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1.2.1 1.2.2 1.2.3 1.2.4 1.2.5 阴:太阴、少阴、厥阴(手足);阳:阳明、太阳、少阳(手足);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的: 阴阳气的盛衰:由盛(多)至衰(少):(手足)三阴(分布手足内侧):太阴→少阴→厥阴;(手足)三阴(分布手足内侧):阳明→太阳→少阳。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经络以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脏腑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为腑。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 内:脏腑——经络所归属 十二经脉 ---- 奇经八脉 ---- 十二经别 ---- 十五络脉 ---- 三百六十五络 ---- 外: 十二经筋 ---- 十二皮部 ---- 肺经………….( 络脉( 心经……….( 络脉( 心包经…….( 络脉( 脾经………….( 络脉( 肾经……….( 络脉( 肝经…….( 络脉( 任脉………….…………… 任脉络( 冲脉………………………. 阴跷………………………. 阴维……………………… 外行部分: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 手三阴: 手太阴 ----- 手三阳: 手阳明 ---- 足三阳: 足阳明 ----- 足三阴: 足太阴 ----- 以上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胸;手足三阳都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大致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循行顺序也是如此;足三阴则联系腹及胸。 内行部分: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 手三阴 手太阴肺经:(外部)胸旁→上肢内侧前→大指;(内部)属肺,络大肠。 手厥阴心包经:(外部)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内部)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阴心经:(外部)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内部)属心系,络小肠。 手三阳 手阳明大肠经:(外部)鼻旁←颈←肩前←上肢外侧前←次指;(内部)属大肠,络肺。 手少阳三焦经:(外部)眉梢←耳后←颈←肩后←上肢外侧中←无名指;(内部)属三焦,络心包。 手太阳小肠经:(外部)耳前←颈←肩胛←上肢外侧后←小指;(内部)属小肠,络心。 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外部)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次指;(内部)属胃,络肝。 足少阳胆经:(外部)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下肢外侧中→无名指;(内部)属胆,络肝。 足太阳膀胱经:(外部)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腰背第一,二侧线→骶→下肢外侧后→小指;(内部)络脑,属肾,络膀胱。 足三阴 足太阴脾经:(外部)胸腹第三侧线←下肢内侧前,中←大趾内;(内部)属脾,络胃。 足厥阴肝经:(外部)胁部←阴部←下肢内侧中,前←大趾外;(内部)属肝,络胆。 足少阴肾经:(外部)胸腹第一侧线←下肢内侧后←小趾;(内部)属肾,络膀胱,络心。 2.6 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则散布于脉外。营气的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顺序,且与任脉和督脉相通。 表里关系:经脉“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是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分布规律: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另合于本经批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6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早间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地至毛际,入早间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强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全于手及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他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别的作用: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及在体深内的脏腑之间表里关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 络脉是由经脉分出行于浅层的支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 十五络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旭经;脾之大络从在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及全身,难以计数。 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头面胸腹部。每遇骨节部位则结于或聚于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则散于或布于该部而成片,但与脏腑无属络关系。三阳经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三阴经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九页(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十二经筋的作用:约束骨骼,完成运动关节和保护关节的功能。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将皮肤病划分为十二个区域。 十二皮部的作用:由于二十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2.6.1 2.6.1.1 2.6.1.2 2.6.1.3 2.6.1.4 2.6.2 2.6.2.1 2.6.2.2 2.6.2.3 2.6.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