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复习要点

 无&涯&轩 2010-01-21

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复习要点


整理:无&&&
 

劝学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 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以为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每日)/ 食埃土,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游水)/ 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专一)

二、文言虚词

 1

    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思矣 /吾尝跂望矣 

    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行无过矣/蟹六跪二螯

    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2

  (1) 介词,从。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物也

3.之

代词。  青,取于蓝(代靛青)/冰,水为而寒于水(代冰)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助词,的。 非蛇蟮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所学

4.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

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5)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名词,老师)

吾从而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也久矣(动词,流传)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道也(学习)/ 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以……为师)/ 孔子郯子(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学于师(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  学而(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小学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师之/人非生知之者/择师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

  2.之

 (1) 助词,的。  学者必有师/彼童子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不知,惑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存,师所存也/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郯子/

3    

 (1) 代词,那些。  为惑也终不解矣

2 代词,他。  闻道也固先乎吾

 (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皆出于此乎

 (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可怪也欤

4.于

 (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2) 介词,向。  而耻学

 (3) 介词,对于。  其身也

 (4) 介词,从。  皆出此乎

 (5) 介词,被。  不拘

5.乎  

(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

(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6.也

(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闻道固先乎吾/其为惑终不解矣

 (3)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其可怪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宾语“之”)

    (2)吾从()而师之(省宾语“之”)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赤 壁 赋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通“缭”,环绕)

 (3)举酒(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动词,向东进军)

        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

(2)   七月既(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方其破荆州,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动词,往)

         泣(副词,像)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江陵(攻占)/ 顺流而(向东进军)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3)名词的意动用法。  鱼虾而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4)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向南)/ 西望夏口,望武昌(向西,向东)

(5)形容词用作动词。  襟危坐(整理)/ 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  倚歌和之/自其不变者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问客

(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哀吾生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所有/吾与子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耳得而为声/无禁,用之不竭

3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徘徊斗牛之间/渔樵江渚之上/托遗响悲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而又何羡

 (2) 介词,在。  相与枕藉舟中

 (3) 形容词词尾。  苍苍/浩浩如冯虚御风/飘飘如遗世独立

  三、文言句式

     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 “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      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名词,尽头)

(2)      (动词,做梦)  

            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      而未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作动词。  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回溪(走到尽头)/ 青缭(青山,白水)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始指(以……为异)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至(远处)

 (4) 数词用作形容词。  四望如 (相同)

 (5) 名词用作动词。  外与(连接)/ 卧而(做梦)/ 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 名词用作状语。  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 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施施行,漫漫而游/攀援登,箕踞

 (2) 连词,表承接。  披草坐,倾壶而醉//起,起而归/自远

 (3) 连词,表转折。  未始知西山之怪/莫得其涯/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4)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

2.之

  (1) 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 代词,它。  始指异(指西山)/ 故为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特立/不知日/然后知吾向未始游

3.为

 (1) 介词,为了。  之文以志

 (2) 动词,成为。  自余僇人/不与培蝼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是州(省略介词“于”)

(2)()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  

 

六国论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霜露(通“曝”,曝露)

(2)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通“餍”,满足)

(4)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不赂秦(坚持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也(坚持到最终)/则获邑,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   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之效也(名词,战争)

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

 (2)   霜露(动词,曝露)

      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   以地秦(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名词,事情)

 (4)   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   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动词,坚持到最终)

 (6)   有远略(名词,起初)

速祸焉(副词,才)

 (7)   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动词,朝着,对着)

     (8)   较秦之所(动词,获得)

            此言(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力亏/战败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秦兵又至矣/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后亡/惜其用武不终也/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三胜

 (5) 连词,表承接。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之

 (1) 助词,的。  破灭道也/诸侯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数,存亡之理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较秦所得/诸侯所亡/秦国所大欲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

 (4) 代词。  子孙视不甚惜(指土地)/弥繁,侵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赂者丧/洎牧谗诛

 (2) 介词,凭借。  攻取之外/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  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  予人

 (5) 介词,用。  地事秦/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成为)/ 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 代词,它。  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势弱于秦(指六国)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指燕、赵二国)

6.则

(1) 连词,就。  获邑,大得城

(2) 连词,那么。  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  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2.省略句   

   (1)()()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阿房宫赋

一、文言实词

1.古今异义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建筑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值得怜悯

2.一词多义

    (1)  六王毕,四海(动词,统一)

       容,尽态极妍(形容词,全部,所有)

(2)   廊腰(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3)   一肌一容,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锱铢(动词,取尽)

(4)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5)   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j

       使秦复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朝歌夜弦,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动词,做,当)

3.词类活用   

(1) 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蜀山兀,阿房出(统一)

(2) 名词作状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来于秦(乘辇车)/ 石,(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3) 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出现龙)/ ,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金(当作铛、石、块、砾)

(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以……为鉴)

二、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囷囷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西折/缦立远视,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为君/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后人哀之不鉴之

3.其

 (1) 代词。  杳不知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2) 助词,的。  一人心,千万人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代秦人)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表判断)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表判断)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3.省略句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省宾语“秦国”)

4.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5.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举”有被攻占之意,意念被动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