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为什么是椭圆的?

 贤人好客 2010-02-11
地球的公转轨道为什么是椭圆的?太阳又为何位居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科学家们一直站在科学的最前沿,将最先进、最昂贵的技术和设备:如地面上的巨大天文望远镜、轨道卫星和星球探测器等,用到研究宇宙这个庞大任务之中,并已取得巨大、显著的成就。通过科学手段的观察、计算,以及电子算机的模拟,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人们:比较准确的“宇宙的起源-??来自宇宙大爆炸!”(请看中国国家天文台天文研究所,李竞研究员写的《天行有常》和李竞、赵复恒、陈学雷、邹振隆四位研究员合写的《宇宙大爆炸》。)

   科学家们又告诉我们,宇宙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处在膨胀之中。宇宙具有150亿光年的平面体的范围,而且充满了暗能量。(有的科学家称它是标量场,本文以下也称标量场)我们可以把这一空间,理解为无限大,所以在距离宇宙中心很遥远的太阳系中,可把标量场力线看成是平行的。请见图--1

 

   根据上述,我们就可以理解为:“ 在太阳系里的地球,所受到的作用力就不仅是太阳对地球的引力F2而是又增加了一个标量场F1。所以说地球在宇宙中就得到了三个作用力,F1、F2和F3。”

F1-是来自于宇宙爆炸中心,以平面体形式向四面八方推出,整个太阳系置身于这个庞大的、宇宙的平面体之中。因为太阳系与宇宙爆炸中心有着无限远的距离,因此可以把F1近似的看成为平行于太阳系坐标的X轴(平行于宇宙的平面体)的力束,方向是由右向左的。(因为近日点在太阳的右方)太阳系坐标的Y轴垂直于X轴且平行于无限大的宇宙的平面体。

F2-是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方向永远指向太阳中心,大小由F=G•M1•M2/R²万有引力定律来决定。

F3-是地球沿公轨道绕日周转的力,是太阳的自转对整个原始星云产生的旋转力矩(请看专题汇报)方向是逆时针的。在日地连线的地球端,其大小,随力臂的长短(既是日地距离)而变,永远垂直于太阳与地球的中心连线(引力半径)。

下面就分三步,定性的分析地球公转轨道的成因:

  第一步,仍然用牛顿的静止宇宙观来分解、观察太阳系里的地球运动。(这时我们没有引进宇宙大爆炸的理论)

先把地球看成,只在太阳的引力F2、旋转力F3(且F2=F3 且F3⊥F2)两个不变的力作用下,那么它就应该以太阳为中心,日地间的远日点距为半径(R1=15200万公里),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划出了一个正规的圆OR1,----我们称之为太阳的引力圆。

为了分析地球在太阳引力圆,圆周上各点受力情况,我们把OR1圆分成16等份,用A、B、C、D、E、F、G、H、I、J、K、L、M、N、0、P等16个字母代表,再逐点的研究地球在每一个点上的受力情况。

∵圆OR1=360°,360°÷16=22、5°∴每一个相邻字母与圆心O的连线间都夹有22、5°的夹角。也就是说,相对坐标X轴而言,每逆时针前进一份,其角坐标便累加了22、5°。由于地球沿着这个正圆OR1的圆周绕日公转着,被覆盖的角,逐渐的增加着。(其实地球不是这样运行的!)虽然如此,但是我们用分解的方法来分析地球公转椭圆轨道形成时,它却是个不可缺少的过程。请看图-2

第二步,让我们再用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观察宇宙。把促使宇宙膨胀的作用力--标量场力F1引进太阳系.再用做图法对各点进行受力分析。(其实F1从宇宙生成那一天开始,早已作用在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之上,小到宇宙尘、大至行星、恒星系、星河系以至于暗物质。)                

当然地球也不例外,它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它在F1、F2的作用下,它已经不能安分守己的固守在太阳引力圆OR1的轨道上运行了。通过下面对OR1圆上16个点逐个的分析,便一目了然。详况请见图-3。

 

1、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地球在圆OR1上I点的受力情况。140亿年来的客观存在,地球都是准确无误的通过I点,这说明地球在I点处,沿X轴没有发生过左右位移。(请看图3在I点处F1=F2但反向,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I点上,F1和F2是等值反向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也就是说F1/F2=1,它们的合力为零。只有F3沿着圆0R1的I点的切线逆时针方向起作用,这乃是地球沿圆0R1在I点上公转的动力。

   2、当地球沿着OR1圆公转来到A点时,地球因为受到F1、F2作用,F2通过Oa指向太阳中心,F1也通过Oa指向太阳中心,(又因为在I点处求得F1=F2)所以其合力F=2F2。于是地球沿着合力F的方向由A点移到a 点上。地球通过a点时,在F3的作用下沿着a点的切线逆时针的方向公转着。

      此时,我们再以太阳与近日点距Oa为半径,以太阳为圆心,画一圆OR2。圆OR2内再也没有地球经过的点,地球在a点距离太阳最近,天文学家称它是近日点。并告诉我们0a=14700万公里,由此我们知道了Aa=15200-14700=500万公里。

   从而得知F1和F2联合起来,才能将地球由A点推到了a点上来,也就是沿着Aa,向太阳推进了500万公里。所以在图中代表F1+F2 的线段Aa=500万公里。F1(F2)=250万公里(以下各点上的F1和 F2皆可以用250万公里的线段代表,但是它们永远各自保持着它们自己固有的的方向)。

   3、当地球沿着OR1圆来到B点时,在B点上再用F1,F2做平行四边形B,b4,b,b3求出合力F,地球在合力F的作用下沿着F的方向移到了b点上运行。(请看图?3)

   4、地球继续沿着OR1圆来到C点时,同理在F的作用下,也来到了c点之上。

      5、如此类推,地球继续的沿着OR1圆向前走,也就自然的因为同样的原因,由D→d,由E→e,由F→f,由G→g。由H→h。

   6、当地球来到I点时,因为F1保持着沿X轴离开太阳的方向,而F2却指向太阳中心,此时形成沿X轴的等值反向的两个力,所以它们的合力F就等于零了。I点与i点相吻合。形成一个点了,但是F3仍然毫毛无损的、发挥着它的作用。所以地球必然经过I点,在F3的作用下保持着它的切线逆时针方向公转着。

   7、当地球继续沿OR1圆向前公转着,同理在F1,F2的合力F作用下,地球由J→j,由 K→k,由L→l,由M→m,由N→n,由O→o,由P→p。(地球公转在太阳系坐标的第一、二项限区间时,F1和F2的合力F的方向与F3的方向有相同的成份,各点角坐标有所超前,地球的公转速度相对三、四项限要快些。但是当地球公转到太阳系坐标的三、四项限区间时,合力F与F3有相反的成份,所以各点的角坐标有所滞后,公转速度也有所减慢。但是各点的线坐标与其一、二项限X轴的对称点相同(后有详述)。地球就是这样机从上述16个大写字母代表的点,移到新的点a,b,c,d,e,f,g,h,i,j,k,l,m,n,o,p。等16个点上,再用曲线将它们连结起来看,是个太阳引力圆OR1在i点上的内切椭圆OR4! 这有力的说明了,是F将地球从太阳的引力圆OR1上,搬运到它的内切椭圆OR4上来的。此时太阳已悄悄的变成了椭圆OR4的一个焦点,这就是太阳成为椭圆的一个焦点的根本原因。所以椭圆OR4上的各点与太阳的距离就不相等了。

   此时椭圆OR4上只有a点在圆OR2上,其余各点皆在圆0R2以外,在a点上圆OR2是椭圆OR4内切圆。

   相对圆OR1而言,椭圆0R4上的各点,只有i点在圆OR1上,其余各点皆在圆OR1以内。在i点上圆OR1是椭圆OR4的外切圆。有力的说明了a点和i点都是椭圆上的点!

   让我们再以太阳为中心,以客观存在着的地球公转轨道这个椭圆的半短径为半径做一个圆OR3。从图中看出,它通过椭圆m、e两点与椭圆R4相交,这又证明了Om,Oe是椭圆R4半短轴。将该两点再用直线连结起来,发现me∥太阳系纵坐标轴Y,⊥横坐标轴X,交X轴于O´点,OO´=Aa/2代表着250万公里。恰是椭圆OR4的两个焦点间的距离。又发现椭圆OR4的在me线段右边的n、o、p、a、b、c、d等七个点都在圆OR3以内,而椭圆OR4在me线段左边的七个点l、k、j、i、h、g、f等皆在圆OR3以外。为此我们可以结论为椭圆OR4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

这将为下面的验算提供有力的图解旁证。

   第三步验算

    让我们再用数学的手段,求出上述a-p16个点与太阳的距离和与太阳系坐标X轴逆时针方向的角度,也就是它们的线坐标与角坐标,特别是远日点、近日点、地球公转轨道半短径的端点等。几个关键的点的坐标,是否与前辈科学家们指出的一样呢?下面我们就进行逐点的验算。

   1、A点,当地球在F2、F3的作用下,沿着圆OR1来到A点时,我们把F1引进来,地球就又受到一个力F1的作用,此时F3⊥F2,F1=F2(且同向并指向太阳中心。)F1、F2的合力F=2F2。地球是在F1、F2联合作用下由A点移到a的。F3在a点仍然继续沿着切线、且逆时针方向推动着地公转。

   因为Aa=R1-R2=15200-14700=500万公里。a点的太阳系的线坐标Oa=14700万公里.a点的角坐标,Oa与X轴的逆时针方向的夹角为O,所以øa=O。

   2、B点,当地球在F1、F2、作用下,来到B点的时候,连结OB,OB与OA形成一个夹角∠AOB=22.5°。因为此时作用在地球上的力F1继续平行于X轴,而F2仍然沿OB指向太阳中心,所以从B点出发的F1、F2也形成个夹角22、5°。对于OB而言,∠AOB=∠b2Bb4=22.5°(内错角的关系)。从B点起再用F1和F2做平行四边形Bb3bb4,求出合力F(Bb线段)。OB,交圆OR2于b2点,再连接Ob交圆OR2于b1并延长,到圆OR1以外。从b2点向Ob和Bb两线段分别做垂线,近似的、分别的交于b1和b点上,通过图?4形成的几个三角形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求Ob的长短了(也就是b点对太阳的线坐标)。

在△B0"b3中

     BO"/Bb3=COS11、25°

     BO"= Bb3·COS11°15´=250×0、98079=245、1975。

  Bb=2×BO"=2×245、1975=490、395万KM.

   在△Bbb2中°

     ① b2b/Bb=tg11°15´

       b2b=Bb×tg11°15´=490、395×0、19891=97、5456万KM.

②b1b/b2b=SIN11°15´

  b1b=b2b×SIN111°15´=97、54×0、19509=19、0302万KM

    ③b1b2/bb2=COS11°15´

      b1b2=bb2×COS11°15´=97、54×0、98079=95、6662万KM

      现在我们可以说,b点在太阳系的线坐标为Ob=Ob1+b1b=14700+19、0302=14719、0302万公里。

   在△b1ob2中b2b1/Ob=tg∠b1ob2=95、6662/14700=0、0065079,查表:∠b1ob2=O°22´.

    所以b点相对太阳系OX轴逆时针方向的角坐标为22°30´+O°22´=22°52´。

   3、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c,d,e,f,g,h,i,的对太阳的线坐标和角坐标。

   4、当地球在合力F的作用下,继续公转经过J点的时候,情况就有了新的变化。因为地球在太阳系坐标的三,四项限区域内公转时,其F1和F2的合力F中包含着与主宰地球公转力F3的方向相反的成份。所以在它们的角坐标中出现了滞后角。下面我们就以J点为例做如下的验算。为了计算简易化,我把OI的角坐标当做零度(实际上是180度。)这样地球在太阳系坐标的三、四项限内的各点就与J点的受力情况就一样了。详况请见图?5。

在△JO"j4中

  JO"/Jj4=Sin11°15´

  JO"  =Jj4×Sin11.25°=250×0.19509=48.7725万公里

  Jj   =2×JO"=2×48.7725=97.545万公里

     在△Jjj2中

  jj2/Jj=tg∠j2Jj

  jj2=Jj·tg78.75°=97.545×5.30273=490.38797万公里

     在△jj1j2中分力

 ∵  jj1/jj2=Sin78.75°。

     ∴jj1=jj2·Sin78.75°=490.38797×0.98079=480.96761万公里

 ∵j1j2/jj2=Cos78.75°

     ∴j1j2=jj2·COS78.75°=490。38797×0。19509=95。669789万公里分力

由于J点和H点是X轴的对称点,∴它与太阳之距Oj=Oh=15180.971万公里。与X轴逆时针的夹角为202°30´减去

0°23´等于202°7´。

   3、以下各点(k、l、m、n、o、p)同j点一样的计算办法,过程也一样,完全是个数学的问题在这里就不重复了,如有查对可供草稿。现将16个点的线坐标和角坐标的计算结果给出,见表?1

                                   16个代表点的对太阳的线、角坐标数据表                           (表-1)

 

 代表点

      线坐标

           角坐标

  代表点

        线坐标

         角坐标

  a

    14700万km

  i

15200万km

180°

  b

14719。03万km

22°30´+22´=22°52´

  j

15180.971万km

202°30´–0°23´=202°7´

  c

14780。39万km

45°+41´=45°41´

  k

15123.77万km

225°–41´=224°19´

  d

14785。42万km

67°30´+0°54´=  68°24′

  l

15045.67万km

247°30´–0°54´=246°36´

  e

14949。27万km

90°+59´=90°59´

  m

14949。27万km

270°–0°59´=269°1´

  f

15045。67万km

112°30´+54 ´= 113°24′

  n

14785。42万km

292°30´–0°54´=291°36´

  g

15123。77万km

135°+41′=135°41´

  o

14780。39万km

315°–0°41´=314°19´

  h

15180。971万km

157°30´+0°23′=157°53´

  p

14719。03万km

337°30´–0°22´=337°8´

 

     最后再以表?1的各点的两坐标的数据做出一张图来,是一个椭圆!它通过远日点、近日点和科学家们早已告诉

我们的、地球绕日公转椭圆轨道的半短轴的端点e、m。

      结论

   1、宇宙中太阳系里的地球,是在来自宇宙爆炸中心的标量场力、太阳的引力、太阳的自转给于地球的公转力(请看专文汇报)的作用下,才形成地球绕日公转的椭圆轨道。

   2、又由于地球绕日公转椭圆轨道的形成,造成了轨道上各点的日地距离的变化,虽然太阳原来的位置没动,但是由于这种变化,使太阳无形中成为地球绕日公转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3、主宰宇宙膨胀的力F1不仅在星河系间加大距离中有所显示,而且在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轨道椭圆化中也显示了它的作用!

                                                                      本文著者宋继国于2006年12月10日定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