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选择
我们在拥有自己的鉴赏标准的同时,也就获得了选择紫砂茶壶的自由,选用紫砂壶,参照上述几条标准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而定。茶壶的好坏和其价位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壶艺爱好者和收藏家,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收藏名家和稀贵壶(即具有文物历史收藏价值的),其标准自然和一般选用不同。一般选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造型、外观。不论是什么形状的茶壶,要注意嘴、把、体的均衡,最要紧的是自己要认同,满意或者接受。因为自己的选择,即使是参考了别人的意见,也无例外的包容了你的审美观点和态度。如果在拥有一定数量藏品时,就会在泥色的变化,造型的类别变化上有扩展地选择。
2.看质地。其颜色不管是哪种泥色,要温润,这种温润感觉往往多有共识,即好看的,大家一致认为舒服。有的色彩一看就是死色不活,或差一点点,即烧高几度或低几度就好了。如靠人为加工打磨抛光,或用皮革油擦出来就不可取.胎骨要适宜养壶,新壶本身无异味,有带鞋油等味的皆不可取,当然要查一下有没有毛病疵点,包括盖子内外子口,壶里壶外,尤其重要的是壶嘴内的畅通及壶身相接处的内孔是否阻水。
3.看功能。注意出水的流畅与否,流不流“口水”(认真讲,有很多作者对流涎水之嘴做过研究试验,各有自己一套经验之谈,但要讲有绝对把握还很难说,故只能有基本要求,不要苛求为好)。壶盖紧密不紧密,倾倒时有无落帽之忧。
从目前的紫砂市场情况看,全手工的茶壶远比模具成型的茶壶更具工艺性。对于壶艺爱好者,收藏家或有经济实力预购特种工艺茶壶的人来说,要注意手工制作和模具制作的区别,要注意制作者的水准与所制壶的整体质量。这也是选壶时要注意的。全手工制作的圆壶,因为是采用打泥片的成型法,只有一道泥接头,故在壶身的装把处有一条并不明显的竖的接线,不细心观察就看不易出,而用模具制作烧造出来的壶,在壶嘴和壶把处各有略明显的一条接缝。这种接缝不论在烧造前如何用刀修平,出炉后均会从里向外显现出来。要说明的是,一些异形复杂的壶,借助模具作雏形,这是属技术发展的进步。对模型的应用也不能绝对化,生搬硬套地作赏壶的唯一标准,否则又要钻牛角尖里去。历史作品没有模子,全是手工的,连最普同的日用品,也是用全手工制作的。模型的使用应该说对紫砂壶的造型准确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不过应该肯定制作技艺水平的高低,倒在于有没有手工制作技能,如果只能用模制作,这说明制作者技艺低下,故现在论壶艺的标准在于制作者的实际水平档次,这个档次又不全等于个人的职称,又不等于全凭广告宣传乱吹擂的“大师、奇才、神手、名人、名作”。
紫砂矿原料
——摘自《中国紫砂茗壶珍赏》
紫泥类:
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度左右.
本山绿泥类:
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为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其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摄氏度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其他泥类:
自明至今,泥色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取其本土,山灵络,陶变化。
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出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基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
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
嫩泥:呈砖红色,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
紫砂壶的使用
——摘自《中国紫砂》
紫砂壶的使用,因材质的特点,表现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在于它于使用者能进行感情交流。对它倾注的感情越多,常加摩挲宝爱,它对你的回报也越深沉,越发可爱,光润古雅,故最好的茶壶不要束之高阁,而应该经常使用把玩。明人周高起说过:“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根本之法。具体做法,步骤大致如下:
1.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千万不要用粗砂布打磨,以伤表皮(有的壶作者在出手时已作处理),先用水用或布洗擦去处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较溶的茶叶水锅里,或中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便可沏茶使用。这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二次,即可沏茶。
2.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切茶后,壶体表面温度较高,此时可用湿毛布,或干净湿布,擦抹壶提,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3.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倾出,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可在消除霉味变异味茶渣后,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旋即没入凉水中,异味可处,若一次不行,可反复2-3次,总会有满意效果,且不用担心茶壶会因热凉急变而发生暴裂。这就是古人所说:“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4.茶壶最怕沾上油污搞得脏兮兮的。明人周高起就指出:“若腻滓烂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如果这,就如同让西施蓬头垢面一样。壶体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若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出现本质美感。但古壶古物就没有必要去该头换面,留下古美感也是体现年龄的具证。总之要对具体对象具体正确处理,不能作一法律。
5.不要将茶渣长期存放在壶内的方法来养壶,虽然紫砂茶壶有越宿不馊之说,但时间稍长,仍然会发生异味,特别是夏天茶叶更易发酸发馊,这样会影响壶内茶山的形成和积累。把茶汤留在壶内阴干,日久累积茶山,也要注意适时适度分寸掌握,以茶汤不变质为宜。
6.台湾已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台湾茶道的养壶,用壶方法:
黄墩岩编著的《中国茶道》一书就用壶养壶有如下文字:
壶的保养通称为“养壶”,养得目的在使其能善于“蕴味育香”,并使其壶能焕发本身浑朴的光泽。此乃由于陶壶有吸水性,若是长期吸附茶质,确“助茶”的功能。
对于茶道中人而言,养壶绝不是品茗的目的,但一把维护得法的茶壶,能够提升品茗目的之实践,却是被肯定的------
养壶就如同培养树苗般,掩苗助长则难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所以养壶也不必急于一时,只有要平常多加使用并维护得法,就能如同接受天地自然滋养的幼苗,不必人为附加补养也可成器,而且更加珍贵------
紫砂壶铬欣赏
紫砂壶上的铭文常常是一些格言、警句,或者是具有警戒、劝勉性的诗联。例如——“石根泉,蒙项叶;漱齿鲜,涤尘热”要涤除的“尘热”不仅是生理的,还让人想到包括心理和精神的。
“咬得菜根,百事可为”配合壶上的蔬菜图题的这一壶铭,提醒人们能够吃得苦,方能成大事。有意思的是紫砂壶上还有劝人种树的诗句:“为听鸟声多种树,欲留花香久垂帘”。
清代有名的曼生壶的壶铭大都有着座右铭的性质。例如:“方川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劝人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之道;“苦而回甘,直谏之言”,提醒人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听得不同意见。“器堕于地,不可摄也;言处于口,不可及也,慎之哉!”这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告诫。
紫砂壶的警戒性铭语还与壶名和器形相联系,如曼声“却月壶”的壶铭是“月满则亏,署之座右,以为我规”;方形壶的壶铭是“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这里化用古人的“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的处世格言,思虑要周圆,行为要方正,内心要像茶那样清醇蕴藉,澄澈明纯。
壶小易沸,量小易怒
茶不求精而壶也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也不空
朱泥概說
中國人民是世界上最喜歡品茶的種族、自古茶具既盛行於中國各朝代社會中、到宋、元朝時、烹茶品茗己為社會藝術之不可缺。
西元十六世紀後、世界海陸運交通發達迅速、各國交流頻繁中國之各項物品、也因此而與各國交流其中陶瓷的大量輸出、更引起各國的注意。
朱泥是什麼!和紅泥有何不同!現在還有無朱泥礦!
朱泥是紅泥中之精品、因主要成份為紅泥(含鐵量極高)、又產在嫩泥礦之下層、又稱「未觸風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風化的土塊、質堅如頑石、但遇水則自行潰散。
朱泥和紅泥最明顯差別在燒成溫度、及成品音訊高尖。
目前朱泥礦是明顯減少了、但有一原則不變、只要有紅泥~朱泥則不滅。
朱泥壺因燒成不易、一般正規工手(指紫砂工藝廠)是不願去作的、因為朱泥的收縮比有20%~50%之高(一般紫砂約8%~15%就不得了)、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各價位款式之朱泥壺若不整口(用金剛砂磨平口蓋)實難登上一級品。有些了解朱泥壺特性之壺友也只有在三點上要求、對於口蓋要求則見人見智、因人而異了。
紫砂壶你会不会玩?
有点“偏门”有些难懂
叶东将收藏的100多件紫砂壶搬到同德路上的“行有恒堂”时,他压根没想到会吸引众多的壶友。当一批又一批的壶友带着珍藏的“宝贝”找上门时,叶东才发现原来喜欢、投资紫砂壶的深圳人真的不少,但真正懂壶的人却不多。
不要盲目投资
两天前,“行有恒堂”来了一对夫妇,他们捧着一把落款是清代名家“陈鸣远”的紫砂壶,说是花了1.8万买回来的。叶东告诉来人:“这壶只值500多元,压根不是陈鸣远的壶。”
叶东告诉来人,这把壶的古旧感来自壶上擦了皮鞋油,他让来人回家后,用漂白粉泡一泡该壶,就可以显示这壶原来的样子。据叶东介绍,陈鸣远是清康熙雍正年间的制壶大师,目前他的紫砂壶价格在10万元左右,好的壶要50万才能买到。这对夫妇根本不了解紫砂壶,不清楚历史和行情就盲目投资,属于典型的投资失败。
叶东告诉记者,对于古壶来说,市面上有两种造假方法,一是将泥料的表面做成旧的感觉,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经常摸的样子,看上去有古旧感;或者用强酸腐蚀做成旧的感觉。二是将紫砂壶涂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对新壶的造假主要是雕刻名家印章,或者臆造名家款式。
投资紫砂壶有学问
叶东告诉记者,紫砂壶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一种是没有收藏价值、只有使用价值的日用品。叶东收集的当然是有投资价值的前者。
叶东介绍,明清时宜兴出品的紫砂壶比较有收藏价值,明代紫砂器的造型艺术臻于成熟,各种款式层出不穷。清代后期,紫砂名家高手与文人合作,把中国传统的雕塑、诗词、绘画、金石、篆刻等技艺与紫砂泥的特质相结合,创造出许多精妙绝伦的佳作。
到底哪些名家的紫砂壶有收藏价值呢?叶东说,明代名家有徐士衡、元畅、欧正春等人;清代名家有陈鸿寿、陈鸣远等人。至于近代名家,有李宝珍、程寿珍等人,现代名家有已故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等。这些名家的紫砂壶都极有收藏价值,只是有的名人名壶如今已失传了。
叶东认为,要投资紫砂壶,首先要了解紫砂壶,这就需要阅读在紫砂壶的鉴定上一些必不可少的书籍,如《阳羡砂壶图考》等,这些书对古代的名人名壶都有记载。据叶东介绍,如今,投资者花几百元就可以在市面上买到这些书。而他当年玩壶的时候却是花了一万多元买书来了解紫砂壶。据叶东介绍,他1996年爱上玩“壶”的时候,《阳羡砂壶图考》当时市面上很少见,他在西安一家古玩店看到一本,当时老板对这本出版也就100多元的“珍品”开价8000元,叶东眉头都没皱就买了下来。
紫砂壶投资有窍门
叶东说,投资紫砂壶应该贵在质而不在量。要有花大价钱去买一件精品的概念,不应该乱花钱去买一堆假的,这样的紫砂壶才能增值。1999年,叶东从宜兴一收藏家的手中,花1.2万元购买了民国程寿珍的一把紫砂壶,如今,该壶价值已达6万。
叶东建议,投资者在了解了紫砂壶之后,可以购买一些已经成名的、目前价位相对较低、具备“德艺双馨”的工艺师的作品。据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顾景舟的紫砂壶才380元一把,到了现在价位已经上10万了。
叶东认为,购买现代工艺师的作品,投资周期比较短,眼看着都会升值。叶东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他花3000元购买了一个现代工艺师的作品,不到一年,该工艺师的某项作品获奖了,他的其他作品也跟着水涨船高,现在市面上该作品已经翻到了8000元。
市场低迷是投资良机
据叶东介绍,一些明清名家和现代名家制作的紫砂壶都很有收藏价值,尤其是一些大师的作品,一直是稳中有升,即使在紫砂壶市场低迷的2001年,当所有现代名家的紫砂壶都跌了20%时,大师的作品一直都没有跌价,例如已于1996年去世的现代名家顾景舟的茶壶目前已价值10万至20万。近两年来,紫砂壶市场稍有回升,但涨幅不大,叶东估计最大的行情应该在两年以后。
叶东说,市场低迷期正是投资好良机。他估计两年后,紫砂壶的价格将翻番
怎样挑选紫砂茶壶(入门)
入门级玩紫砂,以我之见像小孩子学写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泥质先放在一边,先挑一个喜欢的造型,不要挑那种“涂脂抹粉”的,和“故作老陈”的,我们挑脸面干干净净的,这样的壶,有缺陷没地方藏。只要不是特殊造型,一般嘴,盖钮(滴),把要在壶的中轴线上,口盖和壶身的间隙要小,能流畅旋转,每一个局部如盖钮,嘴,把等与壶身的衔接,明接法要干净,没有疙疙瘩瘩和残留泥痕,暗接要和顺,没有明显的凹凸,可以将壶身在光线下侧看,有不顺畅的地方很容易发现。
买来用的壶,在造型上要注意,壶盖最好不要选容易积水,很容易藏垢的形状,尽量找容易擦洗的,因为泡养起来把壶擦的干干净净看了舒服。
壶嘴很重要,用来泡茶的壶,用起来出水不流畅,泡茶就不舒心,看起来也急,本来泡养茶壶是练耐心的,看滴滴答答的出水,能不急吗?最好用水试一下,没水不能试,就看看壶内的出水孔,壶内出水孔的面积和,要是嘴口部面积的比3/1以上,这样可以保证出水比较顺畅。
壶把和壶身感觉要协调,手拿起来手感要舒服。把的下端和壶的衔接要注意,这些地方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
壶底部,不是一捺底(圆窝形)通常应该平正,印款清晰端正。
壶内处理是衡量一个工手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一个好工手会将茶壶里面处理的干净舒服,我们讲叫推墙刮底(当然有的老壶特殊造型不可以用此标准)。
全手工,手工。半手工及其它等等话题
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的区别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茶壶不是怎么做!关键是最后的结果。不管用的什么方法,怎么做,所作的壶要作出感觉来。这才重要。
现在紫砂一厂的通行做法,手工拍打身筒,模子准形。这类做法也就是现在意义赏的手工制作。你现在让一厂的大多数艺人全手工制作作品,不是不会做,问题是假如真的这样做了。恐怕大家又会嚷嚷茶壶怎么做到这个样子了。
过年的时候和一个高级工艺师闲聊。他给我讲了句笑话,说如今在市场对壶的工艺要求实在有些“无理“。顾景舟大师倘若再活过来再做壶,可能壶都卖不掉。我问他此话怎讲?他说;现在市场对手工艺品的要求太高简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机械的精度。如口盖最好是静配合!对嘴,把的要求也是极致化,毫厘不差。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制,又不可以有一丁点杂点,这可能吗?这位老师的话,说的虽有点过,但目前市场对紫砂的期望存在“诱导误区”。当然这责任,不应该又玩家来负。主要的根源还是在紫砂的业界。紫砂理论上的探讨滞后,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把大家对紫砂审美的观念扭曲了。我们喜欢顾景舟,不是就是因为顾先生展示的这种艺术感觉吗?
以前艺人做壶,每一把壶,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复制,这样形成自然的熟练。这一点当今艺人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一些老艺人不会用模只,但手工制作的传统类型的茶壶可以比模只挡出的更快。但他们也不可能象如今的艺人做的如此精细,因为他们时代尚没有“线切割”工具。
现在好多壶友,玩壶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还是这句话;茶壶如何做,是方法。重要的是成品的感觉。假如作品和玩家的交流能产生共鸣,玩友读懂作者所作作品流露出的精神,情感。我认为这和用何种方法并不重要!
我们网站上好多壶注明是手工壶,没有说明是否是全手工。有人以为我们是打马虎眼。这是误解我们的初衷了。因为现在意义上的手工壶,就是如此!我们这样注明也是对大家一种负责。假如我们也象别人一样注明这是全手工壶,我认为这对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全手工壶作者是不公平的。
一个作者运用那种方法做壶,主要的因素,是看成形特性,有的壶必须用模只,而有的部分用,有的则完全不需要。模只也只是制壶过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我在此说这样的话,绝对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我只是就是论事罢了。
半手工的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现在流行的说法,两爿合拢的方法,就是半手工。其实合爿的方式历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创举。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大彬虚扁都是上下合爿的。不过那时不叫模只,叫“盔头”拱形内模称虚陀。盔头大多事用泥坯烧制的,而如今却是石膏做的。
有人发给我一张图片,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老艺人做的“传炉”壶,发现对角有接缝线,问我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怎么会有“模只线”。我说;这把壶肯定是真迹。我见到过实物的。这线是沾接线,是因为沾接泥料湿度不一致形成的收缩差造成的。不一定是模只线。我的意思是说,有这样的线也不一定就是模只线,要具体看。其实当今制壶人,很用心计的,往往可以把一些痕迹隐藏掉,故意流下一些“所谓的全手工痕迹”这到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再就是泥料,我记得网站以前也讨论过,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点杂点,有些人认为不可以,有的则认为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无法避免。我是赞同后者的观点。玩过老茶壶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杂点”,认为这是紫砂矿料的一部分“内容”。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却持相反的;认为既然有“完美无缺”哪就得无限趋近“完美”!这也有道理的,关键是我们接受的“度”。我曾经和一个来访的网友去看过给我们炼制泥料的工人的工作场面。他们是待泥料风化成蚕豆大小后人工删选杂质的。网友问我没有比这办法更先进的了?我说,我以前学的是这个专业,可以搞得很先进,机械粉碎,添加颗粒就可以了。就像以前厂里的这种泥!以前不是大家也认同吗?
但是,我们要不是那种机械的均匀,我们要的泥料;颗粒,质感都要充分展示紫砂的特性,要这些特性就不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因此也就只能“顾此失彼”。
壶友还有担心,模只会象印刷品一样复制。其实这不用耽心。模只在紫砂制作中只是一个非常短的一道程序。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个身筒。而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的衔接过渡,我们讲”切“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切“。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目的性选壶
好多人想买壶,可不知怎样选。其实选壶只要目的性明确。就简单!
为什么买壶?好玩?送人?投资?陈设?知道干什么用了,我们把范围处定了,就有目的性。
我们先说买了送礼,送礼就是要表达自己目的,投其所好。送给老人最好是带吉祥图案或造型的作品,颜色也适宜明亮一点。送礼给上司则充满学问,送一把紫砂茶具是最好不过的好礼品,既高雅实惠,又不失面子。怎样含蓄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挑选茶壶的一个重要原则,茶壶的身价,题材,质地等等都是你购买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好多内容当然也不便明说,具体你要买壶时,你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利用经验为你当好“高参”。
买陈设品相对简单,只要根据个人嗜好,协调好陈设环境就OK了。通常提梁类作品,设计线形流畅自然,体积感,结合虚实对比等因素,陈设效果较好。当然不可绝对!
买了用,挑选比前两者稍难些。首先你喜欢喝绿茶还是红茶,红茶宜壶身稍高一点的,茶壶质地细腻,一些。而喝绿茶则宜壶身较矮,壶口较宽敞,泥料质地不可太过细腻,更不可完全烧结玻化,这样影响茶壶透气,会破坏汤色,从而降低茶的口感。但对茶壶泡养很有经验人,则应当别论,对这部分人也永不着在这听我的唠叨!
投资买紫砂艺术品,需要眼光,更需要智慧,再就是经验。投资紫砂在国内尚未达到像股票,集邮等大众化,然紫砂的平民特性却非常之适合大众投资。风险很小,眼光准的话收益空间很大,二十年前一把顾景洲先生的作品才不足百元,可今天的身价已过百万了!这种历史条件,或许今天不存在了。但作为投资而言,这种可能性谁又能说没有了呢?五年前我跟我朋友推荐一个叫“徐颐”的紫砂艺人,当时他的身价差不多只有5,6百元,我说这个人潜力无限,说不定那天就回起价。而去年他的作品价格已超十倍,二十倍。在台湾,香港紫砂收藏的高层圈子,对他的作品评价是史无前例的。清华美院一位知名的教授评言;徐颐的作品存在的美学价值是当前唯一可以与紫砂历史上的诸大师如邵大亨,顾景洲等比肩的人,而且就目前而言,徐颐作品显示的文人气息是以往历史上所没有的!
在通常情况下一把升值比较快的人有如下若干条件:
1;出生紫砂世家,2 ;有明师指导 。3;接受过高等系统教育。 4 ;作品互比性较高。5 ;悟性特高与肯下苦功。6 活动能力特强的人。
什么是真紫砂?什么是假紫砂?
如今市场上随便拿一个大缸酒坛装一个嘴把再按一个盖子就是紫砂壶,大家当然接受不了。以前我开茶壶店,老有人拿根火柴在壶面上划,划着了就开心,说是真紫砂,划不着就不是真的。我不知到这个方法是谁教的,想必是以前的生意人诱导的结果。而如今的买壶人,大多是文化人,这种愚人的法子当然不会有市场,不过我们常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着说,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现在做紫砂生意的商人,肯定也不是以前的商人高明得多,他们的幌子,招牌肯定要比那些老祖宗的“招式”更灵。在一个生意不错的紫砂销售网上,我就看见一篇宣传紫砂的文字说是“现代科技研究表明,经紫砂茶壶泡后的茶水,有明显的保健作用,原因是经过紫砂壶后的水分子的结构重新排序了”我不知这最新“研究的成果”是谁搞出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用这种方法宣传紫砂,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就是用这种方法诱导人们买紫砂壶,搞现代紫砂迷信,无疑是引鸠止渴。说远了,紫砂原料并不神秘,至于后来有关的许多民间传说也仅仅是故事。传统紫砂,使用的原料是不加任何化学添加料的。引入化工色料是在民国以后随着窑业工厂的诞生引进的。当时加入化工色料很谨慎,主要是紫砂器皿表面装饰土。与当今靠化学料着色是完全两码事。紫砂是靠表明颗粒表现质感,(而有害化学色料的加入是害人),无害色料的加入对紫砂淳朴质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我是不赞成的。我眼里的“真紫砂”应该是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真正是原矿练出的紫砂料。真紫砂,假紫砂的说法不准确。只有好的紫砂材料,和劣质紫砂材料之分。
看壶如是说(华健)
紫砂本是盛器,并无其它,然经历陶工和民间艺人努力以及文人参与,壶上施芝,创造出美伦美奂,超出一般实用范围的工艺品来。一壶到手,让你玩味、让你心动、让你遐想,这种魔力是其它工艺品不可替代的。
笔者有幸成为紫砂创作的一员,多年来的耳闻目睹,心手揣摩,偶有心得,执笔记之。当然这心得并不像学者式的,看看实物、查查资料,然后判明作品所产生的年代、出处以及历史的位置,因为这太理性了,多少有点气闷。我只是从一个制作者的身份来看待壶艺的,既然是这样的身份,我就没有必要去弄一些繁琐的东西,我只想谈谈作品的气息,去领略那些创造一个个紫砂时代的大师们的风采,静悟大师们的心灵,想象大师抟泥而出的灿烂。我们深知,产生大师绝不是偶然的,我们需要去感知产生大师的过程,即大师的心路,我写的一些心得,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后来一想,不妨大家都看看,其目的有二:一是请教诸多同行,二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参与辩思,事不辩不明嘛。
一、时大彬这位先行者我们是不能忘记的,因为紫砂的成型方式在他们那一代得完善,即围生及镶接,以至于今天我们依然得到他们的恩泽,更不用说形制上的程式的规定以及审美价值取向了。这种先驱的作用承前启后,才会有紫砂的辉煌。看大彬壶可以用直、方、大来把握。 直,即简约率直,在大彬那个时代比较
崇尚简约,君不见明青花的造型吗?区区几根线就让你一唱三叹九曲回肠了。君不见明式家具,那床、那桌、那椅,你怎么看都那么顺气,更不用说使用了。回看大彬壶,形制—气呵成,一切来得那么流畅,一点也不累。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文。
方,我所指的是大彬内心的方正。无论他圆货、方器都让你感觉有一种方正,也许他心里想的是壶就是壶,一点也用不着卖弄,一切是那么平实而自在,我想这正是大彬的高妙之处,返朴归真。因为,真理往往是简单明了的,只是后人太多的说法,太多的规定,才让人云里雾里,大彬先生,借我一双慧眼吧。
大,即大气势,有前面的两个条件,加上心气,也就成了大彬的总体气息,他的壶往眼前一放,是端庄,是古朴,犹如夏天的郁郁葱葱,并略带一点深沉,是人到中年那种壮美。几百年来,能出其左右的不多,因为物换星移、时过境迁,那个时代造就了他,我们也不可能回到那时空,我们只能是心存美好吧。
二、陈鸣远确实了不起,是个全才,无论在他以前的还是在他后来的,都未能在制器中象他涉及面那么广泛而又达到如此之高的高度,从青铜器吸收养分,把自然中的瓜果、树木、花草纳入自己形制。从瓷器及周围的好手中提纯自己的光素器。如此众多作品,无不精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前辈 是为壶为紫砂而生的,在他给我们提供的活脱脱的、非常热闹的、极富想象力的精神大餐的同时,也启迪后来的人怎样对待生活,并从造化中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世间万物皆为我所用啁。我常常在想创作的一些问题,我以为创作是一种脉冲,他需要一种内在的重力,而这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一种广博的爱心,面对山川、河流、风雷、阳光、树木以至芸芸众生,你为之动容,爱心如潮,心中那份火热总会在一个恰当时候喷涌而出,就是这种特质,支起你的作品,我想观者会感动的,因为首先你感动了。
三、我把邵大亨比作紫砂上的颜真卿是一点不为过的,他的壶无论做大做小都能放的住,就象颜真卿的字,大字好看,小字也妙,为什么呢,其作品的雍容大度是与颜字共通的,审美特质具有异曲同工。这一人文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今天我们比较强调作品个性的张扬。强调创新,这种导向过分了,使人有点迷惑,也可能导致我们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其实艺术是没有新旧之分的,只有好坏这分,个性固然重要,共性同样重要,这种艺术共性,就像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共性,贯穿人所有古今中外的全人类,无论世道怎么变,人的情感显然莫过于这些,艺术也肯定有共性,我们去发现吧、去悟吧,众妙之门由此而打开。
邵大亨光是掇只,仿鼓、德钟,就让他独步天下了,晚清以来,众大家莫不受他的影响。 ”胀肩鼓腹、骨肉亭匀”,谁能悟到,终身受益。大亨让我们看到相外之相于圆润、饱满、张力、贯气中见精神。
四、中国画论有一·六法”,出自南齐,这一评判标准千古不移。其中六法的最高标准是气韵生动,这个标准在壶上同样适用,气韵生动邵大亨做到了,顾景舟也做到了。景舟先生是一位集大成的大师,考古、金石、书法无一不精,博学而多才,一个传统的制式,经他手却是另一番景象,无比地精 妙,一派雅逸。如果邵大亨是壮美.那么景舟先生是秀美.真是美只有一个,各自描述。顾先生是追摸大亨的.但却能化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代宗师。笔者要说的是,成就大师大概有这么两条:一是开宗立派,独辟蹊径,创造新的柞式,开启后来者,如大彬、鸣远等;二是集大成者,把一些原始的,欠缺的加以整合、完善,化腐朽为神奇,如顾景舟。这些大师们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他们的气质风格真可谓高山仰止。
五,凝视大师的作品,我总想窥其究竟,除去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自身的修养以外,他们施艺手法我想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过去科技不怎么发达,他们基本上是手工成型,他们手上出来的东西,是极具灵性和韵味的,是活形。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正是这些东西。 (考工记)所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这种形上追道,道下成形,是一个造美原则。紫砂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侧影,一旦失去这个魂,那是不可想象,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攀的?所以我对今天人们都使用石膏模型来整形,一直是有疑问的,我不能说模型货不美,我是在想石膏模型会不会把人的与生俱来的灵性给框住,我想既然壶要有灵性,要有韵味,也就是说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模型货是无法完成的。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美呢?就一般的形式美而言,通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如美术字、工业化生产的陶瓷器具等),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如中国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的器具),大师们无不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显现的。面对他们,我们又如何呢?
在这商品社会里,大家都很忙,这个时候去谈什么灵性、气韵,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不过我心依然存在着希望。
紫砂“文革壶”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收藏市场上开始有人炒作名为“文革壶”的紫砂壶,据说有三个特征:一是使用没有烧到温度的普通紫泥(这一时期使用的泥确是几年中较差的);二是做工极其粗糙,甚至口颈处还有用刀痕迹;三是壶身的装饰为领袖头像或陶刻的革命诗词等。时至今日,还有人在作这方面的文章。对比,笔者集一些紫砂专家的意见和自己多年研究紫砂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首先,“文革壶”的时间概念不清。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有10年之久,从没有停工停产的宜兴紫砂工艺厂,在这10年期间至少也产生了数十万计的茶壶。如果把“文革”10年期间生产的紫砂壶全部算作“文革壶”,那么,10年“文革”期间发行的所有邮票和产生的瓷器,是不是也应照此算作“文革邮票”、“文革瓷器”?如果是这样,这么多的茶壶、邮票、瓷品是否都具备超过本身价值的特殊价值?如果“文革壶”仅指从1966年“文革”开始的最早几年,那又具体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紫砂壶的产生没有年限的印记,不像书画作品有时间款识,又何以具体认定年限?
其次,就质量而言,作为当时宜兴唯一的紫砂生产企业,“文革”开始后,紫砂工艺厂的整体生产并未受到影响,半成品质量检验制度没有被冲掉,成型工人制作的所有半成品坯件,仍要送到半成品库一件一件验收,茶壶成型的质量基本没有下降,何来“做工极其粗糙”之特征?倒是“文革”开始后,强调为工农兵服务,除设计制作参展作品外,全厂上下不论技艺高低,艺人们无一例外地都投入到面向农兵的产品生产中去,其中就包含了很多现今高级工艺师甚至是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如已故大师朱可心就曾在那段时间里做过近百把“矮竹鼓”商品壶。顾景舟、高海庚、徐汉棠等名艺人也经常为产品打样,提供制作模型的母模,以及审定生产造型的的母模。应该说,“文革”期间紫砂工艺厂倒是出现了特别的产品现象,即产品的品种档次低、价格便宜,但造型特别,生产的质量与数总体水平没有下降,一些普通的商品壶为名艺人所作。
其三,“文革”期间紫砂茶壶和盖杯的陶刻装饰有所变化,所用铭文一改过去常用的唐诗宋词等古典名句,多用毛主席诗词、语录或政治口号,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之类;因为涉及政治,工人们都刻得非常认真、精美,决不敢马虎草率。
其四,就紫砂壶的品种而言,“文革”期间的1966年下半年到1972年,工厂生产的茶壶品种大体有:竹段、竹鼓、竹鼎、高梅花、矮梅花、新莲贡、上合梅、莲子、菊珠、鱼化龙、寿星、洋桶、龙蛋、盘底等。茶壶底印则统一为“中国宜兴”四字,茶壶盖内多有木质楷书印章,有名而无姓,如“金风”“洪英”“顺英”“碧芳”等等。因为“破四旧,立四新”得“革命”要求,一些茶壶名称有所改变,如鱼化龙壶改叫鱼龙壶,寿星壶改叫圆形壶,洋桶壶改叫直形壶,龙蛋壶改叫蛋形壶等。以寿星壶为例,因其有1—4号4个规格,分称海寿星、放寿星、中寿星、小寿星,壶盖上钤有长方形“寿星壶”楷书木章。“文革”改名后,则称1号、2号、3号、4号圆形壶,壶盖上钤楷书印章为“圆形壶”。洋桶壶的情况亦如寿星壶,壶盖上易名为楷书长方形木章“直型壶”。如此等等。
综上所述,“文革壶”是一个炒作概念,它不具有经济价值上的特殊意义,也不具有特别的收藏意义。目前,市场上的所谓“文革壶”大都制作粗俗、草率,有的还搬用领袖头像,以此来强化它的“革命”意义,显然与时代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认真一点说,炒作者实际是紫砂收藏、研究的门外汉。紫砂茶壶的价值在于它的工艺水平,而不在于附庸其间的政治涵义,甚至不完全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因而,现在大师们的高水平作品,往往比历史作品更有价值。
紫砂壶鉴赏(入门篇)
(一)紫砂造型鉴赏
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二种。这两种造型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
A、圆器
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紫砂圆器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掇球壶、仿鼓壶、汉扁壶是紫砂圆器造型的曲型作品。圆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圆、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珠圆玉润,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畅,达到无懈可击,致使器型上的标准要求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
井栏壶(顾景洲)
井栏壶周身皆由弧线构成,线条圆融有力,简洁明快。壶身虽圆似方,沉稳而不凝滞。斜斜向上的管状流和重心略为下沉的环形把,前后呼应。壶的造型简单却无以增减,再三观之韵味无穷。
B、方器
方器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历来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壶、八方壶、传炉壶、觚棱壶、僧帽壶等造型。方器造型规则要求为“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方器除口、盖、的、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使壶体不论四方、六方、长方、扁方为壶型,其壶盖方向均可任意变换,并与壶口严密吻合。方器既为几何形体,也属筋纹形体。
方钟壶(潘持平)
以方钟为型,底宽而稳,向肩线收缩,弧度洗练优雅,壶身造形端庄特别,挺秀大方,盖钮与壶身造型相同,上下相应,一虚一实凭添韵味,三弯嘴与把背弧度前后呼应,大方自然,亦使方钟壶更为生动。
C、自然形体
塑器造型一般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桩形造型。或者是在圆器及方器选型上运用雕、镂、捏塑等手法,将自然形体变化为造型的部份,如壶的嘴、把、盖、钮,或者是在造型的显见部位施以简洁的堆雕装饰。壶体上这些堆雕,总是要求宁简勿繁,做到主次分明,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壶艺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着意于风格潇洒”。例如此类壶艺以松竹梅为装饰题材时,劲松要刻划出枝干劲拔,针叶挺秀,气势铿锵;秀竹则要求娴静有致,俊逸潇洒;冬梅又须主干苍劲,寒中独俏,素枝闲花,以简为主,达到疏中见密,少里寓多,富有活力气息的艺术效果。所以,紫砂塑器不仅应形象生动,构图简洁,而且应巧妙地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来增强其艺术效果。
D、筋纹形体
筋纹器造型的特点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这是从生活中所见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创作出来的造型样式。因此筋纹器选型不仅在造型侧视面上寻求变化,其俯视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筋纹器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合。筋纹器形体是从砂器早期的六方形壶的基础发展而来的。筋纹器壶艺造型规则是“上下对应,身盖齐同,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大多数这类壶艺均要求口、盖、嘴、的、把都必须作成筋纹形,使与壶身的纹理相配合。这也使得壶艺和壶体与壶盖结合上要求有如精密之机械。每一等份、每一壶口半圆线、弧线等都要计算得十分精确。其工艺手法的严谨程度,达到了无比严密的程度。近代常见的筋纹器造型有合菱壶、半菊壶等。
紫砂壶这三类造型的形制,几乎包罗了自然界与世间各类可创性的形体。这也是紫砂器形制特别丰富的重要原因。目前,有的砂壶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形体造型,这种造型方法就是在圆形、方形壶上再装饰着别的形体,如掇球壶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的结合;四方竹段壶既是筋纹形体又是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的造型;六方掇球壶乃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和筋纹形体的统合。
紫砂器的各种形体是在方器、圆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紫砂器造型是“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就是数百年来无数艺人创作经验的累积。现在紫砂工艺又继续在早期砂器基础上不断地承袭与发展,将紫砂艺术推向更臻完美的境界,实乃当今紫砂艺术收藏家所乐见。
紫砂壶鉴赏要点
中国是世界上陶瓷的发源地,而中国陶瓷的古都就在江苏宜兴。宜兴以其特有的五色土制造紫砂器,历史悠久,所产紫砂壶更为国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便是对紫砂陶艺的绝妙写照。民间传说,紫砂壶盛暑贮茶不易变味,使用年久,泡出来的茶也越醇芳郁馨,紫砂壶因此越来越受到嗜茶者和收藏家的青睐。那么,应该怎样鉴藏紫砂壶呢?
首先要看壶形。古人制壶十分讲究壶的形状,一般崇尚造型淳朴、简洁的风格和式样,现代紫砂壶的风格和式样虽层出不穷,千姿百态,但仍然少不了包容了先人制壶的风格,一把好的紫砂壶造型要淳朴美观、形体悦目、轮廓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装饰具美感无累赘之处。
其次要看色彩。紫砂壶色泽多彩,是其他陶瓷器不可比拟的。它有“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黑而不墨,灰而不暗”的高雅色彩,一直受藏家的欣赏。故一把好的紫砂壶还要讲究朱不能浓淡,紫不能深浅,黄不能老嫩,烧制的火候要恰到好处。深一点或浅一点,其品质都会相差甚远。
再要看工艺。做工要精致细巧、格律严谨,无瑕可寻。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的基本元素。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线,须直则直,须弯则弯;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干净利落。高档紫砂壶的壶嘴、壶把、壶口要在一水平直线上,分量要均衡,壶盖与壶口结合要严密,出窑后不磨口。斟壶时无延滴之虞,达到这样的工艺水准的紫砂壶也算得上是壶中极品了。
收藏紫砂壶,需要精挑细选,若要收藏名家作的紫砂壶,更要用心挑选,“验明正身”方可购藏。
鉴赏“紫砂壶”优劣的三个主要因素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
(一)容量适度;
(二)高矮得当;
(三)盖严紧;
(四)出水流畅。按目前我国南方人(包括港台)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小,宜泡红茶;矮壶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变成大叶,易把出堵住,现时作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要求壶的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功用标准。
四是“紫砂壶的评价鉴赏与收藏
如何评价、鉴定一件紫砂壶的优劣,古今中外许多收藏家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作为文字付诸于纸面,前人虽有只言片语,但系统理论却不多见。因为各家自有各家言,标准也就不尽相同。但能达成共识的,不外乎两个标准:一是艺术标准,二是功用标准。
1)前人对紫砂壶的评价
“名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这是明代文学家李渔对紫砂壶的总评价。
为什么宜兴的紫砂壶好?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它是艺术品,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可以“直齐商彝周鼎而毫无愧色”(见张岱《梦忆》)。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别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清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一首《陶器行》诗里,有“人问珠玉安足取,豈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句,可见宜兴紫砂的身价是非常高的。究竟值多少钱呢?名人周澍《台阳百咏注》里说:“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年,则值金一笏。”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也是“一具尚值三千缗”。(陈其年《赠高澹人诗》,见《阳羡名陶录》)可见名家出品价格尤高。再往后,则凡是明代名家所制的紫砂壶,不仅“价埒金玉”,而且“已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吴梅鼎《阳羡名壶录》)不仅如此,甚至一些残破的紫砂壶,也有人愿意出价收购。周伯高就是这样的人。他说:“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予但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吴骞《阳羡名陶录》)
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他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奥玄宝《名壶图录》)紫砂壶与当时名震宫廷的景德镇瓷器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因而它博得古今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
2)如何进入欣赏紫砂壶之门
欣赏紫砂壶必须从爱壶、玩壶入门,在使用、玩赏中,了解什么是正宗紫砂,紫砂泥原料的性能、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吸水率、透气性,紫砂壶泡茶、注茗的功能,壶的构造、艺术风格、名人、名作、历史沿革、流派等等,并逐步确立自己的收藏风格。欣赏紫砂壶,亦浅亦深亦玄亦神,关键在于如何进入赏壶之门。
宜兴紫砂壶历来分四个档次:实用品(大陆产品)、工艺品(细货)、特艺品(名人的作品)及艺术品(富于艺术生命之作)。实用品的特点是每个历史时期投入的制作人员最多,制作技艺差,日产量高,品种单一,这项产品历来不入赏壶之列(历史上也有专做大陆产品而独具功力的高手,应数例外)。工艺品出于良工巧手,其作品一般来说制工精良,但出于历史或文化因素,艺术素质,他们的作品大多为模仿传统造型,或创作一些符合初步紫砂爱好者喜爱的造型。在上一个层次就是名人产品,称之为特艺品。名人当然是在同行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名人少、作品亦少、它总是赏壶、藏壶者渴求的对象。艺术品,粗略说,并非就是制作技术精湛、功能独具、材质贵重等而言,而是根据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的高下,在紫砂这个传统工艺中注入艺术生命的多少来判定的。
不富收藏就无赏壶可言。收藏应该各有所好,不必强求多、全、精、专,在收藏中可以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收藏
3) 鉴赏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的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
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
“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
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
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紫砂壶与功夫茶
“功夫茶”之茶具功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一、茶壶潮州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日:“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抽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壶,中茶壶,茶鼓,茶筛,茶档……等等冲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两的茶叶,也不能算是功夫茶。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涩。除大、小、深、浅外,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老”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经说过了。当然,“老”字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什么朝代出品,古老历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经过什么名家所品评过……等等。但那已经不是用一般茶壶的问题,而是属于玩古董的问题了。
冲功夫茶除了用“冲罐”之外,有时客人多时,也可以用“盖瓯”。在潮州菜馆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来一巡功夫茶,那就是用“盖瓯”冲的,这是为了适用于人数较多的场合,一次可以有十怀至十二怀。但毕竟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气味比使用冲罐就差得多了。不过,只要冲茶的人“工夫”好,用盖瓯也可以冲出好功夫茶的。
二、茶杯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日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林”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
至于有的人还讲究什么“春宜牛眼怀,夏宜粟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吊钟怀”,这又未见讲究太多了。不过,用喇叭杯、牛乳杯……这些作为功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适,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四、茶盘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五、茶垫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功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六、水瓶与水钵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螭龙,潮州土话叫做“钱龙”,潮州话是双声叠韵的,钱、螭就是叠韵字,即是壁虎。)
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很少见的珍品,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功夫茶”之工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七、龙缸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康熙乾隆年间的产品,也已极为珍贵。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调和,也就很好了。
八、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古人是用红泥小火炉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时是否用红泥小火炉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现在的潮州工夫茶,像喝酒一样喝茶,诗人们并没有说明.不过我想大约应当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时,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岂不令人小便频频,坐立不大?那个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谁还能坐下来细谈。所以,我想这个“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茶,应当相等于今日之功夫茶才是。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中间一格,是放扇子、钢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设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砂跳”,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与钢筷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成的扇,大不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茶担,可以贮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临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饮,自然又是人生一乐。
一切俱备,还须工夫水火两字,全讲一活茶具大体齐全,好茶叶也已具备,这只是有了冲功夫茶的物质,还不算工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不过像香港地方,一声制水,万众惶然,“自来”尚不可求,不用自来水又用什么呢?
《茶经》又说:“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无味。”这就已讲究得微乎其微了。至于水还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别,这些都是属于讲究的范围的,不过这些讲究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像《红楼梦》中的妙玉用鬼脸青藏着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闲情逸致,我辈岂有如是工夫哉。
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做“绞积炭”,“绞积”是一种很坚硕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乘的燃料。还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更是特别。
冲功夫茶的八个过程茶叶、茶具、水、火之后就是冲工了。如果烹茶没有工夫,那也不能叫做功夫茶。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大约有八个过程:
第一、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排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批提起,淋罐淋怀,再将砂挑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茶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满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菜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进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债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
认知红泥
在研究紫砂原料的过程中,一般人很少顾及紫砂五色土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红泥。在众多历史文献中,大多数只是摘抄《阳羡茗壶系》中提到的“嫩泥,出赵庄山,和以一切色土,乃黏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泥。”据前辈考证,一般认为石黄泥就是红泥。
前一段时间,为了验证一下,我分别到蒋笠、红卫等采矿现场看了一下,并分别购买了一点样品,想补充一下紫砂原料的组成,也为后来者作一点铺垫。
一、 红泥产于何处:
1、 历史上产红泥地——赵庄,已不产红泥。据采矿人说赵庄曾经产出质量非常好的红泥。但前几年靠近川埠乡的赵庄嫩红泥矿也已停产。
2、 因为赵庄红泥产量的减少,在解放后逐渐用川埠红泥替代:如在六、七十年代,紫砂一厂雕塑车间赵洪生师兄为了开发灌浆红泥,在川埠、丁山等处寻找矿源。后在川埠煤矿医院身址处取得一批特别鲜红漂亮的红泥。后来紫砂一厂的红泥也主要用川埠红泥配制。
目前,红泥矿主要集中川埠乡的蒋笠、红卫等处,一般用来配制所谓的“朱泥”。
3、 黄龙山矿也产红泥,且有两种,产量很小。其性能也与紫泥想类似且耐高温。
4、 我们实地调查中发现,赵庄矿与川埠蒋笠部分矿实属同一矿脉。以山脊为界:山南为赵庄,山北为川埠蒋笠。我们在蒋笠矿上取道一小样,如同顾景舟所讲的“红泥应不溶于水”,该矿土不溶于水,且成石块状,烧出后不结晶,呈鲜红色,可惜其量很少;但说不定以后能在蒋笠矿开采到真正的“石黄泥”。
5、 根据采样,我做了一些实验,具体见(附表1),从表中性能状况我们知道川埠红泥收缩大,烧成温度低且结晶度高,泥性重,不适合拍打成型。但黄龙山红泥适合拍打成型且耐高温,颜色不是鲜红色。
二、 泥样组成分析:(工艺性能分析)
1、 可塑性
粘土中其可塑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固相与液相的性质和数量。红卫、蒋笠的红泥溶于水,成细腻状泥糊,由于其颗粒小、少,其分散程度大,比表面积就小,相对可塑性就高于黄龙山红泥。
另外,粉质岩中的颗粒一般呈棱角状结构,而页岩中颗粒一般呈层状结构的可塑性优于棱角结构的,故黄龙山嫩红泥可塑性略好于黄龙山红泥。紫泥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红泥,但收缩小。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红泥出产地的可塑性差异:
红卫、蒋笠红泥>黄龙山嫩红泥>黄龙山红泥>黄龙山紫泥
2、 干燥收缩
由于红泥溶于水,其颗粒细,且颗粒间包围的水分子多,故其干燥收缩明显高于紫泥,在生产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3、 烧结温度
根据表中我们看到红泥的AL2O3含量高于紫泥,其耐火度烧温度应高于紫泥,但实际生产中红泥烧结温度低于紫泥。
其实,烧成温度的高低除了坯料成分外,还与坯料的细度有关,其颗粒的影响是最大的,坯料颗粒细,则比表面大、能量高,烧结活性大,易于烧结;若坯料颗粒度大,则堆积密度小,颗粒的接触界面小,不利于传质的传热,不利于烧结,故而沙性越重烧结温度越高。
另外,表中也反映出红泥中含铁氧化物较多时,说明粘土中含的杂质越多,则耐火度就越低,烧结温度也较低。
同时,黄龙山红泥中AL2O3的含量高于其它红泥,其耐火度与烧结温度也高。
烧结温度比较:川埠红泥<黄龙山红泥≤紫泥
总的来说,由于红泥的高可塑性反而影响了紫砂泥的成型工艺中的拍打承力,故而不适宜于制作略大的红泥茶壶。同样其烧成过程中容易烧结,影响其透气性,泡茶养壶的时间过程就长。
三、 关于石黄、石红
现今所称的石黄与古人所称的已有区别,根据潘持平老师《天青、石黄坭中极品》一文,现在的石黄就是所指的“烟瘪只”,其实它的学名为黄铁矿结核,常见于页岩和泥岩,通常以圆形、葡萄状或圆柱状结核产出;其形状多变化,板状或蛋形,甚至全近有机体的外表。形成于富含黄铁矿的页岩、粘土和其它泥质岩中。现在一般采矿人把球状、圆柱状、蛋状叫“石黄”,麻将块状的、片状的叫“石红”。一般球状的,类似鸡蛋的石黄,外表成暗红色、黑色,如蛋壳一般。内部类似蛋核,有一层土黄色泥包裹或成暗红色状剖开后,有些仍有多层组成:一层土黄泥包裹一层暗红色“石红”,甚至蛋核中心有乌泥与水或全是土黄泥。一般其产于嫩泥矿中,一层一层,产量很少;有蛋形、块状的,其形状、结构也是千变万化。在蒋笠红泥矿层中我们也采集到类似的蛋形石黄。
在实验中我们也锻炼了“石黄”中土黄色泥与暗红色蛋核。土黄色泥呈红色,而暗红色核呈黑色,这也验证了父辈一则故事:据说王寅“烟瘪只”春老师说到红泥,常说类似“烟瘪只”的石黄的核内泥;而顾老则反驳他,认为“烟瘪只”不是红泥,烧出来是黑的。其实两位老人都是对的,只是自然界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王老拿到的一批蛋核全是泥的“烟瘪只”而已,烧出来同样非常红。
所谓小红泥:是采矿人根据经验区别于一般块状红泥的一种叫法。黄龙山嫩红泥是为了区别黄龙山红泥的一种叫法,其介于粉质岩与页岩间,而黄龙山红泥属于粉砂岩。
紫砂壶收藏存在“原始积累”机会
本报财富课堂与燕莎友谊商城联合于上周六在燕莎金源店就紫砂壶的收藏与投资举办主题讲座,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高建芳女士、太平洋拍卖公司瓷杂部过滔先生及紫砂工艺师凌达君女士等多位专家到场演讲,专家从中国传统紫砂壶的悠久历史讲起,辅之紫砂摔泥、成坯和成型的传统手工制壶过程,生动活泼的讲解及珍贵的紫砂壶藏品吸引了京城百余位紫砂壶收藏与投资者到场听课。
紫砂壶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高建芳介绍说,传统宜兴紫砂陶工艺源远流长,据考证这种工艺源出宋代而鼎盛于明清之际。制作工艺集造型、金石、雕刻及书法、绘画等十余个技术门类,主要产品有茶具、茶壶和花盆等,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还具有欣赏与收藏价值,这种雅俗共赏的紫砂壶收藏活动曾盛行于明清时代,成为文人墨客的雅好。清朝康乾盛世使紫砂壶的制作、鉴赏与收藏达到了顶峰。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高建芳的制壶造型多取材于自然界,她介绍说,考虑到紫砂壶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选择自然界的瓜果蔬菜作为壶的造型范本使其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种以自然物为模仿对象的取材方法称之为象形壶,像南瓜壶、枇杷壶、石榴壶、玉米壶、番茄壶等等,都是把自然界中的生物符号巧妙地揉进紫砂壶艺术造型,让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达到和谐完美。专家介绍,做紫砂壶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它是艺术抽象与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技术人员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聪慧的悟性及把文化修养和创作灵感迅速体现在器物造型上的能力。高建芳老师是我国紫砂陶艺大家蒋蓉先生的亲传弟子,在继承前辈艺术风格和技术的基础上仍有独到的创新,在象形类紫砂壶的艺术创作中大胆以常人熟知的瓜果荷花蔬菜作为造型素材,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将红、黄、绿、黑等多种色彩的紫砂色泥,采用传统手工粉、描、嵌、贴等工艺技巧把自己的艺术理念、审美情趣融入仿真的壶体造型中,尽可能充分地表达和展现自然界生物的鲜活神韵。正因为高建芳的紫砂壶艺术品具有传统技艺传承有序、学古而不囿古及不求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艺术境界,作品因此也被收藏界普遍看好。
太平洋拍卖行过滔先生介绍说,虽说传统紫砂壶藏品在艺术品拍卖会中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藏品的拍卖成交率和落槌价格、参与收藏的群体都呈现小幅攀升态势。紫砂壶艺术品民间收藏与交流活动也十分活跃,绝大部分现代名家的作品都是在收藏者之间交流的,去年嘉德和翰海都没有找到够档次的紫砂壶藏品参拍,只有华辰拍卖行参拍了数件藏品,好壶难求是现实情况。紫砂壶经典藏品存世量少、市场流通不畅、收藏价格缺乏社会认知度是造成拍卖会参拍品少的关键原因。
关于什么样的紫砂壶艺术品才能参加拍卖会的问题,过先生解释说,藏品的艺术性、真实性和珍稀性是最重要的三个原则,其中珍稀性又占有很重的分量,这些都是要经过相对长的时间考验的。中国近现代的顾景舟的一款《石瓢》壶曾被拍出了90余万元高价,另外像《清乾隆·剔红饕餮夔龙纹》紫砂壶古典品种在2002年于香港佳士德曾拍出了147.7万港币的历史最高价格。
传统紫砂壶的收藏历来就有京派与海派之分,一般说传统紫砂壶藏品在江浙南方的行情要比北方略高14%~22%左右。这些年来京城许多大的拍卖公司逐渐加大了紫砂壶藏品参拍的数量,初步估计全年约有数十把藏品参拍,其中古典紫砂壶藏品约占78%左右、近现代紫砂壶藏品约占21%左右。从艺术品投资角度分析,原来流行于南方江浙一带的地域性投资品种正迅速向北方扩展。
总体上判断,紫砂壶藏品市场价格仍处在相对低的价位上,市场价位只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价位时的42%~65%左右,考虑到国内传统紫砂壶藏品拍卖价格稳步上行、投资收藏群体逐渐扩大等客观情况,预计国内收藏市场行情快速发展阶段很快将要来临。鉴于古典传统经典紫砂壶藏品和收藏家大多数在我国台湾与东南亚各地的原因,不排除海外传统经典紫砂壶藏品回流国内参拍从而拉高市场价格的可能性,传统紫砂壶的收藏与投资仍存在一个相对的“原始积累”阶段。
什么叫紫砂壶的玩、赏与养
紫砂壶藏品的玩、赏与养是收藏投资者必须要把握的过程。中国传统紫砂壶收藏与鉴赏家尹霄荣先生介绍说,这里所说的紫砂壶的“玩”是指“玩”紫砂壶窑烧的“火候”。在摄氏千度以上的高温窑烧中掌握火候也非一日之功,温度过高则变形上火蜡形成残废品,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窑烧白光,因为过火温度让紫砂泥中所含石英玻璃化的原因所致。恰好的火候使壶的泥面没有闪亮的细小白色银星,在自然光照下细看能有几种反射的色光,反射的色光越丰富泥质越好,反射色光呆板而又单一的就不可能是好泥质。好泥质的另外一种现象是用开水注入壶中能使壶的泥色变深,这叫显色性。颜色变化越大,泥质越好,可养性就越大,只有纯正好泥质才能养出如婴儿肌肤般的细腻手感、光亮如古镜的典雅古朴的视觉感受以及着色圆润而深厚的古玉风范来。
尹先生还说,养壶是人与物的交流和沟通,用手或毛巾之类的柔软织物摩挲的过程就是和砂壶的沟通过程,日久便能闪烁着五彩纷呈的光华。根据多年的经验,养壶用茶第一当选是台湾高山冻顶的乌龙茶,其次是福建安溪的乌龙茶以及铁观音,再其次是红茶。因为乌龙茶、铁观音是半发酵茶,兼有红茶性温的特点。在玩壶时最好是用山泉水,因为它是自然之水没有任何异味,不会干扰茶叶的香气。千万别用自来水,因自来水里漂白粉的气味能直接破坏茶香的醇正。不用花茶来养壶是因花茶花味太强烈会冲坏别的茶叶的香味而已。
尹先生说,“赏壶”是最讲究文化底蕴的,紫砂壶在制作型态上可以分为仿真花器和传统素器两大类,仿真花器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本而入艺。这类紫砂壶要求制作精细,装饰和实用结合,要和谐而不显牵强,也不要莫明其妙地夸张。素器是以简单的几何造型为器型,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物。赏素器首先要看壶身、壶盖是否丰满,方器不内夹而圆形不瘦瘪。再看壶嘴和壶把组合的外切空间线条是否流畅。在紫砂行业内有这样一句师徒相传的谚语:“壶把随着壶身走,壶嘴顺着把末出”就形象地说明了其中的奥秘。紫砂壶的第一功能是使用,用手拿起壶把根据自己习惯用一手指按盖上看是否舒服,而且其他手指不会触及壶身,如果有其他手指触及壶身会因泡茶时烫手而拿不住壶。尹先生说赏制壶之技应是最易掌握的,看壶盖与壶身是否有间隙,间隙太小壶盖则太紧,泡茶时会有茶梗卡在里头拿不出来,间隙太大在倒茶时壶盖容易掉落,标准是左右摇动时能听到轻微撞击声,大约两毫米的间隙为佳,盖边线跟壶口线要整齐服贴成一线,转动时不会出现太大的距离。
■现场问答
问:我国早期经典紫砂壶有哪些名家大师?
高建芳女士:传统紫砂壶的收藏盛于清朝康乾两朝,历史上有许多制壶名家流传于世。其中像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及陈寿珍、顾景舟等都是收藏家们值得关注的名家,这些名家大师的早期经典紫砂壶作品市场行情大都在数万元乃至十余万元,国内市场仍是有钱一壶难求。
问:现代制壶名家大师的紫砂壶作品有收藏与投资价值吗?
过滔先生:除了明、清两代众多紫砂大师的作品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外,现代紫砂制壶名家大师的紫砂壶作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与投资价值,只是在收藏价值与收藏界认知度、增值速率上和早期经典紫砂壶存在一定的差距。选择大师亲手制作的经典作品、个性化艺术风格鲜明及器型规整、工艺精良是挑选现代制壶名家大师的紫砂壶作品的关键。
问:什么地方能买到值得收藏的现代紫砂壶作品?
李先生:除了江苏宜兴紫砂壶原产地外,像北京燕莎商城宜兴紫砂壶专营店和燕莎金源店等都是收藏者挑选紫砂壶藏品的好地方,所卖紫砂壶藏品具有授权专营特许经营权、附送权威鉴定收藏证书及保证品质等。
■现场评估
这是一把现代名家高建芳制作的《荷花生日》传统象形类紫砂壶,造型大方、工艺精良、选料上乘、烧制火候恰到好处,色泽温润而又极富质感。仅此一款而更显珍贵,具备参加大型艺术品拍卖会资格,极富收藏与投资价值。(梅楚英)
纯朱泥和红泥
朱泥是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但是与红泥又有本质的区别,属于中高档的泥料。纯朱泥和红泥有本质的区别:
1.两者的原矿不一样:红泥是“五色土”里面普通的泥料,而纯朱泥的原矿是石黄石。
2.两者的收缩比不一样:红泥的收缩比是14%左右,而纯朱泥的收缩比是30%左右。
3.两者的窑温不一样:红泥的窑温是1100度,而纯朱泥的窑温是1080度。
4.两者的色泽、质感不一样:红泥:呈光洁明亮红中略带一点橙色,而纯朱泥:朱红略泛桔光,温润透明质感很好。
5.两者的成型工艺不一样: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都可以做,而纯朱泥:成型工艺很困难,大的壶型没办法做,小的壶型做出来可爱生动。
◎清水泥
清水砂就是清水泥,该泥为纯种紫泥矿,宜兴丁山陶者呼之“普泥”,为较常见之泥料;良者稀而贵,劣者多而廉;玩家习称“红紫泥”,本泥因视之古朴,经长期使用后老味浓厚,又乃古代陶人最喜使用,为流传较多传器之泥料,故以“清水泥”名之;乃作与赏二者最推崇之泥料。窑温:1160度。收缩比:约12%。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口本色泥。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陈泥须回炼,否则易生黑边、花泥,提炼时须留意氧化铁及石灰质之剔除。特点: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冲茗特性:使用日久愈呈红润包浆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掌握简单,可轻松冲茗,泡养日久愈加红润朴拙,古穆端庄。
红清水泥是清水泥中的极品,比普通的清水泥好养。 “天青泥”青沉似墨,原产于黄龙山大水塘,现已极少。
◎怎样的紫砂壶才是好壶?
紫砂壶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某个时代的品味,规范了它的造型及纹饰。纵观紫砂壶的历史演变,一般都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璞归真从简行事,经历了古朴、华丽、淡雅的三个阶段。
收藏紫砂壶关键在于艺术价值,收藏时务必从美学角度进行三看的选择。
一看泥色。紫砂的泥主要有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由于泥料的配比不同,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栗色、海棠红等,故而紫砂泥也称“五色土”。哪几种泥色最佳并无定法,但必须注意,有的泥中掺入了不少矿物燃料,使用中可能有有害物质渗出。
二看肌理效果。由于紫砂壶一般不施釉,全靠素面素心沟通茶人,那么肌理效果就成了选的外观标准之一。有的细腻得犹如婴儿的皮肤,抚之顿生怜爱之情;有的则在生料中拌进熟料,烧成后在壶的表面出现橘皮的效果,稚出可爱。最忌的是那些表面打上人工包浆蜡质颜料的壶。壶内涂了墨汁充茶垢。
三看造型艺术。紫砂壶主要有两大类:一为花货是以支付物为描摹对象,加以变形夸张等方法制作而成。二是光货,即以不同的几何形体为造型依据。
◎紫砂壶泡茶的优点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为何独钟宜兴紫砂壶?周高起又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原来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之色香味。李渔《闲情偶记》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明清一些文人士大夫对宜兴紫砂壶泡茶优点的认识一致。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
一)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长物志》说它"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二)紫砂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满贮沸水,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
三)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与紫砂壶胎质具有一定的气孔率有关,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
四)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
五)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
《阳羡茗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砒,汤力香茗,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在《?茶笺》中也说:"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太早则未足,大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宜兴紫砂壶自明代中叶勃兴之后,经过不断的改进,最终成为雅俗共赏,饮茶品茗的最佳茶具。
◎紫砂史话 出处:安徽农业大学茶文化研究所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 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 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 "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株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把砂壶缩小。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发展 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擅制掇球。而邵大享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而此壶的特点是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神工。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名家,创制出了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灌浆壶和手拉胚壶
用手工提炼泥料纯粹是个人的喜好问题。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颗粒分布不均匀,比较粗。机械提炼的泥料相对来说就比较细(真空炼泥)。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没有机械提炼出来的泥料要求高。不会影响到泥料的光泽。机械提炼出来的泥料做的壶要比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做的壶细腻些。
纯正的紫砂是不能用作手拉胚的。模具壶和灌浆壶也有区别:灌浆壶用的泥料目数细,无颗粒成分,还掺有较多的玻璃水;模具壶一般来说含有手工的成分在里面。简单来说,模具壶有嘴巴模、身筒模的模型,其他是用手工来完成。灌浆壶用细沙浆灌制在模型里,再把模型拿掉烧制而成。纯正的紫砂是不能用作手拉胚的。所谓手拉胚壶就是:机械操作,下面一个马达,上面一个圆盘。把泥料放在圆盘上,开关一开,马达旋转,利用惯性离心力,用手拉出一个壶型来。拉出来后切下,放置晾干,再配壶嘴、壶把(都是灌浆制作),装成一把茶壶,放置晾干后再喷浆,经过烧制就可以成为手拉胚茶壶。(注:手拉胚成型一定要加一定量的高岭土) 所谓的手拉胚,它不属于紫砂成型工艺。而传统的紫砂壶,是用拍身桶和镶嵌身桶两种工艺形成各种形状的紫砂壶。这就是紫砂成型工艺。
灌浆壶:把泥料放在球筒里面打48个小时,就变成很细的摻瑪,然后再把浆灌到开好的模具里面,等1-2分钟拿出来,放置晾干,就可以加工成茶壶了。一般来说,手拉胚壶里面有条纹,而灌浆壶里面就没有。手拉胚壶一个人一天可以拉200-300个;灌浆壶一个人一天可以灌300-500个。注意不是所有的壶制作时都要加入高岭土的。但是手拉胚制作时就需要加。
@手工成型
手工成型方法:包括摯蛏硗矓和撓馍硗矓,是古老的手工制作工艺。
成型法:先将练好的熟泥开成一定宽度、厚度、长度的撃嗦匪繑,在把这些泥路丝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条和泥片,用归车等工具划出泥条的宽度,旋出口、底、以及围片,然后把围片粘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圈接成一个泥筒,再以左手衬托在圆筒内,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拍打成型。
成型法(适用于方器皿制品):先将泥路丝切成方形泥块,把方形泥块打成泥片,按产品要求的尺寸配制样板,依样板裁切泥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型制规格要求用脂泥粘贴、镶接成型。手工成型的关键在于泥胚成型技巧的规范恰到好处及表面的精细加工。精细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囊文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制作要求。
@紫砂壶鉴赏常用术语
紫砂茗壶经历几代艺人传习形成规范的制作法则,从形态结构上基本可分三大类。
(1)光素器:即方壶、圆壶。
(2)筋纹器:即以线纵向、横向、旋转分割的壶。
(3)花塑器:即带有自然形装饰的壶,相互组合贯通,并作为壶的主体。从制作结构上亦可分:主体和附件。
(1)主体:即壶身、壶口、壶底、壶足、壶盖、壶钮(的子)。
(2)附件:嘴(流)、把等。
主体和附件包含着相互间的配置关系,比例关系,外轮廓转折关系,镶接手法的明暗缓冲过渡关系,实体与空间所形成的对比关系,舒适实用和艺术欣赏的关系。
紫砂茗壶以完善的功能美,主体造型的视觉美而深受人们喜爱,其关键在附件与主体的配置,壶口、壶盖的配置,壶嘴(流)的形制式样,底足结构的处理,壶钮(的子)的大小比例,壶把端握舒适程度等。因此,合理的结构,完善无缺的艺术效果,才能构成紫砂茗壶的特殊造型语言,使其百看不厌。
壶钮:亦称“的子”,为揭取壶盖而设置。钮虽小,但有“画龙点睛”作用,变化丰富,是茗壶设计的关键部位。常见有球形钮、球钮、桥梁钮、瓜柄形钮、树桩形钮、动物肖形钮。
(1)球形钮:圆壶中最常用的钮,呈珠形、扁笠、柱形,往往取壶身缩小或倒置造型,制作中采用“捻摘子”工序,搓、转、压挤而成,简洁快捷。
(2)桥形钮:形似拱桥,有圆柱状、方条状、筋纹如意状等。作环形设单环、双环,亦称“串盖”。平缓的盖面,环孔硕大的为牛鼻盖。
(3)瓜柄形钮:花塑器常用的钮式,如南瓜柄、西瓜柄、葫芦旁附枝叶,造形生泼。
(4)动物肖形钮:源于印钮。有狮、虎、龙、鱼等,有写实、抽象变形、仿古手法并举,与主体统一协调即可。
(5)树桩形钮:取植物或果瓜的形态捏塑而成,如梅桩、竹根、葡萄等。
(6)花式钮及其他:随着新的陶艺形式发展,打破传统程式,以壶边大于口取代壶钮,有盖与钮融为一体的。
二、壶嘴:紫砂茗壶的嘴,喻为人的五官之一,它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界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胥出自然的称“暗接”。如汉扁壶把、壶嘴与壶身的肩线、侧线贯通,形成舒展流畅的造型特色。
(1)壶嘴:称之谓“流”,为注茗而设置。出水通畅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直泻杯底无声响,这与壶嘴壁厚薄、光滑,壶体孔眼、壶嘴眼、壶盖孔眼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传统模式可以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和流。
一弯嘴:形似鸟啄,俗称“一啄嘴”,一般为暗接处理。
二弯嘴:嘴根部较大,出水流畅,明接和暗接处理均可。
三弯嘴:源于铜锡壶造型,早期壶式使用较多,明接处理较常见。
直嘴:形制简洁,出水畅,明接和暗接处理都有。
流形的鸭嘴:源于奶杯造型,一般用于茶器、咖啡具的造型上。
上述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式仅指其基本形,依附于壶体又可在壶嘴上分割筋纹,亦可加饰花塑器方法与壶把相统一。
(2)壶体孔眼:明代多为独孔,清代中后期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壶一度用球形孔(侧面),其孔要求排列整齐,与嘴对正,并依据嘴形而设置。
三、壶把(柄):为便于握持而设置。源于瓷执壶条形壶把的称“柄”。壶把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与壶嘴位置对称、均势。具体可分端把、横把、提梁三类。
(1)端把:亦称“圈把”,其使用方便,变化丰富。把、口、嘴三点呈水平、对称。垂直形式安置,具端庄、安定的效果。
(2)横把:源于砂锅之柄,以圆筒形壶居多。
(3)提梁:从铜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来的壶式,除提梁的大小与壶体协调外,其高度以手提时不碰到壶盖的钮为宜,有硬提梁、软提梁两种,光素器、花塑器都有,变化丰富。
四、壶盖:紫砂壶以其里外都不施釉的特点,盖与壶体能一起烧制,以达到成品壶盖直紧、通转、防尘、保温的要求和作用。主要形式有压盖、嵌盖、截盖三种。
(1)压盖:亦称“完盖”。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其边缘有方线和圆线两种,均与壶口相呼应。与口置平的泥片称“座片”,弯起泥片为“虚片”,壶口泥片称“坨子”,壶墙的泥圈为“子口”,几个部位及转折过渡用脂泥镶接,润合贴切、浑若天成。壶盖稍大于壶口之外径的俗称“天压地”,以适应功能和视觉的要求。
(2)嵌盖:嵌盖是壶盖嵌于壶口内的样式,并与壶身融于一体。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仅有“纸、发之隙”,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口部以装饰线处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3)截盖: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样式,以壶整体截取一段作壶盖而故名。其特点是简洁、流畅、明快、整体感强。制成后盖与口不仅大小合适,而且外轮廓线互相吻接,丝严合缝,故技术要求较高。有截盖、克截盖、嵌截盖之分。
五、壶底:壶底足也是构成造型的一个主要部分,底足的尺度和形式处理,直接影响造型视觉的美观。壶底大致可分为一捺底、加底(足圈)、钉足三种。粘接制作方式有明接、暗接两种。直方挺直造型的壶宜用明接,圆韵浑朴的造型宜用暗接处理。
(1)一捺底:紫砂茗壶烧成因无釉、故无烧成粘钵之虑,制作省工省时,用一捺底处理圆器造型干净利索,简练灵巧。
(2)加底:在壶身成型时加一道足圈,并用脂泥复合嵌接,亦称“挖足”。加底、脚圈应视主体造型而设置,用复子和勒子工具加工处理,亦有借鉴花盆底足处理手法,在方壶上采用挖出“犴门”有扁梯形托榫足等。
(3)钉足:它源于铜器鼎足,用钉足支架壶体,稳而不滞,透出灵气。型制大小,钉脚高、矮、粗、细宜视主体而统一协调,圆器一般用三支钉足@宜兴陶土的种类
宜兴陶土,品种繁多。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种。白泥是一种以灰白色为主、颜色单纯的粉砂质铝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
宜兴陶土按其颜色、产地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东山甲泥、涧众甲泥、西山嫩泥、白泥、黄泥、绿泥、乌泥、红棕泥和紫砂泥等。
甲泥是深藏在地里的一种页岩,也称石骨。嫩泥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粘土,性质有软有硬、粗细以及耐火度不同。白泥、黄泥、绿泥和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练后可单独制造陶器,其他各种陶土均需混合使用,方能获得良好的性能。
紫砂陶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紫砂泥,包括紫泥、红泥和绿泥等。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其颜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很强,渗透性良好,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和它同类的还有大红泥、乌泥、白泥、本山绿泥和墨绿泥。这些陶土深藏于岩石层下,杂于夹泥之中,因此被称为“岩中岩、泥中泥”。出矿时呈岩石质块状,经过摊场风化,成为豆状颗粒,再经研磨加水搅拌成生泥块。生泥块再经多次捶打,使泥料压缩粘韧,就可用来制坯。表1列出了几种陶土原矿的外观及烧后色泽。
@
龙山砂,阳羡壶,砂壶宜茶,茶道誉中外;
荆溪水,富贵土,水土利陶,陶艺冠古今。
紫砂壶故乡――中国陶都宜兴,在黄海和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太湖西岸,和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城市。
宜兴古称荆溪,因苍山清溪得名。秦汉两代改称阳羡。三国时,孙权十五岁在这里做过阳羡长。后来,晋惠帝将宜兴改名义兴。唐高祖武德二年曾别名为鹅州。宋代,为了避宋太宗赵光义的讳,改义兴为宜兴,相沿至今。这个名城,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宜兴本是长江金三角西陲的物华天宝之地,人杰地灵之域。这里水土利陶,砂壶宜茶。明清诗人墨客写下了《阳羡茗壶赋》、《阳羡名陶录》等诗文赞美过宜兴。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尤以紫砂壶驰名天下。
在中国陶瓷艺术中,紫砂壶是一种特殊的品种。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它是一种实用与美高度和谐而又妙不可思的特种手工艺品。用以盛茶,“外类紫玉,内如璧云”;赏其风采,“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丽娴如佳人;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紫砂壶以素面素心的特征著称于世,古今往来,爱壶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钟情于紫砂壶的。明代李渔曰:“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它与宜兴地区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关系。明代中叶以后,它又见重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茗壶,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蜚声海内外。
@紫砂壶鉴赏常用术语—壶盖
壶盖:紫砂壶以其里外都不施釉的特点,盖与壶体能一起烧制,以达到成品壶盖直紧、通转、仿尘、保温的要求和作用.主要形式有压盖、嵌盖、截盖三种.
(1)压盖:亦称“完盖”。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其边缘有方线和圆线两种,均与壶口相呼应。与口置平的泥片称“座片”,弯起泥片为“虚片”,壶口泥片称“坨子”,壶墙的泥圈为“子口”,几个部位及转折过渡用脂泥镶街,润合贴切、浑若天成。壶盖稍大于壶口之外径的俗称“天压地”,以适应功能和视觉的要求。
(2)嵌盖:嵌盖是壶盖嵌于壶口内的样式,并与壶身融于一体。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仅有“纸、发之隙”,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口部以装饰线处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3)截盖: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形式,以壶整体截取一段作壶盖而故名。其特点是简洁、流畅、明快、整体感强。制成后盖与口不仅大小合适,而且外轮廓线互相吻接,丝严合缝,故技术要求较高。有截盖、克截盖、嵌截盖之分。
@紫砂壶鉴赏常用术语—壶把
壶把(柄):为便于握持而设置.源于古青铜器爵杯的弧形把.源于瓷执壶条形壶把的称"柄".壶把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与壶嘴位置对称、均势.具体可分端把、横把、提梁三大类.
(1)端把:亦称"圈把",其使用方便,变化丰富.把、口、嘴三点呈水平、对称.垂直形式安置,具端庄、安定的效果.
(2)横把:源于沙锅之柄,以圆筒形壶居多.
(3)提梁:从铜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来的壶式,除提梁的大小与壶体协调外,其高度以手提时不碰到壶盖的钮为宜,有硬提梁、软提梁两种,光素器、花塑器都有,变化丰富.
◎紫砂泥的档次
紫砂泥也有档次之分,个人认为依次是:朱泥、底槽青、缎(团)泥、拚紫、普泥。但是纵观大大小小的紫砂书籍、权威的工艺师,对紫砂泥档次的顺序也没有一个权威、全面的说法。其实,泥料只要自己喜欢、觉得好、易养,那么它就是好的。好的泥料加上好的火候,烧出来的紫砂壶色泽饱满、温润易养。否则,要么干巴巴,要么表面非常光亮(称之为玻璃光或贼光),一般都是加有化工颜料和经人为加工的,不可取也。
◎老泥和新泥误区
老泥、新泥是广大壶友都存在一个误区。其实,紫砂的形成到今天都是经过了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了,都可以说是老泥。至于泥料的风化期、陈腐期倒有长短之分。紫砂都是经过几亿年的时候形成的,所谓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陈腐期上区别而已。泥料的陈腐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越久越好,但在制壶前需重新回炼一下。陈腐期久的泥料相对于陈腐期短的泥料要摯繑,可塑性要高一点。感觉没有那么摫。制好的壶一个无水色,较难看。一个有水色,较好看。
◎纯朱泥、底槽青、青水泥
三种泥料各有千秋,纯朱泥壶冲泡扬香力特高、轻快而俐落,茶汤紧结柔滑,回甘强、回韵悠长,属性十分特殊,最适合冲泡台湾高山茶,及福建铁观音、乌龙茶等轻发酵重香气之佳茗。 底槽青壶温和素雅,茶汤清气悠扬、时间长久,养泡以后,泥色由棕色变成朱肝色,水色光和!底槽青壶的适用性很广,较适合泡普洱、绿茶、红茶、花茶等。 清水泥壶醇厚稳重,典雅大方,具有亲和力。泡茶要求不是很高,甚适合新手使用。同样,清水泥的适用性也很广,适泡茶类与底槽青相仿。
◎易被忽视的选壶十三条
挑选紫砂壶时,有经验的壶友常从“泥、形、工、款、功”这五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每把茗壶的品质,部分壶林高手还能将“功力”提升至鉴赏“形、神、气、态”等抽象审美的高度。“壶身周正匀称,口盖配合得当,流、把、钮同一轴线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净利落,暗接要和顺流畅。。。”这些基本已成为选壶的通则,然而还有一些小细节常会被壶友们忽视,有的甚至连制壶高手也未必真正认识到,或不以为然。小弟斗胆,班门弄斧,列举了部分小细节,如下,与壶友们共同探讨。
1. 壶盖的子口(壶墙的泥圈)高度,常见尺寸多在10mm左右,倒茶时会有落帽之忧。个人观点,以大于15mm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高度增至18~20mm也无妨。较高的子口,在泡铁时,还兼有下压茶叶的功能。
2. 壶盖子口的泥圈厚度,常见尺寸多在1mm左右,有些工手或许为显示其制作功力,有意制作的更薄,甚至只有0.7~0.8mm,(薄胎壶除外),殊不知,太薄的子口强度不够,在壶盖频繁开、合及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磕碰坏。个人观点,子口的泥圈厚度以1.5mm左右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的泥圈厚度增至1.8mm也无妨。
3. 壶盖(座片)的边缘和壶口(坨子)的内、外边缘,要做倒角或圆角处理,使边缘线条钝化。因为较锐的边缘,极易在磕碰后形成或大或小的缺口,影响壶的品相。
4. 壶盖的形状,要选择不容易积垢、易于清洁的那种,(花货和特殊壶型除外),有利于擦洗和泡养,脸面清爽。
5. 壶盖上的“钮”,也称“的子”,其大小和形状要便于拿捏稳当。若壶盖因此而落地,其性质等同于人头落地,壶缘尽矣。有些壶型没有“的子”,更应注意壶盖的拿捏方式,要知道,泡茶时,壶盖会非常烫手的。
6. 紫砂壶的胎体厚度,个人观点,以厚实者为佳。一则,符合紫砂茗壶古朴雅拙的厚重的质感,二则,壶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可抵御不可预计的外力伤害,以确保“长命百岁”。砂壶烧成后的胎体厚度,以大于3mm为佳。
7. 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壶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底,则水压充足,出水有力,并可减少倒水时壶的口盖部溢出茶水的机会;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口,水压会有所欠缺,倒水时,壶身的倾侧角度增大,口盖部溢水的可能也随之增加。
8. 壶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尖、长、薄的壶嘴,容易受伤;粗、短、厚的壶嘴,比较“强壮”。流管内要干净平滑。
9. 壶的出水孔,常见的有三种:独孔、球孔、网孔。个人观点,网孔最为适宜;独孔倒茶水时拦不茶叶;球孔有碍壶内的清洁工作,孔密壳薄,易碎会掉。
10. 壶内网孔的孔径,不宜选取密而小的。因孔径过小,水流经过时会受到水的张力影响,阻力增加,流速下降,动能减少,出水不爽。个人观点,网孔的孔径以不小于3mm为宜。
11. 壶内网孔区域内的小孔分布要均匀,且网孔区域的中心,应与壶嘴的中心线对齐,彻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潜在因素。
12. 壶盖上的气孔与壶嘴口径的比例关系要得当,以确保出水顺畅。相关论述,详见征文《画龙点睛说“气孔”》。
13. 壶底和内壁是否处理的干净平整,有无残留的泥点和泥块,即俗称的“推墙刮底”,此项处理工序,是衡量一个工手“功力”的重要标准。
小弟以为,紫砂壶与其他艺术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
紫砂茗壶缘何“助茶”?
紫砂茗壶的宜茶性(民间常称之为“助茶”),自古至今,已得到众多饮士和茶客的广泛认同。究起缘由,以下这些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 紫砂陶具有独特的物理结构。从显微镜下观察紫砂陶胎体的材质结构,可以发现,紫砂泥这一高含铁量的特种陶土,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后,分子重新排列,形成鳞片状结构,并生成大量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双重气孔,高致密度的多孔状结构,具有较强的吸咐力,对茶而言,可聚香不散。因此,用紫砂壶泡茶,可保持茶的原味,品得茶之真香真味也。
2. 紫砂陶独特的双重多气孔结构,还改变了胎体的吸水率和渗透性(即民间常说的“透气性”),使壶内的茶汤不失原色,无熟汤气,且不易霉馊变质。
3. 紫砂陶的冷热急变性能优良,寒冬腊月,向壶内注入沸水,或将其置于文火上炖烧,无需担心会因为温度骤变而胀裂。且多孔的结构,使紫砂陶成为了热的不良导体,传热较为缓慢,泡茶后即刻握持也不会炙手,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保温功能。
4. 紫砂壶用久了以后,壶身会呈现出温润古朴的质感,似古玉生辉,而壶壁和胎体内,则饱吸了茶之精华,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所独具的品质。
5. 紫砂壶包含着深厚浓郁的中国文化的底蕴,集诗、书、画、印、铭于一身,品茶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园林的意境,何等的怡然超脱,此乃精神之“助”也。
6. 品茗赏壶并将之收藏,也是一种投资,名品佳作具有极好的增值特性,这已成为共识。
◎画龙点睛说“气孔”
品茗赏壶,巡茶满盏之时,一把壶的出水如何,常是众目关注的焦点,若是出水如柱,平稳而顺畅,直入杯底静默无声,定会赢得啧啧称赞,让人喜形于色。壶的出水问题,历来一直受到众多名家里手们的重视,也是玩家选壶时必不可少的一项测试内容。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好的出水,实际上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壶型、流型、流的位置、流管内壁、嘴的口径、网孔形式、网孔孔径、网孔出水的有效面积等等,但有一细微之处常被忽略,那就是壶盖上的“气孔”。
把玩茗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壶内满水后,倾倒出水时,其水流呈现出跳跃状,还伴有“突突突”的声音,或水流扭转泛花,伴有“吱吱吱”的声音。究其原因,此现象是由于在倾倒出水时,壶体内立即处于负压状态,并通过壶盖上的气孔,吸入壶外的空气进行补充,若气孔的孔径过小,则空气进入壶内时受阻,形成间歇性“气塞”,最终影响到水流呈现脉冲式跳跃状,并伴有“突突突”的声音;或由于气孔的孔径过小,空气进入壶内时的流速过高,产生啸叫现象,发出“吱吱吱”的声音。由此可见,气孔孔径的取值,直接影响到了茗壶的出水流态,犹如画龙点睛,“点”好了,功得圆满,满盘皆活,“点”不好,功亏一篑,徒留遗憾。
◎茗壶色泽之鉴辨
壶供真茶,品茗功能被人们所赏识,促使成为紫砂茗壶走上艺术化之路,融其材质美、工艺美、人文美于一体,令收藏家、鉴赏家醉心搜求,宝惜珍藏。材质的优良是构成茗壶独特的实用功能和成型工艺的物质基础。选矿配土是历代制壶高手的独到之处。竞相配制出多姿多彩的泥料,制作色泽妍美又典雅的各式茗壶。矿土则以紫泥为主,本山绿泥及红泥为辅,通称为紫砂泥,矿土采集须经烧制试片,测定其质优,观它的结合性、可塑性、色泽纯度、烧成温度及范围、收缩率等。紫泥矿土以成色分有:天青泥底、槽青泥、红棕泥、大红泥等,可单独加工使用,成品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下呈现偏紫偏红的基调,表面光纯细腻,色泽统一无任何疵点,一般以沉朴偏青色泽为佳。现在拼料紫泥就以此为楷模配制流传的。值得一提的散:矿土中含云母结核多者为佳,色似本山绿泥,对称生成之“猫眼”或“鸡眼”。尤为珍贵,它兼有高岭石和石英的作用,赋予泥料可塑性和溶解作用,所制茗壶愈发光润,俗称“水色”极好。配土选矿须剔除老块、杂质和铁质,使土颗粒齐均,真正达到紫砂茗壶的材质之美。
◎茗壶蕴砂生其妙
紫砂茗壶质地朴实,素面素心,稳健地走自己砂土之路,容不得任何俗艳,从不艳羡光彩夺目华贵,以其固有的素朴美质,立诸艺之林。紫砂茗壶取本山砂所制,泡茶尽得茶之真香真味。人们在泡茶的实践中,总结砂壶的优越性,不断地改进它的结构,使之尽善尽美,适合于泡茶、茗品、赏壶、最终成为雅俗共赏、大小适宜的最佳茶具。历代文人士大夫对宜兴紫砂壶情有独钟,砂壶质地古朴淳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投,壶式古朴风雅、得幽远之趣,成为深爱笃好的寄情之物,甚至迷意忘情。宜兴紫砂壶就是这样,在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巨子富贾以及广大品茗君子的摩挲呵护追索度藏中,日臻完美,发扬光大,得以长盛不衰的发展。茶与壶的缘由,被人们珍惜宝爱,归纳起来有以下优点:
一、砂壶胎壁双重气孔,透气不渗水,泡茶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色香味具全。
二、陈茶越宿不馊、久置不会有宿杂气,只需用沸水冷水交换冲洗元气即可恢复,这是行之有效的洗壶方法,泡茶仍得真味。
三、砂壶经久使用内璧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沸水,也会有茶香。故艺人用调砂、掺砂、辅砂等手法,改善砂壶质朴的肌理效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四、砂壶传热缓慢,握持不会炙手,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温度急变而绽裂,故紫砂历经百年,妥善度藏,且完整如新。
五、砂壶久用,器身色泽越发光润,玉色晶光,气韵温雅,是由砂质粗细颗粒,均匀合理排列而产生。正如书中说:“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成为奇物。
◎鉴别真伪要抓住要点
第一、要注意观察器型。紫砂壶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时代特征。明代造型高雅朴拙,较少装饰。清代前期造型丰富奇特,注重装饰,加彩、堆塑等各逞其能。清代后期,造型趋向简化,注重雕刻诗词书画,文化内涵明显增加。而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则以这一时期的名家代表作品为主脉的。以清代陈鸣远的作品为例,他的壶历来为世人所重,仿制牟利者层出不穷,仿制品极品。旧时曾有“海外争求鸣远碟、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诗句,将时大彬、陈鸣远二人相提并论。购壶者在观察器型特别是遇到名家代表作品的时候,不能被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所迷惑,要善于观察壶的外形上那些微妙的地方,尤其是壶体与附件的交接处和过渡处体会制壶者的匠心,通过表现形式挖掘其深刻的艺术内涵。越是名家的代表作品,它所体现的艺术内涵变越应该深刻。
了解器型的基本知识,对初入紫砂壶收藏之门的人来说,在鉴别上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以紫砂壶通向壶嘴的出水孔为例,它在民国以前一直是独孔,此后才出现了多眼网孔,而向壶内凸起的半球形网孔则是20世纪70年代从日本传来的。假如遇到一把壶,其印章为陈鸣远,而出水孔呈网眼状则不必分辨印章真假,仅凭出水孔形状便可断定此壶之伪。再如,现代提壁壶是当代紫砂大师顾老吸收前人提梁壶的造型精华结合自己的独特理解创造的,其造型以微曲线组成,云肩线特别薄,特别窄,由提梁形成的虚空间与壶体产生的虚实对比,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如果出现一把号称明代或清代的这样的提壁壶,则不看也便知是假。
第二、要注意观察质地。首先,名家制壶设计独到,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而成品数量少,价格又高,所以名家必然要选用好料,否则事半功倍;其次,好料不仅本身价值高,而且能够有力地衬托出名家的精巧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再次,名家有选用好料的经济条件和市场保证。而制假者因底气不足和急于赚钱,往往不愿投入过高成本,舍不得购买好料,因此造成很多仿冒壶器型还看得过去,但因材质低劣而漏了陷,影响了作品气韵和品位。
民国时期真汝珍编述的《古玩指南》,在谈到“宜兴壶之伪制时”指出:“宜兴壶之真者,其体重,其色紫,其亮润.......新制者,其性糟,其色黄,有亮者少,无亮者多.......”收藏者可抓信这一要害,从疏松、粗糙的质地上识破假冒者的名家壶。
此外,还可从泥料的品种上加以辨别,如“天青泥”是清代后期出现,与历代泥料有明显区别,如果出现一把号称清代中期以前的“天青泥”壶,那肯定有问题。仿冒者以种种方式伪造明代和清代的老壶,购壶者同样可以通过验证泥质来分辨。过去采用手工方式练泥,质粗;现今用机械粉碎加工,质细。何况紫砂泥仅丁山一地出产,老壶的泥取于表层,现今采泥已到砂井的深层,泥的质量可想而知。
第三,要注意观察包浆。长期使用过的旧壶,外表很自然地产生一层光泽,是久经茶汁滋养和人手盘玩而慢慢透出来的,被称为“精光内蕴”。壶的传世时间越久,包浆就越深沉。有包浆的壶,无论其外表是否有茶渍或尘土,只要用干净的而轻轻擦拭,都会出现一种光泽,而且越擦越亮,行里人称之为“包浆亮”。
新壶造旧常常是将壶的外表用极细的砂纸打磨,然后将壶放入浓深的茶汤中又浸又煮,让茶渍融蚀,或打蜡上油,速成“包浆”。有经验的紫砂壶收藏者见到这样的壶,便会感到其外表多少有些不自然,光泽发贼、发浮、发愣。这样的壶有时因“包浆”不均匀,弄“花”了,显得脏脏乎乎,让人看了感到烦躁。如果置于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壶身,还能找到打磨的刮痕。这样的壶还往往有一种霉馊味,细细嗅辨即可识破。用手抚摩,感觉发涩,不像真包浆那么滑润爽适。此外,速成的“包浆”一刷就掉,而真正的老包浆已与壶身融为一体,附着性极强,用清嗉练锤辞逑匆材岩圆恋簟?br> 第四,要注意观察题款与用印。早期的紫砂壶多无款,明代后期才出现款识。紫砂壶大多为民窑产品,落款随意性极大。具体到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识又有很大变化,极少有陶工一生只用一两枚印章的。早期紫砂壶实物以及记载其款识的文献资料极少,款识又这样混乱,几乎没有标准器款识来比较和印证其它款识,这样就给早期紫砂壶鉴别带来很大的困难了,
砂泥料是这样练成的
紫砂页岩生成于甲泥矿层的夹层中,大多是从深达数百米甚至千米的地下矿井深处开采出来的,并且以深层矿体的质地较为优良。然而刚开采出来的紫砂泥矿体(常被称为生料),质坚如石,需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方可成泥(熟料),用于制作。其工艺处理流程如下:
矿体开采 → 挑选矿料(生料) → 露天堆放(风吹雨打、日晒夜露数月甚至数年) → 自然风化(矿体成为松散小颗粒) → 除去杂料 → 矿料粉碎(用石磨或轮辗机碾碎) → 矿料过筛(根据泥料要求的目数,用不同规格的筛网筛选) → 配料混合(纯原矿泥料无此工序) → 加水拌和(大缸中) → 练泥(手工泥采用人工木杵槌练或足踏或用滚石碾烂等,机制泥则采用机器设备真空搅练) → 掇成湿泥块(手工泥切片成块,机制泥挤出切条) → 陈腐养土(多放置地窖阴湿处和套缸内,且陈腐的时间越长越好) → 熟料(使用前还需要再对泥料练制一次,方能达到理想的可塑性和均匀度)。紫砂泥料就是这样练成的!
◎工夫茶艺说
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民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
一选茶)独钟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最受青睐。
二)选水 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山水尚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江水应取于远离居民区者。井水应从常用井中汲取。
三)活火所谓“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用绞只炭,绞只炭的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更有用“橄榄核炭”者,那是以乌榄肃肉去仁之核,入窑窒烧,逐尽烟气,俨若煤屑;以之烧水,焰活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如此核炭,最为珍贵难得。余者如松炭、杂炭、柴草、煤龋等
四)茶家伙即所用茶具,大体相同,唯精粗有别而已。常用有
1、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珠砂泥制者为佳。最爱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之别。壶之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后浮于水中,不颇不侧,谓之“水平”,能显示制工精巧均衡。去盖覆壶,流口、壶咀、提柄上缘皆平而成一直线,谓之“三山齐”,也属质量上乖之标志。
2、盖瓯。形如仰钟,而有上盖,下有茶垫。盖瓯本为宦家供客自斟自啜之器,因有出水快、去渣易之优点,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罐。但因盖瓯口阔,不难留香,故属权宜用之,不视为常规。即便如此,其纳茶之法,仍怀纳罐相同,不能马虎从事。
3、茶杯。茶杯以若深制者为佳,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字。此外,还有精美小杯,直径不足一寸,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称“白玉杯”。不薄不能起香,不洁不能衬色。目前流行的白玉杯为枫溪产,质地极佳。
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4 、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浅色样各别。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贮浸茶杯,副洗一贮浸冲罐,一以储存茶渣及杯盘弃水。
5 、茶盘。茶盘宜宽宜平。宽则可容四杯,有圆如满月者,有方如棋枰者;盘底欲平,边缘欲望浅,则杯立平稳,取饮方便。
6 、茶垫。形状如盘而小,用以放置冲罐、承受沸汤。茶垫式样也多,依时各取所需;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多容沸汤,利于保温。茶垫之底,托以“垫毡”;垫毡用秋瓜络,其优点是无异味,且不滞水。目前,因茶家多采用“茶船”,操作时并将冲罐置于上层茶盘,因此茶垫遂省。
7 、 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之造形,长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佳品。另有一种形似萝卜樽,束颈有咀,饰以螭龙图案,名“螭龙樽”,俗称“钱龙樽”,属青瓷类,同为茶家所重。
8 、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亦繁。置茶几上,用以贮水,并配椰瓢掏水。有明代制造之水体,用五金釉,钵底画金鱼二尾,水动则金鱼游跃,诚稀世奇珍。
9 、龙缸。龙缸容量大,托以木几,置斋舍之恻。素瓷青花,气色盎然。以宣德年制最佳,康熙、乾隆年间所产,也属珍品。
10、红泥火炉。红泥火炉,高六七寸。另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这类火炉,尽管低有别,但通风束火,作业甚便。
11、砂铫。俗名“茶锅仔”,是枫溪名手所制,轻巧美观。也有用铜或轻铁做成之铫,然生金属气味,不宜用。
12、羽扇。用以煽米。潮安金砂陈氏有自制羽扇,拣净白鹅翎为之,其大如掌,竹柄丝缰,柄长二尺;色纯而形态精雅,质轻而成风迅速。
13、 铜筷。用以钳炭挑火。
14、 锡罐。名贵之茶,须用名罐贮藏。潮阳颜家所制锡罐,罐口密闭,最享盛名。如茶叶品种繁多,锡罐数量也要与之对应,做到专茶专罐存放,避免混杂。有烹茶之家,珍藏大小锡罐竟达数十个之多者!
15、 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16、 竹筷。用以箝挑茶渣。
17、 茶几。或称茶桌,用以摆设茶具。
18、 茶担。或称茶挑,用以贮装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游园,临流漱石,林壑清幽;挑上茶担,挑上茶担,择地烹茗,啜饮云腴,有如羲皇仙境。
上开工夫茶具共十八种,饮茶之家,必须一一具备,方可称得上“工夫”二字。
(五)烹茶
翁氏《工夫茶》云:“茶质、水、火、茶具,既一一讲究,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兹就翁氏所归纳之工夫茶烹法程序,结合冲饮实践所得,朗列如下:
1、治器:泥炉起火,砂铫掏水,煽炉,洁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砂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谓之“纳茶”。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 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始于涩滞之病。首次就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以去除叶中所含杂质,这就是“洗茶”。倾出的茶汤废弃不喝。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一以去其散坠余沫;二则壶外追热,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罐已毕,仍必淋杯,俗谓之“烧钟”。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烧钟(钟即茶杯的俗称)热罐,方能起香”:这是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入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泡未透,香味不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辞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六)品茶
“洒茶既毕,趁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色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味”。
以“品”为主的井然有序的饮茶方式,形成逻辑程序的体系,这就叫做“工夫方法”。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寄托情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冲饮程式之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气氛和谐等现象中产生的,也是主客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其全过程,颇能体现“和为贵”之高尚情操,并反映出本地区某种历史传统、文化水平与时代背景,起到提高人们生理、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这就是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学价值所在。
◎目数 通常来说是指的泥料的粗细。一般来说,60目以下的算是粗的,反之则为细的。目数越大,泥料也就越细。反之,泥料的颗粒感就会很强烈。
◎包浆 包浆之为术语使用的频率很高,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外行人听起来一头雾水像是在听鸟语,让人不知所以。“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但不是普通的光泽,而是特殊的光泽,专指古物表面的一层光泽。大凡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才会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即所谓“包浆”是也。可以这样说,包浆是在时间的磨石上,被岁月的流逝运动慢慢打磨出来的,那层微弱的光面异常含蓄,若不仔细观察则难以分辨包浆之为光泽,含蓄温润,幽幽的毫不张扬,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有如古之君子,谦谦和蔼,与其接触总能感觉到春风沐人,它符合一个儒者的学养。如果是崭新的器物,表面就不会有“包浆”,而是最普通的光泽,一眼望去锋芒毕露,像一位文化生意人善于夸夸其谈炫耀于世,用一个古董行专有词汇来形容,称之为“贼光”。
◎维护保养壶的要领 壶的保养通常称为“养壶”,养壶的目的在使其能善于“蕴味育香”,并使壶能焕发本身纯朴的光泽。此乃由于陶壶有吸水性,若是长久吸附茶质,碓有“助茶”的功能。茶道中人而言,养壶绝不是品茗的目的,但一把维护得法的茶壶,能够提升品茗目的之实践,却是被肯定的。养壶就如培养树苗般,揠
旧壶重泡
每次泡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去残汤以保持清洁,合乎卫生。
注意(壶里茶山)的人,往往在泡完茶后,只除去茶渣,而将茶汤留在壶内让其阴干,因此累积茶山的速度相当快,但因气候条件和维护不当,易生异味,所以在泡用前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
以上两种方式,随个人喜好参考应用,至于说把茶渣摆存在茶壶里来养壶的方式,一方面茶渣闷在壶里易有酸馊异味,有害于壶,另一方面是壶乃吸附热香茶叶之质,残渣剩味实也无益于壶。
壶应经常擦拭,才能焕发出本身泥质的光泽,一把纯朴润雅的壶碓是比呆滞无泽的壶来得美观。但如果揠苗助长而用油剂或茶水涂之,则所产生的光泽就是油光或垢泽,俗称为(和尚光)。
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他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且无异味的地方阴干,久而久之,自会与这把壶发生感情。
◎选用一把好壶的要领 品茗是种生活的享受,也是生活的艺术。茶壶对品茗者而言,它是孕育茶叶的摇篮。茹苦含辛、任劳任怨地蕴着香、育着味,这即是茶壶的任务,也是精神。所以选壶不应局限一隅,毕竟以名为贵或以稀为贵是古董收藏家或专家的职务。一般言之,一把基本条件够格的新壶,如维护适当也善于蕴香育味,所以只要是把好壶,古今皆足取。茶壶是茶具的主体,是泡茶动作中最能影响个人感受的焦点。所以无论在选壶或养壶上均须如法,本文提列七点选壶要领以供参考。这七点是:美感、质地、壶味、精密、出水、重心、适用。兹列如下:
(一)美感
每个人对于美感的欣赏角度各有不同,这里所说的美感,最主要的是指个人的感受,对于壶的造型与外观,依个人喜好,只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就好了,那就代表了个人的美感,毕竟那是自己要使用的,又何必一定要去符合流行的模样呢!
(二)质地
泡茶用的壶,一般是以砂为主,因为砂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形较瓷器纯朴亲和,如在上面题款也较有韵格,所以大致在泡茶上,砂壶比瓷壶受欢迎。
茶壶的质地,主要是看胎骨及色泽,胎骨坚、色泽润为佳,在程度上愈接近这种质地愈好,善于胎骨坚硬性的验别,可将壶置于手掌上,轻拨壶盖,听其壶声,以铿锵轻扬为佳;音响迟钝,劲道不足,导热效果稍逊;但若音高尖锐,则逼热过甚,泡茶时又须特别注意各项因素的调整,总之壶音以听来悦耳为佳,不过测验时壶须干净。这是指在选用新壶时而言,面对一把古壶时,您每拨敲一下,原主的心也必然会忐忑一下,此为不可不知。
(三)壶味
在选购新壶时,应注意闻闻壶中味,新壶有些也许会略带瓦味,这倒还可选用,但若带火烧味或其他杂味,如油味或人工著色味则不足取。
(四)精密
壶的精密度是指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否则茗香散漫。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正面手压气孔再倾壶倒水,涓滴不出则表明有间不容发的精密度,或手压流口再反倒壶身,若壶盖不落也表明精密度高。
(五)出水
壶的出水效果如何?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里滴水不存为佳。至于出水态势,是刚直或柔和曲美,随个人喜好 而定。但无论刚或柔,出水无劲不顺总是缺点。有时再看出水束的(集束段)长短亦可比较,长者为佳。
(六)重心
一把壶提起来是否顺手?除了与壶把设计的弯度及粗细有关外,壶把的力点是否位于(或接近于)壶身受水时的重心也是应注意到的,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水平提起再慢慢倾壶倒水,若觉顺手则佳,反之若须用力紧握,甚或持壶不稳则不佳。亦有受小半升之法去品鉴的,即干壶轻放水面,如能受水半升,谓之(水平)。
(七)适用
壶的特性如再与茶的特性相配合则更佳,一般是壶音频率较高,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因为香由热蕴。反之壶音稍低者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因为逼热过烈味反而骓以醇滑,也较难控制,以上所做比较乃皆属(隐微之辨),并非相当具体可察,但如明察秋毫应可得知之。
◎紫砂壶的优点 茶,最早作为一种草药使用,以后发展成食用饮料。我们从煎药用砂锅,煲汤炖肉用砂锅可知砂壶砌茶为上乘之物。除此之外紫砂壶还可列出下述优点:
1.紫砂壶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咐力,用紫砂壶砂壶沏茶,不失茶的原色、香、味,使茶味越发醇郁芳沁。
2.用紫砂壶沏茶不易霉馊变质。沏红茶五日之后,茶水依然鲜红不变质而瓷器或其它器皿沏茶则当日变“馊”使茶色呈褐色,且茶汤表面有一层“锈”。
3.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使用较长时间后,空壶以沸水注入也有茶香。
4.紫砂壶冷热急变性好,保温性强。寒冬腊月,沸水注入,仍不会因温度急变而胀裂,放在温火上炖烧,也无需担心开裂;冬天沏茶,三、四十分钟茶水仍温和。
5.紫砂壶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鉴照人,气韵温雅。
一般商品紫砂壶的鉴别
我所指的一般商品紫砂陶器,是指开价200元人民币(产地价,人民币,下同)以下的商品紫砂陶器。
人们购买紫砂陶器,一般是购买紫砂茶壶,最关心的一是茶壶是否能真的隔夜不馊?是不是真紫砂?二是茶壶的质量如何?
紫砂茶壶自问世以来就是实用与艺术两用的,发展到现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大批商用的紫砂制品,作为手工艺品,其产量和工艺必然不能兼顾,对于一般商品壶来说只能以适用为主,再兼顾一下造型艺术,至于精工细作,那是千元以上的极品了,包括其它各种手工艺品都是这样,这里免谈。开头的问题对于做壶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些可笑,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做工如何精细,做工越好越逼真,价钱就愈贵,而泥料则是与做工成等比的,因为泥料的好坏其价格相差很大,很难想象一把工艺很差卖到十元以下的壶能用到五六元一公斤的好泥,而做好壶的人为了达到他的工艺要求也不会去用没经过提炼的五六毛钱一公斤的甲泥。不过对于完全是门外汉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两个最基本的入门问题:泥料和做工。
我们先从泥料说起。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紫砂泥不一定是紫红色的。有乳白色的称为“团泥”;有墨绿色的称为“绿泥”;当然也有紫红色的称为“紫泥”;还有一种性能差一点的朱红色的“朱泥”,透气性不如以上几种,但由于它的成型工艺特殊而有它的特殊价值,前段时间台湾风行的“大红袍”、“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当属此类。
紫砂陶器最大的特点,是她做成容器以后良好的透气性能和不渗漏特性奇妙的结合,这要归功于紫砂泥料特有的属性。紫砂是陶器,但是她和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她做成容器后不需要涂釉,这也是保证良好透气性的前提。我们知道,紫砂的泥料并不是一开采出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提炼、淘洗、过筛等诸多任务,因此一块好的泥料其质地、颜色必定很均匀,体现在成品上则是颗粒匀称,颜色纯正无杂质,比如有不均匀的黑点、白点就不是好泥。提炼、淘洗是保证颜色纯正的前提,提炼前先要经过粉碎,经过提炼淘洗去掉一些铁质、石灰岩、玄武岩等等杂质。铁质在烧成后成为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在壶身上出现黑点;石灰岩在烧成后成为石灰,在壶身上出现白点,而且遇水膨胀,造成壶体的小块剥落,俗称“爆子”,严重影响茶壶的质量,可恶的是这种现象买的时候有的不易察觉,回家一泡茶慢慢胀开,常令人懊恼莫及;玄武岩等杂质由于其收缩率、颜色等不同而在成品上出现杂点、不规则的颗粒等。这里有一点要说明,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制作者会人为地加入一些与生泥相同或不同颜色的生泥或熟陶碎片、颗粒或粉末,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生泥和另一种不同颜色的生泥均匀的掺和会产生另外一种颜色,如果不均匀地绞和则会产生流水飞云般的神奇效果,两种或多种颜色之间泾渭分明,绝不拖泥带水但又浑然一体,令人浮想联翩,这便是由当代大师吕尧臣先生首创的“绞泥”。由于不同颜色的泥料收缩率不一样,要使两种颜色间紧密结合而又平滑如一体,颜色又不能相混,有时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获得成功,制作实属不易。如果制作的时候用熟陶与生泥均匀地掺和,成坯后与其它生坯没啥两样,一经烧成,由于熟陶和生泥的收缩率不同(生泥烧成时收缩率大约为20%左右,朱泥则更高达30%以上,熟陶则基本不收缩或收缩很少),使成品表面出现均匀颗粒,看起来有橘皮、石榴皮、梨皮样的特殊“粗糙”效果,这是“颗粒表皮”,应与“杂质”区分开来。这样的手法在朱泥产品中用得特别多,因为朱泥的收缩率特别大,烧成后往往容易变形,加入熟陶可以减小收缩提高成品率。相信朋友们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上面提到的“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所指的是什么。
总的来说,一把真正的紫砂泥做的壶应该是颜色纯正、颗粒均匀无杂质瑕疵的,即使是“绞泥”和“颗粒表皮”的壶,它的每一种颜色也应该非常纯正。那种颜色脏唏唏的充满杂质毛刺的一定不是好泥。不用好泥的其工艺水平也一定很差。确切的说,紫砂陶器的工艺价值(或者说价格,在马克思理论中,价格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完全由其工艺水平决定。通俗一点就是做工啦。
那么怎样区分做工的好坏呢?壶都是人做的,做一把好壶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举个例子,如果现在有两把壶放在您的面前,一把是一个人花了一整天的功夫做的,另一把只花了他半个小时,按每天工作时间八小时计,后面那把他每天可以做十几把,可以想象每天十几把的壶一定很粗糙,实际上十几元一把的壶其产量每天可以达到二、三十把,不然他就会入不敷出,无法生活。同样为了降低成本,他也不可能采用很好的泥料。和画画一样,画画不仅仅在于“象”,而要有它的气度、神韵,紫砂壶也如此,做工到了一定程度可以随心所欲,不必要有太大提高,关键是怎样用做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风格,使作品拥有自己的气度、神韵,这就是千元以上的价值相差所在。这些讨论起来比较繁复,好在我们的范围不在于此,点一下而已。
那么做工的好坏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得从砂壶的工艺说起,紫砂茶壶的制作到目前为止仍然基本停留在手工阶段,最多在批量生产时采用一些模具来套制身筒、盖、盖滴子、实心的嘴和把,而底、口沿、嘴的掏空、嘴、把的安装及其位置、盖和壶身的配合等等都要人工来掌握,一般的商品壶基本上都是套用模具来做的,所以我们在选定中意的式样以后主要是看它以下几个方面:
1、安装工艺。
在外形上,从壶的侧面看,壶口、壶嘴和壶把的上端面应该平齐;从上面看,壶嘴壶把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应有歪斜,且居于壶身的中间。口、盖端面应该平整无起伏,配合应该严密,没有砂纸或锉刀打磨的痕迹。
通身不应该有裂纹和剥落,如有则是次品,价格最少要短三分之一。尤其注意嘴、把、滴子与壶身、壶盖镶接的地方,另外壶底、壶口沿、盖的口沿和花货的装饰物也是镶接上去的,也不应该有裂纹,有许多裂纹在壶的里面,特别要当心。剥落则可能发生在嘴、口、盖子等容易发生撞击的端面。
2、手工艺。
接头的地方应该过渡自然光滑,没有人工修补的痕迹。线条应挺拔清楚,不拖泥带水,花货的形象应尽量逼真、有质感,工具修饰的痕迹应越少越好。我们要以机械整体加工的规格来衡量,好的壶应该就像用机械整体加工出来一般,其加工精度以500元的壶为标准,光面每厘米非造型起伏不得超过±0.1毫米,装配精度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口与盖的配合间隙在0.5毫米左右,如果盖子是对称几何形,则盖子在各个对称方向上应该配合良好。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应该有为了配合良好而用砂纸、锉刀打磨的痕迹。
3、烧成。
在烧成过程中由于火力的不均匀、温度的高低可能造成颜色不均匀,有气泡,过老或过嫩等现象,这也要注意。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宜兴紫砂壶以其得天独厚的泥料,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 集符合科学的生产工艺,精美绝伦的器物造型,有囗皆碑的实用功能,成为世界名陶。历代宜 兴陶瓷工匠用烈火使陶土放出异彩,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提供 了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不断深入地进行紫砂陶的科学研究,探索奥妙,总结经验,古 为今用,促进陶都繁荣昌盛,促使宜兴紫砂陶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1.“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2.“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
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3、 “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4. “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5. “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撘諗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撚脭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1)容量适度;(2)高矮得当;(3)盖严紧;(4)出水流畅。
壶制作名家
王友兰 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 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
陈鸣远 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
,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
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袁郁龙 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金士恒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 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陈汉文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 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 清乾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膺品亦多。
潘大和 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
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
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
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范庄农家 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传世。
味清老人 有《松杆笔筒》传世。
壶痴 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元茂 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壶》、《捷普玉兰》、《素身大壶》传世。
许伯俊 有《直身提梁大方壶》传世。
继长 有《汉方壶》传世。
徐飞龙 有《汉方壶》传世。
汉珍 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传世。
王南林 有《素身圆清壶》传世。
阳友兰 有《铭刻钟形环带壶》传世。
杨履乾 有《坭绘山水圆壶》传世。
邵盘珍 有《鼓腹孟臣小壶》传世。
萼圃 有《折腰孟臣壶》传世。
杨彭年 字式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生卒不详。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
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凤年 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
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
,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卢占延 号木道老人,为民国初陶人,出生于福建永安。解放后被国家评为特级手拉壶大师,在朱泥器中享有极高声望!据云裘桂林、张德海等曾在他门下学艺!
瞿应绍 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 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有《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 葆年,字公寿。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 亦名赦大。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 字竹溪。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 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 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 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 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 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文旦 资料不祥
古莲子 资料不祥
矿成 资料不祥
邓奎 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 字壶轩,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 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饰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实业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陈伯芳 暂无资料
朱石梅 暂无资料
邵行然 暂无资料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半球形小
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於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
。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澂 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吴大澂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史料中常提起,较为可信。但像《阳羡砂壶考》云︰「碧山壶馆藏愙斋紫砂大壶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
湾巡抚……。」今人仍引用︰「此壶制於甲午(1894)年,正当吴大澂任台湾巡抚,师败於日本之年
作者:清水配清茶 回复日期:2006-1-17 14:07:00
楊继光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装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
江案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所传壶器不多,一[牛辄表现出淳朴农家的喜悦,工艺成熟,以一[案卿]方章为款识 。
黃彭年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
,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
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善学大亨手法,但无可拟似,所制壶多方圆类,传器一[白泥扁壶],此壶工细工整,盖内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鹅蛋形壶。
蒋祯祥 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人,为当时紫砂陶艺家,善制花果类壶,以菊瓣壶型居优,於壶底瓣周围提字为落款,其中以红泥壶较多,工艺技巧细腻,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然其传器少,
如一[菊瓣壶],底题诗并落祯祥。
吴月亭 暂无资料
谦六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王東石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如一[东坡提梁壶],型式艺全,设计的恰到好处
,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 。
圣和 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
玩壶新进者感言
谁懂壶?
最懂的肯定是制壶者:含挖泥的、捏壶的、灌浆的等,人家是家学渊源,想不懂都难。但要强调一点,只说他们懂壶,不谈懂文化懂终极关怀一类的,那么多小学毕业甚至没毕业的不要为难人家,就让他们说壶。当然他们非要说文化说终极关怀什么的,那不能拦着也拦不住,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姑妄听之,宽容一点。其次是有点上进心的壶商,以本求利,赚点差价的同时顺便赚个满盆满钵的骂名,他们要懂点业务,懂泥懂工懂形懂气势,说起某老某工至少要知道谁有脚气谁喜欢卡拉OK。这两类人在网络上开站设坛、呼风唤雨,为宣传和弘扬紫砂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客观地说,功不可没。再就是真爱壶者,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在黑暗中走了无数弯路撞了无数大包、虽九死而不悔终在交了大把学费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这些人常混迹游走于各种紫砂网站论坛,或为虎作伥与虎谋皮买点七折壶,或古道热肠指点迷津道可道不可道之道。
听谁的
制壶、售壶、玩壶的人都应该感谢网络,网络的推波助澜才使得玩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价越炒越高。但不管圈内如何尘土飞扬一地鸡毛,玩壶的人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对制、售壶人而言,有一个利好消息:尽管对壶价的暴涨怨声载道,还是不断有人通过道听途说通过网络惊喜地发现了这个有点神秘、有点喧嚣、有点混乱的小圈子,并如飞蛾扑火义无反顾地加入进来。于是“学费壶”、“JS”一类饱含着愤懑、委屈、辛酸和无奈的词不绝于网络。
那么新进者该听谁的?三类懂壶人中,制、售壶者都是劳动人民,老王卖瓜小李卖壶自卖自夸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不夸反而不正常。基础课如泥工形韵方面应该听他们的,谁让他们天天挖着捏着摸着呢。但在具体到某一把壶、某一件产品的时候,他们应被从懂壶人的行列中摘除,特别是在介绍自己的产品的时候,最好一律打个对折再用且仅用作参考。不可否认,制壶售壶者中,也有公允厚道者,不过量小,凤毛麟角而已,遇上他们这样的儒商雅商得靠运气。硕果仅存的懂壶人就只剩靠自己摸爬滚打混出来的那一批,他们玩了几年几十年壶的人,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后常掩饰不住或者根本就没有打算过要掩饰自己的沾沾自喜和庆幸,于是气冲斗牛、指手划脚、颐指气使、讳莫如深、故作高深、神龙见首不见尾,无不身居半空俯视着并指点着找不着途但仍孜孜以求非要找到个途的羔羊们。当然得道者中也不乏厚道者,拈花微笑、颔首嘉许、恨铁不成钢、扶上马送一程......
壶之用
先设一问:“茶壶是干什么用的?”就凭提这么个问,你给我一砖头我一点脾气没有。清清楚楚写着“茶壶”呢,不是喝茶的工具是什么?
那换一种问法:“壶是干什么用的?”也不好回答。壶的种类太多,酱油壶、醋壶、油壶......甚至还有夜壶,虽然现在极难得一见了。问的是哪一种?
可怎么问,都透着无聊。壶是一器具,一用物,前面的限定词已经最好地说明了一个壶的用途:茶壶是用来泡茶的,夜壶是用来接尿的。如果有人非要用茶壶接尿,用夜壶喝茶,别人除了诧异之余掩口一笑,一般也不会干涉。
谁玩壶
那么,“茶壶”两字中,探讨一下谁主谁从也许更实在一些。没壶之前也得喝茶,有壶之后茶喝得更精致,茶是主,壶是从,有壶没壶茶都得喝。只不过,壶突然就发达了,扬名立万,颇有另立山头分家另过的意思。但这是不可能的,失去了“茶”的限定,壶成了莫明其妙的一种东西、摆设,脱离了茶,壶无所适从。茶壶的功能是用来泡茶的当勿用置疑。但具体到了个人,玩壶的方式又不同了。
玩壶的目的我觉得无非就三种:为茶而壶;为壶而壶,另外这中间有个重合点,就是两者兼顾,既喜茶、复爱壶,不妨称之为“第三种人”。第一种人,壶好壶坏不太在意,能保证是紫砂泥料就上上大吉。经年累月的品茶把玩,壶成了良友佳朋,不可须臾或离,直到一天出了包浆那也是真正的内敛式的。如能出自名家、再加上器宇不凡,那也不过是意外之喜,毕竟名家之手、气势飞扬云云,不会使茶香再更上一层楼。对他们而言,茶主壶从;第二种,沉迷于紫砂的料、形、工、韵,流、钮、把、筒,茶味如何倒也不太关心。更有甚者,不喝茶的也玩壶,为了养壶而大泡特泡,绿茶、乌龙、普洱轮番上阵或者一壶一茶,壶是滋润亮泽起来了,茶却只进了几滴入口。这一类玩壶人乐趣最多、损失最大......对他们而言,养出效果、养出包浆似乎是玩壶第一大乐趣。但遗憾的是,为包奖而养壶,常会走偏门,拔苗助长,甚至走火入魔。此类人壶主茶从。第三种人,当为大多数,茶味得之、壶韵赏之,什么都没拉下,什么都极中庸,却也其乐融融,乐也陶陶。
至于坐等“升值”、伺机“转让”者流,我觉得不能划归爱壶人、玩壶人之列。他们应归在投资者......买进卖出赚取差价,不幸自己也成了自己曾经口诛笔伐不已的一员JS,还是编外的。那反而简单了:玩壶的目的是什么?赚钱呗,“傻子”都知道......见过炒股的人热爱股票吗?虽然炒股人可以用凝视恋人的目光痴情地盯着股票,那不是因为他爱上了股票,而是股票所能带来的收益。试想这只股在高涨的时候没有及时抛出现在却突然被套牢,还会有痴情的目光?玩壶者则不同,眼看着“单价不上千”的壶一天天滋润水灵起来,心中的快意又岂是数钞票的感受所能替代?壶价涨落,干卿底事......
怎么玩
玩什么样的壶呢?看个人痴迷程度和“有钱”程度,当然还有智力水平也就是“聪明”否。出土文物级的壶,那是国之珍宝,不再是器具,不在玩赏之类。这种茶壶通常是被供起来了,进了佛龛一类的地方,可远观不可亵玩。爱壶人能隔着玻璃瞅瞅,拍个照已经是造化,看完拍完以后可以指点后进、挥斥方遒。
能玩的壶只有来自大师、高工、工、助工、民间艺人,价钱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有钱买贵的,没钱玩便宜的。钱包鼓瘪不同,爱壶之心则一。至于没钱买好壶贵壶而被有钱人嘲笑,不妨也抱以微笑,籍此多知道些人性,有什么不好呢?买个几千上万的壶,唯恐磕着碰着划着,轻易不肯示人,遑论用来沏茶。壶之用已消失殆尽......这样的壶,其实只空有“茶壶”之名,而成了摆设。终于舍得拿出来看一眼时,才发现上面积满了灰、尘、垢或者其它可疑的东西。人反而为壶所累,壶玩了人......我想象,这样的壶如果某天邀天之幸磕了一块,那壶若有知,必定会发出恶毒的欢笑。谁玩谁啊?玩伤你,玩死你......想通茶壶是泡茶的,是拿来用的,心也许就会放宽一些。不都喜欢说“茶禅一道”吗?不都喜欢标榜品茶养性吗?那能不能这么想,壶到你手里正喝着茶掉地上摔碎了,也是一种缘?缘在惜缘,缘去随缘,有钱再买过,没钱用杯子。茶不还是要喝吗?
虽然恶狠狠地声言要玩伤玩死,但几千上万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对一些人如贫困农户城市下岗职工是一年的口粮,对另一些人如有钱人聪明人则不过是一晚贪欢。壶价高几许,对不同的人不是一回事,但有一点,别心为物役,别让壶玩了自己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