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病脉证并治默认分类 2007-09-15 18:33:35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一 病位――脾经、脾脏、四肢。 二 病因――1 外寒直中太阴。2 邪由他经传来。(可由太阳传来;由少阳传来;阳明泻下过度) 三 生理 1 经――从足走腹(脾主大腹),络胃属脾。 2 脏――主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主升清 四 证候特点与分类――太阴病是脾阳虚、脾气虚,地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的证候。 1 太阴脏虚寒证(273 277条)治疗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 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气血失和。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气滞血瘀的再加大黄。 3 四肢烦痛证――桂枝汤治疗。 五 预后 1 邪传少阴 2 外薄(迫)阳明 3 自愈证 27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提纲证)(太阴脏虚寒证)(腹满、食不下、时腹自痛――提示了脾阳、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阻滞,气机不畅而腹胀腹痛的特点是时轻时重,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缓解。吐和自利益甚――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所致。) 277 自利(脾气虚,脾阳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寒湿下注,大便稀溏)不渴者(鉴别诊断1 除外了热病下利,2 除外了少阴下利),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 274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轻取脉由浮转微提示邪气退)阴涩(沉取脉涩而长提示正气复)而长者,为欲愈。(太阴四肢烦痛证) 276 太阴病,(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9 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辨在脏在经的关键是看是否有吐利),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用来治疗太阴脾经受邪,经脉气血失和的腹满时痛,往虚发展――气血两虚,经脉失养,导致腹中急痛,用小建中汤治疗(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往实发展――气滞血瘀,导致大实痛,治疗用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倍芍药加大黄))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 280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78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无口渴发热),病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湿有出路),不能发黄,到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太阴下利自愈证) 187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谷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太阴外薄阳明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