润有如下发挥:“此等诗总是欲在上之人当以父母斯民为心,盖必在上者有慈祥岂弟之念,而后在下者有亲附来归之诚。曰‘攸归’者,为民所归往也;日‘攸塈’者,为民所安息也。使君子不以‘父母’自居,外视其赤子,则小民又岂如赤子相依,乐从夫‘父母’?故词若褒美而意实劝戒。”(《诗经原始》)他说的“劝”意是可以感受到的,但他说的“戒”意是否真的存在于诗的文本中,令人怀疑,但从接受美学角度说,他的这种创造性“误读”还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兴,且重章叠句,反覆歌咏,正如方玉润所指出:“其体近乎风,匪独不类《大雅),且并不似《小雅》之发扬蹈厉,剀切直陈。”(《诗经原始》)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风》对《大雅》艺术上的影响。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卷阿(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周王出游,诗人献诗赞美德政。


原文:
有卷者阿1,飘风自南2。岂弟君子3,来游来歌,以矢其音4。

伴奂尔游矣5,优游尔休矣6。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7,似先公酋矣8。

尔土宇昄章9,亦孔之厚矣10。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11。

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12。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13。

有冯有翼14,有孝有德,以引以翼15。岂弟君子,四方为则16。

颙颙卬卬17,如圭如璋18,令闻令望19。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20,亦集爰止21。蔼蔼王多吉士22,维君子使,媚于天子23。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24。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25。菶菶萋萋26,雍雍喈喈27。

君子之车,既庶且多28。君子之马,既闲且驰29。矢诗不多30,维以遂歌31。


译文:
曲折丘陵风光好,旋风南来声怒号。和气近人的君子,到此遨游歌载道,大家献诗兴致高。

江山如画任你游,悠闲自得且暂休。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何所求,继承祖业功千秋。

你的版图和封疆,一望无际遍海内。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有作为,主祭百神最相配。

你受天命长又久,福禄安康样样有。和气近人的君子,终生辛劳百年寿,天赐洪福永享受。

贤才良士辅佐你,品德崇高有权威,匡扶相济功绩伟。和气近人的君子,垂范天下万民随。

贤臣肃敬志高昂,品德纯洁如圭璋,名声威望传四方。和气近人的君子,天下诸侯好榜样。

高高青天凤凰飞,百鸟展翅紧相随,凤停树上百鸟陪。周王身边贤士萃,任您驱使献智慧,爱戴天子不敢违。

青天高高凤凰飞,百鸟纷纷紧相随,直上晴空迎朝晖。周王身边贤士萃,听您命令不辞累,爱护人民行无亏。

凤凰鸣叫示吉祥,停在那边高山冈。高冈上面生梧桐,面向东方迎朝阳。枝叶茂盛郁苍苍,凤凰和鸣声悠扬。

迎送贤臣马车备,车子既多又华美。迎送贤臣有好马,奔腾熟练快如飞。贤臣献诗真不少,为答周王唱歌会。


注释:
  1.有卷(quán):卷卷。卷,卷曲。阿:大丘陵。
 2.飘风:旋风。
 3.岂弟(kǎi tì):即"恺悌",和乐平易。
 4.矢:陈,此指发出。
 5.伴奂:据郑玄笺:"伴奂,自纵弛之意也。"则"伴奂"当即"泮涣",无拘无束之貌。或谓读为"盘桓",非。
 6.优游:从容自得之貌。
 7.俾:使。尔:指周天子。弥:终,尽。性:同"生",生命。
 8.似:同"嗣",继承。酋:同"猷",谋划。
 9.昄(bǎn)章:版图。
 10.孔:很。
 11.主:主祭。
 12.茀:通"福"。
 13.纯嘏(ɡǔ):大福。
 14.冯(pínɡ):辅。翼:助。
 15.引:牵挽。
 16.则:标准。
 17.颙(yōnɡ)颙:庄重恭敬。卬(ánɡ)卬:气概轩昂。
 18.圭:古代玉制礼器,长条形,上端尖。璋:也是古代玉制礼器,长条形,上端作斜锐角。
 19.令:美好。闻:声誉。
 20.翙(huì)翙:鸟展翅振动之声。
 21.爰:而。
 22.蔼蔼:众多貌。吉士:贤良之士。
 23.媚:爱戴。
 24.傅:至。
 25.朝阳:指山的东面,因其早上为太阳所照,故称。
 26.菶(běnɡ)菶:草木茂盛貌。
 27.雝(yōnɡ)雝喈(jiē)喈:鸟鸣声。
 28.庶:众。
 29.闲:娴熟。
 30.不多:很多。不,读为"丕",大。
 31.遂:对。


【赏析】
  这首是周王出游卷阿,诗人所陈赞美之歌。《毛诗序》说,此诗为“召康公戒成王也”。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召康)公从成王游歌于卷阿之上,因王之歌而作此以为戒”。其说似可从。

  第一章发端总叙,以领起全诗。《汲冢纪年》:“成王三十三年,游于卷阿,召康公从。”本诗所记,当即为此次出游。“有卷者阿”言出游之地,“飘风自南”言出游之时,“岂弟君子”言出游之人,“来游来歌,以矢其音”二句则并游、歌而叙之。这段记叙简约而又全面,所以前人称其“是一段卷阿游宴小记”(方玉润《诗经原始》)。

  第二、三、四章,称颂周室版图广大,疆域辽阔,周王恩泽,遍于海内,周王膺受天命,既长且久,福禄安康,样样齐备,因而能够尽情娱游,闲暇自得。这些称颂归结到一点,便是那重复了三次的“俾尔弥尔性”,即祝周王长命百岁,以便继承祖宗功业,成为百神的祭主,永远享受天赐洪福。

  第五、六章,称颂周王有贤才良士尽心辅佐,因而能够威望卓著,声名远扬,成为天下四方的准则与楷模。这两章是承第二、三、四章而来。第二、三、四章主要说的是周王德性的内在作用,五、六两章主要说的是周王德性的外在影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七、八、九章,以凤凰比周王,以百鸟比贤臣。诗人以凤凰展翅高飞,百鸟紧紧相随,比喻贤臣对周王的拥戴,即所谓“媚于天子”。(所谓“媚于庶人”,不过是一种陪衬。)然后又以高冈梧桐郁郁苍苍,朝阳鸣凤宛转悠扬,渲染出一种君臣相得的和谐气氛。方玉润评得好:“盖自凤鸣于岐,而周才日盛。即此一游,一时扈从贤臣,无非才德具备,与吉光瑞羽,互相辉映,故物瑞人材,双美并咏,君顾之而君乐,民望之而民喜,有不期然而然者。故又曰‘媚于天子’、‘媚于庶人’也。然犹未足以形容其盛也。九章复即凤凰之集于梧桐,向朝阳而鸣高者虚写一番。则‘菶菶萋萋’、‘雝雝喈喈’之象,自足以想见其‘跄跄济济’之盛焉。”(《诗经原始》)

  第十章回过头来,描写出游时车马,仍扣紧君臣相得之意。末二句写群臣献诗,盛况空前,与首章之“来游来歌,以矢其音”呼应作结。

  本篇是对周王歌功颂德的诗篇,思想上带有局限性。但称颂中带有劝戒之意,所以仍有可取之处。从艺术上来说,全篇规模宏大,结构完整,赋笔之外,兼用比兴,如以“如圭如璋”比贤臣之“顒顒卬卬”,以凤凰百鸟比喻“王多吉士”、“王多吉人”,都很贴切自然,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民劳(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召穆公规劝厉王安民防奸。

 
原文:
民亦劳止1,汔可小康2。惠此中国3,以绥四方4。无纵诡随5,以谨无良6。式遏寇虐7,憯不畏明8。柔远能迩9,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10。无纵诡随,以谨惛怓11。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12,以为王休13。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14。式遏寇虐,无俾作慝15。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16。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17。式遏寇虐,无俾正败18。戎虽小子19,而式弘大20。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21。式遏寇虐,无俾正反22。王欲玉女23,是用大谏24。


译文:
百姓也已够辛苦,应该可以稍安康。抚爱王畿众百姓,安定四方诸侯邦。不要听从欺诈语,谨慎提防不善良。遏止暴虐与掠夺,怎不畏惧天朗朗。安抚远地使亲近,我王心定福安享。

百姓也已够辛苦,应该可以稍休息。抚爱王畿众百姓,百姓安乐聚一起。不要听从欺诈语,谨慎提防喧争事。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百姓太忧急。不要抛弃旧功劳,来为王家谋利益。

百姓也已够辛苦,应该可以稍喘息。抚爱京师老百姓,安定四方诸侯地。不要听从欺诈语,谨慎提防无法纪。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作恶太得意。恭敬庄重保威仪,亲近仁人与志士。

百姓也已够辛苦,应该可以稍安宁。抚爱王畿众百姓,使我百姓除心病。不要听从欺诈语,谨慎提防有奸佞。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政事败难成。您虽是个年轻人,作用却大要认清。

百姓也已够辛苦,应该可以稍安定。抚爱王畿众百姓,国无残酷无酸辛。不要听从欺诈语,谨慎提防内乱生。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颠倒我国政。爱你大王如美玉,因此大声来谏诤。  


注释:
  1.止:语气词。
 2.汔(qì):庶几。康:安康,安居。
 3.惠:爱。中国: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也就是"王畿",相对于四方诸侯国而言。
 4.绥:安。
 5.纵:放纵。诡随:诡诈欺骗。
 6.谨:指谨慎提防。
 7.式:发语词。寇虐:残害掠夺。
 8.憯(cǎn):曾,乃。
 9.柔:爱抚。能:亲善。
 10.逑:聚合。
 11.惽怓(hūn náo):喧嚷争吵。
 12.尔:指在位者。劳:劳绩,功劳。
 13.休:美,此指利益。
 14.罔极:没有准则,没有法纪。
 15.慝(tè):恶。
 16.愒(qì):休息。
 17.丑厉:恶人。
 18.正:通"政"。
 19.戎:你,指在位者。小子:年轻人。
 20.式:作用。
 21.缱绻(qiǎn quǎn):固结不解,指统治者内部纠纷。
 22.正反:政治颠倒。
 23.玉女(rǔ):爱汝。玉,此作动词,像爱玉那样地宝爱;女,汝。
 24.是用:是以,因此。

【赏析】
  《民劳》一诗,《毛诗序》以为“召穆公刺厉王也”,郑笺云:“厉王,成王七世孙也,时赋敛重数,徭役繁多,人民劳苦,轻为奸宄,强陵弱,众暴寡,作寇害,故穆公刺之。”朱熹《诗集传》则以为“乃同列相戒之词耳,未必专为刺王而发”。严粲《诗缉》也说:“旧说以此诗‘戎虽小子’及《板》诗‘小子’皆指王。小子,非君臣之辞,今不从。二诗皆戒责同僚,故称小子耳。”朱熹等宋代经学家每不从汉儒之说,自立新义,时有创见,但涉及君臣关系问题,却反而比汉儒保守。其实,正如范处义《诗补传》所说:“古者君臣相尔女(汝),本示亲爱。小子,则年少之通称。故周之《颂》、《诗》、《诰》、《命》,皆屡称‘小子’,不以为嫌。是诗及《板》、《抑》以厉王为‘小子’,意其及位不久,年尚少,已昏乱如此。故《抑》又谓‘未知臧否’,则其年少可知矣。穆公谓王虽小子,而用事甚广,不可忽也。”朱、严之说实不足为训,《毛诗序》无误。

  本篇共五章,每章十句,均为标准的四言句,句式整齐,结构谨严。各章互相比较一下,可以发现,第一句皆同,第二句仅末字互相不同,第三句除第三章外余四章皆同,第四句皆不同,第五句皆同,第六句后两字不同,第七句皆同,第八句、第九句皆不同,第十句除第四章、第五章外余三章第一字均为“以”。这样的句式结构,具有明显的重章叠句趋势,本是《国风》中常见的一种基本格式,但在《大雅》中居然也有板有眼地出现,确实令人有些奇怪。不过说怪也没什么好怪,《大雅》虽以赋为主,但它与《国风)在艺术手法上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凫鹥》、《泂酌》两篇不也是复沓式结构吗?只是《民劳》一诗篇幅要长得多,五章反覆申说,意味尤为深长,令人咀嚼不尽。

  诗一开头,就说人民已经很劳苦了,庶几可以稍稍休息了。姚际恒评曰:“开口说民劳,便已凄楚;‘汔可小康’,亦安于时运而不敢过望之辞。曰‘可’者,又见唯此时可为,他日恐将不及也,亦危之之词。”(《诗经通论》)很能抓住要害。接着“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是说要以京畿为重,抚爱国中百姓,使四境得以安定;“无纵诡随,以谨无良”,是说不要受那些奸狡诡诈之徒的欺骗,听信他们的坏话。第二、三、四、五章的“以为民逑”、“以绥四国”、“俾民忧泄”、“国无有残”与“以谨惛怓”、“以谨罔极”、“以谨丑厉”、“以谨缱绻”,也是围绕恤民、保京、防奸、止乱几个方面不惜重言之。陈子展说:“盖诗人已豫见厉王溃灭,故不觉其言之丁宁而沉痛也。”(《诗经直解》)诚然。至于为什么每章都有“无纵诡随”一句放在“式遏寇虐”一句前面,钟惺是这样解释的:“未有不媚王而能虐民者,此等机局,宜参透之。”(《评点诗经》)但比他更早,严粲就这样分析过:“无良、惛怓、罔极、丑厉、缱绻,皆极小人之情状,而总之以诡随。盖小人之媚君子,其始皆以诡随入之,其终无所不至,孔子所谓佞人殆也。”(《诗缉》)其实,说穿了,抨击小人蒙蔽君主而作恶,无非是刺国王不明无能的一个障眼法。不便直斥君主,便拿君主周围的小人开刀,自古皆然。确实,有了昏君小人才能作大恶,“极小人之情状”还不是给周厉王一个镜子让他照照自己?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板(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规劝厉王敬天爱民,施行善政。

 
原文:
上帝板板1,下民卒瘅2。出话不然3,为犹不远4。靡圣管管5。不实于亶6。犹之未远,是用大谏7。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8。天之方蹶9,无然泄泄10。辞之辑矣11,民之洽矣12。辞之怿矣13,民之莫矣14。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15。我即尔谋,听我嚣嚣16。我言维服17,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18。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19。老夫灌灌20,小子蹻蹻21。匪我言耄22,尔用忧谑。多将熇熇23,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24。无为夸毗25。威仪卒迷26,善人载尸27。民之方殿屎28,则莫我敢葵29?丧乱蔑资30,曾莫惠我师31?

天之牖民32,如埙如篪33,如璋如圭34,如取如携。携无曰益35,牖民孔易。民之多辟36,无自立辟37。

价人维藩38,大师维垣39,大邦维屏40,大宗维翰41,怀德维宁,宗子维城42。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43。敬天之渝44,无敢驰驱45。昊天曰明46,及尔出王47。昊天曰旦,及尔游衍48。


译文:
上帝昏乱背离常道,下民受苦多病辛劳。说出话儿太不像样,作出决策没有依靠。无视圣贤刚愎自用,不讲诚信是非混淆。执政行事太没远见,所以要用诗来劝告。

天下正值多灾多难,不要这样作乐寻欢。天下恰逢祸患骚乱,不要如此一派胡言。政令如果协调和缓,百姓便能融洽自安。政令一旦坠败涣散,人民自然遭受苦难。

我与你虽各司其职,但也与你同僚共事。我来和你一起商议,不听忠言还要嫌弃。我言切合治国实际,切莫当作笑话儿戏。古人有话不应忘记,请教樵夫大有裨益。

天下近来正闹灾荒,不要纵乐一味放荡。老人忠心诚意满腔,小子如此傲慢轻狂。不要说我老来乖张,被你当作昏愦荒唐。多行不义事难收场,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老天近来已经震怒,曲意顺从于事无补。君臣礼仪都很混乱,好人如尸没法一诉。人民正在呻吟受苦,我今怎敢别有他顾。国家动乱资财匮乏,怎能将我百姓安抚。

天对万民诱导教化,像吹埙篪那样和洽。又如璋圭相配相称,时时携取把它佩挂。随时相携没有阻碍,因势利导不出偏差。民间今多邪僻之事,徒劳无益枉自立法。

好人就像篱笆簇拥,民众好比围墙高耸。大国犹如屏障挡风,同族宛似栋梁架空。有德便能安定从容,宗子就可自处城中。莫让城墙毁坏无用,莫要孤立忧心忡忡。

敬畏天的发怒警告,怎么再敢荒嬉逍遥。看重天的变化示意,怎么再敢任性桀傲。上天意志明白可鉴,与你一起来往同道。上天惩戒无时不在,伴你一起出入游遨。  


注释:
  1.板板:反,指违背常道。
 2.卒瘅(cuì dàn):劳累多病。卒通"瘁"。
 3.不然:不对。不合理。
 4.犹:通"猷",谋划。
 5.靡圣:不把圣贤放在眼里。管管:任意放纵。
 6.亶(dǎn):诚信。
 7.大谏:郑重劝戒。
 8.无然:不要这样。宪宪:欢欣喜悦的样子。
 9.蹶:动乱。
 10.泄(yì)泄:通"呭呭",妄加议论。
 11.辞:指政令。辑:调和。
 12.洽:融洽,和睦。
 13.怿:败坏。
 14.莫:通"瘼",疾苦。
 15.及:与。同寮:同事。寮,同"僚"。
 16.嚣(áo)嚣:同"聱聱",不接受意见的样子。
 17.维:是。服:用。
 18.询:征求、请教。刍:草。荛(ráo):柴。此指樵夫。
 19.谑谑:嬉笑的样子。
 20.灌灌:款款,诚恳的样子。
 21.蹻(jué)蹻:傲慢的样子。
 22.匪:非,不要。耄:八十为耄。此指昏愦。
 23.将:行,做。熇(hè)熇:火势炽烈的样子,此指一发而不可收拾。
 24.懠(qí):愤怒。
 25.夸毗:卑躬屈膝、谄媚曲从。毛传:"夸毗,体柔人也。"孔疏引李巡曰:"屈己卑身,求得于人,曰体柔。"《尔雅》与蘧蒢、戚施同释,三者皆连绵字。" 26.威仪:指君臣间的礼节。卒:尽。迷:混乱。
 27.载:则。尸:祭祀时由人扮成的神尸,终祭不言。
 28.殿屎(xī):毛传:"呻吟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殿,《说文》作唸;屎,《说文》作吚。"
 29.葵:通"揆",猜测。 30.蔑:无。资:财产。
 31.惠:施恩。师:此指民众。
 32.牖:通"诱",诱导。
 33.埙(xūn):古陶制椭圆形吹奏乐器。篪(chí):古竹制管乐器。
 34.璋、圭:朝廷用玉制礼器。
 35.益(ài):通"隘",阻碍。
 36.辟:通"僻",邪僻。
 37.立辟(bì):制定法律。辟,法。
 38.价:同"介",善。维:是。藩:篱笆。
 39.大师:大众。垣:墙。
 40.大邦:指诸侯大国。屏:屏障。
 41.大宗:指与周王同姓的宗族。翰:骨干,栋梁。
 42.宗子:周王的嫡子。
 43.戏豫:游戏娱乐。
 44.渝:改变。
 45.驰驱:指任意放纵。
 46.昊天:上天。明:光明。
 47.王(wǎnɡ):通"往"。
 48.游衍:游荡。


【赏析】
  这首诗据《毛诗序》记载,是凡伯“刺厉王”之作。西周从夷王起,即衰落不振。厉王执政,朝纲大坏,民不堪命。《国语》曾记邵公谏厉王弭谤一事,就是对其暴虐无道的真实反映。正如邵公所言,尽管当时厉王在国内对敢言者采取了监视和屠杀的严厉手段,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人们还是用种种不同的形式来宣泄心中的不满,这首相传为凡伯(郑笺说他是“周公之胤”,“入为卿士”;魏源《古诗源》说他就是《汲冢纪年》中的“共伯和”)所作的讽刺诗,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与后代一些讽谕诗“卒章显其志”的特点相反,作者开宗明义,一开始就用简练的语言,明确说出作诗劝谏的目的和原因。首二句以“上帝”对“下民”,前者昏乱违背常道,后者辛苦劳累多灾多难,因果关系十分明显。这是一个高度概括,以下全诗的分章述写,可以说都是围绕这两句展开的。

  对于“上帝”(指周厉王)的“板板”,作者在诗中作了一系列的揭露和谴责。先是“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不但说话、决策没有依据,而且无视圣贤,不讲信用;接着是在“天之方难”、“方蹶”、“方虐”和“方懠”时,一味地“宪宪”、“泄泄”、“谑谑”和“夸毗”,面临大乱的天下,还要纵情作乐、放荡胡言和无所作为;然后又是以“蹻蹻”之态,听不进忠言劝谏,既把老臣的直言当作儿戏,又使国人缄口不言,简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对于“下民”的“卒瘅”,作者则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同情。他劝说历王改变政令,协调关系,使人民摆脱苦难,融洽自安(“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他为了解民于水火,大胆进言,甘冒风险(“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同时,他又不厌其烦地向厉王陈述“天之牖民”之道,强调对国人的疏导要像吹奏埙篪那样和谐,对民众的提携要像佩带璋圭那样留心;最后他还意味深长地把人民比作国家的城墙,提醒厉王好自为之,不要使城墙毁于一旦,自己无地自容。

  作为谴责和同情的汇聚和结合,作者对厉王的暴虐无道采取了劝说和警告的双重手法。属于劝说的,有“无然”三句、“无敢”两句,“无为”、“无自”、“无俾”、“无独”、“勿以”、“匪我”各一句,可谓苦口婆心,反覆叮咛,意在劝善,不厌其烦;属于警告的,则有“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等句,晓以利害,悬戒惩恶。这种劝说和警告的并用兼施,使全诗在言事说理方面显得更为全面透彻,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拳拳之心,忠贞可鉴。

  在这首诗中,最可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作者的民本思想。他不仅把民众比作国家的城墙,而且提出了惠师牖民的主张,这和邵公之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相通的,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二是以周朝传统的敬天思想,来警戒厉王的“戏豫”和“驰驱”的大不敬,从而加强了讽谕劝谏的力度。如果不是冥顽不化的亡国之君,对此是应当有所触动的。

  至于全词多用正言直说,也使其更具后代谏书的作用,作者心胸之坦荡、感情之激切于此可见一斑。而叠字的多处运用、比喻对照的生动工整等,又使它保持了诗歌的艺术性。这首《板》与另一首《荡》同以讽刺厉王著称后世,以至“板荡”成了形容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专用词,其影响之大,不难想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