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窑洞旅游业

 昵称920706 2010-03-10

下沉式窑洞的今天与明天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自然雄奇,外电评价为“风神捏就的世界”。提起这里的窑洞,大家都不陌生,但要说起下沉式窑洞,知道者可能并不很多。

在咸阳市永寿县,这种被当地农户称为“地茚子”的下沉式窑洞,就曾因环保、生态、绿色、无污染等特点,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阿齐姆的高度评价。前不久,该项目还应邀参加今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展览。届时,窑洞的神秘之处将通过3D视频的形式展出。

现状: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是代表我国在生物医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等产业新项目,新技术和新产品,充分展示代表我国高科技水平的科技成果。永寿县的黄土地生态项目“生长于地下的可呼吸建筑”,曾荣获联合国生态环保建筑方面多项大奖,联合国副秘书长阿齐姆高度评价说:这是土地零支出、零排放的典范,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切实努力。

日前,记者专程来到位于永寿县城三公里的等驾坡村,这里聚集了许多下沉式窑洞。远看村子分成两部分,北面是在地面新建起成排砖房,南面则是隐匿在地下的窑洞。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些窑洞都掩盖在地表下面,在百米之外往往不容易发现,只有临近院子边缘时,才能看清楚面貌。它们成排而列,南侧留门,门前有树,院子中间留有天井,种有果树,窑顶平整。

据介绍,这种窑洞分布在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因为深在地下,这种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

下沉式窑洞与大地联成一体,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这是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被称为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

改良:生长于大地的菩提树

在等驾坡村,记者看到,下沉式窑洞的北侧,是已经从穴居中走出,来到地面建起新砖房的农户。当地人说,由于传统窑洞阴暗、潮湿、通风差及使用功能没有跟随时代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而正在紧张施工的世博会参展项目“黄土地”,则根据实地测绘并利用较成熟的综合科技对传统的下沉式窑洞重新认识与改造,使之不再是“简单的住所”,而是均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可以呼吸的生命建筑。

据介绍,改良后的下沉式窑洞,通过把地表新鲜的富氧空气流引入室内,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把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外,完全物理解决了室内空气的流通、控温与除湿。通过现代绿色生态科技改造窑洞,使之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加强土地的立体利用,在窑院中种果树,窑顶种蔬菜,再结合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秸秆气、沼气等)及中水利用系统、反射补光系统、自然空调系统等综合科技,充分创造出一个可以呼吸的,自体循环的,完全绿色的,能够自给自足的地下生态建筑。除了冬暖夏凉,人力和资源上的节省,还因为不破坏自然不占据农田,完全可称为“土地零支出的有生命建筑”。

这是一种向地下争取空间的生态建筑,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不破坏一草一木,充分体现了“零地、零能、零排放”的生态建筑思想。并取之自然,融于自然和可回归自然,是最符合生态建筑原则的典型,就像生长于大地中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与自然一体呼吸。

发展:黄土变黄金的思路

陕西作为中国旅游资源大省,正面临着如何使旅游业真正意义上实现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共生,产生一种观念崭新、具有文化内涵的新型旅游方式。而窑洞作为西北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居住类型,本身包含有深刻的“黄土文化”。“黄土地项目”力图通过“窑洞”这一特殊载体,融合文化、科技两大基本概念,带给人们以全新的感受,使生活在令人挤压、憋闷高楼林立的都市人寻找到了“第二生活空间”。

黄土地项目负责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赵一丁说?押黄土地风情游不是画饼充饥,她应代表着中国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是文化体系的转化,是真正的文化旅游产品,是要把著名导演张艺谋体现“民俗中国”的影片真正在西部上演,掀起一场摧枯拉朽的西部旅游革命!

在赵一丁的描绘中,那是一幅多么色彩斑斓的黄土风情画卷:落日染红了那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峡谷沟壑、一座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绿色建筑”——凹穴式古窑洞点缀在清香的百果园中,香泉水碧波荡漾、一群黄土地汉子在山塬的尽头挥舞着高亢的监军战鼓,迎着夕阳彩霞,一出盛大辉煌的“太阳颂盛典”缓缓拉开帷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