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设置课堂观察点?-课程设计与课堂观察-开福教育评价研究

 rockrose 2010-01-16
如何设置课堂观察点?
2009-10-22 0:17:19
  

·观察点设置:

1.课堂,从“课标”出发走向“生活”,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2.课堂教/学客体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和“练习”等5个指标;

3.五个指标均可从“预设”和/或“生成”方向去观察。

——如左图所示。

·观察指标:

指标

观察举例

目标

·预设的课时目标(学会/会学/乐学)是什么?怎么样?

·课时目标是根据什么(课标/学科/教材/教师/学生)预设的?怎么样?

·预设的课时目标在课堂遭遇到怎样的生成问题?生成什么?怎么样?

·课时目标的预设和生成矛盾是什么?教师如何解决?怎么样?

 

内容

·预设哪些教/学内容?根据(课标/学科/教材/课时/教师/学生)预设的?怎么样?

·生成哪些教/学内容?根据什么生成的?怎么样?

·教/学内容突显本学科的主导概念、核心技能、逻辑关系是什么,怎么样?

·教/学内容有没有明显的科学性、思想性方面的错误?为什么会产生?

·教/学内容的容量、新旧知识迁移、重点难点处理、兼顾学生差异等方面怎么样?

 

方法

·预设哪些教/学方法(启发/讲授/讨论/活动/探究式)?根据什么预设的?怎么样?

·生成哪些教/学方法?根据什么生成的?怎么样?

·预设/生成的教/学方法有没有体现本学科的特点?

·预设/生成的教/学方法有没有引起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关注?

 

资源

·预设哪些资源(印刷材料/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人)?意图是什么?

·预设资源有没有得到实际利用?利用(对教师、学生)的效果如何?

·生成哪些资源?利用的效果如何?

·向学生推荐哪些资源?现实性、有效性如何?

 

练习

·预设、生成哪些(课堂、课外)练习?怎么布置的?

·练习的质和量,发挥怎样的作用?

·练习有指导吗?指导的过程、行为、方法、结果如何?怎么样?

·在练习和“回归生活”上有哪些探索?怎么样?

 

 

  

·角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状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

·追求:有效

 

·观察点设置:

1.课堂教学,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2.观察课堂“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整体“环节”安排、局部“活动”“手段”和教学“机智”以及体现“特色”;

3.五个指标均可从有哪些“行为”(有什么)和行为“程度”(怎么样)两个方向去观察。

——如左图所示。

·观察指标:

指标

观察举例

环节

 

·由哪些环节构成?

·这些环节是切合教学目标吗?怎么样?

·这些环节是否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机会?

·这些环节是否能促进全体学生学习?

 

活动

 

·教师有哪些活动(讲授/训练/讨论/提问/合作学习/自学指导/作业设计/评价)?

·这些活动是如何展开的?怎么样?

·这些活动的展开切合教学目标吗?怎么样?

·这些活动是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的学习?

 

手段

 

·教师运用哪些手段(语言/板书/实物与模型/多媒体/实验)?

·这些手段是根据什么(自身水平/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学生特征)选择的?

·这些手段是如何运用的?怎么样?·这些手段的运用是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的学习?

 

机智

·教师遇到哪些生成性问题?如何解决?怎么样?

·教师遇到哪些课堂管理事件?如何应急处理?怎么样?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调整的依据?效果怎么样?

·学生答错、犯错后的反应、态度、语言表达方式怎样?

 

特色

·哪些方面(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比较有特色?

·这个特色是怎样表现的?·推测这个特色的形成因素是什么?

·对这个特色的进一步发展,你的建议是什么?

 

 

 

  

·角色: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状态: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

·追求:有效

 

·观察点设置:

1.学生学习,亦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2.观察学生,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堂“倾听”“互动”“自学”等活动,活动是否有效看“达成”;

3.前四个指标的观察均可从“行为”“程度”和“习惯”“态度”四个方向去观察。——如左图所示。

·观察指标:

指标

观察举例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教师布置还是自己做的?

·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学难生参与进来了吗?

·学优生、中等生、学难生的准备习惯分别怎么样?

 

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对哪些感兴趣?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有多少人没认真听?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笔记/阅读/提问)?有多少人?

 

互动

·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探究新知提供帮助吗?

·回答行为(主动/被动,群体/个体,教师/学生,回答水平)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提问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被动)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提问对象(老师提问,学生互相提问)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讨论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被动)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讨论对象(同桌/小组/班级/师生)有哪些?多少人没参与?活动有序吗?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学难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自学

·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难生的参与情况?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学习资源(印刷材料/实物与模型/多媒体/教师/学生)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难生情况?

 

达成

·学生清楚这节课要干什么?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表达核心知识和概念吗?有多少人?

·学生能用核心技能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吗?有多少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什么感受、认同、领悟?

·学生的当堂作业有哪些?完成情况?反馈过程、行为、方法、结果如何?

 

 

 

 

·状态:课堂是师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对话。

·追求:对话

1.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生命经历,同自己对话(自主)

2.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同他人对话(合作)

3.师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同客观世界对话(探究)

 

·观察点设置:

1.课堂文化,从“课程”出发,以建设“对话”文化为目标;

2.观察文化,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基本的“愉悦”感觉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及体现的“特质”;

3.五个指标均可从主体(师生)和/或客体(课程/客观世界)多重关系去观察。

——如左图所示。

·观察指标:

 

指标

观察举例

愉悦

·学生兴味盎然的时间有多长?

·对整堂课有兴趣的人有多少?

·课堂结束后,学生的表情是怎样的?

·从学生的语言或表现推测,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吗?

·从教师的语言或表现推测,教师是否享受成功感?

 

自主

·教师的情景设置、资源利用与生成、自主学习指导上能从学生出发吗?

·学生在课堂主动参与(个体/群体/小组/师生探讨)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能否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发现”规律并自由表达观点?

·能否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合作

·课堂呈现的合作形式有哪些?运用的流畅程度怎么样?

·教师和学生运用哪些合作技能(表述、倾听、询问、赞扬、支持、说服、接纳)?

·学优生、中等生、学难生的课堂表现,有怎样的差异?

·课堂中出现各种争端时,能否有足够时空表达观点?是否顾及他人的需要?

 

探究

·课堂产生了哪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有没有进行探究?探究是怎样展开的?有多少人参与?

·教师是否有指导?提供哪些资源和方法?

·探究是否有结果?影响结果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特质

·整堂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怎样一个词可以概括?

·基于哪些方面作出这样的判断?

·对这一文化特质的进一步发展,你的建议是什么?

 

 

·针对实际工作中所需解决或改善的问题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