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昵称207370 2010-03-17

说到地雷,恐怕很多读者朋友对于它的认识都来自我国上世纪60年代所拍摄的电影《地雷战》。其实地雷的历史已经有数百年了,最早的地雷雏形诞生于宋朝,但真正实用化的地雷则出现在明朝,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关于这种武器的记载:“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与数百年后的现代地雷没有本质的区别,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地雷家族发展了近500年,其功能已经从最初简单的人员杀伤发展到毒气、燃烧、信号、反坦克等等多种多样。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地雷家族中一位独特的成员——美国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喜欢军事动作题材电影的读者恐怕对1996年香港拍摄的动作片《飞虎》不会陌生,影片中叛逃的海豹部队为逃脱飞虎队追击,在必经之路上埋设了地雷,造成多名飞虎队员伤亡,这种地雷就是M18A1。这种武器在美军中经常被称为“Claymore”,原意是指苏格兰阔剑——冷兵器时代苏格兰人曾经使用的一种带护手的双刃重剑,大概美军士兵期望这种武器能象苏格兰阔剑一样横扫一切敌人。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埋设状态。其凸起的一面朝向目标可能出现的方向,为便于识别,此面带有突起的文字:“此面向敌”。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正在布设M18A1地雷的美军士兵

源起与发展

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武器专家休伯特·沙尔丁(Hubert  Schardin)和匈牙利人米斯奈(Misznay)几乎同时发现,在一块带弧度的钢板后引爆炸药,炸药在起爆时大部分冲击力垂直作用于钢板上,爆炸过程中钢板凹面就会形成一个高速侵彻体,其破坏能力非常惊人。当时人们将这个发现命名为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Misznay-Schardin effect)。休伯特·沙尔丁利用该原理设计了一种定向地雷,不过还没等他的设计投入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伴随着纳粹德国的迅速崩溃,这项技术最终流入当时的同盟国手中,但战后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得该技术暂时被束之高阁。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用这句话来形容休伯特·沙尔丁的设计也很贴切,因为数年后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使得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很快在战场上得到了应用。

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联合打击下丢城失地,节节败退,特别是志愿军的夜袭战和穿插包围,让美国士兵们惶惶不可终日,担心神出鬼没的志愿军战士会突然杀到他们的阵地上。为了固守阵地、挽回失败局面,“联合国军”阵营迫切希望能得到一种可由单兵携带并使用的有效武器,重量轻、结构简单的反步兵地雷因此成了各国武器设计师眼中的香饽饽,但传统地雷不能很好满足需要,于是有人想到了休伯特·沙尔丁设计的地雷,加拿大人手脚比较快,没多久就设计生产出一种名为“phoenix”的地雷,这种地雷成功地应用了“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结构也颇为简单,通过引爆装在钢板后的炸药,使其破碎产生破片,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但由于未采用预制破片技术,地雷爆炸后所产生的有效破片太少,只能在20-30米左右的距离杀伤敌人,而且这个家伙过于笨重,单兵携带有点勉为其难,因此没能满足设计要求,但饥不择食的加拿大军队还是采购了一些用于阵地防御。不久,与加拿大人蹲在同一战壕里的美国人也对这项技术发生了兴趣,从加拿大人手里弄了几个回去研究,希望通过改进原始设计,得到一种体积更小杀伤威力更大的反步兵定向地雷。数年后,美国人的努力才有了结果——虽然慢了半拍,但美国设计师诺曼麦·克劳德(Norman MacLeod)的成果显然更加实用,这种实验型号为T48的地雷以钢珠代替了钢板,使其有效杀伤破片大大增加,有效杀伤距离与加拿大的“phoenix”地雷相当,同时雷壳材料由钢改成了塑料,使其重量大大减轻了,只有1.1千克重,单兵就可以携带和布设。T48地雷的优异表现打动了美国国防部的采购官员,很快进入了美军的装备序列,并被正式命名为M18反步兵定向地雷。根据军方的要求,批量生产的M18反步兵定向地雷做了一个小小的改进——在雷体上增加了一个瞄准孔,使得地雷布设时更加简单方便。学术界公认M18就是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反步兵定向地雷。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实验场上的M18A1

但设计师们并没有因为M18地雷性能优异而停滞不前,军方也不断提出更苛刻的改进要求,根据部队使用中的反馈情况,改进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当时部队对M18地雷的不满有几点:威力偏小,在30米左右的射程上不足以覆盖较大的面积;电池盒使用不便,干电池不便保存,时间一长容易“跑电”,致使电压不足,有可能无法引爆地雷,同时其电压不足以支持同时起爆数枚地雷;塑料雷壳强度不足,容易破裂。经过4年努力,改进型号M18A1于1960年正式定型并装备部队。

与原型M18比较,M18A1堪称完美,军方反馈的各种不足都有了满意的解决方案。对于威力问题,设计师们的解决方案是用威力更大的C4炸药代替了原先的TNT炸药,并将药量增加到680克,从而保证了钢珠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杀伤面积。而针对电源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除了兼容原先的电池盒,还增加了一个M57脉冲点火机,后者其实是个小型发电装置,连续按压操作手柄3次,就能产生3V的电压,足以引爆地雷中的电雷管。同时增加的还有一个可谓神来之笔的增压装置,当脉冲点火机和增压装置组合使用时,其电压就能保证同时引爆数枚地雷的需要。至于壳体,M18A1改用了由玻璃纤维增强的聚苯乙烯塑料,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意外破裂,而且重量也没有超出军方规定的上限。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M57脉冲点火机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已经连接好的M57脉冲点火机和增压装置结构与使用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阔剑”地雷的结构吧!

从外观上看,M18A1地雷只是一个简单的圆弧形塑料盒子,长216毫米,高86毫米,厚35毫米,总质量1.6千克。瞄准孔位于雷壳的上方,瞄准孔两侧为雷管室,并配有防潮的雷管室塞。为了方便布设,其雷壳下方装有两对剪刀形的简易支架。

真正的奥妙隐藏在雷壳内,雷体正面装有700枚总重650克的钢珠,而背面则是680克的C-4炸药。一旦地雷引爆,在其正面60-120度角范围内,如雨点般密集的钢珠能有效杀伤50-100米范围内的敌人,破片甚至能飞散到250米以外。在其有效杀伤范围内,无论敌人是站立还是卧倒,都很难逃脱这700枚钢珠所形成的“钢雨”。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M18A1内部细节。上方是朝前一面,固定有大量杀伤钢珠,上方的两个银白色物体是雷管。下方是雷体的背面,带有突起的“背面”字样。

M18A1地雷的组成部分还包括了一个脉冲点火机、一个增压装置、电雷管和约91米的导线和一个帆布携行袋,携行袋内有一张使用说明书,即使以前没有使用过M18A1地雷的士兵也很容易通过说明书学会如何使用。携行袋分成两部分,一半装地雷,另一半装着点火机、增压装置、电雷管和导线。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M18A1地雷的全套组成部分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携行袋正面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携行袋内图文并茂的说明书

M18A1地雷可以人工操作引爆,也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数枚地雷并联成一个地雷阵。

人工操作引爆时,首先要将地雷底部的支架打开,正面向敌,然后拧开雷管室塞,装上电雷管,将电雷管的脚线从雷管室塞顶部的导线孔中引出,之后将导线与电雷管的脚线连接好,再接到脉冲点火器上。如需同时引爆数枚地雷,还要在M57脉冲点火器上安装增压装置。通过雷壳上方的瞄准孔来调整地雷的射向,这时一般可以在地雷前方50至55米处立一根相当于成年人身高的标尺作为瞄准目标。布设完毕后,再对地雷加以适当的伪装,但用于伪装的物体不能妨碍钢珠的飞散。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地雷后方16米距离、120度角范围内为危险区域,因为地雷爆炸时雷壳碎片会向后飞散,操作手和己方人员不能进入该区域。当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操作手必须先打开M57脉冲点火器操作手柄中保险夹(向后掰开即可),然后快速按动操作手柄3次,就能引爆地雷。必要时,M18A1地雷也可以用胶带固定在树干或其他物体上,甚至能布设在水中,其优异的防潮性能可以保证,即便在盐水中浸泡2个小时,仍可正常使用。如使用各种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须将电雷管换成普通雷管并以导爆索连接,导爆索的另一端连接至发火具上即可。

M18A1的布设方法灵活多变,使敌人防不胜防。按美军的布雷规范,雷场一般按三角法或直线法布设。按前法布设时,通常设置成绊发雷,每组有3个呈三角形布设的绊发雷。整个雷场由多个地雷组构成。如按直线法设置时,一般使用压发雷,成行布设,每行设置 1~4个地雷,相互间的间隔约1.8米。而M18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布设则比较灵活:既可以布设在阵地正面,对冲击之敌予以正面杀伤;也可以布设在阵地侧面,对敌人侧翼进行打击;这样的布设方法可以保证覆盖其他步兵武器无法覆盖的死角。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利用树干布设的M18A1地雷

1960年代美军入侵越南,同时也将M18A1地雷带到了越南战场,并有广泛使用。如1965年11月发生在越南中部的德浪河谷战役,美军在此战中验证了M18A1地雷的实战性能。当时美军第7骑兵团2营乘坐直升机机降至德浪河谷,没想到他们已经进入了越南人民军的包围圈中。毫无戒备的美军在短时间内被兵力占优的三个团人民军分割成几股包围起来,只得不依托地形就地顽抗,以等待大部队的救援。其中一小股被围美军以M60机枪持续火力压制着人民军的冲击,但没过多久,M60机枪因连续射击时间太长出现枪管过热,趁着美军机枪手更换枪管的间隙,人民军战士已迅速接近阵地前沿。千钧一发之际,一名美军士兵引爆了预先埋设的M18A1地雷的点火机,一排“钢雨”向应声飞去,冲在最前面的人民军战士全部被打倒在地,美军机枪手乘机换上备份枪管,继续射击,最终逃脱了被全歼的命运。

仿制和改进型号

M18A1地雷在越南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前苏联、以色列、瑞典、越南等许多国家纷纷仿制或引进,甚至连游击队和恐怖份子也在用各种方法自制土定向雷。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伊拉克反美武装自制的土造定向杀伤雷

我国仿制的M18A1于1966年定型,因此命名为66式反步兵定向雷,其结构、威力、使用方法均与原品相同,但中国生产的66式反步兵定向雷上增加了一个独特的延期引信装置,该装置为我国独创,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上都没有。该引信的独特之处在于不需要电源,直接将普通雷管装入地雷的雷管室,然后装上延期引信,使用前拔掉保险销,将引信外套筒转动90°,引信即发火,延时5-8秒后起爆。66式反步兵定向雷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深受部队官兵欢迎。如1984年7月12日的“142”高地战斗中,战斗英雄李海欣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连续引爆两枚66式反步兵定向雷,将试图冲上“142”高地的数十名越军炸死,这次战斗整整持续了9个小时,敌人始终无法跨越雷池一步。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我国仿制改进的66式反步兵定向雷

瑞典以M18A1地雷为原型设计的FFV-013定向雷可谓该家族中的“巨无霸”,宽420毫米,高250毫米,重量达到了惊人的24公斤。一旦引爆,在9.5公斤高爆炸药的推动下,杀伤钢珠以每秒1700米的速度袭向目标,在150米距离上形成宽100米、高4米的杀伤弹幕,相当于一个步兵连的步/机枪火力同时开火的火力密度。FFV-013定向雷不仅能杀伤人员,还能毁伤轻装甲目标。这个笨重的大家伙威力虽大,却不便于携带,所以它的家族成员中还有个小弟弟——FFV-013R定向雷,虽说它在体积、重量上比FFV-013小了不少,但仍然有10.3公斤。安哥拉、黎巴嫩等国家都曾经引进该型地雷装备部队。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FFV-013定向雷  

未来前景

时间脚步迈进21世纪之后,随着美军由单纯机械化向网络化、信息化的转型,在军中服役了将近半个世纪的M18A1地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除了原有的引爆模式,美军希望能应用红外传感引信,声振动传感引信等现代化手段,提高M18A1的性能,许多军火公司为了争夺这张订单而推出各种各样的改进型号。例如一家美国军火公司开发的带有摄像头的定向地雷,操作手可以通过戴在手臂上的显示器对目标进行识别,然后再决定是否发射,整套系统可由单兵背负,通过小型计算机可以同时监视和控制多枚定向地雷,还能与军内无线及有线网络相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监控与打击网络。而著名的防暴武器生产厂家泰瑟国际公司则推出了泰瑟区域拒止装置(Taser Area Denial Device,简称TADD),它是在M18A1地雷基础上研制的,但它发射的不是致命的钢珠,而是发射一种“电镖”,每个区域拒止装置带有多支“电镖”,操作手通过监视器发现目标后,决定一齐或单独发射,接触到目标时,镖体会释放高达5万伏的电流,能穿透5厘米厚的衣服,直接作用于人体,在瞬间使目标全身痉挛,完全丧失行为能力达10分钟之久。这种非致命定向地雷还处于研制阶段,但已经受到警方、保安公司和维和部队的关注。相信通过不断的改进,M18A1地雷和它的衍生型号,将会继续出现在现代战争中,也必然会在未来的战场上大放光彩!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带摄像头的改进型M18A1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士兵可通过手臂上的遥控器引爆这种带摄像头的改进型M18A1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 我是狙击手 - 我是狙击手的博客

泰瑟区域拒止装置。该装置可数套并列,以覆盖一个相当大的区域。

本文专供网易军事(http://war.news.163.com/),禁止商业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及本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